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62|回复: 6

台湾“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究计划及其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9 00: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湾“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究计划及其影响
朱建明
http://zhenyuan.sdedu.net/Resource/Book/Edu/JXCKS/TS010061/0016_ts010061.htm

台湾“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

戏剧”研究计划及其影响



朱建明



1991年,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王秋桂教授申请到一笔经费,在他主持下开展“中国地方戏与仪式”的研究。参加此一研究计划的有大陆、台湾、香港地区及英、美、法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初定五年。后计划改名为“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究,参加成员也有扩大,期限改为三年,冀在早出成果。

研究计划缘由。王秋桂认为,中国文化精深博大,而根植于广大群众的民间文化则为其厚实的基础。民间文化的研究固然涉及许多方面,但传统信仰以其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经常成为民间文化中最具阐释力的社会表征。另一方面,中国各地区的地方戏以其特有的地域性历史社会背景经常呈现民间文化独具特色的传统。他说:“本研究尝试从中国民间文化中撷取地方戏及其相关的信仰仪式做为探讨对象,并以仪式戏为中心主题,期望揭开探讨中国民间文化的广大论题。”(引自《研究架构田野调查备忘录》,1990年台湾,打印稿)这里所说的地方戏是与仪式相关的戏剧,即指宗教的或准宗教的祭祀仪式戏剧,如傩戏、目连戏、地戏、阳戏、法事戏、端公戏、香火戏、跳神戏等,而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流布各地的地方戏如京剧、昆剧、秦腔、梆子、评剧、越剧、黄梅戏、莆仙戏等。仪式戏剧或作为宗教祭祀的一部分(俗称外坛),或作为迎神赛社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大陆、台湾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广泛流行着,引起学者注目。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陆盛行傩戏、傩文化的研究,傩戏与傩文化也就成为计划执行之初的重点考察对象。后来由于计划的不断扩大,一些研究道教的学者加入了计划研究队伍,于是研究对象已不局限于与仪式有关的地方戏,而是包含道教科仪在内的中国祭祀仪式及仪式戏剧,即被称为内坛的仪式也受到重视。王秋桂的视角从地方戏概念伸展到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参与研究计划的人员。台湾方面除王秋佳外,尚有邱坤良(台湾艺术学院教授)、李丰楙(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陆方面有薛若琳(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曲六乙(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竹山(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顾建国(广西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兆乾(安徽《黄梅戏艺术》主编、一级编剧)、朱建明(上海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于一(四川艺术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胡天成(重庆艺术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庹修明(贵州民族学院民俗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徐宏图(浙江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毛礼镁(江西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明生(福建省寿宁县文化局干部)。香港地区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守仁。国外学者有姜士彬(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教授)、班文干(法国巴黎国立东方学院教授)、龙彼得(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后班文干因故退出,增加劳格文(法国远东研究院院士)、贺大卫(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教授)。分别在山西、四川、贵州、广西、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及上海等地开展田野考察调查。

考察调查的要求。从祭祀仪式参与角度来看,有村落共同的“乡祭”与农家私请的“私祭”之别,计划研究并不局限于“乡祭”与“私祭”,但开始时将侧重“共同祭祀群体的公众祭祀活动”,即在村落性的群体乡傩、道教法事及其他祭祀活动中寻找考察对象。与此同时,对在农家中进行的私祭也要作一定的探索。较完整地体现祭祀仪式与村民的关系。每个研究员所提供的调查报告,必须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对象及特定背景下所举行的祭祀仪式及仪式戏剧的科学、真实的报告。这个报告应具有下列四个标准:一、较全面地对一个具体的祭祀仪式或仪式戏剧进行描述与介绍,须掌握其演出过程及前后的相关情况;二、注意该祭祀仪式或仪式戏剧在民间文化中的历史衍变及其影响;三、将当地的祭祀仪式或祭祀戏剧与其他地区的相类活动作对比,从中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四、重视祭祀仪式与祭祀戏剧的人文背景及文化脉络,剖析彼此依存的内在联系。

根据以上要求,可以看出王秋桂主持的研究计划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跨学科。它的研究不仅限于戏剧学、民俗学,并且还包含宗教学、历史学、文艺学、人类学乃至社会学各个领域。

二、跨地区。研究区域广阔,大陆有四川、福建、江西等近二分之一省市设点考察。此外,足迹还遍及台湾地区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三、国际性。联合世界各国的汉学家共同研究,并定期举行研讨会交换意见及心得。

四、持续性。即在三年中持续进行考察调查,每年要完成一至二个调查报告,不间断地提供学术成果。

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究计划已于1994年基本完成。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超出原来的设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集了大量资料。王秋桂的研究计划得到了国务院台办及文化部的同意,在大陆各省研究员的支持配合下,搜集到不少珍贵的资料,有文献、剧本、科仪本、符箓、画册、曲谱等,取得相当的实绩。特别是交通相对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过去较少有人研究此项课题,但在民间保存的资料却异常丰富,所取得的成果更为可观。据广西艺术研究所不完全统计,他们搜集到的巫道、端公、师公、乡傩、跳神的资料达数吨,足够该所研究人员化上十年时间进行整理。贵州的文联、大专院校及文化厅三个系统收集的资料也有四、五千万字,许多资料已发挥作用,为贵州傩文化走向世界、折射海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各地在采访年已古稀的道士与艺人时,抢救、挖掘一批傩戏、目连戏剧本及道教科仪本,有的还录制了音响、影像资料,用现代化手段收藏这一人类宝贵的财富。

二、编辑、出版学术成果。根据各地提供的资料及调查报告,王秋桂计划出版八十种著作,将研究成果供布于众,让世人共享这批文化财产。由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提供资金,《民俗曲艺》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已出四十种,尚有四十种争取在1998年前出齐。著作分四类:

A类:资料汇编,计9种,已出3种,未出6种。有杨启孝、庹修明《中国傩戏傩文化资料汇编》,徐宏图、王秋桂《浙江省目连戏资料汇编》,顾建国《广西傩文化资料》等。

B类:考察调查报告,计46种,已出29种,未出17种,有朱建明《上海县圣堂道院及其太平公醮考察记实》,叶明生《福建省邵武市大阜岗乡河源村的跳番僧与跳八蛮》,毛礼镁《江西省万载县潭埠乡池溪村汉族丁姓的跳魈》,王秋桂、庹修明《贵州省德江县稳坪乡黄土村土家族冲寿傩调查报告》,胡天成《四川省重庆市巴县接龙区汉族的接龙阳戏》,黄竹三、王福才《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扇鼓神谱调查报告》,任光伟《辽宁民香的考察与研究》等。

C类:戏曲研究专著,计4种,已出2种,未出2种,有彭飞、朱建明《戏文叙录》,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上下),流沙《明代戏曲声腔源流考》等。

D类:戏曲剧本及科仪本校注,计21种,已出6种,未出15种,有王兆乾《贵池傩戏剧本选》,肇明《调腔目连戏》,曹琳《江苏南通童子祭祀仪式戏本》,张子伟《湖南省泸溪县辰河高腔目连全传》等。

王秋桂计划出版的著作中,重点是考察调查报告,各省提供的调查报告涉及的面十分广泛,有乡祭、私祭,有跳神、炼火,有戏剧、舞蹈;有道坛法事、祠堂庆坛,有汉族、少数民族,兼收并蓄,博采广征。其中引人注目的有叶明生根据邵武市流行的跳番僧与跳八蛮写成的调查报告。邵武,原称昭武,为八闽古郡之一,该郡历代兴巫:“人疾病延师巫祈禳,披发执炬,彻夜鸣锣击鼓,谓之保安。神诞则延僧道,设醮诵经,男妇猖集。”(见《邵武县志·风俗志》)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巫傩活动渐渐消亡,惟只有跳番僧与跳八蛮二种傩舞在该市的河源村中有演出,至今保留了古傩的风范。作者深入该村采访实录了这二种傩戏的表演过程,并探讨了该祭祀仪式的历史衍变及其与其他傩舞的关系,为人们研究闽北祭祀文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与材料。朱建明的调查报告也有一定质量。上海地区近代以降盛行道教,郊区的宫观到处可见。上海县三林乡(今属浦东新区)的圣堂崇福道院相传建于三国时代,为陆逊的家庙,宋改名崇福道院,明嘉靖年间毁坏又重修(据嘉庆本《上海县志》),现该院尚存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工科绘给事中奚良辅撰的龟碑碑文。至今香火不断,为浦东重要的道教祭祀场所。作者在他的调查报告中对圣堂的地理位置、历史衍变、道院、道士概况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并叙述了该院道士所做的太平公醮法事,对法事中体现的傩意识也作了忠实的反映。该书为《民俗曲艺》丛书中销量最高的一种。

其次是戏曲剧本及科仪本校注。戏曲校注是以目连戏为主,兼及各地的傩戏剧本,在21种校注本中,目连戏为14种,傩戏为7种。较有影响的目连戏剧本除上述提到的外,尚有毛礼镁的《弋阳腔目连戏》、黄文虎的《超轮本目连戏》,这些本子体现了地方性、民俗性及剧种声腔的特点,极富比较研究的价值。

再次是资料汇编。这批著作所搜集的资料不少为学术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如《中国傩戏傩文化资料汇编》,全面地从古籍文献、地方史志、调查报告、考古研究中摘录资料、信息,不少曾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材料第一次重见天日。徐宏图所编目连戏资料汇编,虽是浙江一省,但因该省流行的目连戏剧种特别多,有新昌调腔、开化高腔、醒感戏、绍兴乱弹、昆弋腔及念经调、法事戏等,为其他地区罕见,将这些剧种的目连戏资料汇集在一起,其意义自然不喻而明。

戏曲研究专著为戏曲界近年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质量。

三、举办二次学术研讨会。1993年1月27日—29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中国傩戏、傩文化国际研讨会”;1994年5月12日—14日,在台湾台北市中央图书馆举办“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讨会”。与会者有参加研究计划的大陆、台湾、香港的学者,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的汉学家。两次会议发表论文计三十九篇,内容分三个方面:1.傩文化:有《殷上甲微作裼(傩)考》(饶宗颐),《安徽贵池市刘街乡太和章村的傩神会》(王兆乾),《中国巫傩面具的产生及其衍变》(薛若琳),《当代中国大陆傩学研究的历史轨迹及其理论架构》(曲六乙),《日本岛国的假面——假面两种机能》(诹访春雄)。2.道教文化:《福建省建阳地区的道教》(劳格文),《台湾东港平安祭典的王爷绕境与合境平安》(李丰楙),《鬼的信仰及其相关仪式》(吕理政),《东岳庙<法符>科仪程式与高功法师在变神发符中的功能》(朱建明)。3.仪式戏剧文化:《台湾的跳钟馗》(邱坤良),《新加坡福建莆田人的北斗戏》(容世诚),《日翻九楼,夜演(孟姜)——绍兴孟姜戏初探》(徐宏图),《傩坛传承的神秘性与戏剧性》(庹修明)。

这两次会议的论文均以实地考察调查为主,着眼于原始资料的搜集、记录、整理与分析,强调实际的自然演出撰述,为海内外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史学家、戏剧学家、民族音乐家及文学研究者提供跨学科的仪式与戏剧研究建立初步的基础。根据主办者的要求,论文大多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很少有泛泛而谈的弊病。会议还就巫、傩、傩戏、目连戏等名字的界定及祭祀仪式、祭祀戏剧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了讨论。会议开得紧凑,有较高学术水准,获得与会代表及新闻舆论界的好评。论文已由《民俗曲艺》编辑部结集出版。

“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究计划的影响及其意义:

一、推动了海峡两岸“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领域的学术研究。大陆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中国祭祀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各种学术会议的召开及有关的学术著作出版,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关注。王秋桂主持的研究计划,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学术探索。大陆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与蕴藏在民间的丰富资料;而台湾方面却为研究人员不足和田野资料匮乏而犯愁,两者结合,取长补短,为研究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能。自研究计划开展后,全国近一半的省市的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未参加计划的省市也建立了联系网络,使各地的原有研究课题与计划相结合,出现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热潮。仅是1991年至1994年间召开的中国祭祀文化研讨会就有十个之多,较有影响的如1991年中国福建目连戏暨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1992年中国广西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1993年江苏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四川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1994年中国云南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这些会议汇集了海峡两岸的学者及国际汉学家,共同探讨祭祀文化的历史衍变、人文背景、发展前景等问题,其声势之壮令人受到鼓舞。在大陆学术气氛影响下,台湾也召开了由汉学研究中心、“中央图书馆”举办的“民间信仰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1993年)。在国际上,韩国在汉城市举办了“首届国际萨满教学术研讨会”(1991年)。由中国大陆学者点燃的研究之火,经王秋桂的接力,燃到了海外,成为世界性的研究学科,为炎黄子孙增添了荣耀。

二、促进了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增进了学者之间的友谊。自王秋桂计划实施以来,海峡两岸相关的学术交往增多了,每年王秋桂及其他台湾学者要来大陆考察,与大陆学者一起爬山涉水,走乡串村,采访道士、艺人、村民,看乡祭、傩戏演出。台湾学人看到大陆农村的变化感到鼓舞,并对他们来大陆进行学术交流增强信心,与大陆学者的友谊亦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王氏邀请大陆研究人员赴台湾参加学术会议,并在他执教的清华大学作中国地方戏曲讲座,向台湾学术界、教育界介绍大陆流行的地方戏曲剧种,受到欢迎。现在台湾学者深深体会到,要研究中国文化,脱离这一广袤的原创地则如瞎子摸象,缺少丰富的资料矿藏难以攀登学术高峰,没有大陆学者的配合支持也将一事无成,祖国大陆是他们开展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基地。

三、让世界正确了解中国。国外不少学者对中国的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十分感兴趣,认为这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英美法日等国的汉学家经常来大陆调查考察,并撰文阐述他们的考察成果,这对世界了解中国及中国走向世界文化均有积极意义。日本学者田仲一诚等人提出的中国戏剧起源与祭祀文化有关,这一观点引起中国学者的重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使中国文化的研究融入了世界文化的潮流之中,成为全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学术界由此拓宽了视野,深化了研究领域,提高了研究质量。以往外国学者往往以权威自称,认为只有他们掌握了中国祭祀文化的大量资料,进行了实质性的研究,所作出的结论是权威性的,并散布一些不正确的观点。然而当大陆与台湾学者携手进入这一研究领域后,局面有所改观。现在掌握中国祭祀文化资料最多的是中国人自己,他们所研究的范围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超过了以往国外的学者,所撰写的论著学术质量之高令海外学者刮目相看。中国学者对祭祀文化坚持一分为二,既看到它在民俗、宗教、文艺、人类、社会学方面的意义,又指出其种种局限,那些流传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民间文化,如果不作某种改革,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需要。

这一研究计划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去探索、总结。如王秋桂原先的主导思想,着眼于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注重实际的自然演出。这从调查考察本身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同时,如何将感性的资料上升为理论,在理论上提出新的观点,反过来指导研究实践方面,还须进一步提高。




东亚海神考述
金  涛
http://zhenyuan.sdedu.net/Resource/Book/Edu/JXCKS/TS010061/0010_ts010061.htm
中日鬼文化比较
徐华龙
http://zhenyuan.sdedu.net/Resource/Book/Edu/JXCKS/TS010061/0011_ts010061.htm

中日民间丧葬礼俗比较
许豪炯
http://zhenyuan.sdedu.net/Resource/Book/Edu/JXCKS/TS010061/0012_ts010061.htm





[ 本帖由 温柔地思想 于 2003-5-9 14:30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5-10 13: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湾“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究计划及其影响

   这套书中山大学戏曲研究室有整套,看了之后只会让人感叹,有钱真好。要是咱们大陆自己出版,肯定不舍得把科仪本、图片统统往上堆,而且还是占了大半本。这套书是典型的国外出观点出钱大陆出苦力出资料的做法,每本书都是很好的原始资料,但是没有理论假设。
   我有种担心,咱们这么积极地把最原始的资料奉献出来,又不加以整理,就像第三世界产矿国家,出口了原矿石,然后发达国家的人就把它们提炼成高级产品再返销回来,咱们永远都在学术生产线的最上端,做些体力活。在戏曲研究方面,这两年利用这套书做出来的高端产品纷纷出笼,都是台湾和国外的。咱们这里,有几个研究室有这钱买齐这套书啊?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学术剥削?
 楼主| 发表于 2003-5-10 2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湾“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究计划及其影响

爪哇堂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法国远东学院的“华北水利项目”也于此类似。
中国学者成了外国学者的高级打工仔。
但中国自己出钱、出力的项目又如何呢?比如“民间文化抢救项目”,没有一套健全的体制保障,有了钱也难免不被花在制造学术和文化泡沫上。
时至今日,在中国也许还只有教育和科研体制还保留着计划和审批时代的那一套。
中国这些年的学术腐败和学术泡沫化不能不说主要归咎于这套过时的体制。
中大戏曲室能够把这套书办齐,还是有眼光的,据我所知,北师大民间文化研究所资料室似乎就是缺七少八的。
发表于 2003-5-11 00: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湾“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究计划及其影响

学术还分国界的吗?
资料谁印还不都一样,难道你印的别人就不能用?或者别人印的你就不能用?有人印总归是好事吧?有人出钱也是好事吧?
你自己的材料你自己收集了你还不会用,还能怪别人吗?
我认为这种出口还是多多益善,只是自己也要学会“提炼成高级产品”就是了。
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要是有人出钱,那不更好?可惜钱字还没一撇,“兄弟们”已经斗成一团了。哈哈。
发表于 2003-5-11 11: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湾“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究计划及其影响

【在戏曲研究方面,这两年利用这套书做出来的高端产品纷纷出笼,都是台湾和国外的。】
什么人出了什么高端产品?偶很感兴趣,请爪哇堂主赐教。
 楼主| 发表于 2003-5-17 23: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民俗曲艺》杂志总目(1)

一份很有用的资料。

民俗曲藝總目
1980-1990 (No. 1-68) 1980

第1期(11月)

現代社會的民間藝術活動
邱坤良
1

臺灣碩果僅存的亂彈班---新美園
邱坤良
8

從雅美族的音樂談『音樂起源論』            
黑澤隆朝
20

攝影日記---看戲去                        
謝春德
26

歌仔戲音樂的特殊風格
張炫文
29

鹿港南管滄桑史   
張舜華    ,何懿玲
39

南管音樂初探---『花園外』的組織               
呂錘寬
66

藝術與生活的結合:戲台上的新子弟
王子政,徐世雄
76

台南大天后宮看子弟戲
錢南章
  

民俗曲藝動態
本社
88

職業劇團演出表
本社
94

第2期「亞太文化傳統保存會議特輯」(12月)

亞太文化傳統保存會議:
  
1

嚴前總統致詞全文譯稿
     
日本保存與發揚民俗文化政策
     
如何藉教學來保存與發揚傳統音樂
     
韓國民俗藝術與手工藝的保存與推廣
   
民間戲曲的佼佼者
邱坤良
22

野台戲印象
林柏樑
33

具有代表性的歌仔戲之一
張炫文
37

獨對青塚向黃昏
林清玄
57

愚齋隨筆-談鬍鬚全
吳逸生
74

臺灣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
郭振昌
78

民俗曲藝動態
本社
89

職業劇團演出表
本社
94

1981

第3期「皮影戲專號(上)」(1月)

臺灣的皮影戲
邱坤良
1

中國皮影戲
Jo Humphrey著

詹百翔譯
16

施伯爾手藏台灣皮影戲劇本
  
30

灤州影戲
顧頡剛
89

演出表本社
編輯部
101


第4期「皮影戲專號(下) 」(2月)


弄影記
吳亞梅
1

漫談兒童皮影與皮影教學研究
方朱憲
19

絹印皮影戲偶製作之應用
陳光華
35

皮影戲,我們學會了
幼  梅
45

趣味漫畫故事運用於皮影戲
劉宗銘
52

皮影戲與青少年娛樂
趙文藝
55

向業餘的皮影藝人們致敬
雷  驤
57

台灣民間流傳手工藝之二
郭振昌
62

具有代表性的歌仔戲音樂之二
張炫文
76

民間信仰和節慶的保存與發揚
全映玉譯
92

南管音樂初探『虧伊歷山』的結構
呂錘寬
98

民俗曲藝動態
本社
103


第5期(3月)

文化資產保存與生活品質
馬以工
4

談客家民謠
陳建中
7

一代傀儡戲王-張國才
王子政
12

歌仔戲音樂的音階
張炫文
20

空谷遺清音
李疾
32

艋舺的字姓戲-愚齋隨筆
吳逸生
36

臺灣的南管音樂與南管活動
呂錘寬
38

靡日終年歌不盡
林山青
52

中國各地方戲劇的發展
周貽白
59

聽瞎子說書-看戲聽書記
管管
77

臺灣民間鍚器及其製作
郭振昌
79

民俗曲藝動態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第6期(4月)

推不動的風車
于復華
4

草台戲的末春
呂惠萍
7

歌仔戲音樂的調式
張炫文
11

嘉義南門聽唱記
梁正居
18

評劇的發展
賴瑞河
23

由芙蓉花、白玉霜到喜彩蓮
郭立誠
26

澎湖過阿猴
李疾
29

台中南屯的字姓戲與字姓組織
胡台麗
32

北管音樂的總綱與記譜
王振義
52

南管音樂初探『舉起金杯』結構
呂錘寬
54

崑劇演出史稿-一個新劇種的產生
陸萼庭
60

看野台子戲
管  管
86

發粿伯仔
李  疾
88

我高舉雙手,擁護草台戲
婁子匡
97

民俗曲藝動態
  
99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105


第7期(5月)


三個範圍,兩個主義--談文化資產保存
陳朝興
1

我對地方劇曲及曲藝聲腔的看法
俞大綱遺著
7

皮影戲的再生緣
邱坤良
10

我為什麼研究北管音樂
王振義
14

崑劇演出史稿(二)-四方歌者皆宗吳門
陸萼庭
23

北方曲藝概述
陳錦釗
59

南聲社與臺灣的絃管活動
呂錘寬
64

南管戲曲與我
施瑞樓
67

愚齋隨筆--艋舺的講古
吳逸生
76

歌仔戲音樂的拍子與節奏
張炫文
78

糖塔及糕餅--臺灣民間傳統手工藝之四
郭振昌
82

曲藝動態短訊
  
90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93


第8期(6月)

頭社的阿日祖祭典
石萬壽
1

杭州曲藝雜憶
陳鳳威
8

彈詞瑣談
程松甫
13

皮皮影子劇團的誕生
鄭凱麗
16

民俗曲藝畫頁
  
25

台灣的戲台建築
李乾朗
29

民間藝人演說會
吳玲玲
33

歌仔戲音樂的自由性
張炫文
41

南管音樂初探-『對菱花』的結構
呂錘寬
51

崑劇演出史稿之三-競演新戲的時代(上)
陸萼庭
57

民俗曲藝動態
  
88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92

第9期(7月)


川劇的起源及特色
D.Kalvodova,Phara著,詹百翔譯
1

近代開發蘭陽的主要人物
何懿玲
14

談民間的戲曲活動
邱坤良
29

歌仔戲音樂的多聲性
張炫文
37

臺灣民間的製香
郭振昌
42

基隆看傀儡戲『祭煞』
吳玲玲
51

大鼓書雜談
陳鳳威
58

南管音樂初探-『出漢關』的結構
呂錘寬
62

崑劇演出史稿之四-競演新戲的時代(下)
陸萼庭
65

民俗曲藝動態
  
99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103


第10期(8月)





為什麼要保存民俗文化
馬以工
1

崑劇演出史稿之五--折子戲的光芒(上)
陸萼庭
5

談傳統舞台上的龍套
賴萬居
42

教小孩子學平劇
王麗嘉
46

民俗醫生--童乩
張珣
55

歌仔戲曲調分析
張炫文
63

南管音樂初探--『金井梧桐』的結構
呂錘寬
100

民俗曲藝動態
  
103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107


第11期(9月)





文化建設工作的構想和展望
陳奇祿
1

中國各地方劇種分布表
本刊編輯部
7

崑劇演出史稿之六--折子戲的光芒(下)
陸萼庭
32

有彰化縣就有梨春園--一個古老劇團的滄桑
邱坤良
66

民俗曲藝畫頁
  
75

記布袋戲師李天祿巴黎行
蔡春秀
79

淺釋台灣戲曲上的諺語
李繼賢
85

自強京韻大鼓研究社旁聽有感
陳鳳威
94

大家來學京韻大鼓
嵇若昕
97

民俗曲藝動態
  
99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105


第12期(10月)





中國地方劇的發展構造(一)
田仲一成著

吳密察譯
1

近代台灣的茶風
吳智和
23

崑劇演出史稿之七--近代崑劇的餘勢(上)
陸萼庭
35

李天祿的布袋戲生涯
林宏隆
72

傳統藝術燈籠的製作
謝水森
79

雅美大船
鄭惠英
88

民俗曲藝動態
  
95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99




1982

第13期    (1月)





民俗曲藝進入第二年
本刊編輯部
  

南音的沿革與危機
蘇志祥
1

鑼鼓喧天話北管
陳秀芳
7

從雅美族對歌謠的分類法試論雅美族音樂的形態
許常惠
21

東賽德克泰雅族的農事祭儀
余光弘
37

一位民間技藝大師的消逝--敬悼張命首先生
林宏隆
40

談梨春園的維護
漢寶德
42

中國地方劇的發展構造(二)
吳密察譯
44

續談台灣戲曲諺語
李繼賢
58

崑劇演出史稿之七--近代崑劇的餘勢(下)
陸萼庭
73

民俗曲藝動態
本刊編輯部
103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本刊編輯部
107


第14期(2月)





民俗藝術研究的重要性
郭繼生
1

保存在早期閩南戲文中的南管曲詞
吳守禮
7

中國音樂樂譜概說
薛宗明
17

艋舺的業餘樂團
吳松谷
21

米雕與玻璃畫
郭振昌
29

我看台灣地方戲劇比賽
關曉榮
34

金光閃閃的『新洲園』
林宏隆
42

留得青山在--談台灣高山族的文化保存
黃嬿竹
46

東賽德克泰雅人的竹筒糕
余光弘
51

中國地方劇的發展構造(完)
吳密察譯
52

化作春泥更護花
陸萼庭
68

民俗曲藝動態
  
83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88


第15期(3月)





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一)
黎克難譯
1

談傳統戲曲鑼鼓
賴萬居
18

中國戲曲在台灣的發展
邱坤良
34

中共戲劇概況
楊人凱
44

教他們看平劇
李慧敏
59

近年台灣南管活動
呂錘寬
67

三絃與我
陳鳳威
74

自強京韻大鼓社之成長
錢善夫
77

做戲仔
金文光
79

南聲社將有歐洲行
邱坤良
81

南管出巡
編輯部
83

民俗曲藝動態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第16期(5月)





子弟書名家韓小窗及其作品
陳錦釗
1

南管的古老性
曾永義
24

南管藝術的維護
邱坤良
30

學甲鎮慈宮的尋根祭典
本刊
34

禮失求諸野--看法國人表演中國布袋戲
邱坤良
44

從民歌的沒落看各家民歌的方向
陳建中
55

從上海錦章書局的新書廣告說起
郭立誠
60

傳統曲藝的方言問題
陳鳳威
64

也談台灣戲曲諺語
呂文秀
66

福建的閩南小戲
謝家群
71

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二)
黎克難編譯
76

民俗曲藝動態
  
89

職業劇團演出表
  
92


第17期(6月)





『文化資產保存法』三讀通過
本 刊
1

台灣的開發與戲曲活動的興起
邱坤良
12

斷坦下的樂歌--金門的民間戲曲活動
李國俊
25

詩可以觀--陳金田編『台灣童謠』讀後
郭立誠
30

還給慶典一些心情--褪色節慶的心理分析
余德慧
48

點燃台灣民俗歌謠的火種
簡上仁
52

談犁鏵大鼓與膠東大鼓
陳鳳威
58

張岱的飲茶藝術
吳智和
63

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三)
黎克難編譯
73

民俗曲藝動態
  
87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91


第18期(7月)





台灣古建築保護運動之滄桑史
李乾朗
1

台灣民間日趨沒落的幾種占卜法
余光弘
12

民歌概念之分析(一)
明立國
17

劉寶全與京韻大鼓
陳鳳威
28

泉州絃管初探
呂錘寬
37

談台灣布袋戲四大始袓
鄭升波
63

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四)
黎克難編譯
64

民俗曲藝動態
  
86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89


第19期(9月)





傳統劇場如何啟發現代劇場的靈感
吳靜吉
1

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生活
李亦園
15

現代居住空間運用中國傳統空間語彙可行性之探討
李乾朗
29

民歌概念之分析(二)
明立國
43

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五)
黎克難編譯
61

民俗曲藝動態
  
82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87


第20期「民間劇場專輯」(10月)





關於民俗文化保存的幾點淺見
陳奇祿
1

傳統民間劇場之功能及其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
邱坤良
7

民間劇場
曾永義
24

一起來為民間劇場造形
奚淞
26

把文化開放給民眾
蔣勳
29

請來享受民間劇場
本刊
32

民間劇場活動時間表
  
35

北管演出時間表
  
36

南管演出時間表
  
37

開鑼啦!--記北管演出前奏
黃美英
38

訪南管戲大師李祥石
黃美英
41

戲曲介紹:
  
47

北管
  
48

南管
  
50

梨園戲
  
51

高甲戲
  
54

歌仔戲
  
56

車鼓戲
  
59

偶人戲
  
61

民藝介紹:
  
  

剪紙
  
65

中國結
  
67

泥塑
  
69

九連環
  
71

木彫
  
73

米雕(捏麵)
  
79

泉式竹燈與傘燈製作
  
82

風箏
  
92

毽子
  
94

北管戲劇本:
  
  

白虎堂
  
96

斬黃袍
  
105

藥茶記
  
116

南管戲劇本:
  
  

陳三五娘
  
136

南管戲曲唱詞
  
151

台灣區地方職業劇團名錄
  
155


第21期(11月)





布袋戲的劇場
詹惠登
1

笑中有淚的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
李元貞
16

留連、探索與反省--『民間劇場』的時代意義
關曉榮
24

野台大戲草根香
陳怡真
36

劇場經驗大交流
黃美序
40

談泉州府城之傀儡戲
張呈芳
45

民歌概念之分析(完)
明立國
51

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六)
黎克難編譯
60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88




1983

第22期(3月)





二郎神傳說補考
王秋桂
1

千頭萬緒任重道遠--文建會成立週年的回顧與展望
黃美英
27

南管戲與南管音樂的關係
呂錘寬
33

功名歸掌上-小西園劇團赴日公演
黃美英
44

南聲社帶給歐洲一陣南管旋風
許常惠,施舟人
51

台灣民謠的三大主流
簡上仁
55

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七)
黎克難編譯
62

職業劇團演出表
  
91


第23、24期「傀儡戲專輯」(5月)





台灣的傀儡戲
邱坤良
1

傀儡戲結合現代青年的初航
幼梅,秉昀
25

傀儡戲薪傳有人--林讚成喜上眉梢
謝松輝
30

揭開傀儡戲偶的外衣--談傀儡的構造
郭端鎮
34

頭盔的製作
柯秉昀
48

傀儡戲的表演動作
江武昌,王麗嘉
58

傀儡戲在教學上的運用
謝松輝
99

滑稽神--關於台灣傀儡戲的神明
施博爾著

蕭惠卿譯
106

樂神一考--台灣的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信仰
鄭正浩著

吳文理譯
118

傀儡戲考原
孫楷第
141

中國戲劇與傀儡戲影戲--對孫楷第先生『傀儡戲考原』一書之商榷
周貽白
215


第25期「媽祖進香專輯」(7月)





訪李亦園教授從比較宗教學觀點談朝聖進香
黃美英
1

大甲媽祖進香記
黃嬿竹
23

進香活動看民間信仰與儀式
王嵩山
61

戲曲與宗教活動--大甲進香之例
王嵩山
91

媽祖傳說的原始及其演變
李豐楙
119

中國神話研究的興起--從古史到神話
王孝廉
153

推動民俗曲藝的手--評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
林明德
163


第26期「民間劇場專輯」(10月)





百藝競陳-今年文藝季的民間劇場
曾永義
1

本屆文藝季的『民間劇場』
姚一葦
5

反哺鄉土--為七十二年『民間劇場』而寫
李豐楙
17

未散之戲-寫在『民間劇場』開鑼時
洪素麗
23

談目前民俗藝術活動的一些觀念
邱坤良
27

中國古典戲劇的形成
曾永義
39

大陸地方戲簡介
本 刊
77

走在民俗音樂的路上
簡上仁
87

三代同堂的明華園
黃美英
99

把歌仔戲唱活起來
簡上仁
107

布袋戲的劇本與劇場組織
詹惠登
121

夏末蟬聲--訪王炎老先生
林宏隆
141

布袋戲與李天祿
林宏隆
147

小西園許王的掌上乾坤
江武昌
155

皮影戲
本 刊
161

刻木牽絲作老翁--林讚成與傀儡戲
何秉昀
167

談『民間劇場』的『俗曲演唱』
黃得瑞
173

傳統與創新中的中國結
陳夏生
177

為百戲雜藝傳新人--中華民俗技藝園
何秉昀
191

童劇『阿土冬冬』
方圓劇場
185

藝人名冊
  
189


第27期(12月)





民族藝術的保存與推展
曾永義
1

五花八門的民間藝術
洪惟助
9

當前社會的民俗活動
林明德
15

『民間劇場』應長存人間
黃美英
19

民族音樂學在台灣
明立國
27

梨園考論
李尤白
43

歷盡滄桑話崑曲--訪崑曲傳字輩老藝人
邵 芑
67

絃管上四管演出形式考
沈 冬
77

神話的定義問題
王孝廉編譯
89

昭君故事之衍變
鄔錫芬
105




1984

第28期「傳統藝能與現代社會專輯(一)戲曲篇」(3月)





台灣民間戲曲研究總論--一個人類學的初步研究
王嵩山
1

台灣民間戲曲的形式與意義--兼論傳統的轉型與現代發展
王嵩山,汪宜展
55

中國皮影戲的認識
吳天泰
123


第29期「傳統藝能與現代社會專輯」(5月)





台灣竹雕技藝的傳統特質與現代發展
江宜展
1

台灣民間傳統技藝研究論--一個人類學的初步探討
王嵩山
33

從世俗到神聖--台灣木雕神像的人類學初步研究
王嵩山
79


第30期(7月)





民俗技藝的選擇問題
李亦園口述

吳天泰整理
1

生活在自己的傳統裡
尹建中
9

人類學研究民間戲曲的意義
何翠萍
17

台灣的民間藝術
林衡道
39

台灣傳統手工藝術與發展
郭振昌
47

民間小戲的形成與民間固有藝術的關係
張紫晨
59

中國立劇的友人--訪問班文干
何秉昀
77

祭祀裡所見的大陸戲弄--日本、兵庫縣、上鴨川、住吉神社
田仲一成
97

承先啟後的相聲名家--『窮不怕』
侯宏琳,汪景壽薛寶琨,李萬鵬
109

從古史到神話--顧頡剛的思想形成、神話研究以及和富永仲基加上說的比較
王孝廉
131


第31期「民間劇場專輯」(9月)





從山歌里謠到粉墨乾坤--集全台藝能菁華的第三屆『民間劇場』
曾永義
1

今年的民間劇場
姚一葦
9

台灣漢族民歌--民歌手陳冠華、賴碧霞
許常惠
13

民間劇場與地方戲曲
牛川海
17

詩樂之美--為民間劇場而作
李豐楙
25

兒時的民間劇場
莊伯和
31

專訪:
  
  

隱沒在現代社會的民間劇團與藝人--記『新錦珠』的陳秀鳳
黃美英
35

宜蘭老歌仔戲--壯圍喜樂團歌仔戲的過去與未來
劉還月
51

--宜蘭涼樂團園歌仔團面臨的困境
  
  

--蘭陽新英歌仔團引人入勝的『民俗小戲』
  
  

路遙知馬力--訪國光歌仔戲團主呂鴻禧
林宏隆
79

嘉義的老牌歌仔戲團--『新南光』
林宏隆
85

野台再高歌--文大地方戲劇研究社再上野台
江武昌
91

我來唸歌羅--負鼓盲翁正作場
李疾
99

窈窕風流杜十娘,自憐身世在平康--吳韻集的蘇州彈詞
何秉昀
105

彰化縣西鄉老人會的民俗曲藝
江武昌
113

詩詞吟唱--為民間劇場謳歌
紀棟
127

讓民俗技藝進入大學課程--東海美術系皮影偶戲
東海美術系
153

劇目介紹:
  
  

南管戲曲--台南南聲社的演出
  
157

復興劇校崑曲研究社
  
173

看戲看亂彈--台灣僅存的亂彈班『新美園』
  
175

梨春園的北管演奏
  
179

台灣音樂與歌謠--客家民謠、客家八音、台灣福佬系民歌、老調與新聲--簡上仁的創作民謠、五十年來台灣流行歌曲回顧
  
190

陣頭表演:龍陣、獅陣、屏東縣民俗表演團體
  
204

偶戲介紹:小西園布袋團、東華皮影劇團、復興閣皮影團、新福軒的傀儡劇團
  
227

參加藝人資料
  
235


第32期「民間劇場與我專題」(11月)





傳統與塑形--對於民間劇場活動的一些思考
王嵩山
1

民間劇場外的思考--探討民間戲曲技藝的提倡與發展
黃美英
21

民間劇場三年雜感
李豐楙
33

為民間劇場打氣
莊伯和
39

與邱坤良教授談民俗戲曲與民俗活動
江武昌專訪
45

訪許常惠教授談『民間劇場』與民俗曲藝的保存
陳雪峰紀錄整理
53

民間劇場的傳承與成果
牛川海
57

歌唱戲曲的大展示--七三年民間劇場觀後
洪惟助
63

荒煙蔓草訪阿助--從宜蘭的『本地歌仔』到民間劇場的『電視歌仔戲』
曾永義
71

溫馨的記憶--民間劇場隨想
楊渡
79

民間劇場與我--藝人的話
江武昌專訪
84

民間劇場與我
莊芳榮
101

民俗歌謠與民間劇場
簡上仁
104

民間劇場與我
詹惠登
108

我與民間劇場
江武昌
119

讓民間劇場下鄉
吳東傑
127

彰化民俗曲藝田野日誌
  
131




1985

第33期「民俗技藝園專輯」(2月)





由民俗文化的保存到民俗技藝園的設置
陳奇祿口述

何秉昀整理
1

傳繼台灣民謠的香火--序台灣民謠
陳奇祿整理
7

學者專家談民俗技藝園
吳亞梅紀錄整理
11

民俗技藝實質環境規劃之幾點看法
李乾朗
21

談彰化縣民俗音樂採集到民俗音樂的維護
許常惠口述

何秉昀整理
29

從民俗手工藝的保存談起
漢寶德口述

何秉昀整理
35

藝人的話--給民俗技藝的意見
宋江紀錄整理
41

法國的中國戲劇訓練班--郭安博物館
邱坤良
53

台灣山地文化園區的創建和規則
陳其南
61

台灣山地文化的文物展示構想
黃美英
79

彰化民俗曲藝田野日誌
  
117

賽夏族男子
莊伯和
143

雅美大船落成禮
鄭惠英
147


第34期(5月)





韓國人過端午節
張釩星
4

平劇中的小戲--從『打花鼓』說起
吳家璧
12

台灣地方戲戲神傳說(一)
江武昌,

陳儒行整理
20

說圖--漢代的雜技藝術
吳亞梅
37

社會結構與文化保存--一個高山族聚落的例子
王嵩山
45

從楊恩壽日記看同治年廣西演劇活動
顧樂真
64

從二元功用看台灣的龍舟競渡
黃麗雲
73

處處憐芳草--漫談野菜與草藥
洪澤南
84

記一位年輕的排灣族雕刻師
鄭惠英
92

彰化民俗曲藝田野日誌(三)
蔡曼容,許瑞坤,簡巧珍,林淑玲

記錄
100

民俗曲藝第一三十三期總目錄
本刊
116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黃巧慧輯
154


第35期(6月)





現階段賽夏民族祭典與民歌的保存
許常惠
4

從北宋舞樓的出現看中國戲曲的發展--山西中南部三通戲劇碑刻考述
黃竹三,張守中,楊太康
25

從歷代傀儡戲發展與中國傳統戲劇的關係談布袋戲
詹惠登
39

媽祖成道一千年--台北莆仙同鄉的慶祝遊行
劉進銀
54

日本龍舟競渡知多少
黃麗雲
61

平劇中的小戲--處境尷尬的『鋸大缸』
吳家璧
72

說圖:甲.脫掌戲偶、乙.從排灣的雕刻藝術談山地民俗
陳輝龍,吳亞梅
86

五洲元祖--黃海岱
江武昌
90

台灣地方戲戲神傳說(二)
夏竹林
108

彰化民俗曲藝田野日誌(四)
簡巧珍,林淑玲,陳雪峰
114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黃巧慧輯
125

民俗曲藝一三十三期分類目錄
本刊
134


第36期(7月)





從販馬記談吹腔
李國俊
4

我演『鍾馗嫁妹』
侯玉山
17

舶載書目所錄綴白裘全集釋義
林鋒雄
34

談關廟玉泉閣--敬悼一代宗師黃添泉
黃順仁
62

韓國的假面舞--談韓國鳳山的舞用面具
宋錫夏撰,茶笙滿譯
72

威靈赫赫的城隍爺--從筆記小說中看歷代城隍的形象
楊明鍔
80

從城隍爺的傳說談民間宗教的社會功能
劉魏銘
91

五月十三迎城隍--附錄:台北霞海城隍建廟小史
本 刊
96

中國人生活觀念系列
  
104

中國的…--代序
本刊
  

傳統中國的食物分列
張 珣
  

說圖--七爺、八爺及其它
劉還月
120

平劇中的小戲--打櫻桃與西廂記
吳家璧
126

台灣地方戲戲神傳說(三)
吳亞梅,江武昌
136

台南市戲劇年演出表
本刊
146

彰化民俗曲藝田野日誌(五)
蔡曼容,林淑玲,簡巧珍
152

地方戲職業劇團演出表
吳季芬輯
168


第37期「民間劇場專輯」(9月)





草野風謠訴真情--迎接文建會『民間劇場』而寫
王建柱
6

薪傳
李豐楙
8

今年的民間劇場與民藝展
姚一葦
12

從民間劇場談起
許常惠
14

『文化櫥窗』在青年公園
曾永義
16

來自民間 回到民間--從安娜堡談到台北的『民間劇場』
韓國*
    22

我看民間工藝
莊伯和
24

民藝
吳亞梅
28

古代的趕集與廟會
殷登國
62

宜蘭英的五十年戲班生涯
陳健銘
66

大捕快與馬車伕
董復蓮
76

高甲戲的最後堡壘(周水松與『生新樂劇團』)
劉還月
78

林口樂林園
林根藤
89

其樂也融融
張素玲
90

新美園北管戲團(附故事大綱)
  
92

台南南聲社(附故事大綱)
  
93

布袋戲界的長青樹(第二代『玉泉閣』黃秋藤)
黃順仁
94

堅持傳統 尊重藝術(黃順仁的傳統布袋戲團『美玉泉』)
劉觴
100

十指乾坤(訪弄影人張天寶先生)
曾麗貞
107

回首前塵 寄望未來(莒光國小『微宛然』)
郭端鎮
114

小西園掌中戲團(附故事大綱)
  
120

新福軒傀儡劇團(附故事大綱)
  
126

復興閣皮影劇團(附故事大綱)
  
127

轟動武林 驚動萬教(五洲園黃俊雄先生)
江武昌
128

兒時歡樂掌中戲(記文大地方戲劇社的偶戲演出)
林麗雲
136

布袋戲元老--李天祿(附故事大綱)
李維倫
142

小班制的大戲(高雄錦飛鳳傀儡戲團)
陳素
144

北管生力軍(富樂軒的少年子弟)
林山青
148

莆仙同鄉會的曲藝
林弱香
150

四時農家樂(將軍鄉--昌平八音團)
黃格
152

弦歌聲中無歲月(談萬華集音閣)
張素玲
154

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吳樂天講古)
江山
158

張天玉與京韻大鼓
  
162

南樂有後 管弦傳聲(訪閩南樂府)
石語年
164

台灣民歌的故事
簡上仁
168

養興堂八樂
林弱香
172

中國民謠的瑰寶(客家民謠)
楊兆禎
172

子期聽琴(附唱詞)
郭恩
176

說唱俱全的大漢曲苑鼓書團
陳雪峰
178

蘇州彈詞(附唱詞)
  
180

由雜耍小戲到民俗運動
吳騰達
186

軍民同樂
石語年
192

海埔的小獅子(彰化海埔國小訪問記)
李疾
194

線西老人會的民俗才藝
梅子
198

中國陀羅
龍天
198

狀元騎馬繞市來(談彰化田尾鄉新海布馬團)
林淑玲
200

翩翩舞影展潛能
胡必華
204

彰化縣溪州鄉的鬥牛陣
林淑玲
206

毽子飛上天(西園國小的毽子隊)
傅正琳
208

登高闊步走江湖(訪學甲慈福宮高蹺隊)
林暮
212

抖空竹 扯扯鈴 (訪基隆中正國中的扯鈴隊)
林桂香,周幼珍
216

五更鼓角聲悲壯(訪佳里延平國小花鼓)
林茂賢
218

手牽犁兄喂 行到水田頭 (訪麻豆鎮麻口社區牛犁陣)
何庸
222

幼獅獻瑞(貢寮鄉和美國小舞獅團)
徐美玲
227

客家三腳採茶戲
陳雨璋
230

妙趣逗人車鼓戲
林麗雲
234

神龍下凡(東南工專的舞龍隊)
陳季蔓
240

出水蚊龍(西湖工商的舞龍隊)
傅正琳
243

斗南鎮石龜國小民俗技藝
夏竹林
246

中國國術
鄧時海
250

從韓門五虎到民間劇場
王晶文
254

藝人名錄
  
256

節目表
  
263


 楼主| 发表于 2003-5-17 23: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俗曲艺》总目(2)

第38期「戲曲與宗教篇(一)」(11月)





戲曲文物的新發現(上)
  
4

1.明成化本南戲『白兔記』的新現
趙景深
5

2.明初南戲演出本『劉希必金釵記』
陳歷明
13

3.明抄戲曲『蔡伯喈』略談
曹騰騑
18

戲曲與宗教篇(一):
  
  

神聖與世俗的交融--宗教活動中的戲曲和陣頭遊藝
黃美英
24

儺禮和雜戲--以中韓之比較為中心
金學主著,柯美月、勞子菁譯
46

傀儡戲的宗教儀式
宋錦秀
88

懷念陳鳳威老先生
龍乃馨
112

中國人生活觀念系列:
  
  

『時』『空』的交錯--與民俗有關的中國人時空觀
劉君燦
118

台灣地方戲戲神傳說(四)
黃秀錦,傅正玲
123

慶典之外--本屆民間劇場的意義
林明德
126

彰化民俗曲藝田野日誌(六)
林淑玲,簡巧珍
130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蔡輝洲,吳季芬輯
142




1986

第39期「戲曲與宗教篇(二)」(1月)





戲曲文物的新發現(下) 4.宋墓雜劇雕磚考
廖奔
4

5.清代戲劇雕磚的發現
路明
19

6.元代影青雕塑戲台式瓷枕
萬良田
22

7.從稷山戲曲磚雕看金院本的演出
張之中
26

戲曲與宗教篇(二):
  
  

祭祀戲劇的傳播原理
田仲一成著,楊清發,張素精譯
41

鍾馗與儺禮及其戲劇
李豐楙
69

『中國劇場之儀式劇目』研究初稿
邱坤良
100

民間節令祭祀與演戲
楊明鍔
129

桃枝仙
吳久桐
140

虎傳承考
鍾秀清
145

台灣地方戲戲神傳說(五)
傅正玲,黃秀錦,江七
174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吳季芬輯
181


第40期「中國傳統劇場之規矩與禁忌」(3月)





搖竹在西爪哇音樂的運用
韓國*
4

憶天台故鄉清明掃墓舊俗
奚明遠
19

行業保護神(上)
曾堯生
25

靈安子弟江湖老--懷念靈安社逝世的老師們
楊台雄
38

中國傳統劇場之規矩與禁忌:
  
44

川劇
蔡啟國
  

莆仙戲
莆仙同鄉會
  

漢劇、福州戲、秦腔
鄭黛瓊
  

豫劇
吳季芬
  

紹興戲
石語年
  

傀儡戲
江武昌
  

布袋戲
許國良
  

北管戲
邱昭文(附錄/邱坤良)
  

歌仔戲、皮影戲、四平戲
林茂賢
  

傀儡戲
江武昌
  

舞獅
吳騰達
  

中國人生活觀念系列:中國人的『房』事情結
陳其南
92

說圖:鑼--宜蘭林午大鑼專訪
王維真
100

平劇中的小戲--『小上墳』
吳家璧
117

八仙過海上殿堂--記新美園社教館公演
邱昭文
126

台灣地方戲戲神傳說(六)
林茂賢,江武昌,傅正玲整理
135

評九歌的演出--兼論中國新歌劇的孕育
李元貞
140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吳季芬輯
145


第41期「艋舺、萬華」(5月)





端午節憶舊事
久桐
4

萬民遙祭白礁鄉--記學甲慈濟宮上白礁祭典
林茂賢
6

村俗散記--囝仔頭王與遊戲
陳 建
11

行業保護神(中)
曾堯生
15

台州的社戲
稀客
29

貴州地戲
高倫
34

艋舺、萬華序:從艋舺到萬華-艋舺.萬華
張素玲
57

壹:萬華市集
  
65

萬商雲集入渠來--略論艋舺地區商業型態的演變
劉還月
  

萬華古老的行業:茶館/吳亞梅、棺材店/林弱香、青草巷/黃秀錦、繡莊/王靖婷、賊仔市/黃秀錦、佛具店/傅正玲、糕餅店/林鳳玲、剃頭擔/林蘭陽、糊紙店/何世琪、賣膏藥/董復蓮
  
  

貳:艋舺民俗采風
  
104

萬華廟觀概覽
史建山
  

龍山寺
吳韻慈
  

西秦古廟
文曲
  

艋舺昔日戲曲與節慶活動之回憶
莊藝
  

講古
陳明才
  

參:艋舺印象
  
135

說圖--艋舺留影
柯金玉
  

平劇中的小戲--『尋什麼﹖』
吳家璧
139

一片世情天地間--訪金門民俗文物收藏家陳添財先生
李國俊
143

宋代的醫學
陳勝崑
149

淡江大學民俗社三年記要
洪稻田
159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吳季芬輯
163


第42期「歌仔戲」(8月)





祭先民讚中元--盛大精采的『雞籠中元祭』
劉還月
4

行業的保護神(下)
曾堯生
15

說圖:萬里看傀儡『出煞』
圖/陳一水

文/江武昌
26

前頭唱頭無的竹篙*
陳健銘
38

歌仔戲概說
林茂賢
48

傳統歌仔戲的蛻變
陳健銘
73

野台高歌--劇團採訪
  
84

新和興歌劇團
黃秀錦
  

新藝社歌劇團
李疾
  

陳美雲歌劇團
吳季芬
  

建龍歌劇團
黃秀錦
  

成功歌劇團
邱昭文
  

王桂冠姐妹團
江武昌
  

電視歌仔戲所面臨的問題
王亞維
111

台灣省地方戲劇比賽記實
  
116

北區決賽/林蘭陽、中區決賽/是非、南區決賽/吳亞梅
  
  

另一片天空--葉青訪問記
季亞
135

梨園傳奇--唐太宗和『鑼卷戲』
郭力
140

村俗散記--迎花轎
  
143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吳季芬輯
147


第43期(9月)





思想起:秀雲歐巴桑看歌仔戲的回憶
吳芬
4

艋舺的街市形成與民間信仰(上)
鍾秀清
8

故鄉的花會
奚明遠
32

月是故鄉明:
  
36

方志筆記中的中秋--代前言
吳亞梅
  

河北北平/那志良、河南汲縣/李桂枝、江西吉安/胡在田、福建龍嚴/吳久桐、山東昌樂/崔永泰、安徽合肥/李平、福建金門/李國俊、台灣宜蘭/林定火、馬來西亞柔佛州/懋順、韓國秋夕/黃麗雲、日本仲秋明月/麗子
  
  

說圖:中秋應景雜談
曾堯生
49

中國人生活觀念系列:中國人對傳染病媒介蚊子的認識
陳勝崑
57

梨園傳奇:
  
  

龍袍的來歷
唐宗龍整理
64

鳳冠霞帔
郭維庚整理
67

村俗散記--接天宮傳奇
林 雨
69

中國初期話劇運動初探(上)
蔡秀女
72

戲曲龍套藝術
葉仰曦
100

『扮仙』與『真神』--台灣地方戲的宗教信仰與儀式
王嵩山
109

由民間藝術的研討論其價值
莊伯和
132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吳季芬,陳柔淑輯
144


第44期(11月)





艋舺的街市形成與民間信仰(下)
鍾秀清
4

為中韓兩國的中秋節尋根
張正龍,黃麗雲合撰
43

台州的婚俗
稀 客
53

說圖:歷屆民間劇場的回顧
編輯部
65

村俗散記--九份祈安三朝福醮記
吳亞梅
75

中國人生活觀念系列:漫談中國人的成年禮儀及其功能
林榮泉
89

梨園傳奇:
  
  

飛蟲與紅娘
趙雲雁整理
  

皇帝與小丑
張繼舜整理
100

中國初期話劇運動初探(下)
蔡秀女
103

談雅美文化的維護、發展與研究
劉斌雄,黃美英合撰
114

中國偶戲的傳統與創新--亞太地區偶戲觀摩展討論會
曹文傑整理
134

燭光火炬--『葉青影友聯誼會』的一個啟示
董復蓮
150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吳季芬,陳柔淑輯
155




1987

第45期(1月)





老歌仔戲的春天:訪老藝人黃阿和先生
陳健銘
4

台灣年俗誌
劉還月
12

韓國的婚俗
張正龍
19

日本的人贅婚與嫁娶婚
黃麗雲
30

江南婚俗禮儀多
劉象勝
40

台灣各地婚俗:
  
57

台北婚俗
董復蓮
58

大甲婚俗
安蓮整理
63

台南婚俗
陳春秀
78

蘭陽婚俗
林茂賢
89

附:宜蘭『拜倒腰』習俗
陳羅古
94

客家婚俗
張安整理
99

金門婚俗
李國俊
108

婚禮中的器物象徵
胡必華
113

中國人生活觀念系列:
  
  

古婚禮探尋
江重文
50

說圖:喜氣洋洋話喜餅
吳季芬
118

村俗散記:
  
  

歡樂童年--台灣的兒童遊戲(一)
辰達口述、亞仁記錄
123

梨園傳奇:
  
  

關公巧得重棗臉
郭維庚整理
126

聞太師蒙賜貼金臉
郭維庚整理
127

歌仔戲上前線--新和興歌劇團金門去來
羅瑞春
129

福州濟功在台灣
吳亞梅
135

台灣勸善歌謠的社會關懷(上)
鄭志明
142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陳柔淑輯
152


第46期(3月)





新竹鄭氏家廟冬至祭祖記
曾石南
4

中國地方小戲形成與發展的徑路
曾永義
9

說『洞天』
江寶釵
23

台語影劇劄記--光復後的歌仔戲電影
蔡秀女
26

中國人生活觀念系列:中國傳統衛生保健
陳勝崑
36

北方相聲在台灣的發展(上)
吳亞梅
43

相聲的表現形式
侯寶林原著

董復蓮整理
51

印度的偶戲
吳家璧
70

歌仔戲小歷史--記羅木生的回憶
蔡秀子
77

泰雅族的成年禮及其功能
林榮泉
82

村俗散記:
  
  

歡樂童年--台灣的兒童遊戲(二)
辰達口述、亞仁記錄
93

梨園傳奇:
  
  

敬莊王
王文俊整理
96

三花臉為『頭』
王文俊整理
98

試談崑曲的民間性--以『梳妝』、『跪池』兩齣戲為例
張怡安
99

台灣勸善歌謠的社會關懷(下)
鄭志明
103

昔時大陸雜技藝人生涯
劉象勝
120

布袋戲劇本--三國因(上)
許王編劇

許國良整理
124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陳柔淑輯
153

田野筆記
本刊
168


第47期(6月)「靈安社一一八年專輯」





淺談中國的祭祀演劇--田仲一成教授訪問記
張素精
4

台語影劇劄記:台灣影劇史的先鋒-呂訴上
蔡秀女
9

靈安社一一八年專輯:
  
15

靈安社一一八年記
吳亞梅
16

靈安社的弟子們:

施合鄭/張萬居/盧正祥/廖崑洽/進發/黃煌林/羅榮永/鄭生其林 象/張雙房/翁世富/王朝枝李瑞魁/施煥津/林義夫/張阿屘吳重德/鍾友來/施仲信/楊台雄
本刊
36

靈安社的朋友們:

蘭陽兄弟團、宜蘭總蘭社、花蓮聚樂社、高雄靈安社/大甲迎媽祖
特約編輯群
69

北管音樂與靈安社曲譜
李國俊
80

大稻埕、靈安社與霞海城隍
江寶釵
91

北方相聲在台灣的發展(下)
吳亞梅
102

附:佈道大會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
  

田野筆記
本刊
130

布袋戲劇本--三國因(下)
許王編劇

許國良整理
151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陳柔淑輯
162


第48期(7月)





美麗的期待--訪曾永義教授談『民俗技藝園』的規劃
任翠芬
4

多采多姿的北方雜曲--孫澈訪問記
周純一
8

台灣地區民俗技藝的探討與民俗技藝園的規劃
曾永義
9

比勁賽笭鴿--學甲地區一年一度的『笭鴿大賽』
劉還月
33

從散華樂到蓮花落
李國俊
37

梨園傳奇:
  
  

白眼窩
張顯江整理
47

馬鞭
郭維庚整理
50

鬼月談浙東習俗
稀客
53

灶君寶卷中的灶神信仰
鄭志明
58

村俗散記:
  
  

歡樂童年--台灣兒童遊戲(三)
辰達口述、亞仁整理
96

福州評話七篇
劉子政提供

吳亞梅整理
104

歌仔戲劇本--呂蒙正(上)
陳健銘整理
127

田野筆記
本刊
144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
陳柔淑輯
149


第49期(9月)





鬼斧神工--訪石雕藝人張木成老先生
張素玲
4

呂洞賓故事的原始風貌
王連雙
9

說圖:基隆中元祭
文/吳季芬、圖/王煒昶
19

台語影劇劄記:台語影片的類型
蔡秀女
30

從青城山到青石山--由民俗看一齣戲的演變
楊明鍔
37

梨園傳奇:
  
  

紗帽越多越好
張繼舜整理
41

湯顯祖千里引孝
曾林祥整理
44

中國古典戲劇的喜劇風格(上)
李元貞
46

失傳的絕藝:水嬉、神射、馴鳥、蟆教、蟻陣
  
68

歌仔戲劇本--呂蒙正(下)
陳健銘整理
73

活潑的展出觀念--為我們民俗活動展出而寫
吳亞梅
103

台灣地區民俗技藝園的探討與民俗技藝園的規劃(下)
曾永義
107

田野筆記
本刊
144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陳柔淑輯
161


第50期(11月)





聽羅木生娓娓細訴歌仔戲二三事
蔡秀子
4

泉州木偶劇團簡介
黃少龍提供

郭恩龍整理
10

說寶卷彈詞(上)
李國俊
15

台語影劇劄記:台灣第一家民營製片廠--訪林博秋先生談玉峰製片廠
蔡秀女
23

現階段歌仔戲劇團結構與經營之比較分析
黃秀錦
32

從歷代大鼓的演變探究京韻大鼓的起源
周純一
56

中崙會安樂社實錄
吳季芬
72

五花八門--記憶中的故鄉兒童遊戲
陸清培
78

梨園傳奇:
  
  

關公黑墨點紅臉
王文俊整理
88

曹操深藏笑刀臉
郭維庚整理
89

南管界的遺珠--王萬福先生
陳炎正
91

中國古典戲曲的喜劇風格(下)
李元貞
95

田野筆記
本刊
130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陳柔淑輯
146




1988

第51期(1月)





北平的『封箱戲』和『青草班』
郭立誠
4

故鄉年俗掠影:
  
  

福建龍巖年俗
陳水海
8

浙江天台年俗
奚明遠
12

江蘇靖江年俗
陸清培
20

馬來西亞華人新年
郭懋順
30

語言聲調和音樂曲調的關係--台灣閩南語歌的『詩樂諧合』傳統研究之四
王振義
33

陶瓷之鎮--鶯歌
張素玲
74

『牽牛織女』原始信仰重探
洪淑苓
79

北魏『胡旋舞』銅帶版略考
朱廣琴
98

兒歌研究之今昔
吳亞梅,吳季芬合撰
102

國語流行歌雛論
江寶釵
109

梨園傳奇:
  
  

趙五娘的金耳環(一)
楊承祖整理
118

趙五娘的金耳環(二)
張繼舜整理
119

梨園『三怪』
屈長壽整理
124

說寶卷彈詞(下)
李國俊
125

談歌仔戲中的『錦歌』--『福建民間音樂簡論』讀後
陳健銘
132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吳淑芬輯
143

田野筆記
本刊
155


第52期(3月)





航向不歸海--台灣的王船文化
黃文博
5

王爺傳說(上)
鄭志明
17

故鄉清明散記
陸清培
38

酒拳漫談
林茂賢
45

福建發現的古老劇種庶民戲
劉湘如
59

傳統音樂與現代舞台--淺談南管音樂的舞台形式
林育霖
77

崑曲實例舉隅--千鍾祿傳奇『團圓』齣引子為例
劉有恒
81

梨園傳奇:
  
  

魏徵獨套加官臉
王文俊整理
104

李漁憤寫『奈何天』
諸葛佩,蔡斌

整理
104

閩台歌冊縱橫談
陳健銘
109

台灣一場家祭的北管演出報導
韓國*
122

迴響與論戰--錦歌、錦歌,什麼錦歌
王振義
128

田野筆記
本刊
142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吳淑芬輯
145


第53期(5月)





神格分靈之爭,看媽祖進香的演變--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
陳炎正
5

大甲鎮瀾宮戊辰年天上聖母遶境進香記
董振雄
13

大甲鎮鎮瀾宮進香團內部的神明會團體
張珣
47

信仰、懼怕、與權力:以大甲進香團為例
陳維新
65

大甲、北港、新港媽祖廟簡介
王盛烈
82

簡介『千年媽祖』,『大甲媽祖進香團』
陳明終整理
98

王爺傳說(下)
鄭志明
101

蒙古族宗教舞蹈『查瑪』探究
王景志
119

童年端午記趣
汪洋
130

梨園傳奇:
  
  

關漢卿新戲解重圍
趙雲雁整理
135

台灣民間傳統工藝摭錄:漫談台灣神像雕刻
拙緣
140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吳淑芬輯
148

田野筆記
本刊
156


第54期「台灣歌仔專輯」(7月)





『台灣歌仔』的研討盛會
鄭志明
5

陳三五娘唱本的演化
陳兆南
9

從萬曆刊本金花女到歌仔簿金姑看羊--金花女故事探討
周純一
24

台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戲的內容及其反映思想
曾子良
57

『七字調』在台灣民間歌謠中的地位
張炫文
78

歌仔調的『詩合樂』歌唱傳統與特質初探
王振義
97

曾二娘歌和金橋科儀
陳健銘
108

閩南尪姨歌研究
李國俊
126

鐘馗戲表演形態與傳統驅鬼習俗
周鞏平
152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吳淑芬輯
156


第55期(9月)





側寫鄭叔簡先生與中華絃管研究團
李國俊
5

試論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之文字記錄
臧汀生
12

新興劇種--蒙古劇
雨雪
31

台灣客家民俗音樂所代表的意義及其價值(上)
謝俊逢
33

身化九龍潭,法施三寶塔--大稻埕法主公聖君
高賢治
45

河北地方戲劇種名稱小談
宋碧嶺
54

清代噶瑪蘭城之興建(上)
陳進傳
63

中秋憶雜話童年
露滋
81

梨園傳奇:
  
  

趙匡白眉加紅臉
楊清山,張顯閣整理
86

清廷與京劇
劉正平
88

台灣民間傳統工藝摭錄:燒金香燭的製造
拙緣
90

談崑劇傳統劇本之重編與新譜--以重編新譜李漁『比目魚』傳奇為例(上)
劉有恒
113

田野筆記
王煒昶
146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吳淑芬輯
149


第56期(11月)





秦腔史料新得--清代秦腔刻本三十種簡介
劉文峰
5

晚清『玉露金盤』寶卷研究--寶卷式鸞書與晚清民間教團(上)
鄭志明
15

歌仔戲的推進與轉轍--談台北『新舞社歌劇團』及其主要成員
陳健銘
31

宜蘭地方戲劇比賽記實
林茂賢
42

台灣民間傳統工藝摭錄:起大厝--營建作法
拙緣
47

從音樂社會學來談--『詩吟歌唱』在台灣傳統戲曲中的地位
李安和
59

魯東童玩掌故
汪洋
80

談『豆腐塊』藝術
樊新民,雷震講述、寶誠整理
89

台灣客家民俗音樂所代表的意義及其價值(下)
謝俊逢
92

談崑劇傳統劇本之重編與新譜--以重編新譜李漁『比目魚』傳奇為例(下)
劉有恒
106




1989

第57期(1月)





大甲慶成祈安清醮記
黃敦厚
5

承辦大甲民間劇場有感
林茂賢
24

中國兒童舞蹈簡史
鄭祥瑞,夏雄合撰
30

南管樂曲中的『北曲』試析--以『北青陽』及『崑寡北』為例
李國俊
41

台灣民間傳統工藝摭錄:製菸--附煙筒
拙緣
64

台語文字化之管見
臧汀生
69

一個古老的劇種
戴月
88

詩意的平劇文學
楊明鍔
91

晚清『玉露金盤』寶卷研究--寶卷式鸞書與晚清民間教團(下)
鄭志明
128


第58期(3月)





論台灣『唸歌--歌仔戲』的戲曲語言詩美之所據--從音樂、語音美學的觀點來探討
李安和
5

鎮瀾宮建醮科儀之探討
李豐楙
23

民俗傳說--何奶奶說的故事
何文何忻口述

吳亞梅記錄
46

桃花搭渡研究
周純一
54

中華民俗技藝團赴星展演記實
林茂賢
98

中國民族戲曲的存在形態與藝術特徵
吳乾浩
103

地方戲劇的演變
傅建益
124

宜灣阿美族的竹占
黃貴潮原著、黃宣衛整理
134


第59期(5月)





『魚鰍先』傳奇--訪民俗音樂家陳冠華先生
林鶴宜
5

論漢代胡笳與斯布孜額
王曾婉
11

台灣民間傳統工藝摭錄:製竹紙(附印刷業)
拙緣
36

清代噶瑪蘭古碑的地理分布
陳進傳
47

傳統歌仔戲的再生
林茂賢
66

蛇郎君的神話與傳奇
陳健銘
74

桃花搭渡研究(下)
周純一
85

來自民間,回到民間
陳慶浩,王秋桂合撰
109

中國民俗學會通訊
王秋桂
117


第60期(7月)





「禮節傳簿」研究(上)
寒聲,栗守田,原雙喜,常之坦
4

端午話藥石
吳彰裕
61

五色絲、香包及午時符
玄真
64

祈安競渡話二龍
陳健銘
66

說粽子
陳美慧
70

台灣民間傳統工藝摭錄:伐樟熬腦
拙緣
72

霞海城隍因何威靈赫赫?
宋光宇
87

說圖:布袋戲人口
陳佐圖/文
94

太平歌詞研究(上)
周純一
102

迎神繞境的前導--蜈蚣閣和詩意閣
宋光宇
92


第61期(9月)





從台灣諺語看戲曲(上)
周榮杰
5

中國的歲時祭典
李獻章撰、李柏如譯
32

『禮節傳簿』研究(中)
寒聲,栗守田,原雙喜,常之坦
38

台灣民間傳統工藝摭錄:竹筏的製造
拙緣
82

從丘蒙舍故事看民間傳說的移植與變貌
陳健銘
92

歌仔戲舞台道具簡介
林茂賢
112

太平歌詞研究(下)
周純一
116


第62期(11月)





大陸少數民族風情趣談:涼山彝族風情隨錄
王康
4

中國戲曲活化石--辰河高腔目連戲研討活動介紹
編輯部
13

辰河戲『目連』初探
李懷蓀
17

剪紙『人文初祖』--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橋國首創文明
賈四貴
42

從台灣諺語看戲曲(下)
周榮杰
63

『禮節傳簿』研究(下)
寒聲,栗守田,原雙喜,常之坦
94

日據時期以平地漢族為研究的民俗經典介紹
高賢治
115




1990

第63期(1月)





貴州的儺戲與面具
庹修明
4

安順地戲的形成和發展
沈福馨
11

神奇古樸的安順地戲面具
沈福馨
25

讀『搜集口傳文學』劄記
吳亞梅
46

大陸少數民族風情趣談:苗族風情拾零
王康
56

中國古代的飯類與粥品製備
陳美慧
66

台灣民間歌謠韻字之討論
臧汀生
87

剪紙『搖錢樹』簡介
賈四貴
102

台灣民間傳統工藝摭錄:竹器的編製工藝(上)
拙緣
106

香港粵劇的伴奏樂隊
陳守仁
122

中國民俗學會通訊
王秋桂
140


第64期(3月)





天橋八怪大狗熊專訪錄
周純一
5

關於中國龍的起源
陳勤建
12

台灣歌謠的產生背景(一)
周榮杰
17

走訪泥娃娃的家--惠山泥人廠
王煒昶
43

大陸少數民族風情趣談:藏族風情點滴
王康
48

台灣民間傳統工藝摭錄:竹器的編製工藝(下)
拙緣
59

老史特橋村--十九世紀新格蘭農鄉之重現
文/吳亞梅、

攝影/郭恩龍
94

彰化縣永靖鄉恩烈祠『十三公』考
高賢治
103

從『曹操水葬』看小說與史實
謝明勳撰
107

中國儺戲學國際學術討論會介紹
黃鏡明
120

『中國民間諸神』台灣版重版敘言
呂宗力
123


第65期(5月)





元宵節補考
王秋桂
5

剪紙--元宵節的傳說
徐陽
34

七夕與中元
李豐楙
40

十一月的節氣與節日
李豐楙
48

民間故事中反映的祭灶心理
楊玉君
52

灶王爺與牛
林華經記錄整理
60

歲旦辟惡飲食年俗雜考--椒柏酒與屠蘇酒
鍾明玉
64

大陸少數民族風情趣談:侗族風情覽勝
王康,沙鑑
75

談黔西北彝族儺戲的古老生殖崇拜原始意識
陳有昇
85

儀式及戲劇--粵劇『祭白虎』
陳守仁
91

閩南粵東音樂史上的一樁疑案--與陳蕾士先生商榷
陳松民
104

台灣歌謠的產生背景(二)
周榮杰
107

『曹操水葬』後記
謝明勳撰
125


第66期「剪紙專輯」(7月)





漫談剪紙藝術
李煥章
5

一剪一天地--寶島剪紙藝術說從頭
陳輝
19

民間剪紙所包含的生殖崇拜原始內涵初探
陳有昇
25

于平、任憑簡介:

貓頭鷹與喜鵲、老鼠嫁女、蘇軾改對聯荷女、花轎、織布、舞龍、鳥籠、騎車、拉車、端午節
編輯部
36

大陸近刊諺書
朱介凡
77

布依族風情擷英
王康
98

頁瓜何其難
拙誠
108

供桌上的生旦淨丑--記去歲陸光國劇的封箱
王安祁
124


第67、68期「布袋戲專輯」(10月)





演戲、看戲、寫戲--台灣布袋戲的回顧與前瞻
呂理政
4

台灣布袋戲參考資料年表
呂理政
24

傳統布袋戲的道具
許國良
41

台灣布袋戲劇目
林茂賢
53

電視布袋戲的發展與變遷
陳龍廷
68

電視布袋戲年表
陳龍廷
83

布袋戲簡史
江武昌
88

布袋戲藝人名錄
江武昌
127

台灣民間的小戲陣頭
黃文博
220

葛沽皇會有遺韻(民俗文化雜俎之一)
劉錫誠
239

湘西民間『打醮』
李懷蓀
247

土家族風情一瞥
王康
251

羌族白石崇拜淵源探
李鑒蹤
260

中國南戲暨目連戲國際學術研討會
  
26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2: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