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8|回复: 0

2007.01.2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0 16: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01.2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格萨尔》史诗:抢救民族的记忆(组图)
《格萨尔》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代表着古代藏族和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传统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古代少数民族的一部百科全书,国际学术界将此称作“东方的《伊利亚特》”...

2、退休工人收集北京土话 刚想申遗就遭白眼(图)
北京退休工人魏林海没想到自己为北京土话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法会遭质疑。1月11日的某网站调查显示,15.43%的网友认为申遗没必要,应该消灭方言;多达53.14%的受调查者认为“这是北京人吃饱了撑的没事干想出的主意”...

3、鲁淑娥 操剪如飞鲁老太 希望带更多学生(图)
2006年9月19日,本报刊发了《神剪 珍品 普通人》一文,介绍了在山东省美术界和民间艺术界引起轰动的洛阳市杰出民间艺人吕黑和她保存了数十年的剪纸珍品。根据吕黑老人的介绍,她学习剪纸和当时的洛阳剪纸大家鲁家有着极深渊源,她的剪纸是师承鲁家。本报的报道,引起了鲁家后人的注意...

4、赵秀林:四代相传的铜雕世家的新追求(多图)
这几年绍兴的铜雕艺术声誉鹊起,作为绍兴铜雕艺术的代表人物,华舍人赵秀林打破了国内铜版画不能作立体画面的固有传统,将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原汁原味地体现在铜版面上,具有别具一格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5、提示:今日大寒 大寒的来历及风俗(组图)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大寒”,太阳黄经达300度时,进入大寒节气。大寒,使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天寒地冻,天气冷到了极点。从冬至以后,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少,而向外散发的热量多...

6、饱受质疑濒临失传的北京牙雕技艺(图)
中国的牙雕行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地位尴尬、前景渺茫.....在牙雕艺术穷途末路的今天,遍访京城,试图最后一次用影像记录下牙雕制作的完整工艺流程....

7、昆曲:从“困曲”到知音满天下(组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昆曲面临的窘境还历历在目:演出活动严重萎缩,观众队伍大量流失,造成了恶性循环。每逢演出,“台上演员有二三十个,观众却只有零落的几个。”甚至有人将昆曲称为“困曲”,节奏慢...

8、广西贡川古老手工造纸法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造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近2000年的历史。在广西大化,延续至今的民间手工造纸,仍然使用着东汉时期蔡伦所发明的那一套完整工序,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9、观音故里四川遂宁 千年民谣装点的城与庙
就我所到过的城市,还没有见过像遂宁这样,被一首千年相传的民谣装点得如此婀娜多姿。从一首民谣走进遂宁,在传说中,我完成了一次短暂的文化考察...

10、屏风: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 遮蔽的雅趣和文化(图)
屏风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旧时一般由民间手工艺人单打独斗个体生产,其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受到诸多局限。时至今日,制作屏风的民间手工艺人几乎绝迹,原有的工艺美术企业生存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

11、千姿百态 经典集成 一抹亮色 工艺复制品市场潜力大
在景点购物场所,表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景观的工艺复制品很多,用材各异、工艺流程有别。或精致美观、或粗制滥造,共同的特点是,绝大部分都缺乏人物个性,形态色调大致雷同,很难引发游人的购买欲...

12、图集:锦里 浓浓蜀汉民俗文化古韵 打开三国门
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锦里是一条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街区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其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值得您细细回味......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闹洞房  
        古人云:人生两大喜事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自然是人生的头等大喜事,父母亲戚喜,近邻朋友喜,当然最欢喜的要数新郎新娘。迎娶、拜亲、入帐等各项礼仪完毕后,便有一项最为热闹、最不能简化的习俗——闹洞房。黄龙的闹洞房同其它地方基本相似,它把整个婚礼推向了高潮。

        洞房的称谓十分古老,据说源于原始社会的洞穴时代。后又叫帐房,现多称新房,但黄龙城乡人民仍沿袭洞房之说。

        闹洞房全过程包括“闹房”、“熏房”、“听房”三部曲。闹房当然是重头戏。

        陕北有个古老的土俗,即新婚入洞房后才算正式夫妻。既成夫妻,合当庆贺、戏逗一番。新婚当天晚上,掌灯时分,新娘坐帐,新郎备茶、酒、烟、糖、瓜子少许,邀请姐夫辈、姐嫂辈、表弟妹辈、户族中能诳能要的爷爷、奶奶辈以及同事、同学、朋友、战友等入帐坐席,新郎举行简单的敬酒、敬烟礼仪后,闹房正式开始。闹房又叫耍房,其形式多样,说、唱、做、学,不拘—格;内容丰富多彩,文、武、酸、辣,包罗万象。众多闹房者一般有一人主持,他人附和,新郎新娘任从安排指挥,一一应付,不得拒绝,更不能发脾气、冷场。传统的闹房节目大都很文明、高雅,诸如新人握握手、唱支歌、喝交杯酒、说说对口词、点燃过桥烟、空中吃苹果等。这些说起简单,可做起来不容易,总要花很大力气,劳不少口舌,方能完成一个节目。原因是过去结婚年龄小,羞羞答答,加之结婚前双方大多未曾见面,更没说过话,均媒约之言,父母之命而为。因而,即使十分平常的几句话,新媳妇却难以启齿;即使很普通的一个动作,新郎也没有勇气在广众面前准确地完成。随着时代进步,结婚青年已十分成熟老练,又加之自由恋爱,感情交流十分深入,因而,现代闹洞房比过去要激烈,节目内容复杂,完成难度大。   

        闹洞房突出一个“闹”宇,不但要闹,而且要闹好。原因有三:其一,不闹不安宁。俗传鬼中好色者乘隙入帐作祟,大闹则吓跑。其二,不闹不亲爱。小两口不言不语,拘拘束束,难以打破僵局。其三,不闹不热闹。日里炮乐齐鸣,晚间却冷冷清清,气氛不和谐。闹房多在夜里十二点以后结束。

        个别调皮后生将事先备好的辣椒、花椒、烟叶等呛味十足的东西点燃从烟囱投下,盖住洞口;或从炕洞塞进,使洞房中充满呛味,人们把这种恶作剧称之为“熏房”。
    折腾半宿,新人在房中门外,各处观察一番,确信无疑之后,放心入睡。其实角落隐蔽的、翻墙越入的,早已潜伏门外听房内动静。此乃“听房”。     

        随着时代的发展,闹洞房的习俗将日趋文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10 18: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