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3|回复: 1

读书:乾隆皇帝身上的第N+1条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9 13: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屋外头寒气逼人,屋里头暖气融融,寒冬腊月,出不了门,正是读书天。
??因此这些天一口气读了好些书,基本上以两天一本的速度进行。萝卜快了不洗泥,而读书快了,就像东北的黑瞎子掰苞米,一边掰一边丢。黑瞎子最后只剩下一棒苞米,冬天没了口粮,所以它只好冬眠。
??为了避免黑瞎子的悲惨命运,我把自己这两天掰的玉米打上记号,罗列在下面。
????
??1.刘师培:《清儒得失论:刘师培论学杂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氏国学功力深厚,又初受西学煽动,以西学尤其是社会学治经史之学,开中西格义之先河。既妙趣横生,又谬种流传,现代学术史的许多问题已经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
??2.刘墨:《乾嘉学术十论》,三联书店
??用晓畅的文笔叙述乾嘉学术,书尽管乏新意,但线条清晰,重点突出。这本书基本上是在床头上读的。
????
??3.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
??读了此书,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余英时的不喜欢(这种不喜欢开始于好多年前第一次读他书,《士与中国文化》)。作者试图证明戴震不仅是一个学问家,而且还是一个思想家,不仅重考据,而且重义理,据说戴震的同时代人都误解了他。章学诚志在义理,因此不为时人所重,故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戴震的阴影,章学诚与戴震同病相怜,故只有章学诚才理解戴震的苦衷和宗旨。
??我认为这个问题,一半是小题大做,一半是无中生有。说它小题大做,因为戴震的义理之学和章学诚的因为疏于考据而耽于义理故不为时代所重,是治清学史者众所周知的,毋庸余氏辞费。说它无中生有,是因为我觉得,余氏在这本书里,和他在《士与中国文化》中一样,犯了一样的轻信的毛病。章学诚关于戴震的谈论,以戴氏之知音自居,但这些言论很可能只是章氏一厢情愿的关于戴震的想象,而余氏则把这些想象当成了真实。
??余氏轻信古人和书本,只要是书本上记载的或者是古人说过的,他都当成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或者真正存在过的事实,对古人的说过的话,哪些是历史中的想象,哪些是想象的历史,哪些是愿望,哪些是谎言,哪些是自欺,哪些是欺人,除去这一切,哪些才是真正的事实,不加分辨地熬成一锅汤。这和其师钱穆犯的是同一个毛病。文人轻信,不妨他写出好文章,但史家轻信,则只能得到伪学问。
??钱穆有言:“近代中国人,偏喜用恶意来解释中国史,如说尧、舜、禹、汤、文、武所谓古代圣人,尽出后人伪造,即是一例。但我们纵说这些是后人伪造,亦足以证明伪造此一派古代圣人的种种故事的人,岂不在希望这一部中国历史,能成为一部善的历史吗?后代人永远信守此伪造,亦见后人也都希望这一部中国历史能成为一部善的历史。”(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这话的意思就好比说:奸商造了假币,这些假币一直在世面上流通,没有人发现它们是假的,因此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真币,因为我们都想发财。
??儒家的仁义道德、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之类讲了上千年的话头,其实就是这样一些流通甚广且久的假币,恰恰因为中国的社会自古以来就缺少仁义道德,因此哪些好心的儒生文人才到处鼓吹、兜售,甚至向皇帝推销这些东西,但皇帝老儿什么都有,江山,朕所有,银子,朕所有,美女,朕要多少有多少,他何曾需要这几两早已生锈的假银子?(向天子推销仁义道德,实在不如向他推销养生术和壮阳药来得有用),因此儒生们这些东西找不到买主,挤压在手里,只能一代又一代地扯着嗓子声嘶力竭地叫卖,如今,借着cctv的百家酱坛,借助大众传媒的势力,更是把叫卖声传播到五湖四海了。
??那些造作伪历史的人是“奸”,而信守这些伪历史的史学家是什么呢?一个字:“愚”,俗人之愚只害自己,学者之愚则殆害后生。
??????
??4.梁涛:《《訄书》评注》(选读),陕西人民出版社
??此书为作者梁涛所赠。章太炎做文章,好用古字,《訄书》尤甚,故此书素以难读令人却步。梁涛注释此书,费力不少,功劳大大的。
??章太炎和刘师培一样,都属于最早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的学者,这本书表明,章氏对于西方当时的人类学、神话学非常熟悉。
??此书中,章氏因排满革命而阐述其民族主义思想,最具深意。而其轻信西方学者的中国人种西来说,试图跟巴比伦人续家谱,借此巴结西洋,最是天真可笑。
????
??5.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两本都是我从事的专业的必读书,也是迄今为止本学科最好的两本学术史,赵著大处着眼,纵横捭阖,具思想史手眼;陈书局部细描,体贴入微,最是学术史本色。俱尽佳妙。
????
??7.施耐德:《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台北)华世出版社
??全书以“民族主义”贯穿顾颉刚学术的各个时期和侧面,他认为顾颉刚的疑古、表彰像郑樵、崔适等在过去一直被忽视和压抑的学者、关注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都是因为他身处中国文化传统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世,试图重新从本土传统中发现潜在的活力,从而为旧邦赋予新命的努力。
??中国学者看顾颉刚,一般是从启蒙主义的角度着眼,一般不会采取民族主义的角度。因为作者是外国人,因此,顾颉刚对于他,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沃伦斯坦说过,在民族国家的时代,社会科学的思考和问题意识,最终都无法超脱民族国家的视野。
????
??8.《清朝通典》(选读),浙江古籍出版社
??9.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
??这两本书放在一起读,令人觉历史之无情,造化之弄人。《清朝通典》为乾隆朝文人所记载的清朝典章礼制,而《停滞的帝国》所叙述的正是乾隆年间(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事件。那些洋鬼子就快要打上门来了,而中国的最有学问的人却仍在忙着“制礼作乐”,制的是好几千年一成不变的“礼”,作的是和好几千年前一个调调的“乐”,清朝的君臣就是用这样的“礼乐”迎接前来“朝贡”的英吉利使团(而人家原本是来谈判和作买卖的),硬要膝盖僵硬的红毛蛮夷对着清朝天子行三跪九叩之礼,硬是把第一个来访的西方使团当成了向天朝朝贡的蕃臣,硬是把中西文化的第一次相遇变成了一出聋子对哑巴、傲慢对偏见的滑稽戏,把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伟大机遇变成了一出历史悲剧的开始。读着这本作于乾隆年间的《清朝通典》,我在想,当时的乾隆礼蕃司的官员,肯定就是翻着这本礼仪薄子准备接待英吉利使团的礼仪的。
??佩雷菲特结合法国年鉴学派的功夫和高超的讲故事能力写历史,因此把书写得既摇曳生动,又发人深思,既有趣,又有学问。中国学者要写出这样的书,还要假以时日。
??而《清朝通典》这样的官样文章,只能是所有的书中最乏味的。我读它,原本只是想看看,按照规定,清朝皇帝的行头上,总共有多少条龙。书中果然有明文,光龙袍上绣的龙,我算了半天也没算清,因此只能暂且假设它有N多条龙。我以为自己终于得到了准确的答案了,但后来读《停滞的帝国》,居然发现还有第N+1条龙我没有数到。乾隆皇帝在接见英国使团时,因见使团中一位小孩子伶俐可爱,一时兴起解下腰间的荷包赐给小蛮子,而这个荷包上也绣着龙。可见,皇帝身上的龙,真个数也数不清。
??许多年后,那个有幸被乾隆赏赐荷包的英国小孩托马斯长大了,成了中国通,但这个忘恩负义的红毛蛮夷并没有因为中国皇帝的赏赐而感恩戴德,反倒因为被天朝臣子逼着叩头的屈辱而怀恨在心。当英国议院因为是否出兵中国为鸦片被焚的商人报仇雪恨而争执不下时,就是他的一席发言,最终让议院以五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向中国派遣军舰、兴师问罪的提案。
??不久,鸦片战争爆发了。
发表于 2007-1-29 18: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读书:乾隆皇帝身上的第N+1条龙

才子原来是这样炼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03: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