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1|回复: 1

“东岳论坛”:“黄金周”挪到清明和中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2 22: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岳论坛”:“黄金周”挪到清明和中秋(组图)
添加日期:2007-2-12 8:32:00 作者: 新闻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点击次数:7次


  本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主办的第三届“东岳论坛”开幕。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民俗专家昨天齐聚北京,传统节日放假、民俗“申遗”、“仿民俗”等成为论坛的热点话题。中国民俗学会提交相关部门的报告中,建议把清明节、中秋节打造成新的“黄金周”,将假期更好地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


如何让春节过得更有年味儿,是很多国人苦恼的问题……

  专家意见

  建设新的“黄金周”

  清明节、中秋节是否应该放假等一直受到社会关注。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黄涛认为,传统节日放假的问题比较复杂,是涉及好多问题的系统工程,比如经济消费、民族政策,还有放了假干什么的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需要慎重研究。”

  黄涛介绍,2004年6月,中国民俗学会承担了政府有关部门交给的一项研究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问题的项目,成立了由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领衔的课题组。他们提出了下述放假建议:把原定的春节假日往前挪一两天,以将除夕包含在假期之内,并使民众有准备过年的时间;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纳入法定假日体系,各放假一天,同时在五一、十一各保有一天假日的前提下,把五一、十一各自原有的另两天假日移过来分给清明节、中秋节,以形成清明节长假和中秋节长假。这意味着,持续了数年的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将变成清明节和中秋节黄金周,实现了“大挪移”。

  他透露,这个课题报告近日已经提交相关政府部门。“我们希望给传统节日增设公假的法案尽早出台,如果我们的建议方案通过,有望在2008年实施。”而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对记者表示,经过民俗学家和媒体的呼吁,他现在对传统节日放假的前景比较乐观。

  打造传统节日象征符号

  一旦清明节、中秋节等成为法定假日,这两个黄金周的含义无疑将具有极为浓重的传统色彩,打破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的消费特征。“民族传统的东西将被发扬继承,我们觉得这样更利于社会和谐。”黄涛说。

  这个研究课题的成果还包括,集合各种力量打造传统节日的象征符号。“比如一提到西方的圣诞节我们就想到圣诞老人和圣诞树,我们也要提炼类似的象征符号。”黄涛具体解释说,比如清明节主要打造鲜花、风筝等象征符号,端午节打造龙舟、菖蒲、粽子、香草等,中秋节打造嫦娥、桂树、月饼等,春节则是鞭炮、对联、饺子等。他同时强调:“这些象征符号的打造同时要考虑适合于商家生产,将商业生活与民俗生活融在一起。”


除了恭贺,新年期间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分辨民俗

  《印象刘三姐》是仿民俗

  目前不少演出都打出了“原汁原味”民俗的旗号,其中哪些是原生态的传统民俗?哪些又是二手的仿民俗或凭空捏造的伪民俗呢?老百姓实难分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的叶春生教授,在这次的第三届东岳论坛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要把真民俗、伪民俗和仿民俗这三个概念区分开来。

  而曾被宣传说是有着原汁原味民俗的《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和《丽江印象》等作品也被叶教授归类为仿民俗。叶教授说:“一些媒体的宣传混淆了公众视听,并且给公众造成了一定错觉,其实像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以及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和《丽江印象》这些只是仿民俗,而不能称其为原生态作品。”

  在叶教授看来,生活原原本本产生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才是属于原生态的传统民俗。而像杨张二人执导的作品只是吸取了原生态元素后加以创新的。

关注申遗

  申遗不应成赚钱的手段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在这次的学术研讨会上提高音量强调要抢救文化空间,而非“保护”二字,这充分体现了它的刻不容缓。除了呼吁强调抢救文化空间的当务之急,乌教授还对当下申遗的目的不纯给予了谴责。他认为,申遗是因为该文化面临着濒危,且有可能失去。但如果没有消失的可能就不存在申遗和保护的问题。然后对于现在许多申遗都抱有的不纯目的,乌教授用斥责的口气说道:“申遗不是为了赚钱!而有些人把申遗却当成了商品注册,确立品牌。正如我们在公路上就能看到的泸州老窖广告标语——中国独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难道不可笑?泸州老窖怎么成了遗产了?实际上我们批的是它的传统酿造技艺,但是他们却利用这个作为品牌的卖点,泸州老窖成了既拥有物质文化遗产——1573国宝窖池,同时又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国宝’。”

  乌丙安教授希望在2007年度第二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应该把密切联系着亿万民众生活和心理愿望的文化空间的遗产保护列为重中之重。但是做到这一点的首要条件是不把文化空间的理解单单局限于地点和场所,而要按照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去理解它,并且要与实践相结合。

  评论

  传统节日别只剩下“吃”

  春节将至,除了拥堵的交通,北京的年味还体现在哪里?问问周围的年轻人,他们会告诉你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就是吃年夜饭、吃月饼、吃粽子,其他的活动则说不上来。但是他们对西方节日的仪式说得头头是道,例如亲手布置圣诞树、在袜子中装礼物、有圣诞老人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等等。五千年文明绵延至今,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已经被遗忘得只剩下“吃”了,这样还怎么能要求年轻人热爱传统节日?

  相比之下,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参加当地传统的“牛仔节”就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氛围:街头休息的座椅被装饰成农场里的草垛,宾馆电梯门布置得像斗牛场的大门,仿佛电梯门一开会跑出一头公牛来,而饭店服务员也都打扮成牛仔女郎……

  什么样的空间和仪式,才可以代表春节的文化习俗?

  只有将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空间和仪式恢复,才能说明我中华民族还有文化遗产。


发表于 2007-2-13 00: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东岳论坛”:“黄金周”挪到清明和中秋

真民俗、伪民俗、仿民俗、泛民俗……这么多民俗,民俗学家们不把我们搞糊涂不算完!
《印象刘三姐》本来就是艺术作品,是十分成功的艺术作品,为什么非把它和你们民俗学家的民俗搞在一起?!民俗学家,手莫伸,伸必断!
[ 本帖由 学生甲 于 2007-2-13 00:28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10: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