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4|回复: 0

2007.02.1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3 17: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02.1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戏梦人生 黄海岱大师永远放下了布袋戏(多图)
台湾布袋戏大师黄海岱11日凌晨永远放下在他掌中旋转长达一世纪的布袋戏偶,成为一则永恒的传奇。包括陈水扁在内的政要11日纷纷前往拈香...

2、保卫春节:光大传统 崇尚现代(多图)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

3、羊皮筏子 “吹牛皮”吹出来的民间绝景(组图)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象一叶扁舟...

4、古往今来 燕京八景那些遗留的人文琐屑(图)
八景之景终为何貌也有几种说法,人们通常所说的燕京八景是“蓟门烟树”、“西山晴雪”、“卢沟晓月”、“琼岛春阴”、“居庸叠翠”、“金台夕照”、“太液秋风”...

5、桃花坞木版年画 吉祥喜庆 东方古艺之花(多图)
桃花坞木版年画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繁盛时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宏泰、吕云林、陆福顺、陆嘉顺、墨香斋、张在、泰源、张临、季祥吉等画铺,稍后出现的王荣兴、陈同盛...

6、独特的民间习俗 采花节:白马藏族人端午节(组图)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博峪乡,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到初五,居住在这里的白马藏族人都要举办“采花节”来庆祝端午,这个习俗从古到今,代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

7、年俗系列风味篇:吃食 布置 多民族年俗醉煞人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喜庆、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节,不管身在何处,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让家更温暖,让情更深厚...

8、闽南民俗歌曲澎湖褒歌打情骂俏 愈听愈有味(图)
会讲闽南语的,听起褒歌才会比较有意思。褒歌这些年来在澎湖正流行,刚听到这名称的时候,还以为这就是在“褒”奖人的“歌”,真的听到了,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9、天津杨柳青年画贺新春 印画结合 精美时尚(多图)
年画、窗花、吊钱,都是旧时过年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装饰。在中国四大民间木版年画当中,天津杨柳青年画印画结合,最为精美...

10、中原文化遗产里的新年散发地道中国味 热烈有趣
中原地区也有很多跟年有关的优秀民俗节目,比如庙会、盘鼓、抬阁、百佛顶灯、确山铁花、元宵灯会等,这些春节民俗记录着中原的文化和性格,人们的情感通过这些形式得以传承千年,通过民俗在春节期间得以宣泄...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春节风俗:吃年糕  

    春节,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

    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

    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

    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21: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