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9|回复: 4

介绍叶涛老师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7 11: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涛:上山下乡为民俗文化鼓与呼
2007-02-16 08:40:00 作者:□本报记者 申红 来源: 大众日报

    每年春节都特别想回老家,这或多或少是一种儿时的情结。小时候,一进入腊月门,老家的“年味儿”就一天天浓起来,燃放爆竹、上坟祭祖、贴对联、贴年画、年除夕守岁,热闹而神秘。
  但如今,人人都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连农村也概莫能外。身为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叶涛近年来一直在奔走呼吁:让春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振兴民俗文化。
  叶涛觉得,“年味儿”变淡,实际上是营造节日氛围的民俗活动少了。在传统民俗中,鞭炮作为中国人节日和喜庆活动的象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放鞭炮就是驱邪求吉的,象征着生活红红火火,预示着新的一年万事如意。除夕守岁这一习俗,则和“年”的恐怖传说有关。虽然经过长期的历史传承,人们从守岁习俗中体味更多的是一种亲情交融的天伦之乐。这体现在人们准备年夜饭的忙忙碌碌中,映照在孩子们期盼新衣、压岁钱的兴奋神情里。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在春节民俗中已不再那么重要。春晚的出现,又改变了传统的围炉而坐、聚桌攀谈的守岁方式。
  作为一个民俗学家,叶涛常用四个字来概括他近年来的学术生活:上山下乡。所谓“上山”,就是他对于泰山文化的研究。数千年来,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历代帝王通过到泰山封禅告祭,宣扬其“受命于天”、“功德卓著”,从而确立了泰山在整个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自隋唐以来,封建帝王又通过对东岳泰山的封王封帝,使泰山逐步神灵化、神圣化、国家化。山岳崇拜与神灵信仰是泰山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在泰山文化的研究中,人们所关注的几乎全部是历代帝王对泰山的封禅告祭、尊号加增,津津乐道的不外乎文人墨客对泰山的吟咏题刻,对于广大民众的信仰活动,历代典籍却鲜有记载,更谈不上深入研究。
  叶涛所关注的恰恰是民众在泰山的祭拜活动。近五六年来,叶涛一直追寻着民众在泰山上留下的足迹,探讨泰山信仰与中国上层社会、泰山信仰与传统民间社会的关系。最终,从泰山上下所发现的近400块民众进香泰山所留下的“香社碑”,基本理清了泰山民间信仰的脉络,专著《泰山香社研究》正在修改中。叶涛研究发现,泰山民间信仰中的许多民俗活动,如求子、挂袍、求药、许愿还愿等,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他认为,这些活动,表面上可能是以一种非科学的形式出现的,但它却是满足民众心理需求、化解社会心理压力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形式。这不能用简单的是非标准来进行评判,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容忍多种文化形态的存在,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多方面需求。
  所谓“下乡”,是指叶涛带领研究生,到田野作业,进行民俗学研究。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产物,学习中国民俗学,必须熟悉中国的乡村社会。近些年,叶涛带领着他的研究生们走遍了山东大大小小的村落,进行民俗调研。
  近年来,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山东省是全国最早开展民俗旅游的省份,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曾经以“鲁中千里民俗旅游线”而闻名全国。叶涛在其承担的《山东省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提出,民俗文化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到民俗自身的动态性特点,发掘其独特价值,并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图:叶涛利用暑期考察碑刻。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1: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介绍叶涛老师的文章。

照片
W020070216313067977291.jpg
发表于 2007-3-3 00: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介绍叶涛老师的文章。

“上山下乡”是民俗学的基本功,叶老师以身作则,值得敬佩。
发表于 2007-3-3 11: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介绍叶涛老师的文章。

想起叶老师领咱们上泰山的情景,他对那里的香客碑非常熟悉,如数家珍呵。
子不语风花雪月兄说:“叶涛大侠登泰山,读遍断碑残碣。”的确如此。
发表于 2007-3-5 09: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介绍叶涛老师的文章。

我认得后面这个给叶涛老师照相的记者,他叫张举文。
D7zzS_W02007021631306797729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4 20: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