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7|回复: 5

2007.03.0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 18: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03.0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母亲的艺术(图)
在闻喜民间,花馍是节日、祭祀、婚丧等大事少不了的贡品,它的制作全由一些巧手的妇女来完成。好的花馍作品犹如艺术品一般,令人称叹,而民间关于花馍的民俗更加丰富多彩,令人觉得兴致盎然,美不胜收...

2、六枝长角苗 沉重发髻用“扁担”挑(组图)
在六枝特区与毕节地区织金县的交界地带,居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支系——长角苗,这里的妇女在头上插着一把长约一米的木梳,木梳象扁担一样跳着她们沉重的大发髻...

3、潘柏林 无师自通传播技艺造就陶塑大师(组图)
50出头的潘柏林并非出生在陶艺世家,也没有拜过名师学艺,他是怎样成为陶艺大师的呢?

4、南通木版门画 驱邪避恶的民间艺术(图)
当我再次看到南通老乡的木版门画时,我的心灵被深深地打动,久久不忍离去。就像最初看到桃花坞、杨柳青,但它又不是桃花坞、杨柳青,我从中体味着我们自己的艺术语言...

5、走马城乡寻“年味”:民俗在守望与创新间徘徊
有人尊崇传统,图个温馨热闹;有人喜欢新“过法”,图个潇洒快活;有人怀念旧时的“年味”却又难以抵挡新潮流的“诱惑”;有人过着“新习俗”而又怀念儿时过年的老“板路”...

6、回望2007氤氲年味:中国式感恩与狂欢?
老葛期待着寂寞的制作台上有自己的徒弟,期待民俗玩具永远伴随着我们的新年……

7、郑欣淼 用温情和敬意拥抱民族文化(图)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这个从陕西澄城县走出去的院长,对待文物和对待人一样,充满了温情和敬意。在他入主故宫以后,给故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故宫这颗中国文物的明珠...

8、一声叹息 扬州花灯走向衰落(组图)
正月十三,民间“上灯”,春节后的这几天本该是扬州民间扎灯艺人收获的日子,可这句话让很多艺人心酸不已。尽管从隋唐到现在,扬州花灯历经了1400年,其间不乏几多辉煌,但现在的许多扬州民间扎灯艺人却准备从扎灯行业“撤军”,扬州民间花灯是否路走到了尽头...

9、民俗专家会集南京发布《南京宣言》保护年俗文化
来自全国各地和地区的百余位民俗专家昨天齐聚南京,就“传统节日应放假”、“春节申遗”等话题进行热烈讨论。会议上,专家们联名通过一份《南京宣言》,宣言建议:

10、客家围屋红遍天 揭开客家文化“红盖头”(图)
客家绘画、客家山歌、客家小吃、客家服饰……龙南客家文化博大精深,耐人寻味。在新时代潮流冲击下,客家文化何去何从?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发表于 2007-3-2 20: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07.03.0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真是莫名其妙!前几天看到一则消息,称中国民俗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对南京大学某教授炒作春节颇有微词,如今,怎么中国民俗学会又跑到南京去发表什么春节声明呢?同流合污了吧!!
发表于 2007-3-2 22: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07.03.0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另据报载,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的推进,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传统的农村茅厕和如厕民俗正面临着毁灭性的危机,有鉴于此,中国建筑文化协会、文化部申遗办、卫生部厕所办、国家精神文明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以及清化大学建筑文化学院正酝酿联合行动,推动中国农村传统茅厕建筑和厕所文化捆绑打包,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专业人事介绍,这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英国近代马桶文化(马桶为英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之后接纳的第二个与厕所文化有关的申遗项目,这个项目如果得到批准,将对弘扬华夏传统文化、提高中国国家软实力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发表于 2007-3-3 13: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07.03.0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小小人 于 2007-3-2 20:30 写道:
真是莫名其妙!前几天看到一则消息,称中国民俗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对南京大学某教授炒作春节颇有微词,如今,怎么中国民俗学会又跑到南京去发表什么春节声明呢?同流合污了吧!!


民俗专家呼吁:
一定要保护我们穿裤子出门的传统。
中国人保持了上千年穿裤子出门的传统,这几年却少有人提起,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的不重视。
我们一定要弘扬穿裤子出门的传统。
穿裤子出门,就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最大的保护。
穿裤子出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辉煌再现。



发表于 2007-3-3 16: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07.03.0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宋丹丹 于 2007-3-3 13:15 写道:
民俗专家呼吁:
一定要保护我们穿裤子出门的传统。
中国人保持了上千年穿裤子出门的传统,这几年却少有人提起,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的不重视。
我们一定要弘扬穿裤子出门的传统。
穿裤子出门,就是对我们传统文 ......

这是什么民俗学家?
难道你民俗学家不忽悠,我就会光着屁股出门吗?
发表于 2007-3-3 21: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07.03.0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期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日志堅持到永遠!
如此,論壇將獲得天地靈氣,世代不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4 21: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