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3|回复: 0

【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8 17: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孝义的渊源说起

                                    范崇现
    河南志、巩县志对三田哭荆事、三田故宅、三田墓、历代孝义地名屡屡有记,全国权威辞书《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版和2005年版都记载:汉魏时(确切为东汉时)田真三兄哭荆事,是巩县孝义人、孝义村名由此事而得。这部辞典还记载全国孝义村、孝义寨、孝义县、孝义乡、孝义镇、孝义湾、孝义桥、孝义厅等地名的来历和出现时间,惟独巩县孝义村名来源于三田哭荆事。按时间顺序,巩县孝义村名出现最早,为全国第一个孝义。
1984年3月,在今巩义市孝北村大王沟西口出土一通石碑,上写田氏三贤载高士传出东汉时,曰真曰庆曰广。巩县政府把此碑此三田故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孝义这个词,来源于东汉时田真三兄弟哭活紫荆树和由此孝义村的来历。孝义,涵盖着中国古代的孝和义,融孝、孝悌(孝友)、孝慈、孝让、孝道、孝亲、孝廉和仁义、正义、大义、善义、道义、礼仪、情义等为一体,集孝德仁德义德的道德,是中国道德文化的最高境界。在中国传承两千年,教化着一代代华夏子孙。
东汉时,在巩县西部相传有个叫枣园村的北部,住着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因违背其父同居兴家孝悌和睦相处的遗言,后来反目闹起分家,财产三分均等,对院中唯一的大紫荆树也想截成三段。次日三兄弟去砍树时,田真发现紫荆树枯萎,对弟弟们说,我们还不如树有感情呀,于是三个抱头痛哭,决心遵父遗言不分家合力兴业。他们和好后,紫荆树又枝荣叶茂了,这就是三田哭活紫荆树的事。村人称赞三田仁义孝悌,感天动地、天人相应,把村名改为孝义。后有官员把此事报到朝廷,汉章帝认为这是父亲汉明帝大力推行《孝经》,本人主持把《白虎通》定为一统,大力倡导以孝道忠义治国治民的突出效果,这个村子离京都洛阳只几十里地,水陆交通便利,朝廷眼底下的京兆地,发生此事是得天独厚,要以此让天下效法。他就下旨封田真大中大夫,亲笔孝义匾派员送到孝义村。村人把御匾挂在村口,作为皇封的荣耀,从此三田和孝义村传遍天下。后称孝义村为三田故里、紫荆孝义。
巩县孝义村的民宅紧邻洛河,三田氏的故宅离洛河百弓远。西晋官员陆机在京都洛阳任太子洗马、著作郎等官职,一次他在洛河上乘船赴洛阳经过巩县孝义村途中,作诗一首题目《豫章行》,诗的开头几句是“泛舟清川渚,遥望高山阴,川陆殊塗轨,懿亲将远寻,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意思是追寻自己的亲人,不由得念起当地三田兄弟同根相敬相爱共欢乐的情景,比照自己的处境抒发情怀。南北朝时,梁国史学家文学家吴均写一篇文章《紫荆树》,全文是:“京兆田真(西汉时京兆在长安),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大中大夫。”这篇文章收入他写的《续齐谐记》一书,在全国广为流传。据说,香港的紫荆城和市花紫荆花就是受其传播而命名的。汉代,从郑州到洛阳在陆地上修一条官大道,巩县孝义村就在这条官大道边上,隋朝时官方在孝义村设驿站名曰孝义驿(驿站在今孝义街道办事处一带),官方送文书的飞马快骑,把三田和孝义的动人故事传扬各地。唐朝时,在孝义村周围设孝义乡。史载“凡天下造舟梁四,河三洛一,河则蒲津、太阳、盟津,洛则孝义,举京都之冲也。”建孝义桥这件大事在《唐会要》书中有记载。洛河上建孝义桥(又名紫荆桥、洛桥。桥址有三说:一曰在黑石关,一曰在大王沟西口,一曰此两地相继建桥),非同寻常,它能和黄河上的三座桥并提,说明当时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是一项大工程,对郑州洛阳间的交通起重要作用。这座桥使用五百年,过路客商行人官员文人,对孝义乡民众捐钱捐物捐工建桥,又抗洪护桥抢险修桥的急公大义都大加赞誉,立碑纪念。路过此桥的唐朝诗人韦应物作诗“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宋朝文人欧阳修作诗《巩县陪祭献懿二后回孝义桥道中作》中“遥看山火口,暗渡洛川桥”。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远离故乡巩县时,还写一首诗《得舍弟消息》,全诗是“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他从故乡的田氏三兄弟联想到自己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唐朝文学家裴鉶写的《萧旷》一文中“大和中,处士萧旷,自洛东游,至孝义馆,夜憩于双美亭。”指的是三田哭荆的巩县孝义村的孝义馆(一说孝义村时称孝义馆)。韦应物、杜甫、裴鉶、欧阳修、王安石、韩维的诗,对传播三田、紫荆、孝义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后梁的梁太祖朱晃在乾化二年五月癸未日,发自汜水任村“顿,夕次孝义宫。次偃师。”乾化二年即公元912年。对孝义宫有二说:是行宫,是孝义村的又一名。宋朝,修建永昭(仁宗)永厚(英宗)两陵,占有孝义土地,时称和儿岭。为祭奠宋陵,当朝修三座行宫:会圣宫在偃师,永安宫在芝田,孝义宫在孝义村(可能在今市第二医院一带)。二十四孝书北宋宣和七年为最早版本,在永安军(今属巩义市)发现,田真列为孝子。南宋(金元)时期,在山西省稷山县、乡宁县出土的二十四孝图书中,元朝时郭居敬写的二十四孝诗选,都把田真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在全国广为传扬。北宋大观、政和年间,编写的药物本草书中,“苏颂图经曰:紫荆田氏之荆也。”因三田奉孝行义而命名紫荆,也是一种推崇。宋朝时的《劝报亲恩篇》中有:“为人在世兄爱弟,在世为人弟敬兄,三人哭活紫荆树,于今成神在天宫。”
巩县孝义对三田情有独钟,孝义保保民崔良臣兄弟家与孝义村紧邻,常耳闻三田事,眼见三田墓,受其影响,天顺年间遇大灾,他们济贫捐粟千石,上命立碑旌其情义。明朝正德十二年,时任巩县知县朱胜到孝义村小王沟东口一里许的三田墓祭拜,在大王沟西口三田故宅察访确证,由他主持里民扬道义建三田孝义祠,朱胜亲笔“三田遗址”匾,镶于祠内,立石“创建三田孝义祠记”碑,并作诗一首。祠中有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孝亲敬长蔼然一团和气、义精仁敦犹现三田古风等。是祭祀三田、纪念孝义发祥,传承孝义文化的基地。明朝天启七年,大文学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发表,书中以文学形式写了三田哭活紫荆树一事,以唤醒人们行孝行义,此文后收入《今古奇观》列为首篇,在全国影响深远。清初孝义人又在三田故宅建三田遗址坊、紫荆遗址坊。康熙四十一年巩县知县周斯坦和其父周志焕又发起,孝义人在三田故宅重立三田碑,修整三田孝义祠,对三田故宅加以封护。三田孝义祠留存至一九五八年(民国时此祠被祖师庙、同善社、戒烟所、工匠所等使用过)。大王沟总寨门从明到民国修建过多次,都把三田孝义的对联传刻着,孝义傅氏祠有紫荆村中著高风石刻对联,孝义村建有两座孝义寨寨门(曾称寨后营)。孝义邻村和义沟建紫荆寨。巩县堂号“东街张”(县东一带)族谱和南河渡薄疙瘩都有用紫荆花开和兄弟和睦相提的记载与门联。孝义人保护三田墓一直到一九五七年,后划入省储备物资局三三九处国库院内。从清朝中期到一九五六年,大王沟李姓家族在郑洛古官大道上的孝义东南岭石河边,设一个舍水站,供客商路人喝水,避免了以往渴死人和渴死牲畜的现象,从荥阳到偃师间对此善义舍水二百余年传为佳话,并立碑颂扬。(古官大道从黑石关经今孝南村和二十里铺村边沿新兴路过石河,穿北官庄岭,到白河村往东出巩县。其间从今星月广场[古时砖桥和永济庵]到北官庄岭是长约十里的深沟,俗称官路胡同。)民国初兴建巩县孝义兵工厂,两座兵工厂厂址多在孝义镇的土地上。孝义镇进厂学技五百余人,工商业五百余家,时称小上海,外地和当地的工商业者,受孝义风气的熏陶,义中取利经营,义字商号名扬全国。中国共产党在该厂内外开展秘密工作,省委特派员和党支部、县委会和中共中央特别党员都在今孝北村。孝义人把传统的孝义文化和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形成入党参加红军坚持正义进步的众多群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孝义一带设孝义区、孝义公社、孝义镇、孝义街道办事处。市区有孝义路、紫荆树路、紫荆树商场。孝义文化与社会发展相伴升华,孝义镇齐心诚信集体工副业崛起,走出商品经济义利双赢富民路。1958年3月孝义镇(辖今孝北孝南两村)红星联社获省特等模范农业社,受省人委嘉奖。孝北获国务院奖。孝北孝南民风和合淳朴,县镇两级政府同时设此村40余年,现在还护卫着市区的平安祥和,今孝北孝南两村农业高效、工业新型、市民小康、和谐文明。1958年底孝义东风人民公社获国务院奖励,成为全国社队企业源头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孝义镇两获中国乡镇之星、获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称号,名传全国。
今孝北村重立三田故居遗址碑,规划重建三田孝义祠。孝南已建三田故里门楼和孝义门楼,将继续昭示着孝义后人,孝义文化根脉必以新的姿态在孝义地区发扬光大。
   



                             巩义市  范崇现
                               二00六年十二月八日


注:联系电话:0371—64364406   范崇现 QQ:28334183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4 21: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