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9|回复: 0

2007.03.1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6 11: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03.1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佛山过年民俗:走花市 逛花街 何去何从?
如果有人问起,佛山过年民俗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走花市,逛花街。“行花街”对佛山人来说,是相沿已久的民间习俗,是男女老少...

2、“中国古代交响乐”西安鼓乐震撼美国客人(图)
鼓声“咚咚”直入心扉,云锣“叮当”清脆悦耳,笛声悠扬动人心弦……上午11时许,“中国古代交响乐”在农家小院里上演。由于时间有限,各大乐社都拿出了自己最拿手的曲目...

3、福客网学术“超女”话题反响巨大 现象面面观(图)
日,福客民俗网针对目前炒得轰轰烈烈的“学术超女”进行了网上的投票了评论,并且在广大网友中引起了强烈的争论和反响。福客网也对...

4、湟源排灯:青海高原民间艺术珍品(组图)
湟源排灯作为浓缩多元文化的艺术精品,有机地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装饰、堆绣、剪纸、皮影、书法、音乐等各种艺术,包含了各民族文化...

5、褪去历史光环 “西关小姐”会不会消亡?(图)
“西关小姐”炙手可热。但是,“西关小姐”这一传统指称也在人们的印象里悄悄发生了变化。媒体工作者孙先生说,提起“西关小姐”,我的印象里真的就是“西关小姐展芳华”评选出来的美女...

6、着眼未来保护 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青春(图)
这条举世无双的大运河却一直徘徊在世界文化遗产门外。“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其悠久的历史、绝对的长度和复杂的工程技术举世公认...

7、刘兰芳呼吁保护评书文化遗产拯救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委员说,评书是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有千年历史,却后继乏人。河南平顶山宝丰县的马街书会...

8、鬓毛未衰 乡音已改: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怜的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城,城头没得神,住老一群重庆人。男的黑耿直,女的黑巴适,火锅如果不放海椒没有人吃...

9、山海关大街:承载关城六百年辉煌(图)
伴随着这座古城的兴衰旧事,四条古街也走过了繁华与没落,过往烟云掩映在古旧建筑的残垣断壁上,也浮泛在历史和野史杂陈的文字中...

10、民间艺术的瑰宝--井陉“抬皇杠”(组图)
表演是随着仪仗队伍的拉开而开始的,或在崎岖的山路上,或在狭窄的小巷里,或在野外河滩地,或在村镇中央的广场,抬着一盘盘杠的演员边行进边颠动杠箱...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又叫羊肉汤、大碗汤,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在西安古城和关中东部的大荔、蒲城一带,用优质同州羊制成的水盆羊肉,在群众中久负盛名。

         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时代的“羊臐”演变而来。秦汉时称为“羊肉臐”,唐宋时又叫“山煮羊”。《山家清供》一书中,记述了煮羊肉汤的技巧,指出:“羊作脔,置砂锅内,除葱椒外有一秘法,只用搥真杏仁数枚,活水煮之,至骨亦糜烂。”《宋书》中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南北朝时,战争不断,百姓遭殃,有个叫毛修之的人被俘,由于他有烹调手艺,向宋武帝献羊肉汤,味道鲜美,由俘虏变为太官令,以至后来高升至南郡公。经过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各族人民迁移大交流,进入内地居住的多,原有的民俗“渐变旧俗”。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太后是鲜卑人,其皇后长孙氏也是鲜卑人。各民族间互相通婚,使饮食风俗也必然受到影响。西安市地处中原腹地,与牧区比较接近,历史上是牛羊交易的理想市场。西安市现在的东羊市、西羊市、牛市巷、骡马市等历史街名,都证明了水盆羊肉的形成和发展。

         羊肉本属秋冬季节的温补食品,但精于烹制牛羊肉的陕西厨师,为适应人们的夏令需求,创制成水盆羊肉,因多在农历六月上市供应,人们号称“六月鲜”给以赞誉。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准备离开西安前往攻打北京之际,关中的老百姓纷纷用水盆羊肉慰劳义军,义军将士受到鼓舞,一鼓作气攻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现今食用水盆羊肉时,多配用白吉馍或芝麻烧饼同吃,佐以鲜大蒜、辣酱或糖蒜,则清香鲜醇可口,风味独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4 08: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