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3|回复: 0

2007.03.2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3 18: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03.2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民间文化危机:杂技名门街头乞讨(多图)
长期以来,在郑州市二七广场、紫荆广场等繁华区域,经常有数名尚未成年的男孩表演近乎自虐的杂技进行乞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2、海南民间手工技艺面临失传危机(组图)
海口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公布,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手工技艺以及传统戏曲、音乐都面临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状况...

3、洋蛇灯:中华一绝 包公故里工艺奇葩(图)
洋蛇灯,肥东县解集乡大邵自然村特有的传统灯艺,传至今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洋蛇灯,起源于元末明初一个美丽的传说...

4、青海戏种 五彩缤纷 地方戏何日花更香
虽然青海历来都属边陲,在明万历年间,就有“华庆班”等戏剧班社在西宁等地演出。至清代,就有“保符班”“随军班社”“山陕商人班社”“鸿盛班”...

5、南京仅剩6位风筝老艺人 至今没有传人
很多市民在提到风筝时,就会想到山东潍纺,但南京的一位民俗专家认为,“真正有技术含量的风筝还在天津、北京、南京等地...

6、灵动的生命 访风筝工艺大师陈兆吉(图)
走进陈老师的家里,第一个印象是满屋的风筝将房间装扮分外多彩,大的小的,挂满了整个墙壁。说起风筝,陈老师就显得格外兴奋,虽然已经70岁...

7、临夏砖雕工艺:精美生动 神韵十足(多图)
所谓捏活,先是把精心调和、配制而成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成各种造型,而后入窑焙烧而成。这种作品大多独立成形,如龙、凤、麒麟等...

8、传承和复兴:拯救濒危地方戏“二人台”
已有百年历史的“二人台”,是流传于黄河上游两岸、沿万里长城两侧的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宁夏部分地区的地方小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9、广州灰塑积淀500年 角逐非物质文化遗产 (组图)
广州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用材方面,采用适合广州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的雕塑材料——石灰,耐酸、耐碱、还耐温。具有悠久历史的灰塑...

10、申端锋:民俗的式微与乡村文化的重建
对民俗这种活的传统而言,脱离乡村日常生活,我们的保护和开发就会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所以,要将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香飘三秦蘸水面
  “一天不吃一顿面,好象今天没吃饭”。面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却常常听到陕西乡党对面发出这样的赞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面的品种、质量、档次也在提升,近几年来,“杨凌蘸水面”从北方爱吃的百面之中脱颖而出。短短几年,西安已有十几家“杨凌蘸水面”专卖店。随之,渭南、咸阳、宝鸡、榆林、靖边、户县、武功、扶风等地都开张了“杨凌蘸水面”馆。最近还有几位宁夏厨师来杨凌取经学艺,准备在宁夏固原、吴忠等市筹办“杨凌蘸水面”馆。

  蘸水面何年何月何人创始,史料未曾记载,尚无从考证。但蘸水面确实是多年来杨凌、武功一带人最爱吃的面食。夏季,它汤汁可以放凉,新鲜蔬菜、多样佐料相随,是上好的防暑降温食品;冬季,它汤汁可以加热,鸡蛋、辣子油、姜蒜、蔬菜敷上,又是驱寒保暖的美味佳肴。老年人爱吃,小孩也喜欢吃;小伙子端起大碗只吃不够,女士细嚼慢咽越吃越有味,越嚼越上瘾。吃后辣子把嘴染红一圈,唏溜唏溜地还说:“香,香,香!美,美,美!”

  西北人爱吃的面食各有特色,但杨凌蘸水面概括起来只有20个字:“面白薄筋光,汤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

  “面白薄筋光”是对面的要求,蘸水面用的是上好的麦面,小偃六号麦面最为优秀。要达到薄筋光,和面揉面最为重要,因为再好的小伙子也难过揉面这一关。一天到晚揉面,胳膊肿胀是很正常的,这个活太费劲了。然后是在油渍渍的铁皮案上拌面,越拌越长,越拌越薄,越拌越筋,越拌越光。

  “汤汪蒜辣香”,这就是说熬制的鲜汤要菜油多,汤内突出的就是油泼的生姜大蒜泥和油泼鲜红辣子,再加上鲜醋和炒熟的西红柿鸡蛋花。即使不吃面,就是品尝一口汤,也顿觉神清气爽,食欲大增,香味满腹。

  “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因为蘸水面汤和面分开盛,吃时把面用筷子拉到汤碗内,然后再入口,这样始终保持汤味浓郁,先后如一,要吃的面可多可少。因为汤内由可口的开胃佐料,即蒜泥、油泼辣子、粮食醋和鲜菜。

  2002年10月15日,中央电视台《走进西部》栏目组来杨凌拍摄长达110分钟的《走进神农故里》专题电视片,还专程拍摄了蘸水面的整个制作过程,摄制组人员当场品尝蘸水面,赞不绝口。

  前几年,杨凌有位司机去外省出差,一位当地老乡知道他是来自杨凌的,惊奇地问:“你是不是卖蘸水面的那个杨凌?”司机大笑:“蘸水面比杨凌的名气还大”。

  “杨凌蘸水面”是关中饮食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奇葩,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品尝与夸赞。愿她香飘三秦,四海为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4 21: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