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4|回复: 0

2007.04.1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1 17: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04.1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佛山剪纸:纤巧秀逸 浑厚苍劲 源远流长(组图)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典故. 这些典故歌颂赞美了赞美了许多美好传奇的英雄人物,广泛流传,源源流长。现民间这些典故,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

2、浙江民间档案:乐清板凳龙的巴黎行(组图)
昨天,乐清龙档将和云锦织机、万工轿一起,漂洋过海到法国巴黎,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代表作,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

3、传承“土文化”王珂老汉和他的爬山歌
现年73岁的王珂精神矍铄,谈起民歌兴致勃勃,神采飞扬。在他10平方米的简陋书房,堆放着一沓一沓的手稿、笔记,墙上挂满了编号纸片,密密麻麻写着山曲...

4、陕西扶风安上民间艺术节盛大开幕(组图)
一声秦腔吼得人心激荡,虎头鞋、中国结、剪纸、泥人等摆得琳琅满目,还有精彩的太极拳展示、中老年模特表演。昨天,宝鸡市扶风县安上村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5、探访山西王家大院 700年建筑文化风云(多图)
王氏家族的民居建筑群承继了我国西周时期(约前1122年-前771年)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封闭。历经明清两代发展,数百年努力...

6、关注古民居保护:上海老板是是非非集藏古宅(图)
集什么宅?老宅,老得尘封着历史的徽式古建筑。不是仿建,而是用当地老房子的原木料、甚至是原结构,完成一次在上海的“拼房游戏”...

7、民间工艺美术家徐艳丰 高粱秸秆扎成飞云楼(图)
徐艳丰先生展示了最新力作:“飞云楼”外观稳重端庄、古朴大方。该楼平面呈方形,楼高117厘米,底边宽66.4厘米,共5层结构,楼身每层为曲尺型结构重叠依次而上...

8、工艺美术如何行走“江湖”
传统技艺要保护,思路理念要创新。传统工艺要生存,除了传承技艺还要有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创意和设计取胜。苏绣之所以没有被时代抛弃...

9、非物质遗产:疯癫活佛 济公传说
六朝以来,浙江南部的天台山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圣地,晋代《西域记》把天台石桥方广寺称为五百罗汉显化之地;唐代被称为三贤的寒山、拾得和丰干,就以疯癫著称...

10、《更路簿》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更路簿》,也叫航海针经,是海南渔民祖祖辈辈的传抄本。据专家考证,《更路簿》大概形成于明末清初,它记载了由海南东部文昌的清澜港和琼海的潭门港航...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接蚕花
祀蚕神与谢蚕神
  嘉兴各县(市)、区蚕农所礼奉的蚕神统称蚕花菩萨。解放前,嘉兴三塔茶禅寺有蚕神殿,蚕神名“先蚕福主”,群众祀蚕花菩萨,春天烧香者甚多。近年来,农村也还有人拜蚕花菩萨。旧时蚕农对蚕神正式祭祀在庙中举行,有的成为地区性的庙会活动,平时在家中亦多次祭祀,蚕事开始后几乎每一生产环节都进行祭祀。清光绪《石门县志》转引明代志书说:“民间蚕时,事蚕花五圣极虔,每眠必祀,至大眠或以鸭鹅祀之……”。解放初在祟德石门乡了解:清末民国初蚕农在春蚕每一眠时都要祭蚕神。后来多数人家对蚕神的迷信已经淡化,祭祀蚕神仪式每年只举行两次。一次在蚕事初始时,祭神祈求保佑;一次在蚕采茧后,祭祀“还愿酬神”,俗称“谢蚕神”。
  蚕神的具体名称民间有多种说法。比较多的地方信奉马头娘,又称蚕花娘娘、蚕丝仙姑、蚕皇老太、马鸣(亦作明)王菩萨。其形象为一古代女子骑在马上,手捧一盘茧子(也有的为一女子戴马头披马皮手捧茧子)。清光绪《嘉兴府志》载:“马头娘,今佛寺中亦有塑像,妇饰而乘马,称马鸣王菩萨,乡人多拜之。”“女化蚕”是我国关于蚕起源的最古老神话,始传于《山海经》,完整形成于《搜神记》。《搜神记》作者干宝为海盐人,故“女化蚕”故事在此地流传最广,旧时民间信仰最盛,在地方文献中记述甚多。清李兆镕《蚕妇诗》云:“村南少妇理新妆,女伴相携过上方,要卜今年蚕事好,来朝先祭马头娘”。解放前各地乡村小庙多有蚕神塑像,农家也供神像,多为马头娘。旧时民间有民歌“唱花蚕”,各地唱法不一。海宁歌词云:“马鸣王菩萨到府来,保佑你家年年看好蚕……旧年采了千斤茧,今年采到万斤蚕”。海盐唱词云:“马鸣王菩萨真正强,弯里弯曲到廊搭(方言,即这里)”。其唱词甚长,内容与《搜神记》相符。有的地方(如乌镇一带)信奉蚕花太子,见于茅盾的小说《春蚕》。有的地方信奉三姑,三姑系从神话中的紫姑衍变而来。紫姑见于元代王祯《农书》,三姑的神像多为三个女子共骑一马。嘉兴郊区王店附近旧时有三姑庙,今尚存地名。各县以蚕花五圣作为蚕神的乡村颇多,蚕花五圣为男性,其形象有三眼六手,中间一眼为纵目,是蜀地(四川)蚕丛氏青衣神的神话流传蜕变而成,海宁、海盐一带常见供奉。上引《石门县志》亦以五圣为蚕神。实际上蚕花五圣与马头娘,蚕农常混为一谈。清代官方则多以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为蚕神,在民间影响较小。解放前南湖烟雨楼内有螺祖(误为雷祖)殿,农历六月二十四农民多去进香,祈求农蚕丰收。

接蚕花
  嘉兴、桐乡、海盐、海宁等地解放前盛行的一种古老赕神仪式,都于春季在农户家中举行。其仪式皆由赞神歌手(赞神歌手俗称烧纸歌手,有的学者谓应称为骚子歌手)主持。在整个仪式中有一道“接蚕花”节目,由歌手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杆秤、一块红手帕、一张蚕花马幛(蚕神妈)和插在黄纸上的两朵红白纸花(枝上有柏树叶)交给该家的女主人,同时诵唱“蚕花歌”。歌词云:称心如意,万年余粮;蚕花马、蚕花纸,头蚕势、二年势,好得势;采取好茧子,踏得好细丝,卖得好银子,造介几埭新房子等等。女主人恭敬地将各物收藏,称“接蚕花”。待收茧缫丝,举行“谢蚕花”祭祀之后,将蚕花纸、蚕花马幛祭祀焚化。“接蚕花”活动在海盐甪里一带,每年农历年初二家家举行,用彩纸做成小花,中间缀以元宝,供奉灶间,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时与灶神像同时焚烧。

蚕花水会
  旧时市境不少地方在水上举行社会性的民俗活动,如淄院陡门水会、新滕水会等都很有名。其中桐乡芝村水会以蚕神祭祀为主要内容,称为蚕花胜会。旧时芝村乡有一规模宏大的龙船庙(又名龙蚕庙),前殿祀四大天王,后殿祀“马鸣王菩萨”,这马头娘是一端坐的女子,旁立一匹马,当地说是宋代敕封的“马鸣大士”,清代加封“先蚕圣母”,是桐乡、祟德一带蚕农信奉的蚕神。每年清明,各村联合在水上举行祭祀盛会。迎会从清明日开始,当天早上,由主持的村坊将马鸣王神像由庙中移至船上,各村参加迎会的船只齐集进行朝拜。每村都在船上表演拿手节目:龙灯船,赛灯;台阁船,由少年儿童彩扮表演;标竿船,由表演者爬上竖在船上十多米高的粗毛竹上演惊险动作;打拳船,在船上表演拳术;拜香船,由儿童捧“香凳”边跳边唱“拜香调”。在附近更开阔的河面上还进行“摇快船”比赛。赛会常举行三至七天,游人如织,船满河面,沿河数里设满茶棚、酒肆、货摊,鼓乐喧天,热闹非凡。古老的祭神仪式逐渐演化为群众性的文娱和经济交流活动。

踏白船
  清明节赛船习俗遍及各县,嘉兴称踏白船,海盐称出跳船,平湖称摇快船,均为划船比赛。海宁赛船,选手兼在船上作武术表演。清光绪《嘉兴府志》谓:“清明,王店市河及荐泾有摇快船之戏”。近代则以市区三塔、郊区油车港、南汇及嘉善天凝庄的踏白船为最有名。过去市区三塔运河上每年一次的踏白船活动极为盛大。乡村划船能手组成赛船队(每船10—16人),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插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赛手亦着同色服装列船河中,一声开赛,多船齐发,飞速向前,以速度最快者为优胜。踏白船古代主要为祭祀蚕神,当地传说农历三月十六日为蚕花娘娘生日,故踏白船于是日举行。嘉兴三塔的踏白船,届时先集中茶禅寺前祀蚕神,比赛结束后亦在庙前谢神聚餐,每当踏白船时,运河塘上观者如堵,气氛热烈,为一年地方盛节。踏白船活动历数世纪不衰,演变为生产活动和体育活动。养蚕时桑叶常须由远地购回,运输刻不容缓,举行划船比赛有训练划船技术和提高船行速度之意,在清明节前举行,是作为一种养蚕准备来检查,兼有文体活动意义。有人认为,踏白船也是一种军事训练。宋代踏白为水军番号,岳飞曾统该军;明末吴日生在长白荡举兵抗清,用踏白船训练义军。这些均可备一说,其渊源恐均系由祀蚕神衍变扩大而来。

蚕花生日
  多数蚕农以农历腊月十二为蚕花生日,亦即蚕花娘娘(马头娘)生日。旧时习惯在这一天祭把蚕神,近代多已不举行仪式,桐乡一带则例于此日做茧圆吃,寓纪念之意。古代多于腊月中醃蚕种,蚕农定腊月十二为蚕生日,当是指从此日起蚕事肇始(海宁有些地方则以农历正月初九为“蚕日”)。

请蚕花
  是桐乡乌镇一带流传的习俗。当蚕蚁孵出后,蚕农备香烛供奉蚕神像(神祃),蚕娘头插红绿纸的彩花,将剪碎的灯芯和野蔷薇花细末撤蚕种纸上,再把蚕种纸挽在秤杆上,用鹅毛将蚕蚁和灯芯、野花末一起掸往蚕匾中。采用秤杆、灯芯等物收蚁,谐合“称心如意”成语,寓吉祥之意。

做茧圆吃蚕花包子
  蚕事伊始或蚕罢,蚕农多用米粉做有馅或无馅团子和小圆子称为茧圆,作为祭蚕神的供品,近代则逐渐成为一种饮食习惯,或用于馈赠亲友。海盐过去做茧圆谢神多在蚕三眠以后。清代海盐诗人黄燮清有诗句:“蚕眠桑老红闺静,灯火三更作茧圆”,见《长水竹枝词》。(注:蚕三眠后作小粉圆,祀马头神,名曰“茧圆”。)在桐乡,则在腊月十二日时做茧圆。清濮院诗人陈梓作《茧圆歌》说:“今年生日粉茧大,来岁山头十万颗。”桐乡有些农户清明节还做生粉团子,形似茧子,馈赠亲邻,喻“越生越多”。海宁也是在清明节作茧圆,有青白两种,青者代表桑叶,白者代表茧子,称为“吃青还白”(食桑吐丝)。解放后。做茧圆习俗渐变,农户售茧那天,常于集镇上买回甜、肉包子,回家分食,称吃蚕花包子,渐成习俗。

谢蚕花
  蚕茧丰收后,蚕农以酒食祭谢蚕神,祭毕全家聚餐,享用祭祀用的鱼肉,称为吃蚕花饭。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谢蚕花,姑娘们在水边作“豁蚕花水”游戏。

演蚕花戏
  海宁、桐乡、海盐等地很多村庄,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或收茧后,必演蚕花戏神。多由全村集资雇请羊皮戏艺人来村演皮影戏,老幼聚集观看。演完整本羊皮戏后必加演一段《马鸣王菩萨》,皮影戏纸幕上出现一个女子骑在马上奔驰,艺人则伴唱《马鸣王菩萨》,这首民歌包含古老的蚕桑神话和传说。演毕,蚕农向艺人讨取做纸幕的绵纸称“蚕花纸”,用以糊蚕匾,谓可致丰收。演戏点灯的灯芯,艺人分赠蚕农,称“蚕花灯芯”,谓置于蚕室,可保蚕事顺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4 05: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