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4|回复: 0

2007.04.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8 17: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04.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中山咸水歌:大沙田里的“璀璨明珠”(组图)
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是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广东中山坦洲镇的民素有从事农业劳动或行船时对唱互驳、斗歌竞唱的习俗,特别是在谈婚论嫁...

2、穆斯林筵席:清真风俗宴手艺的凝结传承
厨子舍最早的师傅是明朝皇宫的主厨厨子仉,厨子仉的传人不少,解放前还有20家,但据说到如今仅剩厨子舍一家。舍家八子五男,四个兄弟学会了手艺...

3、千年风流磁州窑 如今依然炉火熊熊(图)
磁州窑的陶瓷烧造史,源于南北朝时期,同去的热心于考古的朋友告诉我,脚下的这片早已废弃的窑址,从北朝时便开始生产瓷器,创造了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

4、汉画艺术 如何走现代化的传承之路(组图)
先人们以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自由驰骋,形成了一系列既有真实又有虚构的关于天体宇宙的解析。正是这神秘浪漫的解析,最终形成了我们后人在汉画石刻中所见到的神秘...

5、北京话之歇后语:京俗之源 由典而生
北京话有大量歇后语,从来源分,一种是根据事物的情状而编成的,另一种则有“典”可据。所谓“典”只是比喻的说法,如来源于某一民族,来源于某项民俗...

6、民俗艺术的精髓--天津泥人张(图)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

7、保护还是倒卖?皖南古民居遭遇外卖之痛(图)
不少黄山市民在市政府网站的“市民心声”上呼吁,希望政府能通过立法和干预等手段,制止徽州古建筑外流,使徽州文化的完整性免受破坏...

8、佛山非遗之:佛山木雕枯“木”待逢春(图)
佛山木雕艺术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传和师徒传承。抗战爆发后,艺人四散逃难,至建国前夕,仅余徐浩等四人。建国后...

9、探路“非遗”保护 建设浙江文化大省(组图)
:自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文件,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加强非遗保护工作,连续出台一系列文件,加快立法进程,把非遗保护纳入法制化...

10、易水砚:版权保护泽如时雨(组图)
以前我们不懂什么是版权,当我们搞出一件新作品时,有人模仿,我们就生气、着急,但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我们清楚了,这是侵权。随着我们作品名气越来越大...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上巳节探幽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因知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此节在我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一般多认为现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为此,对上巳节的起源及其原初涵义的探索,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汉代学者应劭对上巳节的起源和意义作过阐述,大意是: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政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这在楚辞中有生动的描写。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用兰汤,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三月上巳到河边洗除邪秽的“祓禊”风俗,从起源上看正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关。由《诗经·郑风·溱洧》的描写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郑国的祓禊活动最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这天,郑国男女倾城而出,来到溱水、洧水之滨,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同一时期,其他地区也有河滨祓禊的风俗。总之,早期的河滨祓禊礼俗与兰汤辟邪术属于同一巫术体系,因其皆以兰草可辟不祥的观念为基础的,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巫术中的兰汤沐浴一直保持着驱妖除邪的基本性质,河滨祓禊则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变和发展(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的源头实际上是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秉执兰草或以香薰草药沐浴,都有唤起性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这种与原始宗教相关的近水祝殖信仰,当是三月三日祓禊风俗的真正由起(《风俗探幽》,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宋兆麟也认为原始的上巳节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但是他对沐浴的性质则有不同见解,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巫医的水疗法,特别是利用春天的桃花水洗涤妇女身上的不洁,驱走各种恶鬼,为妇女生育创造条件,名曰洁身洗垢,实为驱鬼求育,是巫医用水疗法治愈妇女不育症的基本方式(《中国生育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赵国华除认可上巳节是先民的大规模生殖崇拜活动的遗风外,还特别强调,生殖崇拜不是性崇拜,因为在原始人类的观念中,性爱与生殖是完全分离的,他们并不知道两者的直接因果关系。当时人类的性爱是比较自由的,性满足也不成其为问题,而人口繁衍却是摆在社会首位的极其重大的问题(《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

  与上述看法相反,成林以为上巳节的最初涵义就是性爱狂欢,它源于原始社会的性禁忌制度:原始人为禁止因争夺异性而引起的互相残杀,生产时期实行性禁忌制度,男女分开生活。那些不需要遵守禁忌的日子,就成了性开放的节日,这种节日也就是“春社”和“社会”(聚社会饮)的起源,而这种“春社”和“社会”也正是三月三日民俗的最初形式(《三月三溯源》,《民俗研究》1991年第2期)。这一见解,与清代经学家沈涛认为春秋时的水滨祓禊实为“淫俗”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十经斋文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3 13: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