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3|回复: 0

2007.04.2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8 18: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04.2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重人情 好面子 传统广东婚俗走笔(组图)
“广东湛江人的婚嫁,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内容和形式,受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本土自身的习俗和特色。随着时代的前进...

2、中国民间开平灰雕 盛极一时 濒临失传(图)
灰雕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珍宝,曾几何时盛极一时。开平灰雕无疑是珍宝的珍宝,它像开平碉楼一样,无论设计图案还是建筑手法,都集中西精粹于一体......

3、佛山扎狮:散落民间 源远流长 长盛不衰(多图)
佛山彩扎源远流长,宋代时已有彩龙扎作,而佛山彩扎狮头,则始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因此石师傅很强调佛山狮头的特点,一定要狮头饱满...

4、后继无人 莫让民间艺术消失在岁月的尘埃中
今年是浙江仙居命名1000年的日子,1千年的岁月变幻,1千年的历史沉淀,孕育了许多耀眼的民间艺术,从而也出现了许多手艺精湛的民间艺人。然而,时过境迁...

5、浙江温州泽雅千年古法造纸:造纸活化石(组图)
泽雅石桥村南斗的四连碓造纸作坊被誉为古代造纸的“活化石”,明代先人为了捣纸料时能反复利用水利资源,顺流而下建成四座水碓房,因而命名为四连碓...

6、渔家嫂重拾濒临失传贝壳舞 原汁原味演绎旧日传说
伴随着激昂的音乐,20多名“演员”精神抖擞,穿着样式各异的服装,化作一群欢快起舞的“贝壳”、“海螺”,与邪恶的“螃蟹”斗智斗勇,最终赢得了自由和爱情...

7、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技绝活后继乏人(图)
记者奔走城乡,对散落在民间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了追踪调查,并针对如何有效发掘和保护这些发展史上的文化奇葩走访了...

8、陆树娴:学画学文 从地下工作者到扬绣大师(图)
尤其是当她熟稔地将一根丝线分成48等份,拿起仅有普通针三分之一大小的绣花针,绣出一件件令人叫绝的精品时,她纯粹已是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9、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艰难保留民族记忆(图)
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下来,靠的就是口传心授和祖传绝活再加社会需求...

10、冯骥才:呵护文化生命是我们的责任(图)
冯骥才: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个性。但对于全世界来讲,这又意味着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整个人类社会...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中岳庙会

     在河南省登封县城东4 公里处,有一座古老的庙院,它就是坐落在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的中岳庙。中岳庙四周群山环抱,景色秀丽。庙内古木参天,建筑精美,所以历来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中原之旅必到之处。

     中岳庙的庙会兴于何时,当地的老百姓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是从老辈子那里传下的规矩。每到春季农历三月初十和秋季十月初,传统的古庙会就拉开了序幕。会期长达10天,庙会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人群摩肩接踵,似水如潮。

     “天中王”,人们称他为“嵩岳大帝”,是主管嵩山一带的大神,人们都很尊敬他。传说有一年武则天到嵩山游玩,看嵩岳大帝独自一人非常可怜,便给他封了一个妃子叫“天灵妃”。老百姓嫌“天灵妃”拗口,都习惯称她为“嵩岳娘娘”。

     据传说嵩岳娘娘心地善良,很同情人们的疾苦,凡没有儿女的人向她求援,她都会慷慨地满足人们的要求。求子的人在嵩岳大帝和嵩岳娘娘的塑像前燃香叩头,把红头绳递给道人。想要男孩的,需事先向道人说明。想要女孩的,也要在红头绳拴上之前,把自己的想法解释清楚。如果想要个双胞胎,道人会把一个男孩和一个孩背靠背地拴在一起。妇女们接过娃娃后,将娃娃揣在怀里,抱回家中,放在床头上或苇席下。


     在中岳庙众多的文物古迹中,站立在崇圣门东侧的四尊铁人显得特别引人注目。铁人分别立于神库四周,为镇库铁人,系宋代治平元年铸造。铁人身高3 米多,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高大威武。这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人们也称他们为“镇庙铁人”。围绕着这四个铁人,当地流传有许多传说和风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4 05: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