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1|回复: 0

转帖:刘锡诚:长尾猿的意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24 20: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尾猿的意涵
远古先民与动物朝夕相处,视动物为朋友,对动物的观察也细腻入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动物越来越隔膜,甚至为敌,把猎杀和食用动物视为快感。属于猿猴类的长尾猿,就是一种与人类友好相处且有亲缘关系的动物,如今,虽然在世界许多地方都还存活着,但人类对它似乎已经很陌生了。甚至只有在动物园里,才能一睹它的芳颜。而在我们的本土文化中,却依稀还能窥见人类与长尾猿的亲密关系以及人类对长尾猿的崇敬。
长尾猿与其他猿猴、甚至猩猩一样,在生物进化史上,与人类之间隔着一道很深的鸿沟。这道鸿沟,主要表现在脑、手、毛发等的发育级别上。长尾猿的手虽有五个手指(爪),但只是一种抓的工具,几乎没有使用器物的能力。而人的手却使人能够制作武器和工具,并用以使大自然服从自己的目的。手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智力发展。
诚然,要弄清楚长尾猿的世系家谱,那是动物学家和进化论者们的事。《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名叫蜼〔wěi伟〕的动物。《中山经》鬲山、《海外南经》狄山、《海内西经》昆仑山都有蜼的身影。蜼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长尾猿。想必蜼大概就是长尾猿最初始的名字了吧?郭璞注曰:“蜼似猕猴,鼻露上向,尾四五尺,头有歧,苍黄色。雨则自悬树,以尾塞鼻孔,或以两指塞之。”长尾猿形体上的特点,暂且不表,重要的是,其鼻上勾,遇雨,便将身躯悬于树枝上,用尾巴将鼻孔塞住。人们在长久的观察中,掌握了长尾猿这一本属于生物性的习性,而且将其移位到人文领域里来,看作是雨水的象征。于是古人只要提到蜼的时候,便知道其所指是雨、祈雨、下雨,而雨水,对于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来说,自是至关重要的;君不见古人为了祈雨而献身,上演过多少有声有色的人间悲剧呵!
据文献记载,蜼在周代便进入了天子的衣饰和高贵的祭礼。天子之服有十二章(种),衮衣绣裳之饰。这十二章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以五采彰施于五色,絺绣于天子的衣裳上。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这六种图像絺绣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六种絺绣于裳。宗彝,就是我们所说的蜼,即长尾猿。古时的礼器中有宗彝一类。刻有蜼纹的彝器,就名之曰“蜼彝”,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此话怎讲?《周礼·春官·司尊彝》有曰:“凡四时之间祀、追享、朝享,裸用虎彝、蜼彝,皆有舟。”郑锷注曰:“先儒谓虎者,西方之义兽。蜼似猕猴而大,其鼻上勾,雨则自垂于树,以尾塞鼻,盖兽之智也。‘追享’及迁庙之主,世既远矣,犹不忘祭,是谓尊尊尊尊,至于远祖,可以谓之义彝,刻以虎,以其义也。‘朝享’行于祖考之庙,亲为近矣,每月祭焉,是谓亲亲亲亲,不忘乎月祭,可以谓之智彝。刻以蜼,以其智也。黄氏曰:亦画蜼为饰也,虎彝则画虎也。”在彝器上刻画蜼的形象,以象征智慧,以象征被祭祀的神灵或祖先是智者,想必来源于蜼在遇雨时把尾巴塞到鼻孔里去避雨这一如人甚至超人的智慧。
到宋代,皇帝的衣饰上,蜼的图像依然受崇有加。宋代皇帝的服饰有大裘冕、衮服、通天冠、绛沙袍、履袍、衫袍、窄袍、御阅服之别。大裘冕是祭祀昊天上帝时的礼服。大裘,用黑羔皮制成,领袖用黑缯。冕,无旒,前圆后方,前低后高,玄表朱里,以缯制成。衮服是祭祀宗庙、朝太清宫、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皇太子时的衣着。衮服为青色,绣有日、月、星辰、山、龙、雉、虎蜼七种图形,红裙绣有藻、火、粉米、黼、黻五种图形。皇帝衮服上以日、月、星辰、山、龙、雉、虎蜼这七种动物或虚拟动物作为神圣而尊贵的标识,不是偶然的,这些都是当时华夏民族最为看重的神圣崇拜物,甚至是当时或过去的图腾物,足见皇族关于蜼的观念和对蜼的重视。自周以来,这些图像的象征性,以及它们背后所遮蔽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也许并非都能“意会”得到,但在当时的人们来看,却是人人都可以“意会”的,甚至不妨称之为一种图像语言。
宋代有一位名罗愿(1136—1184)的方志学家,撰写了一部《尔雅翼》。他在这部书里说:“古者有蜼彝,画蜼于彝,谓之宗彝。又施之象服,夫服器必取象,此等者,非特以其智而已,盖皆有所表焉。夫八卦六子之中,日月星辰可以象指者也,云雷风雨难以象指者也。故画龙以表云,画雉以表雷,画虎以表风,画蜼以表雨。凡此皆形著于此,而义表于彼,非为是物也。”他所说的“形著于此,而义于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征”。且不说他对龙表云、雉表雨、虎表风这些象征学上的能指和所指关系的表述,为我们后来的炎黄子孙们开辟了研究传统文化思维的一条小径,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筚路蓝缕的先躯角色,仅从罗老先生对“象征”的界定而言,他的表述,比在《美学》一书中对艺术象征作过研究和阐述的德国大美学家黑格尔,要早出600多年。象征学的故乡在中国!
2002年12月27日
(原载《今晚报·副刊 》2003年4月7日)

[ 本帖由 萧放 于 2003-5-28 09:24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3: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