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合着大会主题,当代新民俗事象和当下语境中的民间叙事的研讨成为大会热点。印度科技学院的罗伊(A. G. Roy)在论文《信息时代口头文学的新生》中,结合北印度民间叙事实例,探讨传统叙事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转换与再生。爱沙尼亚文学博物馆的柯伊瓦(M. Koiva)全面评述了伴随因特网而兴盛的电子出版物、虚拟图书、在线出版、搜索引擎等给民俗资料保存、传播和获取带来的极大便利,同时指出应关注和解决相应的版权、体裁平衡、多数文化与少数文化关系和多语现象等问题。英国泰晤士流域大学的鲍威尔(J. Powell)认为电视广告对民俗材料的借用,在保存、丰富、再现和再造民间叙事角色以及其他民俗体裁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已成为民间传统传播的新媒介。泛美得克萨斯大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系教授、以创办主持因特网民俗学讨论组闻名的马克·格雷泽(Mark Glazer),为大会提交了有关著名的当代都市民间传说《消失的搭车客》的研究论文。他系统考察了这一传说在南得克萨斯州传播的136个变体,分析了传说讲述者年龄、性别构成等因素。其统计表明,男性较之女性更倾向于相信传说的真实性,男女之间听讲传说的场合也有明显差异。这一深入细致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当代都市传说的社会语境打下了基础。在民间叙事体裁中,笑话是在当今世界仍具旺盛生命力的品种,希腊塞萨利大学民俗学系的阿维迪克斯(E. Avdikos)注意到笑话在高科技时代新的传播途径——电子邮件,分析了这些笑话在形式、母题、流传变异等方面的新特征。阿根廷国家科学研究会帕里罗(M. I. Palleiro)运用超文本理论对当代艾滋病传说文本转换的分析比较,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中国学者段宝林教授对近年来中国民间叙事的兴盛及类型的论述,陈勤建教授对上海郊区农村“坑三姑娘”习俗的调研,李扬教授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探索,都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学者们纷纷向他们索要论文,进行切磋交流。旅居海外的中国学者也发表了他们的研究心得,如悉尼大学Kok Hu Jin关于澳大利亚中国矿工中流传的嫦娥等传说及其功能的调查分析,墨尔本大学博士生吴村村对晚明性小说与故事讲述传统关系的见解,均有独到之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外国民俗学者在大会上宣读了他们研究中国民俗民间文学的论文,其方法、角度、观点都有可资借鉴之处,如墨尔本大学汉学家马兰安(Anne Mcclaren)对南汇妇女哭嫁歌的研究,维多利亚理工大学马克·斯蒂文森(Mark Stevenson)对藏民社区传说变异的调查体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