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3|回复: 0

2007年06月0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8 17: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年06月0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 畲族村民间艺术现状:祭祖舞唯一传人跳不动(多图)
以歌抒怀,畲族人一直以歌声来表达自己的苦乐悲喜。只是,随着婚礼及民俗的转变,这些动听的畲歌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难听到...

2、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保存:民族的记忆(多图)
在青海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世居着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民族,他们在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孕育了江河源文化、昆仑文化、藏传佛教文化...

3、 大板瑶:民族奇葩 民俗盛事抛绣球谈情说爱(多图)
大板瑶女瑶胞,以自己灵巧的手艺,打扮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她们的服装,以青布或黑布为主,剪成长过膝的对襟长衫,再选用五彩丝线,绣上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案...

4、 视频:民间剪纸“始祖”--器皿镂刻竟是“原身”
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在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中...

5、 视频:骇人湘西赶尸揭秘 过三关当学徒
湖南西部有神秘莫测的赶尸。早些年代,在湘西神秘的山村小客店投宿,便极有可能看到死尸走路,当天亮之前,小客店前摇摇晃晃地走来一行尸体,尸体都披着宽大的黑色尸布...

6、 陕西安康泥人 领略汉江泥塑的魅力(组图)
从那时起,一只只小泥人似乎有了生命,在召唤着她,诱惑着她。选泥、塑形、上色,小小年纪的她竟无师自通,小猫、小狗、小娃娃都捏得象模象样...

7、 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成闹剧?:似乎没人太在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没有发起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该计划的发起人伯纳德·韦伯曾经联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但后者并没有做出正式的答复...

8、 民间医术即将失传 一个土医生的两难选择(组图)
她想把自己所掌握的中草药配方以及治疗方法无偿捐献给国家,以此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但反映上去后往往是石沉大海,多半没有下文”...

9、 端午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 曹娥?(多图)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10、 明天是第二个文化遗产日--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方棋

     方棋(或称丢方或下方)在我国少说也有几百年历史,它几乎遍布西部各省,爱好者数以十万记.流传广度仅次于中国象棋,它虽规则简单,容易入门,却又变化丰富,博大精深,实属易学难精的优秀棋种.

     在陕南安康的东西二关,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围着棋盘,或蹲或站,或下或参,上至七十岁的老叟,下至十一二岁的小童,棋盘上不分大小尊卑,只凭本事说话,甚至端着碗的大嫂,也会用筷子给你指点一二.

在关中,劳作的农民,在田间地头,叉开手指,横竖四次各七道,便可划出“方棋”盘来,一方用小石头,土块,另一方则用小树枝作棋子.便可杀的天昏地暗,甚至忘了晌午饭和地里的活.

     在宁夏,新疆,下方棋的人也很多,不过那里不叫"丢方",而称之为"下方".

     也正是由于方棋过于容易自制,又太贴近百姓,因而棋型和下法自然也是五花八门,有"丢五方"、"丢七方"、"横八竖七"、"狼吃娃"、"衡四顶","八卦阴阳方",有带"州"带"县"的,有长步短步的.不可枚举.

     不过,人气最旺,规矩最严,变化最多的当数"丢七方",这里棋盘由七横七竖构成,棋盘上各交叉点可放49颗子,长步,不带"州县",不讲"双方",不许"倒头方".在黑白棋中,会下方棋又会围棋,五子棋的人,多数有这样的感觉.围棋过于深奥,失去了许多下棋的乐趣,五子棋过于单调,没有方棋那么多的起伏和精彩.而方棋既讲布阵,又讲杀法,既看棋子的"势",又讲堵塞的巧,真是陶醉其中,其乐融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19: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