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8|回复: 0

2007年06月12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2 17: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年06月12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 陕南端公戏 东方人体文化的活化石(多图)
端公戏的产生与陕南地区的风土民情密切相关。汉水流域,南接巴蜀,东连楚土,风俗毕近,文化一体,巫觋之风颇盛。《汉书》、《宋书》、“地理志”都有“汉中之人...

2、 裕固族民歌:民族文化遗产中独具风彩的花朵
裕固族人民喜爱唱民歌。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职业歌手,他们主要为举办丧葬嫁娶等的家庭演唱。唱歌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裕固族有句俗话说:...

3、 水族端节:浓郁民族年节 世界最长的节日(多图)
水族同胞所欢度的民间节庆最为隆重、最盛大的当数端节,相当于汉族春节。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

4、 民间文化传承人刘盛涵:守望田村花灯那片麦田(多图)
被誉为“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的田村花灯享誉江南。花灯制作代表人、有“江南花灯王”之称的刘盛涵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5、 文化遗产日 浙江台州还有多少物种没有消失(图)
一位文化学者说:“历史古迹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凝固的史诗,而民间艺术则是灵动的土著舞。”   所幸的是这些稀有的“物种”...

6、 【视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上演民间绝技
观众们聚精会神看的这出皮影戏讲的是民间侠士石敢当除妖降魔,为民除害的故事;表演者是63岁的泰山皮影传人范正安老先生,在丈把宽的幕后,老先生脚上伴奏...

7、 别具河南怀庆府特色的梆子戏:怀绑戏(组图)
旧时每当大旱,人们在神前陈列供品,于盘中放一小蛇当“河大王”敬奉,组织一些艺人不化装,不登台,不表演,就地围桌说唱,祈求降雨。后逐渐演变为登台化装表演...

8、 走近江西省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组图)
人们都说,是刘盛涵把田村花灯发扬光大了。龟纹灯是田村独有的祭神花灯,可花灯肚子里从八月初一亮到八月十五的108盏灯的点灯技艺却失传了近50年。在人们的回想、遗憾中...

9、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问题
传承人可能是家族传承中承上启下的继承者,也可能是社会传承中承上启下的继承者。至少在前面所举的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手工技艺和民间知识这些类别中...

10、 组图:长春萨满欢乐园建9米高生殖图腾引发争议
‘萨满’一词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充满未知的词语,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在以讹传讹的过程中,萨满被许多人冠以封建迷信而被打入另类...

11、 天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附详单)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保护“非遗”:应该让它从民间来回到民间去(图)
与陕西皮影不同,北京皮影是由于传入的源头不同,形成东、西两派。相传明永乐年间,甘肃兰州和华亭的皮影戏传入河北涿州,唱“老虎调”,影人高达50多厘米。人称“涿州大影”...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必备的嫁妆随身饭

  中原地区新娘的嫁妆除衣物、被褥、家具、电器外,还有一种家家必备的饭食嫁妆—— 随身饭。

  随身饭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此种菜需事先由娘家备好,姑娘出嫁的当天,随迎娶的花轿或汽车带至婆家,故而才有了这个名称。 随身饭的品种有肉、菜、馍、面条和饺子等。称呼每种饭菜时,人们习惯在前面加上 “随身”二字,如果是肉,称“随身肉”,面条称“随身面”,饺子称“随身饺”。

  姑娘出嫁头一天,父母将肉煮熟,配上青菜,装入几个饭碗内,出嫁之日用食盒抬上,至婆家加热后给新娘食用。面条是生的,在偏僻的农村,庄户人家多是自己动手擀,将擀薄切窄的面条装入篮子,盖上红纸,然后请人在姑娘出嫁的当天担到婆家。城市居民则要买来精粉挂面,把挂面用红纸条缠好,放进新脸盆,配上两双新碗筷,用红布兜上作为嫁妆。姑娘出嫁之日,姑娘的嫂嫂提上脸盆,将面条和妹妹一道送到妹夫家。面条的数量为1公斤、2公斤、3公斤不等,一般以双数为宜。

  若是随身饺,娘家需将捏好的生饺子摆在陪嫁的桌子抽屉里,待娘家派人送嫁妆时一起送到男方家。饺子的数量也有讲究,它要由姑娘出嫁时的年龄来决定。如果姑娘是 20岁,应要准备20个饺子;如果24岁,则必须包上24个饺子。有的地方饺子的数量和姑娘的年龄相等,有的地方要比年龄多一个,为的是图吉利有余。父母为姑娘捏饺子的目的,是为了捏住亲家的嘴,怕女儿到了婆家,亲家絮絮叨叨使女儿受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4 02: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