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22|回复: 11

蒼梧片影(海州文献) 作者:吳君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5 00: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一

     余於本年五月赴海州,遊雲臺山,得沭陽吳君鐵秋所著蒼梧片影讀之,即當作遊山之指鹹,蓋雲臺山別名蒼梧也。吳君為海東績學之士,掌教於省立第八師範學校,餘至時適請假返裏,未及一面;頗為耿耿!既而吳君以書抵餘,具道失之交臂,引以為憾,欲得餘之文字,置諸座右。餘報以書,並贈以聯雲:“偶入蒼梧留片影恰從白露溯伊人。”殆紀實也!歲暮,吳君又以書來,謂明年五十擬印此小冊為紀念屬餘為並言;余欣然書此數語以歸之。
                                                                 ——民國十二年十二月蔣維喬

[ 本帖由 nikko212 于 2007-7-15 00:39 最后编辑 ]
海州文献丛书——苍梧片影.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00: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蒼梧片影(海州文献)

序二

        吳君鐵秋,是我三十年來的好友。他的為人:貌冷!心熱!他的社交:推誠!率真!沒有些子“假惺惺”,所以他貌冷。然而他的心:實在是熱騰騰的!他的熱騰騰的心安頓在一個“愛”字上:他的愛今人,可以從他的愛古人看出;他的愛人類,可以從他的愛自然看出。
        他生平最喜歡的事,是禮記上所說的“傳先美”三個字!他把鄉先輩的遺著,搜羅了四五十種,他想印成一部沭陽文獻捃遺;一方振啟後賢;這是他熱心愛古人的一個象徵。
        他現在又編了一部蒼梧片影是江蘇第一大山;古老相傳,說是“海內四十名山之一。”去年蔣竹莊先生,巡視淮海教育,便道入山,在山中小住七日他說:“氣象雄闊岱嶽之亞。”又說:“如高人逸士隱處海外,遁世而無悶。一鐵秋是一個愛從冷處用心的人,又是一個好闡揚幽隱的人;他對於這位遁世無悶的高人逸士,他如何肯必而弗宣;所以他編成這十餘篇的“大新聞廣告”,一方為山靈作宣言,一方為人類作居間;這是他熱心愛自然的一個象徵。
        鐵秋有一種惟一特性,就是“敦尚氣誼”,尤其“篤念師誼”。他壯歲以前,做過建陵老人王子揚先生的再傳弟子;他受了老人的精神教育,他腐爛在心,耿耿不忘,他因老人曾和蒼梧結過靜緣,所以他對於蒼梧,別饒興味。他好像是見了蒼梧,就是見了老人;好像和蒼梧通了謦咳,就是和老人通了謦咳;又像是蒼梧的風景常新,就是老人的典型宛在。他直接的宣傳蒼梧,無異間接的宣傳老人。他的書中,一篇三致意,在在可以見得,這又是他人心愛古人一個象徵。
        他不獨對於蒼梧戀愛特至;他對於蒼梧南面一座小小的伊盧,他嘗到過一次,他也愛情無限!他把鄉先輩岳齒楚香先生所做的伊盧勝跡記,重加編次;又搜輯了其他關於伊盧的“骨董作品”,印成一冊。公諸同好。這又是他熱心愛自然的一個象徵。
        鐵秋不但愛名山、愛名師、愛名人、愛古人、如書中雲臺山四大歷史一篇中,所述的無相高僧、杜若義士、陶公偉績、以及唐謝許喬諸文章钜公,欣賞不遺餘力:——便是如樗散的我,所有唐突蒼梧的幾句枝詞葉語,他也兼收並蓄他這種“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的隆情高致;他的敦尚友誼,也可略窺一斑了。
        鐵秋全書經一再整理後,來函命我作序。並言:“今年五十初度,將印蒼梧片影作紀念冊子。”我想起從前俞曲園先生替吳平齊觀察作六十壽序,他因觀察匯刻金石文字數十卷,他說:“天下之物,莫壽于金石,而金石又托君之書以壽於世。然則君之壽豈有涯歟?”這幾句話:和我今日要替鐵秋作序成一個比例。蒼梧不是很壽於世的嗎?沒有鐵秋的書蒼梧便遁世了,有了鐵秋的書蒼梧就出世了,蒼梧不是托於鐵秋的書以顯榮壽世的嗎?一日有世界,便一日有蒼梧;一日有蒼梧,便一日有蒼梧片影的攝影者。那麼蒼梧片影的壽,蒼梧片影攝影者的壽不是和蒼梧的壽,要成一個蒼梧化,要成一個“蒼梧化的壽”了嗎?

                                                                      十三六鷺西魏振作於省立第十一中學校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00: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蒼梧片影(海州文献)

一    編輯的緣起

    我家在雲臺山西南一百八十裏。我當民國七年春間,曾和我兩個朋友,一個是金陵朱君浩如,一個是大冶賈君修齡。到雲臺山去走一遭。我是一個鈍漢,沒有游山的智慧,平時既少遊山的修養,臨時又乏遊山的記性,我的遊山,真如“矮人觀場,寶山空回。”雲臺山的影兒,久已和雨片風絲,飛到莽莽蒼蒼的黃海哦裏邊去了。
    我當民國九年十月我校全體學生到雲臺山旅行的時候,我因缺乏遊山的腰腳,沒有和他們同去。大好的重游機會,失之交臂,我心中狠難過!我想:何不趁這個當兒把雲臺山的舊書來理一理?我便費了數十日工夫湊成這幾篇蒼梧片影的底稿。
    我今年五十歲了,我想做一個小小紀念,我就把我的舊稿重新整理一番。也有刪的,也有改的,也有增的,損的;成功現在的蒼梧片影。我且把我要編這蒼梧片影的原因說一說:
    我想把雲臺山的影兒在我這鈍漢腦膜裏,多加一點陶鑄性;好像折紙一樣。折一遍再折一遍,那紙的痕子,總要一回深一回;我的神經系中就像要開闢一條雲臺山的蹊徑似的。雲臺山的影兒,好像光線,時常一閃一閃的向我神經中樞裏激射。一回生,二回熟,我的神經裏攝受力,也就漸漸的成個習慣了。那麼,我對著大好家山,或者不至相逢不相識啊!
    我是那孥前人書而上的雲臺山;什麼唐修的海州志咧,謝修的雲台新志咧。許氏的海州文獻錄咧,以及其他種種,也有今的,也有古的,東塗西抹起來;這部上剜一鱗,那部上抇一爪,是抽象的雲臺山,不是具體的雲臺山;是從截面或是橫截面的雲臺山的斷片影子,不是雲臺山的整片影子。所以我替他起個名兒叫“蒼梧片影”。有人說:“你這雲臺山的斷片影子,正是雲臺山的整片影子。摩經上說:‘四大海水如毛孔,須彌山入芥子。’你這片影正是一毛孔一芥子,那四大海水須彌山都在裏面。”那就錯了!我是從雲臺山的“丈六金身”,取下雲臺山的“一粒米”;不是孥雲臺山的“一粒米”,要寫照這雲臺山的“丈六金身”的!
    我的先師建陵老人(注),他從讓清同治五年,帶了學生,在雲臺山讀書;他和雲臺山結緣最深!他晚年時候有八十多是歲了,他狠喜歡我們後輩;這回學生到山上去,山上有個悟五和尚,他說十五年前,曾經到過沭陽,曾經在老人所假館的徐孺子宅內見過了我;曾經親見老人提攜我獎進我一種的盛情。後來學生歸述于我,兀的把我感想師門的蓄念,撩空蹴起,所以我一提到雲臺山,我便聯想到先師當年當日;我因倦倦先師,我不由的就要在雲臺山上打幾個念頭,這也是我編這蒼梧片影的一個原因。
    我在江蘇省第八師範校裏,做咬文嚼字的勾當;我狠曉得斯文不值半文錢,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但是我佛不又說過的嗎?“勿離文字而說解脫。”我們也就不能脫離了文字因緣而說雲臺山了。我想把雲臺山的影子,深深印入我的神經系裏;我又想把雲臺山的影子,深深印入青年們的神經系裏。這又是我編這蒼梧片影的一個原因。
    只是我有附帶幾句話,要和看我這影戲的請君說一說:一來我所編的是個“影”子。我是距雲臺山狠遠的人,僅僅去過一回,恐怕有影響不實在的地方;二老我所編的是個“片影”,若孥整片的雲臺山來“按圖所驥”,恐怕我的影摹不到的地方很多。要請諸君指教指教!還要請諸君原諒原諒!
    注)先師,沭陽人,姓王,名詡,字子揚。是淮海間五十年的老名士。以名孝廉,累充廣文先生,晚年,主本邑懷文書院講席,著建陵山房詩鈔十七卷,稱建陵老人,卒年八十四歲。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00: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蒼梧片影(海州文献)

二、雲臺山的名稱

        雲臺山這個名稱,據謝元淮雲台新志說,到明神宗時才有的,山海經稱他為都州山和鬱州山,水經注據漢末人崔季珪賦稱為蒼梧山。南齊書州郡志稱他為鬱州山,鬱州就是郁州。可知自夏時至六朝稱為都州山,鬱州山和蒼梧山。杜佑通典,說是東魏時候,稱為鬱郁山。隋書地理志。稱為郁林山。宋王至存元豐九域志,稱為蒼梧山。蘇軾有蒼梧山詩。可知六朝到宋又有三個名稱,至於雲台兩個字,一直到明朝才有的。明人高登龍,曾做過雲臺山圖序,又有顧乾也是明人,做過雲台圖識,他二人以以前的官私文書,便沒有雲臺山的名詞可以依據的了。就在明穆宗隆慶以前,也不稱雲臺山。因為張峰州志。刻在隆慶六年。當時尚稱他為蒼梧,到熹宗天啟時候,宋祖舜做淮安府志,才有雲臺山的頭銜出現。但是為什麼改蒼梧叫雲台呢?謝元淮說過的:當神宗在雲臺山上創建三元宮的當兒;因為要借蜀中的雲台(注一)來表彰這東海的蒼梧的靈異,所以叫雲台的。
        自從宋人改郁州山叫蒼梧山,而郁州山的名稱漸漸地隱了!自從明人改蒼梧山叫雲台,而蒼梧山的名稱也漸漸地隱了!惟有文人筆墨,尚時時“蒼梧”、“雲台”互見;至於普通人的稱謂,大都只說雲台不說蒼梧了。只是自蒼梧改稱雲台以後:不免留下小小誤點。就是把蒼梧雲台,分而為二,訛以傳訛。至今土人尚有錯認鳳凰山為蒼梧山,清風頂為雲臺山的,不過是居其少數罷了。其實雲台就是蒼梧,是郁州山的總名,分起來共有五十多山,一山有一個私名稱,甚至一山有數個私名稱;合起來,五十多山,只有一個名稱,只有一個公名稱,這個公名稱,在時間上雖然曾有變更,在空間上未嘗稍示區別。譬如郁州兩個字,郁字可以寫成鬱字,州字可以寫成洲字;或以字體有古今不同,或以音近有口讀的各異;然而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所以笑的:如江南通志,他也考證不碻,他把鬱州雲台分為二山,嗣後齊召南的水道提綱,他承襲通志的錯誤,也就分為二山了!楊錫紱的四知堂集,也承襲通志的錯誤,至有從蒼梧望雲台詩——攢矗千峰百里環,捫蘿曾到翠微間,空傳火棗如瓜大,不見仙人海上還。——雖其錯誤久經前人證明,在今日原不發生疑間;然癡人面前說不得一點夢,因尚有少數土人,口角沿譌,他忘記了崔應階雲臺山志:“雲臺山古東海縣山之總名”一句話。所以順便在此地重新申述一下。(注二)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00: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蒼梧片影(海州文献)

(注一)        
四川蒼溪縣,舊屬保寗府,今屬嘉陵道,有雲臺山,東南接閬中縣,宋之問詩,“風馭忽冷然,雲台路幾千”,便是詠蒼溪縣的雲臺山的。
(注二)        
許喬林海州文獻錄雲:“後漢崔季圭述初賦:‘言郁洲者,故蒼梧之山也。’是海州蒼梧山,其名甚古。呂氏春秋謂:‘舜葬于紀之蒼梧。’王應鱗困學紀聞:‘蒼梧山在海州界,近莒之紀城。’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四十九年,帝卒於鳴條。’沈約注:‘鳴條有蒼梧之山。’吳琯附注:‘即今海州。’明陳絳金罍子謂:‘舜葬海州蒼梧山。’曆引諸書證之。兼及謝靈運張文潛詩。以助其詞鋒。然鄭康成注檀弓,謂蒼梧于周為南越之地,孔穎達正義,據史記謂在零陵。鄭孔去古未遠,言必據,他劉知幾史通,韓昌黎黃陵廟碑,司馬溫公史剡,朱文公粵西舜祠記,皆極辨論,而無一言及朐之蒼梧山,張萱疑耀載徐司馬鑾答李卓吾書雲:‘海州蒼梧山,記載俱湮,絕無舜墓舜祠遺趾。豈有帝都冀方,而身歿乃葬於海僻一隅?莒紀小國,春秋時且為附庸,唐虞時更當荒落;帝陟方岳,朝羣後,當之名嶽通都,乃之窮海之濱乎?’其辨甚確,可以正向來附會之誤。”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00: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蒼梧片影(海州文献)

三、雲臺山之建置

        雲臺山古在大海中,顧祖禹方輿紀要海州下說:“詛海連山,南北沖要,六朝置重鎮於此。”即指古之郁州,而為今之雲臺山。據梁書州郡志。據魏書舊為南青州治,據南齊書州郡志,雲臺山舊為齊郡治,又為北海郡治。據魏書地形志,雲臺山舊為北海郡治。據宋史端平二年,海州徙治東海縣,尋複以西海州為海州,則雲臺山為海州治。這是他的州郡治的監置。又據宋書州郡志,隋書地理志,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元豐九域志,元史地理志,雲臺山舊為東海縣治,據宋書地理志,雲臺山舊為鬱縣治,據南齊書州郡志,雲臺山舊為都昌縣治,廣饒縣治,據魏書地理志,雲臺山舊為安流縣治,這是他的縣治的建置。但要問問他的郡縣治所,究竟設在什麼地方?那就“書缺有間”,不能指出歷朝廟署之所在。南齊書“劉善明為郁州刺史,以海中易固,不峻城雉。乃累石為之,高可八九尺,後為齊郡治。”這是依山為固不築城壘一個表徵,所以沒有件麼遺跡可尋。便是有遺跡可尋,如江南通志說:“雲台有東海舊縣東海新縣,舊縣治相傳在搭山下,今已沉沒海中,新縣治即新縣村地,現有城址。”然一問新縣舊縣的更迭,年分究在何時?那就渺渺茫茫,一片山石犖確,誰可共語!所關於建置上重要部分不可不知道的:嘉慶海州志沿革中,載喬紹傳說:“海州之地,虞夏殷屬兗,奉屬郯郡。漢魏晉為朐縣。屬東海郡。劉宋亦然。兼僑立青冀二州。梁置南北二青州。後入魏,而海州之名則自東魏始……至隋唐均為東海郡。唐又稱海州,東海縣屬焉。魏晉郡縣地廣,其時東海郡不專據海州,兼有山東郯承蘭陵。惟稱東海朐始確指海州……”又說:“漢志之贛榆,非今之贛榆,乃鬱州之東海縣,若今贛榆縣,漢晉曰祝其,六朝以後曰懷仁,至金大定七年,始更懷仁為贛榆,而鬱州之贛榆遂廢。朐山舊以山名縣,漢魏晉曰朐山縣,元並東海入朐山,而東海縣廢。明省朐山入東海,而朐山縣又廢,於是海州兼有隋唐宋金元之朐山東海二縣,方輿遠過於昔。”觀喬君此說:可知雲臺山自唐以前,或隸東海郡治,或隸東海縣治;自東海縣廢,由元迄清,均隸海州。至民國元年,海州析為東海灌雲二縣,雲臺山隸灌雲縣治。這是雲臺山至六朝以後關於建置問題的大概。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0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蒼梧片影(海州文献)

四、雲臺山的遷變

        談到雲臺山的變遷,令人感想到古人“東海三為桑田”的話,實劈劈地活現在眼前,重演在眼前;但不知這回雲臺山最後的變遷是“東海行複化為桑田”的第幾遭兒。無怪郭璞注山海經,他說:“世傳此山自蒼梧從南徙來,上皆有南方物。”明一統志說:“或言昔徙蒼梧飛來。”圖贊又說:“南極之山,越處東海,不行而至,不動而改。維神所運,物無常在。”所說的“徙來”,“飛來”;形容他的變遷之速,神乎其神。又說“不行而至,不動而改。”那麼,徙也不必徙,飛也不必飛,只於“一彈指頃”把東海化了!尤妙在“物無常在”四字,東海不能常在,桑田不能常在,這是一個物無常在的理解;東海亦不能常在桑田,桑田亦不能常在東海,這又是一個物無常在的理解。談起雲臺山的“物無常在”,於中含有特別的變化,另分兩種說明他:
        一種是自然界的變化:當康熙四十年辛巳(西曆一七○一年,即民國紀元前二一一年)以前,雲台尚在大海中;南距板浦中正場,中隔一渡,渡名對口溜,西通恬風渡,東通大島口;沒潮長時,兩潮對激,風濤險惡,“卬涉”為難!不料約十年間,海日東徙,逐漸沙淤;至康熙五十年辛卯(西曆一七一一年,即民國紀元前二○一年)。以後,可望不可及的神仙,一旦現為平地。吳恒宣的小海詩說:

海水無波二十年,平沙一望接山巔,馬蹄亂踏荒原裏,笑指蒼溟是稻田!
蜃氣蒼茫是也非?曼羅初茁海莘肥。野鷗不記揚塵事,猶向灘頭故故飛。


       這是雲臺山地勢上的大變遷。
       一種是人為界的變化:當清順治十八年辛醜(西曆一六六一年即民國紀元前二五一年)的時候,因為海氛不靖,尚書蘇納海等,奏請將雲台居民,遷入內地,山是棄同敝履了。這叫做“裁海”。裁了一十有七年,直至康熙十六年丁巳(西曆一六七七年,即民國紀元前二三五年)漕運總督帥顏保等,因為雲台士民江之雍等呈請規複,又奏請將雲台收回內地。這叫做“複海”。裁海複海,非僅一州一海一山的關係,在國防上實為最重要的關鍵;這是雲臺山的政治上的大變遷。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00: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蒼梧片影(海州文献)

五、雲臺山的四大歷史

1、眾妙開山
         天然物不借人為的一番經營締造,終顯不出他一種特別神奇!雲台自遇這無相和尚,大興畚築,才做著人世蓬瀛。當明神宗中葉時候,江淮大饑,無相趁此動工,救活了許多萬人;也算是“籍工代賑”的義舉。不獨創建三元聖宇,連東海防倭的城,塔灣通津的渡;他都蠲貲重葺,利國利民;當時稱他為禪宗異人。簡直是救時佛子。計經始于萬曆十五年(西曆一五八七年)落成于萬曆二十四年(公曆一五九六年)。彼時佐他開山的,有圓林、圓松、圓景、圓福、皆老僧德蓮的弟子。又有果慶、果滿、明玉、明睿、明空、明鎮、明璨等;皆能傳無相衣缽,創始守成,都是雲台功臣!所以顧氏乾,稱他們為雲台眾妙。德蓮和他的師傅道融,年皆百歲,道融的師傅叫淨善,淨善的師傅叫清風,清風是魯府王孫,他肯犧牲貴介資格,從憲宗成化元年乙酉,度入雲台為僧;他的道力和根器,自然是倫絕俗;他的摹貲建廟在無相以前。功德也不小。雲台新志裏,把前後關於三元宮的工程劃為四大段落;
        一是前明創建三元宮的緣起。
        二是康熙中重建三元宮的原委。
        三是乾隆嘉慶中重建三元宮的始末。
        四是道光甲午大修三元宮的記略。

        我們一為推本溯源,覺得都是開山始祖造下這許多善因福果來的啊!
        附海州志人物傳中的無相傳

        釋德證,字無相,淮安山陽人。本姓謝,名淳。幼失母,育于祖母,與其父光後卒。德證素習儒,兼服賈,乃思盡棄其業,有出世之志。東遊海上,登青峰頂,慨然歎曰:此嶺可造三元宮,乃吾酬恩之所也。遂歸,徧訣宗黨,毀其家,庀材於瓜儀;時萬木浮江,不日達於海嶠,人以為神。德證鳩工營建,隨度為僧,不三載,而巉嚴荒島,化為洞天福地。慈聖太后,賜紫衣,及佛經法寶;齊魯諸藩,歲遣便存間焉,時萬曆十六七年,大饑,德證招集餓夫,興工代役,倍予金錢,活者無慮萬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00: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蒼梧片影(海州文献)

2、書生複海
        割棄大好河山,有如兒戲,不料讓清開國時代。便有此一段痛史!雲臺山“裁海”一役,真是奇絕不過的了!宋元明三朝,倭常入寇雲台,這是裁海的遠因。順治二年,明魯王據雲台圖恢復。(注一)三年九月,明新昌王又據雲台起事,(注二)後來臺灣鄭成功,沿海進擊,清廷頗覺疲於奔命;這是裁矮的近因。當順治十八年,朝命兵部尚書蘇納海等,親涖海州,查勘情形,作遷海的預備。遷海就是講雲台的居民,遷到內地,不是為免得移民依附響應種種意外嗎?當時督撫提鎮,不知麕集海州的有多少人;他們若得親臨雲台,相度形式,加以士民陳說,地關門戶咽喉;或可動王公大人的清聽;雲台尚在可遷可不遷之數。不意袞袞羣公,方才艤舟板浦,正待解纜,猛然看見黃風掀浪,黑霧濔漫;就膽戰心驚拏個人性命做前提,那裏還顧得錦繡河山呢?決計不再鼓枻問渡了!糊裏糊塗的,遂把國家大計,倉卒解決,三百年備倭防海的要路,三百里人煙稠密的廣場,竟蕩然一掃而空!由順治十八年,到康熙十七年,這十八年中裁海的大錯誤就由此鑄成!後來世祖顧瞻東南,頗有悔心,再遣重臣來海籌畫,想謀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晚計;那知甌缺難補,珠去不還,無可奈何,惟有付之一番太息罷了!
        那知上而神聖君主,下而封疆長吏,所生怕更張萬難轉圜的事;竟被一介書生,冒死陳言,斡旋大局;居然以銜石填海的苦心,成就了返日回天的異績。就是海州生員江之菃楊膚功鄭三樂江之雍成天章等;所斡的“複海”的大業了。五位先生中,要以水流村的江之菃先生——字杜若——為首功。因為發縱指示,南奔北馳,運籌決策,都是他一個人,他從康熙十五年五月初二日,在漕運總督帥保顏衙門,遞上籲複雲台的狀子,請他提奏。漕督批准揚道以下各文武官員詳複。當時淮安府知府徐欐、海州營遊擊施大景、左軍守備夏九韶、東海所千總張永亨,海州知州孫明忠、大家一個一個都“詢謀僉同”了,於是具複淮揚道。淮揚道尹黃桂申即具複漕督,漕督根據入奏,奉旨“就卿詹事府科道會議”。再由吏部侍郎哲爾肎會看具奏,請令江南督撫諸臣,公同確議,末了,才由江南江西總督阿席熙,會同漕督帥保顏,江甯巡撫慕天顏,江甯提督揚捷、合詞籲複:到康熙十七年閏二月初二日,兵部照議複奏,初四日奉旨依議這宗“複海”的大案,才告成功。我想江先生當十五年以前,事前不知費了許多謀猷籌畫,才敢下手;十五年至十七年中間。不知經過了許多險阻才夠組織成熟;十七年大功告成以後,又不知經過了許多維持善後,江先生才有貼然安枕的一日,雲臺山才有光復雛形;他著一部複山集。備載此事,作萬歲千秋的大紀念;帥保顏替他做篇序,中間有幾句道:
        “……餘嘗登青峰,臨大壑,振衣千仞,極目萬裏;北則拱揖神京,遮罩齊魯;南則窮極漲溟,襟帶閩粵;東則顧視遼碣,滄瀛在目;西則控引江淮,諸水朝宗。雖僻在一隅,實天下之春也,豈得于水濱渫奧之地,同類而甌脫棄之。此內外諸臣,所為不謀同詞,皆謂宜複……”
        我看這末了幾句,有幾分匿笑!江先生提出來,人人都知到是好的,然而當蘇納海作俑裁海以後,何以沒有一個內外諸臣,批他的逆鱗,草一篇抗議?過了十好幾年,也沒有一個敢翻成案,輕議朝旨;直待江先生,上籌國計,下利民生,一再上“金城方略”,這才永奠邊陲;可說是內外諸臣的功皆江先生的功;雲臺山屹然為海防重鎮的功,皆江先生的功;假使一裁以後;永遠不復,萬一為狡焉思啟,以闢為外府殖民地的強鄰所以;那麼,今日雲台的人民,若說仍得為中華民國的人民,恐誰也不能操此優勝把握?試問江先生複海的功,是不是與名山永遠無極的呢?聽說當時幫助江先生間接出力的,還有雲臺山僧蘭孟、行腳淮上十餘年,以苦行動當路,建陵山房集有四句詩道:

清風證果魯王孫,無相開山位業尊;
誰識蘭孟功行苦,老僧問話立松根。
发表于 2007-7-16 00: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蒼梧片影(海州文献) 作者:吳君鐵

nikko212 于 2007-7-15 00:37 写道:
(注二)        
許喬林海州文獻錄雲:“後漢崔季圭述初賦:‘言郁洲者,故蒼梧之山也。’是海州蒼梧山,其名甚古。呂氏春秋謂:‘舜葬于紀之蒼梧。’王應鱗困學紀聞:‘蒼梧山在海州界,近莒之紀城。’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四十九年,帝卒於鳴條。’沈約注:‘鳴條有蒼梧之山。’吳琯附注:‘即今海州。’明陳絳金罍子謂:‘舜葬海州蒼梧山。’曆引諸書證之。兼及謝靈運張文潛詩。以助其詞鋒。然鄭康成注檀弓,謂蒼梧于周為南越之地,孔穎達正義,據史記謂在零陵。鄭孔去古未遠,言必據,他劉知幾史通,韓昌黎黃陵廟碑,司馬溫公史剡,朱文公粵西舜祠記,皆極辨論,而無一言及朐之蒼梧山,張萱疑耀載徐司馬鑾答李卓吾書雲:‘海州蒼梧山,記載俱湮,絕無舜墓舜祠遺趾。豈有帝都冀方,而身歿乃葬於海僻一隅?莒紀小國,春秋時且為附庸,唐虞時更當荒落;帝陟方岳,朝羣後,當之名嶽通都,乃之窮海之濱乎?’其辨甚確,可以正向來附會之誤。”


《海州文獻錄》一书当觅来一览。

发表于 2007-7-16 00: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蒼梧片影(海州文献) 作者:吳君鐵

苍梧其地最初见于《山海经》,处《大荒经》版图的东南方,其本义盖谓青色之树而已(长沙子弹库帛书东南角即绘有青木),苍梧之演变为地名,当由于后人对《山海经》的地理学误解,苍梧其地先被落实于泰山东南的海州,后来又被汉武帝落实于华夏东南的岭南。由于后来广西的苍梧抢了风头,因此海州的苍梧不得不为自己编一个乾坤大挪移的故事,说海州的苍梧是神从南方苍梧搬过来的,其实,追本溯源,海州的苍梧才是老大。下面是拙著中关于苍梧源流的一节。

“苍梧”一名,与《海经》数见: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海内南经》)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海内东经》)

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大荒南经》)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海内经》)


除《海内东经》的“苍梧”在西北方,似是另一苍梧外,其他三处所言“苍梧”皆在南方,且皆与舜葬有关,显然是指的同一个苍梧。提起舜的葬处和苍梧,人们首先就会想起《史记•五帝本纪》所谓:“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此苍梧在今湖南,《史记》集解即引《海内南经》为说。《海经》所言苍梧和史书所载苍梧,其地其事皆相吻合,看来《山海经》中的苍梧即历史上的苍梧,实有其地,似是勿庸置疑的了。
我们先看其他先秦典籍中关于苍梧的记载。除《山海经》之外,先秦典籍中,“苍梧”一名尚有数见:

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礼记•檀弓》)
舜……五十乃死,葬于苍梧之野。(《大戴礼记•五帝德》)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战国策•楚策一》)
任公子为巨钩大纶,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警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庄子•外物》)
仓吾翡翠。(《逸周书•王会》)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楚辞•离骚》)

以上诸书,《庄子》之文显为寓言,然其中地名当非出捏造,而必有所依托,《庄子》虽未明言苍梧所在,但据其上下文,知其地必为负海之地,且在会稽之北,不过,其所谓会稽亦不必为越之会稽。要之,《庄子》之苍梧与史书上零陵之苍梧无涉。
《离骚》抒发诗人神游四方、上下求索的浪漫情怀,其中地名皆为想象地理,而非可拘泥。《离骚》之文表明,屈原心目中的苍梧实为东方日出之地,可见它和扶桑、若木之类地名一样,与其说是实有其地,不如说是虚托的意象。我们在上文论述《海经》地理模式的影响时,曾指出《招魂》、《天问》中的宇宙想象就是依托于《海经》地理,其中用于建构其宇宙观的地名就是出自《海经》,这种情况也见于《离骚》,其中的“苍梧”意象很可能也是出自《海经》。
《逸周书•王会》之“仓吾”即“苍梧”,《逸周书》大部成书于战国,此文似亦可为战国时南蛮已有“苍梧”其地的证据,然而《王会》篇述四夷进贡,其四方模式正本自《海经》,其中的国名、地名、珍奇之名,许多出自《海经》 ,如青丘、九尾狐、白民、乘黄、大蟹、鳖封(并封)、风鸟、比翼鸟、反踵、贯胸、漆齿(黑齿)等等,其“仓吾”可能也是袭自《海经》的“苍梧”。此外,《王会》中多汉代地名,如匈奴、大夏、莎车、代翟、楼烦、月氏、东胡等,足证此文经汉人增益,因此其中出现苍梧之名,不足以证明此地古已有之。
《战国策》明言苍梧在楚南,显然就是指史书上之南方苍梧,苏秦为战国人,他的这番话似足为证明战国时南粤已有苍梧其地的证据,司马迁作《张仪传》亦引此文。但是,《战国策》汉时原无定本,其成书是刘向编辑,其中战国纵横家之言,不少是出自秦汉策士所依托 ,依托之时,自不免颠倒乾坤、无视古今,把汉代舆地强加到给战国,“苍梧”盖其类也。
《礼记》、《大戴礼记》所言苍梧皆牵扯舜葬,然俱未明言苍梧其地之所在,两书都较《山海经》晚出,安知其苍梧之说不是依托于《山海经》呢?
总之,苍梧其地尽管数载于先秦文献,但并不足以证明诸书之苍梧就是后世南方之苍梧,也不足以证明先秦时期南方实有苍梧其地。
诸书言及苍梧,多牵扯舜之葬地,先秦诸书涉及舜葬者,除上引大小戴记和《山海经》外,尚有如下数书:

五十载,陟方乃死。(《尚书•尧典》)
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墨子•节葬》)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孟子•离娄下》)
虞葬于纪市。(《吕氏春秋•安死》)

诸书或云舜葬于南己之市(纪市),或称舜卒于鸣条,总之,除了《山海经》,先秦典籍中别无舜葬苍梧之说。
舜葬苍梧之说,汉代方始流行,除上引《史记•五帝本纪》外,成书时代与《史记》相近的《淮南子》亦屡言之:

昔舜葬苍梧,市不变其肆。(《齐俗训》)
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修务训》)

苍梧与三苗并称,此苍梧显然是指南方之苍梧了。舜与叔均、丹朱辈本为神明,其人既为子虚,其葬地自然更是莫须有,即令历史上果有虞舜其人,但舜原为东夷之人(《孟子•离娄下》),何以要远葬数千里之外的南蛮之地,此事殊不可解。后人故捏造出舜南巡苍梧之说,为之弥缝,但舜时小国寡民,即使有巡守疆域之事,也不至于如是之远,此说可谓欲掩弥彰。
因此,对于《淮南子》、《史记》所谓舜葬九疑苍梧之说,历来不乏怀疑者。吕思勉先生尝疑之矣 ,其《唐、虞、夏都邑二》谓《墨子•节葬》称:“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吕氏春秋•安死》称:“虞葬于纪市。”“纪市”即“南己”。《孟子•离娄下》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赵岐注:“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负海也。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之人也。” 至于南己或纪市,《困学纪闻》引薛季宣,谓即莒之纪城,则战国诸书皆以舜葬在东夷之地,此正合乎《孟子》舜为东夷之人的说法。至《史记•五帝本纪》乃云:“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集解引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谿皆相似,故曰九疑。” 世人遂皆信舜死后远葬南方。吕氏据《海内南经》和《史记•秦始皇本纪》,谓苍梧之丘当在洞庭之中,并引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战国时洞庭在江北不在江南辨”之说,推断苍梧在战国前本在江北,至秦汉时其说渐移于今之洞庭湖。
吕氏因《孟子》、《墨子》的记载怀疑舜葬不在江南之九疑苍梧,诚是矣,然其断定苍梧在江北,仍属臆测。通过上面对先秦文献中关于苍梧的记载和关于舜葬的记载的梳理,可见苍梧之名和舜葬苍梧之说皆出自《海经》,故苍梧其地究在何处,仍需由《海经》求之。
苍梧于《海经》共四见,就中唯一一处能够指实其地的“苍梧”,见于《海内经》,其文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这里,“苍梧”被落实于长沙零陵之界。然《颜氏家训•书证》已谓《山海经》中的“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等郡县之名(按:诸名皆见《海内经》),“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零陵”等郡县名固系后世羼入,以“苍梧”实指某地也是后起之义,《汉书•地理志》云:“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汉书•武帝记》亦云:“元鼎六年,……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部。”这些地名中,除了“苍梧”,至少还有“南海”、“交趾”、“儋耳”诸名是出自《山海经》的。南方诸越之地命名的来历,肯定是和汉武帝将张骞发现的河源之山命名为“昆仑”一样,都是汉武帝“按古图书”为新开之地命名的结果,而其所命之名多出自《海经》,表明其所按古图书正是《海经》(关于《海经》中昆仑之原型及其在西方之实定,详见下文)。汉武帝之所以用“苍梧”、“交趾”为南方之地命名,不过是因为他误认《海经》为古地理书,所记为天下地理之实录,而“苍梧”、“交趾”在《山海经》中处东南方,与新辟南越之地的方位正好相应,故想当然地给这些地方按上了“苍梧”、“交趾”的名字。实际上,这些地方在被汉人征服之前自有其土著名称,但只是在当地口耳相传,经籍不载,其地一旦被汉武帝“案古图书”加以命名和“册封”,其土著名称就丧失了合法性,被官名取而代之了。命名,就等于将一个原本异己陌生之物纳入命名者的话语体系和意义体系,就等于在政治和精神双重层面上对这一事物的占有,而按照华夏地理图式和观念对一个荒蛮之地命名,就象征着这个地方被纳入了华夏世界的版图。汉武帝案华夏古籍对南方新辟之地的命名,正体现了专制皇权和强势文化对蛮夷民族和荒野之地的教化和统治,尤能体现地理学的政治性和权力机制。
《汉书•武帝纪》又云:“元封元年,望祀舜于九嶷。”可见,以“九嶷”当苍梧,并把舜的坟墓和神位落实到哪里,正是汉武帝的安排,而这种安排的合法性和经典性依据,肯定就是《海内经》所谓“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这种安排,政治的目的远远大于宗教的意味,把一个华夏圣王的坟墓安插到一个新开之地,不是对先王的放逐,而是意味着对那片土地的占有,这种做法,与一般百姓用祖坟确认对土地的占有权如出一辙。
《海经》数篇中,《大荒经》最为晚出(详下),因此其记载也最为可靠,故探究“苍梧”之名的本义以及“苍梧”其地之所在,应从《大荒南经》所记的“苍梧”入手。《大荒南经》谓“苍梧之野”为“舜与叔均之所葬”,盖表明其地实为祭祀舜与叔均的神坛,古今民间传说之通例,为了神化其事,常标榜祭坛、神庙、祠堂等等神圣之地为神明或先祖之葬地,此为民俗学之常识。经文称苍梧之地 “爰有文贝、离俞、?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等,既有飞禽,又有走兽,而且海陆杂陈,显然不是自然之荟萃,而是人为之陈列,当系献身的祭品。《海外经》和《大荒经》屡见诸神葬地,其地亦往往奇禽异兽、美玉珍宝并陈,盖皆此类。又,古之祭坛或圣地附近常植茂林修竹,《墨子•明鬼篇》云:“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位。”《白虎通义》云:“社稷所以有树何?尊而识之,使人望见即敬之;又所以表功也。”祭神之地植茂林修竹,一方面作为神灵的依栖之所,一方面也是为供人优游。“苍”者,青也,“梧”者,泛指高大的树木,则《大荒南经》“苍梧之野”之得名,盖因图中此处绘有青色之树木,也就是说,“苍梧之野”只是缘图以为名,所谓“苍梧”,即绘于古图之东南隅的青木。长沙子弹库帛书的东南隅(春夏之间)即绘有高大的青木,可谓《大荒经》苍梧之旁证。
因此,《大荒南经》云苍梧之野为舜葬之地,其本义原本只是意味着大荒东南隅的这片植有苍梧的地方是祭祀舜以及叔均的祭坛。至汉武帝时代,“苍梧”之地既然被落实于长沙零陵界中,舜葬也就被随之落实到了同处其地的九嶷山,而早就流传于湘水流域的原本与舜毫无关系的湘君湘夫人故事,也因此被附会到舜的身上,湘地的土著之神湘君、湘夫人成了尧之二女、舜之二妃。《中山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兴风作雨,此自然神之能事。“帝之二女”与舜二妃无关,郭璞注和郝懿行疏已详辨之。
总之,“苍梧”指称南方长沙零陵之地,只是汉武帝妄案图书、张冠李戴的结果,与《大荒南经》中的“苍梧之野”原本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就不应因《大荒经》中出现“苍梧”之名,骤断《大荒经》世界远涉荆楚之地。
上面所列《大荒经》中的那些见于史书的地名,大致都是经过了相同的演变过程,在《大荒经》原本只是方隅之地的名称,或仅是表示特定地貌的泛称,由于其书被误解为涵盖整个九州方圆的华夏地理之书,因此被作为对远方新开之地命名的依据,这些地名就顺理成章地在华夏周围的四夷之地一一得到了着落。为避繁琐,在此不可能对这些地名的演变过程一一稽考,仅举“苍梧”,以见其例。
其实,《山海经》中诸如此类的地名正为我们分析《山海经》地理如何被一步步夸大、拓展并落实于九州地理提供了有效的线索,这实在是一个饶有兴味的历史地理学话题。
发表于 2007-7-18 16: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蒼梧片影(海州文献) 作者:吳君鐵

恕我直言,
云台山之所以叫苍梧,因为郁州的名称,因为山上有南方树木,苍梧、郁林都是秦汉设在岭南的郡,因为有南方树木,之所以有南方树木,因为海洋性气候,这是植物地理学!现在云台山上还有不少江南树木。
有了地理、职官、氏族,才是考据。
有些人实在不懂考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2: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