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39|回复: 10

【会议论文】刘晓峰:《十节记》新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5 10: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有关《月令》的论文尚未完成,请原谅以这篇论文参加本次会议。
[ 本帖由 小竹子 于 2007-7-25 12:24 最后编辑 ]

十节记新考.doc

79.36 KB

发表于 2007-7-28 01: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会议论文】刘晓峰:《十节记》新考

雪村的这篇文章从日本贩运回来一些很新鲜有趣的材料,这样高级“学术贩子”应该多多益善。

·关于高辛氏和傩仪的关系,有一则材料,雪村没有提到:

《汉旧仪》:“颛顼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罔两蜮鬼,一居人宫室区隅为小鬼,善惊小儿。”

这则材料跟《十节记》如下记载有一比:

《十节记》云:“十二月晦,夜厌傩鬼何?昔高辛氏十二月晦夜死,其灵成鬼致疾病,夺榱人祖灵祭物,惊祖灵,因之以桃弓苇矢逐■(病加虎)鬼静国家。”

·为什么《十节记》对高辛氏情有独钟,把好几个节日的习俗都溯源到高辛氏,这确实耐人寻味。
晓峰的猜想是这可能受东夷节日传统的影响,有可能,但传播的路线图却很难重建。因为汉籍输入东瀛,主要是在隋唐之后吧,那个时候,东夷文化的典籍恐怕早已不存在了,但也有可能,在隋唐汉籍东渡之前,汉俗就已经影响日本列岛了。
所以“东夷说”,仍然只是尽管一个合乎情理但却尚无充分证据的假设。

·雪村另一个观点,汉代之后,中国的节日习俗和传说早已经雅化,退却了原本的原始信仰色彩,而《十节记》的节日神话尚存野风,因此断定其书是中国早期的著作。
但是,这种野风犹存的风格,也许正暗示了其为日本本土的产物。

·关于白马节,感觉晓峰兄的论述有些绕,却没有为他的白马节源于中国说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论证大多似是而非。
比如,以“殷人尚白”的说法推断白马祭可能源于东夷或殷商,这个说法若是让顾颉刚听到了,肯定要当头棒喝,殷人尚白说出自三统说,而三统说是汉人的捏造。

·关于马和龙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把马和龙相比拟并放在一起祭祀的缘故,其实很简单。
古人于房星升起时祭马。房星为东方苍龙宿,上古于初春升起,正是春耕开始季节,而此时也正是马匹发情开始交配的季节,因此,房星称为天田,又称为天驷。【参见月令】
但房星同时还是龙星的组成部分,因此,龙和马就借龙星纪时的制度在同一个时间相遇了。

·晓峰说:就时代的思想变化而言,殷周革命以后,在取代“率人以事神”的殷商政权后的西周社会,“天命思想”逐渐成了中国古代统治文化的主流。孔子出,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 ,而汉人质朴,汉武帝后在思想上更定儒术为独尊。在这样大的思想文化氛围下,旧有的上古的神话传说,作为非主流的边缘思想一度失去广泛的传播土壤,与岁时相关的各种传说也命同于此,到汉末魏晋之际已经多有遗失。

这段论述很成问题。第一,殷周革命的假说,源于王国维,王国维认为殷周之间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此说流行已久,学者多视为定论,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请问,所谓商人的“率人事神”和周人的“信天命”有何本质区别,古人心目中,天和神,是一回事。窃以为,像这样大而化之、大而无当的学说,最好不要引为进一步立论的基础,因为它很可能让你用很结实的材料,建成的却是沙滩上的房子。
第二,说汉武帝独尊儒术,因此导致上古神话失去传播的土壤,这更是误解,看看《封禅书》便知。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7-7-28 01:23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08: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会议论文】刘晓峰:《十节记》新考

宗迪兄,刚好你的《失落的天书》中证明过“颛顼”也是东夷,所以《汉旧仪》:“颛顼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罔两蜮鬼,一居人宫室区隅为小鬼,善惊小儿。”这段记载还真很有意思。这里牵涉到一个称“鬼”称“神”问题。《十节记》中或称神或称鬼,和作者的立场应当有关系。一个族群死去的英雄在本族群变成神,但在族群之外者看很可能就是鬼。所以《十节记》最初的作者很可能并不是一个。《汉旧仪》的这段记载,提供的,或者也是另外一种目光中的“帝子”传说。
为什么《十节记》中死后的有鬼有神?我一直想不明白。



[ 本帖由 雪村友梅 于 2007-7-28 08:30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08: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会议论文】刘晓峰:《十节记》新考

·为什么《十节记》对高辛氏情有独钟,把好几个节日的习俗都溯源到高辛氏,这确实耐人寻味。
晓峰的猜想是这可能受东夷节日传统的影响,有可能,但传播的路线图却很难重建。因为汉籍输入东瀛,主要是在隋唐之后吧,那个时候,东夷文化的典籍恐怕早已不存在了,但也有可能,在隋唐汉籍东渡之前,汉俗就已经影响日本列岛了。
所以“东夷说”,仍然只是尽管一个合乎情理但却尚无充分证据的假设。


在下博士论文中尚有《卯杖考》一文,专门讨论隋唐以前汉俗东渡问题。有时间我翻成中文贴出来。现在先说结论,就是隋唐汉籍东渡之前,汉俗就已经影响日本列岛是没有问题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08: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会议论文】刘晓峰:《十节记》新考

·雪村另一个观点,汉代之后,中国的节日习俗和传说早已经雅化,退却了原本的原始信仰色彩,而《十节记》的节日神话尚存野风,因此断定其书是中国早期的著作。
但是,这种野风犹存的风格,也许正暗示了其为日本本土的产物。

隋唐之前,日本没有文字。隋唐以后,日本人急着编写《古事记》《日本书纪》,没必要越俎代庖替我们编造这等文字。并且编造得这般有“内在的统一性”。并且这样的“伪造”,在日本也空前绝后,没有先例。如果再追问一下“伪造”的目的,就更有问题了。
山中裕只是欺负我们中国典籍中没有《十节记》的记载,可惜,到现在我还确实没有找到一条。郁闷ING

[ 本帖由 雪村友梅 于 2007-7-28 08:41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08: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会议论文】刘晓峰:《十节记》新考

·关于马和龙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把马和龙相比拟并放在一起祭祀的缘故,其实很简单。
古人于房星升起时祭马。房星为东方苍龙宿,上古于初春升起,正是春耕开始季节,而此时也正是马匹发情开始交配的季节,因此,房星称为天田,又称为天驷。【参见月令】
但房星同时还是龙星的组成部分,因此,龙和马就借龙星纪时的制度在同一个时间相遇了。

再次感叹天文历法是宗迪的专利啊。写文章时没有这个思路。修改时一定认真参考之,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08: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会议论文】刘晓峰:《十节记》新考

·关于白马节,感觉晓峰兄的论述有些绕,却没有为他的白马节源于中国说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论证大多似是而非。
比如,以“殷人尚白”的说法推断白马祭可能源于东夷或殷商,这个说法若是让顾颉刚听到了,肯定要当头棒喝,殷人尚白说出自三统说,而三统说是汉人的捏造。

抱歉殷人尚白的观念,确实是24年前大学课堂学到的。没有认真批判过。不过两年前去看殷墟,特别是看妇好墓深深印证了我殷人尚白的观念,莫不是殷墟纪念馆的先生们没读顾颉刚,把妇好墓做成了“假古董”?此事存疑中。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08: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会议论文】刘晓峰:《十节记》新考

·晓峰说:就时代的思想变化而言,殷周革命以后,在取代“率人以事神”的殷商政权后的西周社会,“天命思想”逐渐成了中国古代统治文化的主流。孔子出,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 ,而汉人质朴,汉武帝后在思想上更定儒术为独尊。在这样大的思想文化氛围下,旧有的上古的神话传说,作为非主流的边缘思想一度失去广泛的传播土壤,与岁时相关的各种传说也命同于此,到汉末魏晋之际已经多有遗失。

这段论述很成问题。第一,殷周革命的假说,源于王国维,王国维认为殷周之间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此说流行已久,学者多视为定论,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请问,所谓商人的“率人事神”和周人的“信天命”有何本质区别,古人心目中,天和神,是一回事。窃以为,像这样大而化之、大而无当的学说,最好不要引为进一步立论的基础,因为它很可能让你用很结实的材料,建成的却是沙滩上的房子。
第二,说汉武帝独尊儒术,因此导致上古神话失去传播的土壤,这更是误解,看看《封禅书》便知。

商人的“率人事神”和周人的“信天命”有何本质区别?重要的是后一个还非常“重人事”。这一段说道“殷周之变”,官司大了,有更专业的人在讨论,友梅没有资格论短说长。只是读书中确实感觉到“商”与“周”是中国文化两个传统。“周”是很有开创的。而“商”后来与宋联系,确实别是一格啊。

[ 本帖由 雪村友梅 于 2007-7-28 08:56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09: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会议论文】刘晓峰:《十节记》新考

啊啊,有读者如刘宗迪,这样的论文今后还可以再写几篇。
还有一位建国的招式没出来呢,回招之前,先吃饭去。
发表于 2007-7-28 10: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会议论文】刘晓峰:《十节记》新考

·要证明《十节记》是中国古籍,最有效的证据,是汉传古籍中提到这本书。

晓峰已经说了,找不到这方面的材料。
我刚才在四库全书电子版中搜索了一过,也没找到《十节记》的书名。【当然四库收书并不全】。

·如果汉传古籍中找不到这个《十节记》的书名,那么能找到与其记载内容相近的佚文,亦可作为此书可能出自汉籍的线索。

遍搜四库,根本没有找到类似的佚文。

·如果没有在汉传古籍中找到《十节记》佚文,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在汉传古籍中找到与《十节记》中名目相关的记载,尽管不能证明此书出自汉籍,但至少可以证明,其内容和汉籍有牵连。

我从晓峰文章提供的佚文中,挑选了几个比较具指标性的名目,如“桃弓苇矢”、“荃缠”、“五色丝缠”等,结果只有“桃弓苇矢”一说出现一次,出自秦避恶车故事。可见,《十节记》和传世汉籍的相关度很低。

·总之,我们目前在相当程度上【说“相当程度上”,因为四库全书不能代表全部汉籍,而我们知道日本汉籍中有很多是不见于四库的】,可以断定,至少《十节记》一书和现存汉籍的相关性甚小,由此可以得出几个推论:

第一,可以就此断定,《十节记》不是出自汉土,日本学者大概就是这个思路。但是:
第二,我们也可以推论,古代汉籍中跟《十节记》类似的文献都散失了,因此,上述考证,并不足以证明《十节记》不是汉籍,晓峰大概就是这个思路。

·文献的路径既然不同,那么接下来,要证明这本书出自汉土,剩下来的唯一的路径就是从习俗上入手,你得证明《十节记》记载的习俗在某个历史年代见于汉土,而且,你还必须大致证明,这本书是出自那个年代的。
但这还不够,你同时还必须证明,日本本土在古代没有这些习俗,即使有,也是受中国风俗的影像。

晓峰此文大致就是作了这些工作,给出了一些富有启示性的线索,但要做出最后的结论,还为时过早。

但我认为这一工作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因为风俗的影响这回事,很难说得清。

说实话,一看到《十节记》佚文,我的第一感觉,跟晓峰一样,我们有可能又找到了一本流落东瀛的汉籍。尤其是其中屡屡提到高辛氏。我也很愿意相信,这是一本出自早期【最迟是魏晋时代】的汉土东夷风俗文献。然而,奈何尚无有力的证据。

找证据,那是晓峰的任务了。




又:

晓峰似乎暗示这本书出自魏晋之前,但我到感觉,从风格上论,它很有可能是魏晋时期的造作,第一,其中记日不用干支,而用数字,初一,初二等等;第二,汉人言节日,好说大话,多从国家教化入手,而魏晋人好奇,因此其言节日,多喜欢引用民间芻荛之语,齐东野语,《十节记》就体现了这一倾向。另外,《十节记》这样的书名,也像出自魏晋人之手。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7-7-28 11:0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08: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会议论文】刘晓峰:《十节记》新考

刘宗迪 于 2007-7-28 10:47 写道:
·要证明《十节记》是中国古籍,最有效的证据,是汉传古籍中提到这本书。

晓峰已经说了,找不到这方面的材料。
我刚才在四库全书电子版中搜索了一过,也没找到《十节记》的书名。【当然四库收书并不全】。

· ......


我觉得成书应当是魏晋,但这些传说史料的形成应当在魏晋以前。
这些材料的影响、意义,都会是很长远的。因为关于一些重要的节日,都有了另一个解释的可能性。
相反国籍问题并不那么重要,因为:
1、这些逸文解释的是中国的节日起源,材料肯定与中国相关;
2、当时的日本人想象不出这样的内容;
3、日本没有伪造中国古籍的传统;
4、文献内部的一致性问题,这一点本文谈过许多。

现在是谁在中国文献中找到《十节记》(或《十节》)的记载,谁就是这一岁时第一疑案的最后证明者。期待中。
[ 本帖由 雪村友梅 于 2007-7-30 08:48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1 23: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