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5|回复: 4

新五行志之:京城三伏飘雪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 09: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青年报的有关报道

数伏天京城意外飘雪花

气象专家表示 夏天冷暖气流对流剧烈 有可能在小范围内出现暂时飘落雪花的现象



北京青年报:朱振华 (07/07/31 02:43)



  本报记者报道 7月的北京,天空中竟然飘起了雪花。昨天下午,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就在人们以为又要迎来一场倾盆大雨的时候,片片小雪花却突然飘落在东三环附近。在短暂的半个小时里,人们经历了冬与夏的转换。

  “天哪,大夏天的下雪了。”下午6点10分左右,当人们看到空中白色的小雪花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呼。正在长虹桥附近一栋大厦里办公的李小姐说,当时就看见黑云从西南侧压了过来,本来想到窗边看看雨有多大,没想到竟然意外地看到了“雪景”。

  虽然仅仅持续了5分钟左右,但是附近不少的居民都看到了这次意外的飘雪。记者看到,在这短暂的下雪过程中,雪片约有5分硬币大小,刚刚落地便已经融化。由于在飘雪过后没有多久大雨便紧跟着下了起来,浮在半空的雪花和雨点夹杂在一起更像是远处的一片云雾。这次令人惊奇的降水过程转变成了雨夹雪后,很快就变成了瓢泼大雨。

  据气象专家介绍,夏天冷暖气流对流剧烈,如果气流突然将含有冰晶或雪花的低空积雨云拉向地面,局部气温过低,便会在小范围内出现短时间飘落雪花的奇观。雪花从空中飘落的情况,在北京的确比较罕见。

相关信息:六月飞雪已不罕见,源于气候异常

    据《小学科技》2002年第6期介绍,近20年来,由于气候异常,出现在6月份并被气象部门记载的“六月雪”有3次:1981年6月1日,山西管涔山林区普降大雪,雪深达25厘米; 1987年农历闰六月二十四日,上海市区飘起了小雪花;同年6月5日,河北张家口地区降了一场大雪,最低气温降至零下7摄氏度。
    产生“6月雪”的直接原因,多半是夏季高空有较强的冷平流。例如,1980年莫斯科的“六月雪”,就是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寒流的入侵所致。最近,也有专家认为“六月雪”的产生,与可导致气候异常的太阳活动、洋流变化、火山爆发等因素有关。
————————————————————————————

中国气象局称我国极端气候将频发
(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2日03:51 大洋网 (来源:东方早报)

干旱



水涝


  “今年7月份,我国很多地区都发生了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很多气象要素记录都被打破了。”昨日下午,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预测减灾司司长宋连春在中国气象局表示,这样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会越来越频繁,会越来越明显,这是已经事实证明的。宋连春介绍,我国7月以来发生了八大罕见极端气候事件:

  一、淮河:降水量仅次于1954年

  淮河流域7月份降水量是历史第二高,整个淮河流域降水量在7月份仅仅比1954年偏少,导致淮河流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气象卫星监测到,分洪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

  二、重庆:115年来最大降水

  7月17日,重庆一些地区降水量打破气象记录,特别是沙坪坝达到266.6毫米,这也是11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一天最多的降水。这场暴雨导致55人死亡。

  三、济南:一场暴雨43人殒命

  济南7月18日发生大暴雨,一个小时降水量达到151毫米,是1958年有记录以来一个小时最大的降雨量。全省9个省25个县受灾,死亡人数43人。

  四、云南:暴雨引发地质灾害

  云南暴雨引发多处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死亡人数82人,直接经济损失将近9亿元。

  五、乌鲁木齐:降雨创新高

  新疆暴雨成灾。乌鲁木齐17日降水量达到17.4毫米,突破历史记录,造成30人死亡,3人失踪。

  六、江南华南:大范围高温干旱

  江南华南出现了大范围高温干旱天气,7月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大于35℃高温有15到21天,部分地区超过21天。福州连续高温数达到32天,为1880年福州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的连续高温天数。

  七、东北北部:667万人缺水

  我国东北北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也出现比较严重干旱。黑龙江、内蒙古7月份降水量是历史第二少。截至7月28日,受灾人口667万人,农田受旱面积超过400万公顷。

  八、暴雨、龙卷风夺命141人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导致141人死亡,是近几年最多。“今年这样的极端事件,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异常;二是,跟西南暖湿气流异常活跃有关。另外今年整个副热带高压异常,也偏南,造成极端事件发生非常频繁。”宋连春认为,这样极端事件的发生,会越来越频繁,会越来越明显,这是已经事实证明的。

  宋连春还表示,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海域8月将有4至6个热带风暴(大于或等于8级)或台风(大于或等于12级)生成,将能有2至3个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时间大致是:上中下旬(各1个)。

  “火炉”城市是民间说法

  有媒体在评选新的“火炉”城市,福州、广州和杭州排在前三,这和以前“三大火炉”完全不同。宋连春在回答早报记者问题时认为,“火炉”评价只是民间说法,实际上也是根据气象记录资料统计公众的理解。

  宋连春表示,全球气候变暖以后,我国高温区在扩大,特别是传统意义上不发生高温的地区,比如华北一些地区。关于“三大火炉”重新定义的问题,没有作这样的民间统计。比如说福州,今年就是温度明显偏高,持续高温数达到32天,破历史最高纪录,说是“火炉”一点不过分。

  北京7月飞雪?“不可能!”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7月30日18时许,京城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就在人们以为要迎来一场倾盆大雨的时候,片片小雪花却突然飘落在东三环附近。降雪仅持续了5分钟左右。

  昨天宋连春对这一事件抱有极大的怀疑,认为不可能在现在这种热天里飞雪。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依据。空气中的温度也很高,即使下雪还没落地还在空中就会化了,怎么会看得到呢?多半是媒体的炒作。”宋连春说,气象部门也未监测到有雪。

  浙江1/4县市7月极端高温超40℃

  早报记者昨日从浙江省气象台获悉,今年7月,浙江高温积温(日平均气温之和)总体为30年一遇,部分地区为50~70年一遇,26%的县(市)月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以青田县7月8日测得的41.2℃最高。今年以来至7月30日,浙江平均气温17.6℃,比常年同期高1.8℃,创1951年以来最高值。早报记者吴正懿实习生何栋卿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4亿亩

  截至8月1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4亿亩,比多年同期偏多近3000万亩,其中重旱4624万亩、干枯1300万亩,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受旱地区中,以江西、黑龙江、湖南、内蒙古、吉林、广西6省区旱情最为严重,其中江西、黑龙江、湖南耕地受旱面积分别超过全省耕地面积的1/3。据新华社电

  辽宁两天内连发17次雨雷预警

  辽宁全省自西向东从7月31日至8月1日迎来一场大到暴雨。气象部门连发15次暴雨预警,2次雷电预警。如此之高的预警频率在辽宁的气象史上并不多见。据新华社电

  来源:东方早报 记者 吴玉蓉

[ 本帖由 匪兵甲 于 2007-8-2 10:20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09: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五行志之:京城六月飘雪

中国专家称《后天》极端气候百年后可能出现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 09:40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陈斌

  地球气温骤降,暴风雪呼啸而来,第二次冰河世纪来临,人类陷入了灾难……灾难片《后天》中描述的情景虽然骇人听闻,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中一些场景都有相当科学依据,这个灾难完全有可能发生。在昨日举行的上海气象灾害防御对策研讨会上,中国气象局的丁一汇研究员作了“极端气候事件”的报告。他表示,按照目前的气候变化趋势,《


   


后天》中温盐环流关闭的情景在百年之后有可能出现。

  据丁一汇介绍,未来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预计上升1.4℃~5.8℃,而这将是近一万年来增温最快的一个世纪。随着温度的上升,更多的淡水将流入北部海洋(冰山溶解,北部降雨量递增)。在融入大量淡水之后,北部的海水含盐浓度下降,海水会“变轻”。而“变轻”的海水难以下沉,从而失去了流回赤道的动力。

  “一旦环流停止,北欧的温度将比现在降低20℃左右。而整个地球的气候也将为之发生巨变。”丁一汇说道。而没有了北方的回流后,整个温盐环流的“开关”便给紧紧地闭上了。

  据了解,温盐环流是对全球气候系统能量平衡至关重要的一个“调节器”。在“调节器开关”打开的时候,它就像一条热能传送带,将赤道地区的热量源源不断地送往北大西洋,并从北边带回冰冷的北大西洋深层海水。“调节器”一旦关闭,北半球气温将骤降并逐渐进入冰期。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温盐环流关闭”开展了相关研究。丁一汇透露,根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由各国气象专家组成,研究全球气候趋势)的预测,在之后100年内,虽然温盐环流变得越来越“衰弱”,但还不至于完全关闭。但专家也表示,这种潜在的威胁正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人类继续超负荷地开发地球资源,加剧这种增暖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效应,那么温盐环流的关闭可能会提前到来,而那时就是全人类的灾难。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09: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五行志之:京城六月飘雪

全球气候异常 两大原因导致地球走极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 14:15  城市快报
  两大原因 导致地球走“极端”

  针对全球气候异常现象,专家认为:“全球气候是一个大系统,当一个地方大气环流出现异常时,必然影响到另外一个地方出现异常。”

  专家称,导致气候异常的另一个原因是全球变暖。而气候变暖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它自己也有一个自然变化,即在工业革命前;二是人为影响,即人类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使得全球的温度升高,由此可能带来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和加强。但是,现在科学家也很难把自然变化和人为影响两者很明确地划分开来。

  首次验证 雨量增加与变暖有关

  英国气象研究中心在《自然》杂志上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近期暴雨连绵的天气就是气候变暖的恶果。

  该研究除了英国气象研究中心外,还有其他国家的研究协会共同参与。科学家们早已利用电脑,指明了全球变暖将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此前,不少报告中提到,全球变暖将会引起暴雨、洪灾等一些灾害性天气,而这个报告首次验证了降雨量增加与全球变暖有关:当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时,气温和降雨量均有明显上升。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09: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五行志之:京城六月飘雪

气象部门称北京日前下雪说法不可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2日03:36 京华时报
  本报讯 (记者叶洲) 针对有媒体报道7月30日天空飘雪一事,昨天,中国气象局和北京市气象台均表示,气象部门没有监测到这种情况,而且当日北京的大气温度较高,不具备飘雪的自然条件,这种说法不可靠。

  7月31日有媒体报道称,7月30日下午6点10分,片片雪花突然飘落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整个飘雪过程持续了5分钟左右,雪片约有5分硬币大小,刚刚落地便融化了。

  对此,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表示,7月30日,市气象台没有监测到报道所描述的飘雪过程,“北京在三伏天里是根本不可能下雪的,这有悖常理。”历史上,北京在夏季也从未飘过雪,北京下雪的最早时间是10月份。

  为慎重起见,昨天上午,北京市气象台组织有关专家对此事进行了会商。市气象台专家张明英介绍,夏天冷暖气流对流剧烈,当气流突然将含有冰晶或雪花的低空积雨云拉向地面时,在零度以下的低温条件下,可能会小范围出现短时飘雪。但当天北京的大气零度层在3200米高空(即3200米高空以上的大气温度为零度),北京近地面的大气温度在30摄氏度左右,这么高的温度容不得雪花缓缓落地。

  张明英还指出,夏季飘雪一定会伴有大风和气温骤降。气温在短时间内降至零摄氏度,前后的冷热反差会让人体感觉十分明显。但是,该报道对大风和降温都没有描述,“只是单一地说,有一位市民在家里看见下雪了”。

  气象专家们表示,从报道描述的情况来看,这既不是雪,也不是冰雹,而人工增雨不管是用高炮、火箭还是飞机作业,都不会出现泡沫状的物体。他们分析认为,30日当天北京的降雨十分猛烈,当较大的雨滴在快速下降时遇到空气阻力发生破碎,不排除有人将破碎的雨滴误认为雪花。

  昨天,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预测减灾司司长宋连春表示,中国气象局在当天也没有监测到飘雪的情况,更没有接到相关报告。宋连春表示赞同北京市气象台的观点,他同样认为北京在三伏天里不可能下雪。

  -相关资料

  近20年来,出现在夏季并被记载的下雪过程有4次:1981年6月1日,山西管涔山林区普降大雪;1987年农历闰六月二十四日,上海市区飘起小雪花;同年6月5日,河北张家口地区降了一场大雪。今年6月18日8时至19日凌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出现中到大雨,最低温度降至0℃以上1℃以下,19日5时许,甘南州合作、夏河等地区转为降雪天气。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10: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五行志之:京城六月飘雪

那天北京究竟下雪没有,如今已经成了一个迷。
先是有气象部门的人出来说,六月北京下雪是可能的,没什么大不了。
过了不久,又有气象部门的发言人,出来辟谣,说那天北京下雪是不可能的。
事情到了这地步,就颇耐人寻味了。

如果那天北京下雪了,那是老天爷有病。
如果那天北京没下雪,但偏偏有人说下了,那就是人有病。
如果那天北京确实下了雪,而偏偏有人说没下,那说明人更是病得不轻,病得没救了。


[ 本帖由 匪兵甲 于 2007-8-2 10:17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3 22: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