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9|回复: 9

钟敬文先生的《论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6 17: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读91、9-92、12在北师大访学时笔记,所记钟老论学之语,仍有强烈冲击。乃辑录整理,供学人参悟。建议大家将所知钟老口述精彩之语,在此跟贴。辑录起来,或可成为一本属于钟老的《论语》。

钟敬文先生谈读书与治学
(根据1991-1992年间谈话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只供参悟,不得引用)

不是光懂得几条教科书上的原理就够了,那只能应付考试。也不能光引用马克思的几名现成话。例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古代社会》中那几句关于神话的话,当然,马克思说得非常精彩,但马克思毕竟不是神话学家,真正的神话学是从马克思之后才产生的。(91、9、5晚钟家)

读书要有基点。读了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和《论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再看别的,就有一个评判标准。要学会分析别人的文章,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指出来。(91、10、18晚)

“欲速则不达。”比如上楼梯,要一步步地上,你要一步上两层,或三层,结果会摔下来,还要从头开始。这就是辩证法。当然在允许的条件下,快点更好。(91、10、18晚钟家)

要站在学科的高度,以推动学科的发展为目标,不能仅仅是关心个人的成绩,沾沾自喜。……要大气,关心整个事业的前进。要打好基础,才能站得高,超前看得出问题来。……只要努力,总会有些成绩的。关键是小成还是大成。要善于舍弃,将自己融于整个事业。一滴水很快会干掉,只有融于大海。一个小鞋印,下一点雨就四处满溢,但一晴就干了。没有坚实的基础,就像鞋印一样。(91、10、20晚钟家)

除了读书之外,还有经验和经历。毛主席“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到它”,写得真好。这句话看上去平淡,实际上含有很深的哲学道理,不细心体察,没有经历是感觉不出来的。(91、10、20晚钟家)

读书如交朋友。有些书要反复读,成为极好的朋友。一个人有很多熟人、朋友,但真正的朋友只有那么几个。一到关键时刻,就是那么几个发生作用。书也是这样。一些基本思想方法和观点的书,要看几遍甚至十几遍,才能不断加深理解与认识,成为自己的基础。要下这个功夫。(91、10、20晚钟家)

有的人写了许多书,但这些东西我也有。例如讲义,我教了一辈子书,难道没有讲义?但那是给学生介绍一般的知识,我不能将这些东西拿去出版。一个人的水平,并不表现在出版了多少,而在于对学科的发展有多大推动。真正好的,有一篇就够了。杨堃先生写了不少东西,但只那一篇《灶神考》,即使他没写其它文章,我也相信他的水平。(91、10、20晚钟家)

要学习梁启超不断进取的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向过去之我宣战”。任何专家,在他的专业之外都是傻子。胡适能认识这一点。他说:他家的电灯坏了,他就没办法装,只有叫电工来。(91、11、13下午散步)

教学主要是点破。教者点,学者破。(91、11、13下午散步)

我小时上小学,父亲每日给三个铜板买午饭。我只是吃碗米粉,剩下的钱积起来寄到外面买书。(91、11、13下午散步)

文章不是靠写出来的,要研究。如果一篇论文为一年时间的话,先要两、三个月收集基本资料,然后要花大量的时间研究,最后写作的时间,比收集材料的时间还少些。当然在研究和写作中还要不断补充资料。(92、2、10晚钟家)

我到老来才认识到,一个人读的书,必须与自己固有知识相结合,才能起作用。我在东京看到一大套世界名著,其中一些书,如斯宾塞《社会学原理》等,也读过,但仅仅是知道有这么本书,编编讲义,讲课有时有点用,没有吸收。而普列汉诺夫《论艺术》就不同,反复读了许多次,虽然它篇幅也不大,但能发生很大作用,越是关键时越起作用。读书就像吃东西,要消化了才能成为血肉的一部分,不然就排出去了,甚至要呕吐出来。(92、2、11上午于吉林驻京办事处)

现在年青学者不注意对引文的批判使用。引用一个人的东西,要知道他的学术背景,知道他有些什么主要贡献,观点是什么,哪些值得借鉴,哪些应该批判。总之,要有学术史的背景知识,不能盲目使用。(92、2、25下午钟家)

拉法格曾说:马克思讲,在写文章时,不能想它的实用价值。因为这样会影响它对真理、对科学的忠实。而一篇文章,只有它是真实的,科学的,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发生效用,这也是辩证的。(92、3、21晚散步)

除了方法论外,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要熟悉,要读原始资料。例如神话,袁珂在中国神话资料上下的功夫,是全国第一人。他的《中国神话传说》,注释比正文更重要。《中国神话史》也可一看。另外,主要还要读少数民族的神话。这样,读别人的文章时,就不会被牵着鼻子走。(92、3、21晚散步)

《老子》的五千言,因其只有五千言而不朽,若写成五十万字,可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力量了。(92、3、21晚散步)

买一本书是很容易的,但要把它读进去,化为自己的血肉,才有真正的意义。例如《金枝》,七块多钱,也不便宜。买去后,恐怕真正读完的人不多,读了之后能够从中受益的人更少。(92、3、21散步)

读十年书,或可受用五十年。(92、3、21散步)

做学问首先要做人,要做一个正正派派的人,这是第一。其次,不能仅做一个一般的人。要有理想,为自己的为家和民族做一点事。要有远大的抱负,要有霸气。你总是问霸气是什么,霸气就是要有雄心壮志。(92、3、23日晚在访问学者宿舍为钟老祝90大寿)

明知不可尚为之,
此事旁人笑尔痴。
我说夫子真智勇,
拈斤论两是庸儿。
(92、3、23日晚在访问学者宿舍为钟老祝90大寿时,钟先生背其在孔庙所写之诗,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马克思那么大的学问,但他的小女儿死了,他连买棺木的钱也没有。以他的学问,如果仅谋生,当个教授没问题吧?可是他没有做过教授,连我他也比不上。马克思即使没有那么多的发现,那么大的成就,只是他那一句“为人类而工作”,我就敬佩他。(92、3、23日晚在访问学者宿舍为钟老祝90大寿时讲)

一个国家,一门学科都要有脊梁。尽管这种人为数不多,但是“唯龙唯蛇”,我们应该选择。当然,不可能很多人都去做龙。(92、3、25晚散步)

一门科学,最需要的还是科学家。(92、3、25晚散步)

做学问如酿蜜,要消化、吸收。XXX说看的每本书中的材料都要用上,才不浪费,怎么可能呢?比如吃饭,吃两大碗饭都能变为血肉吗?大多数还要排泄掉,吸收进血肉中的只是少数。(92、4、19晚散步)

要读进去几本书,有看家本领。XXX就是《资治通鉴》加《国家与革命》。能真正读进去几本书的人,是值得重视的人。读几本书,不一定是自己专业的,别的方面的名家写的书,对自己有很大启发也可以。(92、4、19晚钟家)

人不能太老成。……太固定成形了就不容易变化了。人应该是开放的,永远可吸收新的东西。(92、4、20晚钟家)

读书要抓住要领。例如读格罗塞《艺术的起源》,有的人可能只注意到其中那些有趣的、丰富的材料,却没有注意到他对材料选用的严格限制。利维斯《社会的组织》,是有多少论据说多少话,目前的论据达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92、4、20晚钟家)

每门学科都有规律。世界上的规律,有大规律,小规律。大规律可以有指导认识的作用,但不能代替小的。马克思站得很高,但他没有研究神话、歌谣,尽管他这方面有很好的修养,但不等于研究了这些东西。我们要马克思主义,不要教条主义。(92、4、20晚钟家)

不混不启,只有感到迷惑模糊才能有进步。(92、4、28晚钟家)

人皆可以为圣贤,只是大多数人舍不得丢弃,不愿意去做,因为做圣贤不容易。(92、4、28晚钟家)

人有无学问,不是装出来的。别人主要看你的东西。有时,大多数人看不出来,只有少数几个人看得出来。但是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那少数几个人。(92、12、3钟家)

发表于 2007-9-17 09: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先生的《论语》

读了建宪兄记录的钟先生语录,很亲切,想起了当年师大同游的日子,至今仍能读出先生爱惜鼓励鞭策后学的心情。
摘录一段先生在生命后期的一段话:
“一个民族要在世界生存,最重要的是要有精神寄托,精神就是文化。”
“民族不怕弱,根子要旺。同经济一样重要的是文化,丢掉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就没有民族的根。”
“学问要有主体性,要为自己服务。我这种观念越老越强烈。做学问首先是为社会,做学问为自己,把自己看小了。” (2001.12.15于友谊医院)

我在跟钟老学习期间,也有意识记录了钟先生的谈话:
其一
钟老谈到他的《民间节日的情趣》文章时说,民众很注意生活的情趣,如浙江有在春初迎春的习俗,在花开之前,要扎各色花,迎春。人有三种东西合成,三分之一的冲动,三分之一的习惯,三分之一的理性。人不能太理性,太理性就不是一个人。韩非子就是太理性。
(1999.1.12,师大小红楼钟家)

[ 本帖由 萧放 于 2007-9-17 09:19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7-9-17 10: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先生的《论语》

先生的教诲,深入浅出,却字字珠玑,这是百年勤思不辍的力量。
发表于 2007-9-21 16: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先生的《论语》

病中性情


    因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历史与贡献”这一课题的原因,先生本来叫我暑假陪他在公疗住一段时间,不料先生7月底刚到公疗的第二天就肛裂出血,转到了友谊医院,半个月后,血犹未止。叶老师放心不下,嘱我进京探问。
    8月12日上午我和钟宜老师赶到医院的时候,先生正在吊针,刚刚睡着。病中的先生实在让人心疼,天天输液,手背已经肿起,在医院肃穆气氛的衬托下,精神也显得差了许多。先生醒来之后,问我住在哪里,我只当是一种问候,回答说“就在附近”,不料先生非要我说清楚是什么饭店,在什么地方,多少钱一天不可,于是我才知道先生问候的真诚,他并不是问完之后不在乎答案的人。三天之后,先生突然又冒出一句话:“我本来是想让你住到公疗的,那里环境好,有专门给客人的房间,三四十块钱一天,医院这边环境不好,住得又贵,哎。”我心中一酸,难怪大家都说先生“心细如发”。
    这里虽说是高干病房,医术可能也不错,护士的服务意识却着实有待加强。我们对于护士的大声敲门、鲁莽扎针都很有意见,先生却为她们开脱:“她们不好做,这里住的都是高干,动不动就骂她们、告她们。天天受气,又收不到红包,也不好搞。”几乎每次打针,先生都会对护士说一句谢谢之类安慰的话,尽管护士们从来没有过一句安慰老人的话。
    先生每天失血,体力大不如前,精神却很好,记忆力尤为惊人,70多年前的往事,不加思索就能准确地回答我的提问。尤其令我惊叹的是,许多时候,当我提到谁谁有一篇关于什么的文章时,先生总能准确地说出文章的篇名,还能就文章的参考价值作出评判。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写文章要根据事实。”
    先生应该是个很怕痛的人,有一次正和我说着有关中大民俗研究中心的事,护士来扎针了,刚把他袖子卷起来,他就皱起眉头、张圆了嘴巴,像小孩一样地表示着痛。据说老人的血管脆,护士操作不便,花了七八分钟才算完工,先生的嘴就一直那么张着,我们在边上看得都出汗。好不容易扎完针,先生眉头一松,开口说话,我赶紧凑上去,看看先生需要点什么,先生说:“萧放有陈云根的地址,可以让叶老师请他来讲讲课。” 我“好”、“好”地点着头,心中好生惊异:原来先生痛中所想,尽是中大民俗学会的事。
    过了一会,先生困了,临睡前对我说:“沙发边上有几本书,你看一看。”我以为有什么相关的文章,翻了半天也没找着,只好胡乱闲看。后来王晓莉来的时候,先生也对她说:“下面有两本《民间文化》,你找一找。”晓莉也不知道先生要干嘛,先生闭着眼睛说:“看看书吧。”我恍然大悟:先生害怕我们在这里浪费时间。
    有一天我逛完书店回来,天已黑了,先生问我买了些什么书,于是我从买了些什么书讲到为什么买这些书讲到自己想干什么,先生也一一回应着,护工关阿姨实在忍不住,打断谈话,狠狠数落我一顿:“你们这些做学生的,这种时候还不放过老师,你知道钟老有多累吗,昨天晚上他做梦都说累。”她说先生梦中说的是“我太累了,告诉医生,我很累。”
    我知道自己的眼泪就快掉下来了。
    后来我才知道,同在此时,远在广西开会的刘铁梁老师,因为挂念病中的先生,正在叶老师面前泣不成声。

发表于 2007-9-21 16: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先生的《论语》

病中起居


    先生的起居基本正常,大部分早上我6点35赶到医院,这时先生已经坐在沙发上了,有时看书,有时看电视。先生必看的电视节目是“天气预报”,他说这样就知道睡觉要盖什么东西,完全不理会这是有空调的病房。
    早上是他精神最好的时候,有时也让我们扶他在走道上散散步。他坚持能动就自己动,吃饭的时候,总是要自己动手。先生饭量不错,早餐能吃一碗蛋羹、半个馒头。中午反倒吃得不多,多是一些煮烂的面片汤之类。先生吃药很积极,吃片剂更加在行,一口能吞一把药片,但对喝药却心存恐惧,尤其不能接受喝氯化钾,非要稀释加蜜不可,实在无奈,就问:“为什么不能把这个什么钾做成片剂?”
    一天之中,先生最烦也最无奈的事是上厕所。因为长期吊针,先生手背的血管许多地方都扎伤了,扎针的手尤其不能用力,但每次上厕所,先生都要紧紧抓住那条病号裤,我们每次都重复地叫他松手,要他放心,他嘴里“嗯,嗯”地答应着,就是不肯松手,有时还辩解一句“我没有用力”。反过来,每次动身,他都一一吩咐我们拿好输液瓶子、放下坐厕盖子、铺好床上褥子……不一遗漏,我们每次都以“不要您操心”把他顶回去,他照例会嘟哝一句“真是太麻烦了”,语气中充满内疚。
    先生肛裂出血,上厕所是件大事,但他只让我们知道结果,坚决不让我们关注过程,进了厕所,就把我们赶出去。大家每次都提心吊胆地站在门口,生怕有个闪失,毕竟是99岁的老人了。
因为流质吃得多,如厕次数也就多了,平均每天4次。病历记录每次的血量是20cc。除了流血、体虚,倒也没有别的病症。
    名望太高也是先生一大负累,每天来探望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来上十几拔客人。先生是一个礼貌而心细的人,总要耐心地和每位客人聊上一聊,说些让人温暖而宽心的话。他对自己的病情倒没什么评论,只是说:“这些情况都要告诉医生,他们是行家。但他们也不是神仙,他们不了解情况,就作不准判断。”这个道理,与先生对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意见,是何其的相似。
    年纪大了,什么病都不可掉以轻心,面对这样高寿的病人,医生似乎也有点手足无措,但钟门弟子谁也没有怀疑过先生的康复,俗话说好事多磨,磨多几次,都快成精了,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先生的有惊无险,先生自己也口占一绝,好不豁达,诗云:

数度南城卧病房,
多般苦楚又重尝。
佛陀枉作无生想,
生物终难越四纲。


发表于 2007-9-21 16: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先生的《论语》


病中论学


    先生病中和我谈到的,主要是三个话题:一,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历史和贡献;二,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的工作展开;三, 12月国际会议的筹备情况。许多片断并非就事论事,反映了先生对学术研究和民俗学科的一些看法,现将部分录音整理如下。


    (一)学科建设方面
    1,        50年代顾先生跟我谈过,他说我们在中大出了那么多书,是否可以选编一些留下来。当时政治气候不行,不适合搞民俗学,所以我很为难,没法工作,现在还可以,或者可以把周刊 选一些比较重要的印出来。但也不要都印,要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
    2,        有些经典的论著可以一印再印,《论语》就有很多版本,《孟姜女故事研究》,我们这个学科的人都要有,可以印出来当礼物送给开会的人。
    3,        现在的形势是最好的,要出东西,没有东西出版,不能推进学术,哪怕程度低一点,也比没有好。北师大出了几本“中国民间文化探索丛书”,都是我们的博士论文,我们还要出刊物,科学研究的,高水平的。
    4,        问问叶老师,他的研究生愿不愿意为民俗学学科做一些有益的工作,要英语比较好,可以翻译一些外国的东西。最近我们有两三个博士要从美国回来,我都让他们多收集一些外国民俗学的东西。开始先搞5种,慢慢来。不过这不是赚钱货,思想上要有准备。
    5,        要是有钱的话,还可以出一些中国古典的民俗和民俗志丛书,这个也很重要,假如能出10种20种就会很有影响。总之花一点钱,这个不能勉强,没有钱的人想做也不行,有钱的人不一定想做。其实也用不了多少钱,几十万就行了。编书要有一个体例。穷人就谈不上了。
    6,        要振兴中国的民俗学,是要四方八面的支持。民俗史,民俗学史,民俗理论,民俗研究,民俗人才培养,国际交流,这几个方面都要同时进行才行,光一两方面不行,光培养几个博士也不行。
    7,        你们要建立一个资料室,要尽可能的多搜集图书,有的资料可以从我们这里复制一份过去。三套集成要尽量收齐,地方上可以买到的唱本、歌册要尽量收集。
    8,        现在叶老师是不是孤军奋斗?把我的意思告诉叶老师,光凭他一个人做不了那么多事,要团结大家的力量。邓启耀不错,可以对他有帮助。容观琼、张寿祺,他们对考古学、民俗学都很有研究,他们退了休,也还可以请他们做些工作。要多跟刘志文合作。
    9,        叶老师开一些什么课?博士、硕士的功课除了民俗学理论、民俗学史,还要开民俗志这一类的课,就像是人类学的中国民族志,要慢慢准备。
    10,        你们可以请陈云根这些学者到中大讲座,不要只讲一两次,要有系列。别的系的,外系的学生,有兴趣的也可以来听,作为一门事业推广。
    11,        12月的会,玩的东西尽量少一些,多些讨论、发表意见,不能以旅游代替学术,外国人花钱花时间走那么远来,花花絮絮他就不高兴,他要有所收获,他要来学他不知道的东西。翻译、招待、宣传这些工作都要做好,不然他对中国的学术活动就会不相信,第二次人家就不来了。

发表于 2007-9-21 16: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先生的《论语》

    (二)历史、人物方面


    12,        傅斯年想把中国的种种研究变成世界上有名的汉学研究,同法国一样,他的要求很高,而顾先生认为民俗研究要从实际出发,要多采集,采到的东西就直接发表,不然学校的形势一变,那些材料都没有了,北大就是这样的,所以两个人的看法不一样。一个是要求很高,一个是想从普及入手,普遍搜集材料,然后再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学问来。他们本来是好朋友,后来吵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些人不喜欢顾先生,从旁边也说说闲话。顾先生爱才,有的人就不高兴。
    13,        顾(颉刚)先生人很爽直,喜爱好学的青年,肯提拔人,傅斯年就不一定,他要求高,两个人不同性格。这是学术分歧,没有个人、政见上的差异。
    14,        江(绍原)先生看不起顾先生的东西,他觉得你这个东西不合国际标准的,他和傅斯年他们是西欧派,他们要以西欧的标准为依据,其实他们的国际标准也不过就是欧美的标准。顾先生还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他们的学术观点有矛盾。我对顾先生的评价比较高。
    15,        解放以后,顾先生日子不好过,许多人对他不好,他有几个北大的学生没有品德。其实顾先生很少在外边骂鲁迅,我知道他冤枉。历史有它的真面目,我始终都对他保持一种敬重。顾先生,好人呐!不仅学问好,人也好。他的文集要出版了,我还想全部看一看。
    16,        我和顾先生比起来,他有许多优越的条件,我没有,比如说,他的家学、藏书;第二,他生长在苏州,苏州是中国文化发达的地方,不像海丰;第三,他遇上了五四运动,很早就进了北京大学,遇上胡适这批人,这些都对他非常有利。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也很自觉,很勤奋。我家里没有书,地方上只有一个秀才,这个秀才也没有读过几本书,家里又穷,上不起学,读完师范之后,我就做国民教师了,但是,也有有利的一面,我毕竟还是碰上了五四运动,又碰到《歌谣》周刊,这很重要;我因为不能上学,只好在家乡作田野调查,所以我的歌谣搜集才有条件;后来我到广州时,正是大革命时期,我接受了大革命的思想,碰到顾先生这种人,顾先生来中大,我也进了中大;离开中大,我去杭州,杭州又是一个文化中心,与上海邻近,我又接受了上海的左联文化,还遇到钱南扬等人,又建立起了民俗学会;我去日本两三年,也学了一点东西;后来我被中山大学赶出来,去了香港,又同一批左派的朋友在一起,思想上也比较相得。所以也有许多机遇,也有许多不利条件,凑起来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抓住所有可能利用的机会去努力,要加倍地去努力,自己努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人要有机遇,但也不能完全靠机遇,碰到机遇要能抓住,碰不到机遇也要自己努力。
    17,        娄子匡是我在中大时认识的,我编杂志,他投了《绍兴歌谣》、《绍兴故事》,他原来在宁波县党部,我28年去杭州,他30年才来。


发表于 2007-9-21 16: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先生的《论语》

    (三)学术规范方面


    18,        做科学研究,首先要讲准确。我不准他们(的博士论文)随便乱搞,写文章要根据事实,不能取巧,宁可文采差一点。有人也写过中大的民俗学史,但他不肯去查资料,分析也不是那么回事,想当然,他的文章是瞎讲。
    19,        (有一本民俗教材)他对民俗学的功用,只提改良风俗,这是外行,学问不到家,民俗学对于国民文化的作用,决不仅仅是改良风俗,团结、凝聚力的作用都很重要,民俗的功用是无限的。
    20,        学问要谨严,要肯查资料,要用正确的东西去驱逐错误的东西,光空口去辩论没有用,要用实际的东西去改变它。
    21,        材料不要直接抄在论文上,要活用,写得有可读性,因为这个东西是要给人家读的。总之,不要搞成了资料罗列,也不能有文学想象,要可信,还要好读。
    22,        材料要真实,宁可才华差一点,一定要真实。有些人的文章只能参考,不可靠。要多用原始资料,是什么就什么,不要人为拔高,实事求是吧。赵世瑜那篇 写得可以。
    23,        引用的东西一定要准确,要核对。只要是根据事实的著作,都能站得住脚,不根据事实的,生命力不强。
    24,        容观琼评教授的时候,我写了评语,他只给我一篇论文,我说一篇就行,可以做教授。文章一篇就可以看出水平,何必要十篇八篇。

发表于 2007-9-21 16: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先生的《论语》

先生应该是个很怕痛的人,有一次正和我说着有关中大民俗研究中心的事,护士来扎针了,刚把他袖子卷起来,他就皱起眉头、张圆了嘴巴,像小孩一样地表示着痛。据说老人的血管脆,护士操作不便,花了七八分钟才算完工,先生的嘴就一直那么张着,我们在边上看得都出汗。好不容易扎完针,先生眉头一松,开口说话,我赶紧凑上去,看看先生需要点什么,先生说:“萧放有陈云根的地址,可以让叶老师请他来讲讲课。”
发表于 2007-9-21 17: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先生的《论语》

不愿回想先生卧病的日子。(非常抱歉)
乐意看那段论学、论史的谈话,就像他依旧坐在家里的椅子上。
先生,就是一座图书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21: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