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22|回复: 3

【论文】试论“扫晴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3 19: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直在潜水,最近决定冒泡了。先贴几篇拙作,算是热身了,呵呵。事先声明,本人尚为初涉民俗学浩海的一条小鱼,一身无为,空有热情而已。



试论“扫晴娘”

[摘  要] 悬挂“扫晴娘”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祈晴巫术。当阴雨不停时,人们在屋檐下或树枝上悬挂手执笤帚、身着红衫或者绿衫的剪纸妇人像来祈晴。此习俗自古沿袭至今,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大部分南方地区的风俗资料中多有记载。本文主要描述“扫晴娘”的形象、讨论“扫晴娘”的神格定位以及探索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 扫晴娘;形象;神格定位;思想内涵;

   “扫晴娘”是我国民间祈祷雨止天晴时所用的剪纸妇人像,妇人手携一笤帚,常以红纸和绿纸裁剪而成,用线绳悬挂在屋檐下或树枝上,借风力摇摆旋转做扫除状,实际上是一种民间祈晴的巫术活动,目的是止断阴雨,以利于晒粮和出行,广泛流行于我国华北以及江南地区,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信仰形式之一。
一、“扫晴娘”的形象
    有关“扫晴娘”的资料记载最早出现于元代初期,诗人李俊民有《扫晴妇》诗曰:“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1清代也有相关记载,《陔余丛考》卷三十三“扫晴娘”曰:“吴俗久雨后,闺阁中有剪纸为女形,手持一帚,悬檐下以祈晴,谓之扫晴娘。”2
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扫晴娘”手中所持的笤帚,这一工具是此祈晴巫术中必不可少的。笤帚本身与妇女就是紧密联系的,古代人民认为妇女主要是在家手拿笤帚负责打扫尘土垃圾的,故古代多用为“婦”,甲骨文中的帚(婦)有六、七十个之多,学者称之为“諸婦”。所谓的“诸妇”是商代的特有阶层,她们参与主持、带兵征伐、祭祀等国之大事,处于比较高的社会地位,由此可窥见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而从“帚”本身的含义及演变过程来看,“扫晴娘”手持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帚是用来打扫尘土垃圾的,这一功能使当时的人们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其能够扫除乌云,换来晴天,即“笑着笤枝挥素手,尽驱云影入苍岩”3。《山东民俗·巫术信仰》亦云:“(山东)天阴雨不晴,人们剪彩做扫晴娘挂于门前,求得她把云彩扫去。”4河南灵宝也有歌谣曰:“扫天媳妇你是神,你上东南扫块云。”5另外,“帚”字的演变过程也赋予其祈晴工具的作用,“帚,另加义符‘土’造了从土从帚会意的‘埽’,表示用帚扫,引申为治河用的埽(将树枝、秫秸加石块捆扎成柱型用以堵口护岸之物)或是用做成的挡水建筑物。后来专用后两义,扫除尘土意义的用‘掃’。”6治河即可治水,也就可以止住连绵阴雨。
      “扫晴娘”的记载还有更具体的内容。《帝京景物略》卷之二“春场”云:“雨久,以白纸作妇人首,剪红绿纸衣之,以苕帚苗缚小帚,令携之,竿悬檐际,曰扫晴娘。”7河南《淮阳乡村风土记》中提到“先用秫杆制作女人形一,同时假造扫帚一把插其手中,另一线绳将此人形系于院中树上,于日之晨午晚时三刻向之唱歌:‘扫晴娘,扫晴天,绿衫红衫任你穿。’倘就此不日晴天,则即以红绿纸为裁一衣衫,以火焚之。俗名此人为‘扫晴娘’。”8这两则资料提到了“扫晴娘”的装束问题,其以红衣或者绿衣为主要服装,这并不是偶然的,在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观念中,红色是太阳的表现色,青色(即绿色)是太阳神木的表现色,两者同时孕育着太阳的母题,是祈晴巫术召唤太阳的根本目的所在。
    陕西铜川李惠云剪出的“扫晴娘”是一手持帚一手持灰包包的骑马婆姨,当地人认为“骑天马上天扫,灰包包里装的是灶灰,撒在天上”9,用这样的手段才能止住阴雨。以灶灰止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是人们传统思想的折射,这一点下文“扫晴娘”习俗的思想内涵中将提到。
二、“扫晴娘”的神格定位
    悬挂“扫晴娘”作为一种祈晴的巫术活动,它“是人类企图对环境或外界做可能的控制的一种行为,它是建立在某种信仰或信奉的基础上,出于控制事物的企图而采取的行为。”12这种行为巫术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扫晴娘”并不是一位独立的大神,人们常把对于她的祭拜与对女娲的敬仰相混同,即“雨不霁,祭女娲”10。从女娲神话说,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11女娲补天,止住了淫雨,从而使得人们把雨止天晴的希望寄托在女娲身上。女娲有补天之术,这是她可以止淫雨的条件之一,而“积芦灰以止淫水”更是与“扫晴娘”向天上洒灶灰的行为如出一辙。从女娲自身的太阳神特征也可以推断其止雨的能力。太阳是一位最伟大的“生殖者”(英语“太阳”[sun]一词的本意即“生殖者”)。在氏族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类直观地认为生殖者皆为女性,正如那个时代人们崇拜大地之神不是“土地爷”而是“大母神”一样,人们最初崇拜太阳这个最伟大的生殖者之际,自然会把它当作一位女神。由此,女娲可以凭借自身生育能力特征来充当太阳神,而其也确有“射十日”12的丰功伟绩,这一点与“准日神”后羿射日的行为功能相同,而“在原始神话中,射日者本人往往也是太阳神,太阳的光线曾使原始人联想到太阳本是一名善射的猎手。”13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男性在生殖活动中的作用,太阳神才由女性转变为男性。但是女娲的太阳神力依然在人们的原始信仰中得以保存,女娲止雨的能力也就没有褪色。也有学者认为关于“扫晴娘即女娲”的说法“至今没有发现真正来自民间的证据,可以确定二者的同一,甚至在女娲深化影响相当大的地区,也没有发现认定扫晴娘娘就是女娲的说法。”14这也就给我们讨论“扫晴娘”的其他神格定位留下了余地。
另一位可以充当“扫晴娘”的是女魃。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魃。雨止,遂杀蚩尤。”15旱魃驱雨的超凡能力可见一斑。另外,旱魃也具有太阳神的特征。首先,她是“黄帝女儿”,16而黄帝是太阳神的化身之一,何新先生说:“所谓黄帝或皇帝,其实本意正是太阳神。”17其次,她的装束也暗示了其与太阳神的紧密联系,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18而《楚辞·九歌·东君》描述的太阳神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19这样的装束与“澹妆乌髻绿衣衫,一线高悬舞画檐”20的“扫晴娘”惊人的相似。然而比较不幸的是她在帮助黄帝打败蚩尤之后,沾染上了污秽之气,再也不能回到天庭,而且所到之处便会引起旱灾,于是也就逐渐成为人们厌恶的对象。但这并不能泯灭其女神的身份以及帮助黄帝赶走雨师的功劳,所以当绵绵淫雨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时,人们自然会从功利心态的角度出发,祭拜旱魃,借助其力,先止住连绵阴雨,但与此同时,人们又创造新的方法来避免旱灾,即“俟天已晴,然后将扫晴娘焚去。”21
精卫女娃也是一位可以治水的女性英雄。《山海经·北次三经》中记载其:“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22精卫鸟以一纤弱女身,欲填平浩瀚之沧海,其斗争精神令人赞叹,然而不限于此的是,“精卫填海并非一个姿态,而是含有实际功效,即含有巫术功能,”23也就是说,精卫填海与女娲止淫水有着相同的内涵,精卫填海所用的西山木石是女娲止淫水的芦灰的置换形式之一,而作为炎帝少女的精卫本身就有与雨师纠缠的记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以得之,俱去。”24此外,精卫女娃是日神炎帝的女儿,《白虎通德论·五行》曰:“炎帝者,太阳也。”25女娃生前是太阳神的女儿,死后又化为潜水鸟——精卫,这一母题也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潜水鸟的神话原型是所谓的太阳鸟。“太阳被原始人想象成一只飞过天际的大鸟,这只大鸟在黑夜潜入地下的洪水——瀛海世界,于是有了潜水鸟的传说。”26因此,精卫女娃便以其神鸟的特征以及与日神炎帝的密切关系而成为太阳神女的代表者之一。于是也就可以“循着太阳运行的轨道飞行治水”27。
这样看来,“扫晴娘”的神格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女娲、女魃、女娃三者都有可能成为其代表的神明形象,这并不违背人们的思维方式,随着氏族的分化,形成了多层次的神格系统,多层次的神格系统也就造成了人们崇拜对象的多种化。其实,仔细分析来看,女娲、女魃、女娃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女娲之“娲”与女娃之“娃”同音,同时反映了远古人民的“蛙”信仰;而女魃之“魃”通“发”,与“呙”叠韵转音,娲从“呙”,所以女娲与女魃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者同为神明,同时具有治水的神力,也就有可能同时为人们崇拜,因为人们之所以敬仰和崇拜神灵的目的是在与其对自身的保护,由此人们的信仰便可以多元化,这也就可以解释陕西、陕西等地的“扫晴娘”多是以群体出现,即所谓的“拉手娃娃”28。
所以,“扫晴娘”的神格定位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元化的,从普通民众的功利角度来看,只要是能够具有实际的功用,能够为人们禳灾驱邪,就可以为人们所信仰和崇拜,“扫晴娘”无疑便是最好的例子。
三、“扫晴娘”习俗的思想内涵
“扫晴娘”习俗是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及特定观念的渗透下而为人所创、为人所信、为人所用的,反过来,它又以其丰富的内涵,充分反映了我国民间自古以来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深深烙印在这一习俗上的人类对于女性神灵的信奉、对于太阳神力的膜拜、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以及对于自我精神的张扬。
“扫晴娘”,以剪纸妇人像的形式存在并广泛流传,这充分显示了自远古时期开始形成的人类尊崇女性神灵的传统思想。由于严酷的生存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原始初民人均寿命很短,在氏族人口减少极快的严峻危机中,唯有妇女的旺盛生殖力,才能挽救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灭亡。而且在史前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是氏族公社原始共产制经济的主持者,享有较大的权力,并受到普遍的尊敬。此外,由于当时氏族内部实行群婚,这种在“谁是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不能确立的,但谁是孩子的母亲却是知道的”29的情况,也就决定了每个氏族的世系只能按照母系来进行确定,于是,在以女性为中心的氏族生活中,女性的至尊地位,得到自然而然的确立,而以此为背景的女神信仰便主宰了原始初民的思想观念,控制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
悬挂“扫晴娘”目的在于祈求雨过天晴,即召唤太阳化解阴雨,于是太阳崇拜便成为此种习俗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原始先民的思维中,太阳决定着世界万物的生命,它是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标志。在许多地方都有太阳神、太阳庙。人们敬祀太阳,甚至把太阳作为自己的祖先,或者把太阳赞颂为能够改天换地、战胜邪恶、维护正义的英雄。于是,在信仰日神的民族和地区,日神充当了驱邪或赐福的角色,祈晴巫术即是人们为了借助或得到日神的神力,采用了的一种模仿行为,而以扫晴娘身份出现的女娲、精卫、旱魃也就无一不具备太阳神的特征。
悬挂“扫晴娘”虽为一种巫术活动,但其并非绝对主观臆断的产物,它也包含人们在经过长期实践后逐渐意识到的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阴阳、五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习俗的整个过程涵盖了阴阳调和、五行生克以及阴阳五行相反相成的诸多内容。按阴阳来说,“积阳之热气,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30淫雨连绵无疑是阴阳失调的结果;按五行来说,“五事修,则五行顺,则出现休征(即吉祥的象征),即及时的雨、及时的阳光、及时的热、及时的寒、及时的风;否则,就出现咎征(即不吉的象征),即连绵的雨、连续的阳光、连续的热、连续的寒、连续的风。”31为了改变这一失衡的状况,必须协调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即“盖假燮理之手,导阴阳之和,使民间免干溢之患也。”32在五行与阴阳相配合的学说中,土作为一种中和性元素,具有克水的功能,正如俗谚所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五行排行榜中,火虽然是极阳之物,但本身并不具有克水的功能,克水者,土也;但土或因含有的水分之多少而趋向于水和火之两极,能够克水的是燥热之土,即得到火的扶助和支持的阳性之土;木本身同样不具有克水的功能,但经过火的中介(煅烧)转化为土(灰烬)之后,以其吸附水分的物理功能也可成为克水的象征之物。”33女娲用来止淫水的芦灰是符合土克水的关系结构式的。精卫填海所用的西山木石,本身也是芦灰的置换形式之一,单独的木或者石不足以治水,只有木石相生才能克水,即《扫晴妇》诗中所说的“偶人相对木与土”。55旱魃驱赶雨师止断淫雨的方法未有资料显示,但其着青衣显然暗示了阴阳五行的内容。
巫术是人类在科学水平无法达到的情况下通过自以为是的方式来与自然环境抗争,改变现实生存状况的一种手段,悬挂“扫晴娘”人像无疑也是企图通过人类自己的想象来满足控制自然界的愿望,充分表达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意识。精卫填海、魃驱雨师、女娲补天都是描写人类在斗争中求生存,勇敢的与自然搏斗的主题。因此,悬挂“扫晴娘”不仅仅是借助她的神力来止断淫雨,更是借助其无畏的精神来激励和鼓舞人们勇敢的与自然环境抗争。










[注   释]

[1] 李俊民.扫晴妇,[A].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02页
[2] 赵翼.陔余丛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第713页
[3] 王恽.扫晴妇,[C].陈高华、史卫民.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第319页
[4] 高国藩.中国巫术史,[M].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568页
[5] 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7页
[6]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第407页
[7]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第97页
[8] 淮阳乡村风土记.民国二十三年本,[M].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册 [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第166页
[9] 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7页
[10] 王充.论衡注释,第二卷,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C].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902页
[11] 高诱.淮南子,[A].淮南鸿烈集解,上册,冯逸、乔华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206页
[12] 尹子.盘古篇,[A].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第14页
[13] 祁连休、程蔷.中华民间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第42页
[14] 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125页
[15] 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430页
[16] 吴康.中华神秘文化辞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第98页
[17] 何新.诸神的起源,[M].上海:三联书店,1986,第32页
[18] 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434页
[19] 屈原.九歌,[A].王泗原.楚辞校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第234页
[20] 王恽.扫晴妇,[C].陈高华、史卫民.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第319页
[21]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第172页
[22] 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92页
[23] 谢选骏.中国古籍中的女神——一群没有爱情的原始雕像,[J].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神话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266页
[24] 干宝.搜神记,[A].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第40页
[25] 班固.白虎通德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27页
[26] 祁连休、程蔷.中华民间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第30页
[27] 吴康.中华神秘文化辞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第113页
[28] 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7页
[29]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6页
[30] 高诱.淮南子,[A].淮南鸿烈集解,上册,冯逸、乔华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80页
[31] 陆玉林、唐有伯.中国阴阳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第7页
[32] 李俊民.扫晴妇,[A].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02页
[33] 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162页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19: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试论“扫晴娘”

神奇的道家仙果——蟠桃
——兼谈中国古代小说中描写的蟠桃盛会


有民谚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桃这种水果是益人、养人,能让人延年益寿的一种灵异水果。
古代小说很早就开始夸张地对桃做出描写了,并创造出仙家的玉桃、仙桃、王母桃、蟠桃。托名汉代东方朔的《神异经》记载:“东方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广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三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知寿。”1这种神奇的果子很快便为道家所利用,成为仙界的代表果品,据《抱朴子内篇》载:“五原蔡诞,入山而还,欺家云:‘到昆仑山有玉桃,形如世间桃,但光明洞彻而坚,玉井水洗之变软而可食。’”2蔡诞学仙不成,回来欺骗家人,称自己上了昆仑山,还说昆仑上有如此神奇的一种玉桃。——蔡诞用玉桃骗人,这说明当时玉桃、仙桃等已经是传说中仙家的食品了。
西王母赐桃——来自仙家的祝福
西王母是最早的仙人之一,《山海经》中她还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3的半人半兽的古神形象,为她传递信息的使者也是三个青鸟。《穆天子传》中,爱慕神仙的周穆王千里迢迢来到西王母之邦,在弇山上的瑶池与西王母互赠礼物、饮酒酬唱。到《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的形象已经是绝世美人了:“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4她还能够为人间带来福音:“西逢王母,慈我九子,相对欢喜,王孙万户,家蒙福祉。”5 仙桃跟西王母本来没有直接联系,后来她却成了仙桃的掌管者,于是,当好心而多人情味的她掌管仙桃之时,也必然把仙桃当作施与他人的赐福之果。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描写西王母向汉武帝赐桃:

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着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6

西王母赐给汉武帝的是三千年一结果的桃子,当然不是世间平常的桃子,无疑是仙桃了。汉武帝只知此桃鲜美,不知此桃来历,留下桃核,欲在人间种植。西王母笑而止之。
            

如果说汉武帝得到桃子是凭着帝王至尊和求道之心的话,那么麻姑得桃则是经过一番努力争取到的。传说三月三日王母举办生日宴会,各路神仙齐来祝寿。麻姑山有十三泓佳泉,水清味甜,麻姑一边修炼一边用山泉酿造灵芝酒。十三年后,她修成真仙,灵芝酒也酿造成了。这时,王母的青使传命:召麻姑赴瑶池参加寿宴。麻姑便带上美酒,作为向王母祝寿的贺礼。酒坛打开时,但见酒色透明醇厚,但闻酒味醇香浓郁,令前来赴宴祝寿的各路神仙交口称赞。王母大喜,即封麻姑为虚寂冲应真人,并赐给仙桃。从此,麻姑献寿成为一段美妙的仙话故事。
偷桃——对福寿的渴求
仙桃有了主人,继而也有了相对固定的名称——蟠桃。“蟠桃”一词的来历应当从“蟠木”说起。起初,蟠木仅仅指盘曲而难以为器的树木,并不与桃相干,但在后来的《史记》中,“蟠木”一词被裴駰解释为:“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7此时的蟠木已经和桃树划上了等号。到了唐朝《艺文类聚》也引用此句,并最终将其定名为“蟠桃”。此后,蟠桃多次为人所用,以指仙界西王母之所有的仙桃。蟠桃生之不易,得之更难,这就更增加了其诱惑力。有的人功德欠缺,不能得到西王母赐予的蟠桃,就千方百计去偷,以图饱饱口福,获得福寿。于是,偷桃便成了古代小说多见的情节,——虽然行为有些可耻,但表达了人们对于福寿的渴求。《汉武故事》叙述东方朔曾经偷盗西王母的仙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东方朔偷桃”的故事,这也是后来小说中偷盗蟠桃的开端:

东方朔于朱鸟牖中窥母,母谓帝曰:“此儿好作罪过,疏妄无赖,久被斥退,不得还天。然原心无恶,寻当得还。帝善遇之。”

西晋张华《博物志》也提到过东方朔偷桃的事情,内容大致与《汉武故事》相同:

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牖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8


古代小说中,另外一个偷桃者便是大名鼎鼎的孙悟空了。其实,早在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孙悟空的原型——白衣行者便已经有偷桃的“不良”记录了,只不过当时其还是受法师(唐僧)的教唆。书中记载,两人行至王母池,看见数株桃树,猴行者告诉法师树上结的即为王母娘娘的蟠桃。法师要行者去偷,行者还有些推托,最终是蟠桃落入池中,法师要猴行者取来吃掉。
明代的百回本《西游记》第五回,孙悟空官封齐天大圣,却无所事事,整日东游西荡,遇到天上神仙,不论品位高低都称朋友。玉帝恐他闲中生事,让他去管蟠桃园。孙悟空欢喜谢恩,连忙赶到蟠桃园查勘:

大圣看玩多时,问土地道:“此树有多少株数?”土地道:“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9

玉帝让这位偷盗老手看管蟠桃园,面对这么多挂红的仙桃,他哪有不偷吃之理。每隔三二日到后桃园偷桃,每次偷桃都饱餐一顿,竟把后园内那些大个、好看的蟠桃偷吃殆尽。等到王母娘娘在瑶池中做蟠桃胜会,让仙女仙娥去蟠桃园摘桃建会时,发现大的好的蟠桃让这猴子快偷吃完了。
另外,《南游记》中的华光也偷过王母娘娘的蟠桃。华光的母亲吉芝陀圣母得了吃人的恶病,为治愈母亲,华光只得按照药方偷盗蟠桃。他变化成齐天大圣本像,上天偷了王母娘娘的蟠桃,治好了母亲的恶病。
蟠桃会——各路神仙的盛会
无论是赐桃还是偷桃,都离不开一个最具特色的故事背景——蟠桃大会。西王母拥有长寿仙桃,便经常在桃熟季节召开蟠桃大会,招待各路神仙。由于蟠桃令人长寿的特性,这种盛会又渐渐变成王母娘娘的生日盛会,仙家们往往是为了祝贺王母寿诞而来。


  蟠桃会一般在天宫的瑶池举行。瑶池作为西王母宴请客人之所,早在《穆天子传》中已经开始了。《太平广记》中有“西王母传”(此篇源自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瑶池是王母娘娘宫阙左边的一条河流。随着王母娘娘地位的日益提高,瑶池也随王母一起到了天上,所以,王母娘娘又称瑶池金母。
参加蟠桃盛会的神仙可谓众多。按照《西游记》的说法,请的神仙有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举意其福。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
作为王母娘娘的生日宴会,群仙相聚理应祥和欢乐,但在我们的记忆中,蟠桃会却成了各种灾祸发生的时刻,许多祸根都是在蟠桃会上种下的。譬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韩湘子全传》中的冲和子(韩愈)、云阳子(林圭),《南游记》中的华光,《镜花缘》中的百花仙子等,都是因为在蟠桃会上惹祸,后来被贬谪到下界的。
盛大的蟠桃会是作家津津乐道的故事,并被他们以各种方式写入戏曲、小说。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二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金元院本有《王母祝寿》一本,《蟠桃会》一本,《瑶池会》一本。元钟嗣成、明末朱有燉俱有《蟠桃会》,情节皆类似。”小说中涉及王母蟠桃会的还有很多,如《三遂平妖传》、《东游记》、《绿野仙踪》、《女仙外传》,都有关于蟠桃会的描写。其中《三遂平妖传》第一回对蟠桃和蟠桃会的描述非常精彩:

忽一日间,正值西天金母蟠桃胜会,玉帝引着一班仙官将吏,都往昆仑山瑶池赴宴。怎见得?有这古风一篇为证:昆仑乃在赤水阳,古称地首天中央。星晨隔辉挂天柱,日月引避行其旁。瑶房积石开玄圃,宝树琪花颜色古。中有蟠桃万丈高,含蕊千年才一吐。千年结实千年熟,渥丹斗大如红玉。此时王母开寿筵,十万仙真共欢祝。寿筵高启碧琳堂,凤钧鸾舞纷迥翔。玉童前驱执羽盖,灵妃后列吹笙簧。琼浆饮罢颜婀娜,玉盘托出神仙果。食之寿与天地齐,安得偷尝一二颗。10

当宴会进入高潮以后,“琼浆饮罢颜婀娜,玉盘托出神仙果”,王母才让仙女献上蟠桃。吃了蟠桃“寿与天地齐”,所以没有吃到的仙人难免就会产生“安得偷尝一二颗”的感慨,这也是东方朔、孙悟空等神仙也去偷桃的原因。
王母娘娘蟠桃会在民间传说和文人作品中广泛传播,其影响逐步扩大。蟠桃作为故事的核心元素,已然成为家喻户晓的长生仙果。


注释:
1.《诸子百家丛书·神异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2.《抱朴子内篇校释》 晋葛洪著  王明校释  中华书局  1980年
3.《山海经校注》 袁珂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4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三四八小说家》 第1042册 《汉武帝内传》
5.《焦氏易林注》 尚秉和注  中国书店  1990年
6.《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三四八小说家》 第1042册 《汉武故事》
7.《史记》 汉司马迁著 裴駰集解  中华书局  1959年
8.《博物志》 张华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9.《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  人民出版社  1980年
10.《三遂平妖传》 罗贯中、冯梦龙著  中华书局2004年,第4页。
[ 参 考 书 目 ]
《道教文学史》 詹石窗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
《道心人情——中国小说中的神仙道士》  黄景春、李纪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年
《仙话——神人之间的魔幻世界》  梅新林著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2年
《太平广记》 李昉等著  中华书局  1960年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无名氏著  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4年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19: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试论“扫晴娘”

“仙”的礼赞与呼唤
——裴铏《传奇》的道教意蕴发覆

唐代大中年后,出现了一部对后世小说戏曲影响很大的传奇集——裴铏的《传奇》。《传奇》原书已佚,佚文主要被保存在《太平广记》中。《传奇》的故事情节大都谲怪诡异,堪称奇幻,其影响之大,甚至使“传奇”二字后来成为此类题材小说的代称。
由根而生:裴铏的道教情结
唐朝以来,李氏皇室利用道教尊为始祖的老子李耳以抬高自宗,神化皇室血统,于是在统治者的尊崇和倡导下,道教发展十分迅速。唐代道教组织和道阶制度的正规化,道教经籍的整理,道教哲学和教义的深化,各种修炼方术的蓬勃发展,社会上隐居修炼学道求仙之风日盛,都推动了道教文学的繁荣和创作水平的提高。裴铏本人即是一位道教信徒,他道号“谷神子”,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中还收有他所撰的阐述修道养生的《道生旨》。《传奇》中大量引用前代道教经书,阐发幽微道义,中其肯綮,深得要旨,显示了作者对道教经义的深入理解。裴铏所依附的地方藩镇势力高骈也是一个好仙喜道之人,有人曾认为《传奇》是裴铏通过高骈向主司投献希冀得到垂青的敲门砖 ,当然,这个说法至今没法得到证实。
《传奇》中的许多篇目都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有的篇目中引用道教经典,对照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作用。《裴航》中主人公裴航成仙后遇到友人,友人请教成仙捷径何在,裴航回到道:“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今之人,心愈实,何由得道之理?” 这是借裴航之口,说出了作者心目中修身养性的要达到的境界,并指出了人欲膨胀是世人无法得道成仙的原因。《许栖岩》中,作者又许栖岩之口说:“老子云:其精甚真。庄子云:息之以踵。黄庭云:但思以却寿无穷。”这里是借许栖岩的所言所行,对《老子》、《庄子》、《黄庭经》的深奥秘旨做出了钩稽和发挥。
在唐代优崇道教社会背景下,裴铏作为一个身体力行信道、修道,具有高深道教理论修养的作家,他才有能力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道门中人,讲述一个个神秘的仙家故事,为唐代传奇文学添上一抹瑰丽的色彩。
满园皆春:《传奇》的神仙世界
由于原书已佚失,《传奇》的篇目数量已经无从查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则著录为六卷,并说明:“《唐志》三卷,今六卷,皆后人以其卷帙多而分之也” ,可见篇目之多。今人周楞伽根据《太平广记》、《岁时广记》等共辑录三十一篇,李时人在《全唐五代小说》中辑得三十四篇。这些传奇小说无一不透露出裴铏的道教情结,因此,可以说,《传奇》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道教信徒心目中神仙世界。
首先,裴铏笔下的神仙道士个个容貌焕发、风姿绰约,具有完美的个人形象。男性仙道人物都有不老的容颜,几十年不见的昆仑奴依然“容貌如旧耳”,而老神仙洞庭君则“虽白发而有少容”。女性仙道人物则更是容颜绝世,美丽异常。《裴航》中对云英的外貌描写道:“露裛琼英,春融雪彩,脸欺腻玉,鬓若浓云,娇而掩面蔽身,虽红蓝之隐幽谷,不足比其芳丽也。”如此美貌,真是非人间丽质所能比拟!
不仅仅具有永久的寿命、不改的容颜,仙人们的高超技艺也让人惊叹,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聂隐娘。在《聂隐娘》中,聂隐娘为魏博大将聂锋之女,少年时被一老尼带走,授其各般道术,成为道中高人,尤其是使得一手好剑,素冠以“剑仙”的称号。裴铏是如此夸张地叙述她的高超剑艺的:“(聂隐娘学艺)一年后,刺猿狖,百无一失,后刺虎豹,解决其首而归。三年后能飞,使刺鹰隼,无不中。”聂隐娘大战精精儿和妙手空空儿的场面更是精妙绝伦,对后世侠义小说武打场面的描写有很大影响。鲁迅在谈到《传奇》一书时曾经特意地提到“聂隐娘胜妙手空空儿事即出于此书” ,可见其道行之高,影响之大。此外,《传奇》中红线、昆仑奴等,也都有高超的技艺。


除此之外,仙家的生活方式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仙人是完全超脱自然力的束缚,也不受社会力量限制的,仙人生活的世界是美满、和谐的,是对现实社会的补充和世俗生活理想的幻化。道士们把常人在世俗生活里孜孜以求的欲望投射到仙境,以仙人生活的方式进行描绘,使这些欲望和理想都在仙人的世界里得到永久性的满足。于是,仙家生活成为动荡社会里众生的理想归属,仙人的生活对他们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仙人们吃的是绛雪琼英,饮的是玉露甘汁。他们穿的光鲜亮丽、披霞带彩,住的地方更是富贵奢华。《崔炜》中对神仙宅第描写道:

但见一室,空阔可百余步。穴之四壁,皆镌为房室。当中有锦绣帏帐数间,垂金泥紫,更饰以珠翠,炫晃如明星之连缀。帐前有金炉,炉上有蛟龙、鸾凤、龟蛇、鸾雀,皆张口喷出香烟,芳芬蓊郁。傍有小池,砌以金壁,贮以水银,秃鷖之类,皆琢以琼瑶而泛之。四壁有床,咸饰以犀象,上有琴瑟、笙簧、鼗鼓、柷敔,不可胜记。

仙人出行也是声势浩大,金碧辉煌的马车,腾飞入云的仙鹤,列队而侍的仙女,瑞气祥光笼罩,神将天兵卫护,肃穆威严,令人艳羡。汉代《淮南子》描述神仙生活是:“骑蜚廉而从敦圄,驰于方外,休乎宇内,烛十日而使风雨,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   《传奇》中的仙人大抵都是这样过日子的。仙人每次出行与凡人相遇,几乎都要馈赠蓝田美玉、明珠翠环之类的宝物,即便是娇艳的仙女下凡,对凡间的“男友”也出手之大方,足见仙界生活的富贵。
仙人们的生活优游闲适,整天以娱乐为主,下棋、唱歌、吟诗、游玩几乎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更为令人向往的是,这种愉快、富贵的生活与仙人的生命一样是永恒的。道教告诉人们,世间的荣华富贵、金钱美女、高官重权都是转瞬即逝的,只有抛弃了世俗的纵情恣欲,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向仙人境界飞升,才能享受永久快乐的神仙生活。
艳冠群芳:美妙的仙凡婚恋情节
《传奇》所描绘的仙道故事,就其题材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歌颂豪侠的作品,诸如《聂隐娘》、《昆仑奴》等,其在歌颂侠义之士的同时也反映了晚唐时期藩镇割据、高官重权、暗杀成风的社会现实;一类是写求仙访道、服食导养之事,诸如《元柳二公》、《陶尹二君》等,旨在宣扬作者的学道体会和得道理想;还有一类是描绘仙凡婚恋的故事,也是裴铏笔下出现最多的故事情节,可谓《传奇》中的主旋律。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辑录了《传奇》34篇小说,其中22篇含有人与异类婚恋的情节,其中绝大部分是人仙恋的情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裴航》。
《裴航》写唐代秀才裴航从鄂渚归京途中,邂逅一位绝色女子樊夫人。他以诗求达,以酒果款待,意欲相见相洽,但樊夫人是仙人刘刚之妻,她节操如冰霜,无意留恋他人,在临别时赠诗给裴航:“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诗中含有“云英”、“蓝桥”等玄机。裴航归京时,果然遇到了蓝桥驿下的缉麻苎女云英,并为其美貌所倾倒,向云英祖母祈求议婚之事。老妪许下条件:不要金银财宝,只要捣灵丹的玉杵臼,裴航答应了老妪的条件。他放弃了求仕之路,不惜解囊、货仆、卖马,终于在洛阳一家药铺购得玉杵臼,赶回蓝桥驿。之后,他又按照云英的要求捣药百日,昼夜不停,终于打动了老妪,允以婚姻,并被接至神仙洞府。裴航在婚礼上复遇樊夫人,乃云英之姐。于是裴航于神仙福地,日饮绛雪琼英,体貌清虚,成为上仙。作者构筑这一境界,表面看来,故事突出地刻画了裴航在爱情、婚姻的真情挚意和不宗门第,显示了和唐代门阀婚姻制度相违背的观念,但从结尾处裴航与友人的谈话中来看,故事更深层的意蕴是要表现裴铏心目中理想的道家修身养性之境界。

从另一篇同样描写仙凡相遇的作品《封陟》中,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观念。与裴航对云英的苦苦追求不同,封陟是在严词拒绝上元夫人的求爱。他对前来寻求婚配的上元夫人说:“某家本贞廉,性惟孤介,贪古人之糟粕,究前圣之指归,编柳辞,燃粕幽暗;布被粝食,烧蒿茹藜,但自固穷,终不斯滥,必不敢当神仙降顾。断意如此,辛早回车。”上元夫人三次降临,皆被封陟严词拒绝。这样一个迂腐不开窍的书生在染疾而终而被上元夫人延长十二年寿命之后,才幡然悔悟“恸哭自咎”。
裴航与封陟一喜一悲的结局,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了裴铏宣传道家思想、弘扬道教精神的深层目的。而仙凡婚恋的快乐主调和美好结局,也就成为对处于双重矛盾心理下的文人的一种精神告慰,更是在男性主导文学世界的语境下,文人对于人生欲望满足的一种隐喻表现。
在裴铏生活的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局面越发严重,藩镇割据,战争频繁,在混乱的社会现实下,一方面有人希望逃离人间的困境,摆脱生活的桎梏,充分地享受生命,企盼在求仙学道的过程中获得绝对自由的理想生活状态;另一方面,更多的人们希望动乱社会中出现道教所推崇的神仙,以拯苦难中的人民,以便过上平安自由的生活。战乱也使很多家庭破碎,人们幻想有仙女降临人间,修补破碎的家庭,重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传奇》描写的仙界如此美好,仙人如此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这无疑是在乱世中对社会正义和人类理想的希冀与呼唤,当然,也是对仙界生活的憧憬与追求。裴铏作为一名道教信徒,不管他的创作目的如何,通过《传奇》这个小说集,他给予在动荡和苦难中的人们以极大的慰藉,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发表于 2007-10-17 08: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试论“扫晴娘”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安国寺的院子里一棵小树上悬挂着一个小布人,称为“小青阳”(汉语发音)。有时候挂在屋檐下边。不知道是不是跟扫晴娘有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21: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