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58|回复: 12

新华社稿:萧放等谈四大节日内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8 09: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节假日调整一定深得民心


    正在征求意见的带薪年休假制度,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黄金周是否调整的关注。记者从权威部门了解到,酝酿已久的中国法定节假日调整已制定初步方案,并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希望在假日生活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在现有的假日制度安排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日渐被淡忘。对于不少人而言,假日仅仅意味着旅游和消费。新休假方案有望将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使人们在休假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亲情、和谐等传统文化的内涵。
   
    人们对节假日制度改革的另一种诉求,是希望能比较自由地选择休假时间。新休假方案有望使节假日的分布更加合理,既有长假期,也有短假期,可以有效满足广大群众的旅游需求。带薪休假规定也将同步出台,人们休假的选择空间更为广阔。
   
    公众对改革现行假日制度的呼吁,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一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多次座谈会等,不断听取和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近日,新休假方案还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人是假日生活的主体,政府这次适时调整节假日制度,回应了民意,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又一体现,相信一定深得民心。
   
    新华社记者  周英峰
   
    (据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春节  民族文化的象征  民族情感的寄托
   
    据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社会意义尤为巨大。”长期研究民俗文化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如是说。
   
    春节(正月初一),作为岁首大节,最早确立于汉朝,此后两千多年,我国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正月新年成为举国上下共享的盛大节日,“官有朝贺,私有祭享”。萧放表示,春节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有着丰富的节俗内容。
   
    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其次,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萧放说,不能回家过年的中国人,哪怕不孤单,却总有一种“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漂泊失落感。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春节,这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灯,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明亮又温暖。”萧放说。
   
清明  感恩纪念  催护新生
   
    据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端午  适应自然变化  与其和谐相处
   
    据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月初五,夏天在望,讲究以水克火,其习俗多跟水有关。龙舟竞渡在水乡盛行,连所祭的神灵也都跟水有关:楚地所祭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吴地所祭钱塘江潮神伍子胥是死后被投入江中,绍兴一带所祭东汉孝女曹娥也因父亲淹死而投水寻父……端午节的另一习俗是防毒避疫,人们相信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洒庭院等做法可预防疾病流传,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黄涛表示,这些都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由于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中秋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据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
   
    “中国人的心态、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现得生动而自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介绍了中秋节衍变为仅次于春节的中国秋季大节的过程。
   
    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开始出现,到明清,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萧放认为,中秋节虽然晚出,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如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月亮天体崇拜。《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在古人看来,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
   
    唐人精神浪漫,中秋赏月玩月成为唐朝文人的时尚,白居易就留下了“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的诗句。月神的神话在唐朝出现了新的情节,月宫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添了一位吴刚。月神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月宫似乎是天地之间的第三界,月亮的高远清凉在唐人那儿唤起的是宇宙空阔与人心交感的美学意绪。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中秋放假一日。明清后,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成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上升为与年节端午并列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样。
   
    萧放认为,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和精神的需要。
   
    “中秋佳节顺应着中国人的感情需要。”中秋夜,人们沐浴同一轮月光,共享象征团圆的月饼,品尝新收获的瓜果,分享亲情与友情,是中国人极为重要的精神需要。
   
    “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代表中国人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月两圆”的意境,自古就是中国人特别追求的美好人伦境界。中国古代就称中秋为“团圆节”。圆润澄澈的中秋明月,给国人一种精神提示,以天上的圆月来促进人事的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至今仍是中秋节日人们引用最多的祝愿。


发表于 2007-11-8 15: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华社稿:萧放等谈四大节日内涵

   
    全国很多大报都转载了这些新华社编发的文稿。
   全国人民都听到了萧放、黄涛、施爱东的声音。
   学者的研究成果一旦被国家承认和接纳,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问:前一段港报也报道了十一黄金周会被取消的消息,为什么这次没有动?二者原本是“一路货色”,为什么斩落了五一、放走了十一?
发表于 2007-11-8 18: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华社稿:萧放等谈四大节日内涵

[quote]子曰诗云 于 2007-11-8 15:11 写道:
全国很多大报都转载了这些新华社编发的文稿。
   全国人民都听到了萧放、黄涛、施爱东的声音。
   学者的研究成果一旦被国家承认和接纳,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呵呵,他们现在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把黄金周忽悠没了。
发表于 2007-11-8 23: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华社稿:萧放等谈四大节日内涵

学术和生活还是不能分道扬镳哈
发表于 2007-11-8 23: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华社稿:萧放等谈四大节日内涵

张勃 于 2007-11-8 23:03 写道:
学术和生活还是不能分道扬镳哈

唉,不知道的人都以为这些节日是学者忽悠出来的。
其实是政府心里有了主张,找了些学者来替政府说话。
学者嘛,不就是政府指好了方向,他来阐释意义吗?
发表于 2007-11-9 13: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华社稿:萧放等谈四大节日内涵

品三 于 2007-11-8 23:13 写道:
唉,不知道的人都以为这些节日是学者忽悠出来的。
其实是政府心里有了主张,找了些学者来替政府说话。
学者嘛,不就是政府指好了方向,他来阐释意义吗?



本人觉得,政府是尊重了民意,适应了民情,终于以民为本。学者只是从自己的认识角度,从社会责任感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这些人并没有因为假日增多而获取利益,甚至是多了几天埋头苦干的时间。我不觉得是为政府说话,只是说了我们自己意见。
[ 本帖由 1217 于 2007-11-9 18:09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7-11-9 15: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华社稿:萧放等谈四大节日内涵

品三 于 2007-11-8 23:13 写道:
唉,不知道的人都以为这些节日是学者忽悠出来的。
其实是政府心里有了主张,找了些学者来替政府说话。
学者嘛,不就是政府指好了方向,他来阐释意义吗?


这样说有委屈自己冤枉别人之嫌啊.
学者还是有独立性的.一个学者这样说是因为他认为这样说对,而不是因为有人让他这样说.
现代政府需要学者发挥政策咨询功能,学者不应是政府的秘书班子.政府已经有秘书班子了.学者自己也许应该有这样一种自觉意识.

发表于 2007-11-9 15: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华社稿:萧放等谈四大节日内涵

品三兄,我突然这样来理解"合作"了.我(指学者们)对政府认真地说出我认为真的,而政府采纳了我的意见,将其上升为国家政策,作用于百姓的生活.或者政府在权衡之后没有采纳我,没有作用于百姓的生活.
总之,只要我认真地说出了自己认为真的意见,而政府认真地考虑了我的意见,无论采纳与否,都是合作.学术与生活的合作.
发表于 2007-11-9 18: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华社稿:萧放等谈四大节日内涵

张勃 于 2007-11-9 15:38 写道:
品三兄,我突然这样来理解"合作"了.我(指学者们)对政府认真地说出我认为真的,而政府采纳了我的意见,将其上升为国家政策,作用于百姓的生活.或者政府在权衡之后没有采纳我,没有作用于百姓的生活.
总之,只要我认真地说?......

我绝对相信这些学者是说了“真话”,但是,“真话”总能被政府和媒体采纳吗?
如果政府不想做这件事,他一样可以找到一批反对派的学者来说说“反对节日改革”的“真话”。

比如,铁梁老师就是反对这种改革的,为什么他们这次不找铁梁老师来说“真话”呢?
大家都在说“真话”,真话与真话之间,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采纳谁不采纳谁,难道不是政府说了算吗?

同样的真话,为什么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不让学者来说?
难道真是学者主政的时代到来了?
当然不是,而是因为国力增强了,民族意识高涨了,国家开始重视民族自身的文化了,于是,找些这方面的、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来鼓吹一下。

我不是说学者说了假话,而是说,是政府选择了让这一部分人说“真话”。


[ 本帖由 品三 于 2007-11-9 18:41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7-11-10 07: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华社稿:萧放等谈四大节日内涵

学者在节日立法这事上,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许各执一端。
这些看法,都是基于学者认为的“真”(事实)而被构建出来。进入文化的层面,就不仅仅是事实本身的问题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意义”,具有一种指向、定位甚至主义。
政府只采纳对自己有意义的一面。
发表于 2007-11-10 20: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华社稿:萧放等谈四大节日内涵

蔷薇剑 于 2007-11-10 07:19 写道:
学者在节日立法这事上,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许各执一端。
这些看法,都是基于学者认为的“真”(事实)而被构建出来。进入文化的层面,就不仅仅是事实本身的问题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意义”,具有一种指向、定位 ......


    学者任何时候都是对事实之真相与现实之意义的双重追逐,除非这个学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书呆子。只追求意义、价值而罔顾真相的地方派实用主义“学者”,因其浅薄而难以成就任何事业,只会制造文化泡沫和垃圾。
   这次学者谈论多年的民俗节日设立公假问题变成国家现实,不在于学者谈论的有多么真,而在于学者谈论富有意义。

[ 本帖由 子曰诗云 于 2007-11-10 20:24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7-11-11 11: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华社稿:萧放等谈四大节日内涵

这其实不仅仅涉及到节日问题,而是牵涉到民俗学者应该在当今社会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是学者与政府之间是何种关系的问题,是学者是不是要与政府合作又如何合作、政府要不要与学者合作又如何合作的问题。
当民俗复兴成为当前的一种潮流,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保护成为当前政府的一项工作要务时,民俗学者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并非无关痛痒。
发表于 2007-11-11 11: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华社稿:萧放等谈四大节日内涵

张勃:"学术和生活还是不能分道扬镳哈"
        " 品三兄,我突然这样来理解"合作"了.我(指学者们)对政府认真地说出我认为真的,而政府采纳了我的意见,将其上升为国家政策,作用于百姓的生活.或者政府在权衡之后没有采纳我,没有作用于百姓的生活.
总之,只要我认真地说出了自己认为真的意见,而政府认真地考虑了我的意见,无论采纳与否,都是合作.学术与生活的合作."
"这其实不仅仅涉及到节日问题,而是牵涉到民俗学者应该在当今社会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是学者与政府之间是何种关系的问题,是学者是不是要与政府合作又如何合作、政府要不要与学者合作又如何合作的问题。
当民俗复兴成为当前的一种潮流,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保护成为当前政府的一项工作要务时,民俗学者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并非无关痛痒。"
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0: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