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26 12: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者应该积极参与到政策过程中,倡导退居书斋并非明智之举
我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从来不丧失信心,哪怕它有多得数不胜数的不如意处。
我相信学者能够给政府纠偏改错是因为知道政府的决策乃至对决策的实施都是人做的,也知道一个几岁孩子也知道的道理: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万能的。政府的决策人员也好,执行人员也罢,同样有其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我还相信一个明智的人会懂得不断地学习,哪怕仅仅为了工作的需要。如果学者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比官员多些,(这应该是种事实,否则,学者枉称学者,专家枉称专家),通过改变官员的认识而改变决策或者改变他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理念和方法,并非完全不可行。更何况现在的情况是,在某些方面,官员需要专家学者来指点迷津。就如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是主管,具体工作由政府行政人员来负责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新名词,是个新事物,许多行政人员根本不知为何物,他们需要专家指点。在他们(尤其以学生的姿态)需要专家的时候,有研究的专家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改变是可能的。我想匪兵甲先生对于可以改变应该没有异议吧。
也许关键的是能否是纠“偏”改“错”。
若纠偏,自然要先知道哪里偏又如何偏,知道哪里错又如何错。要知道偏和错,便要知道正和对。一牵扯到偏正对错还有善恶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事情就复杂起来。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确然如此。但在特定的时空下,总还是有些基本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是主导的,是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帮助衣食无着的穷人总不能算做恶,无缘无故的杀人放火总不能算做善。也许匪兵甲先生会说:“主导的就是正确的吗?人们普遍认同的就是正确的吗?”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当然不能这样说。此时的“真”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被证明为“伪”,此时的善在彼此也会成为不善。但我们总是生活在当下,我会在当下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匪兵甲说:“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自然是相信,自己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的,或者说,相信自己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善……”这对于我是显而易见的。此时的我相信我心中存有我认为的真我认为的善,尽管我同样清楚社会会变化,我会反思,此时认为的真未必就是真,此时认为的善将来也未必是善。
一个学者,应该有自以为真的真,有自以为善的善。如果连这个观念都没有,且不说不是学者,也许连正常的社会化都没有完成。
有自以为真的“真”,有自以为善的“善”,便能够指出自以为是的“偏”和“错”。
一个人只能指出一个人认为的“偏”和“错”,许多人便能指出许多人认为的“偏”和“错”。匪兵甲用钱学森和杨振宁为例,如果我们相信钱、杨说的是自以为真的“真”,那么也只是说出了一个学者的意见。我发本贴的目的就在于倡导诸多学者都出来说话。如果钱学森说“亩产万斤粮是可能的”(他应该是限制了各种条件也得出这样的结论),而另外一个学者M说“亩产万斤粮是不可能的”,就有了不同的意见,政府人员也许仍然相信钱而不相信M,那是政府的问题,不是学者的错。如果学者明知道钱说的不对而不表明自己的意见,那学者就有责任。
匪兵甲说:“一个正常的社会,发言权不仅仅应该属于学者,而且应该属于包括学者在内的全体公民:每个人都有投票的权利,而且每个人都只能投一票。”不仅承认而且深表赞同。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学者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不仅是学者自己靠努力争取来的,也是政府、媒体和普通民众给予的。匪兵甲说:“眼下的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对专家那么讨厌,“专家”几乎成了一个和“小姐”一样的贬义词,”好像事实并没有这么严重,或者说匪兵甲只是说了一半事实。因为“眼下的中国老百姓”绝不是一个同一的整体,当一些人讨厌专家的时候,另一些人也需要专家并喜欢专家。如果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而不发言,不在正义的基础上为社会公众,尤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发言,那才是学者的失职。
旁观者说:有人说,“对于社会事件、公共事件、公共生活, 有些学者一方面把持着话语权,另一方面却不能真正为公众发言,无法谋求这个社会上真正的正义和公平。他们多半深度的参于在社会体制所给予他们的机会和好处中,他们在精神上却游历在浅表的层面。在新媒体时代,他们更加猖獗地利用所谓草根、平民、泡沫等新势力推广他们激烈的不负责任的言论,贪得一时的畅快,却放弃了一个知识分子所真正应该坚守的道德、良知和公正。往过去讲不能对接传统,往前是无法创新。这些所谓的学者急不可耐的抓住每一个发言的机会,但瓜分的却是社会公共资源,所能抓取的结果是他们自身疯狂、低级的在体制中的增长。他们徒有其表的跟公众一起经历社会事件,却暗中腐败着他们的知识、记忆和判断力。他们会更加的伪善,在互联网,电子,全球化时代,他们越发的追随媒体和草根暴力,言不由衷,和公众一起起哄,缺少寂静,缺乏思考,所以专家学者是少有值得信赖的了。”是正确的批评。社会在分化,学者也在分化,也许这样学者的泛滥正是讲道德、有良知、求公正的学者不说话的结果,也是我们呼唤讲道德、有良知、求公正的学者说话的原因。
讲道德、有良知、求公正的学者说话,参与到政府的政策过程中去,而不是任由不讲道德、没有良知的学者的声音弥漫并通过影响决策者而错误地影响国计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