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8|回复: 0

民间舞蹈:鄂东南民俗的重要载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 00: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舞蹈:鄂东南民俗的重要载体
——《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与黄石民俗
柯小杰

    民间舞蹈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舞蹈常常和中国的节日习俗、信仰习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从陈宗善先生著的《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书中,可以得到相关的印证。
   《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是陈宗善先生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编写教程之独具匠心的研究成果。不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朗朗上口,具有文学性和民俗性特征。
   《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主要介绍有:大冶花鼓、推车、彩抛球、架菩萨、板凳舞、玉莲汲水、七星高照、板凳龙等民间舞蹈。每种民间舞蹈均由概述、音乐、歌诀三部分组成。
   “口诀”是中国民族传统中特别富于人民性的一种记录或记载动作方法、窍门、特点、要领的口头教材,往往是言简意深,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表达方式,通常在戏曲、武术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艺诀”是学舞蹈掌握民间舞风格特点的最好提示。也就是说运用歌诀传播生产、生活技能是一种教育、传承的习俗。陈宗善把这种形式运用于记载和概括于民间舞蹈的特征及要领,无疑是经过了长期的研究和积累,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匠心的艺术成果。
    陈宗善充分运用“艺诀”这种方法,把鄂东南民间舞蹈风格特点及掌握舞蹈的要领概括出来。综观其一百首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构思精细,体例完整,语言通顺,而且内容实际,不是一般的“顺口溜”。如口诀:
   “内八蒯脚双屈膝,哈腰仰脖双手提;一颠一簸微带颤,屁股扭摆步前移。”短短四句,前两名恰到好处概括了舞蹈时的体态,后两句概括了动作的特点。又如口诀:“击鼓一瞬间,感觉如触电,肩肘反拎弹,犹如拉弓箭。”其明确提示了敏捷和富有弹性的动作和手臂的动作形态,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讲到腰部的运用,有如下口诀:
   “全身动作腰为轴,不会用腰身段丢;姿态延伸靠腰撑,左右拧身腰先扭。”“力量从手找,活动靠脚跑;手脚不离腰,动作才协调。”这几句口诀概括得恰如其分,是认识和掌握了规律的结果。
    歌诀百首,构思完整,文字形象生动,它从民舞的分布、风格特点的总体特征、基本动作的共性特点;各舞种行当共性特点、具体动作特点,还有服饰道具特点都很注重保存其民俗特征。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因此,《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是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它为鄂东南民间舞蹈的传授工作提供了宝贵教材。
    歌诀是实用的,有价值的,是具有艺术独创性的。
   《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所记述的民间舞蹈与鄂东南民俗紧密相连。
    民俗,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传承的喜好、风尚、习惯、禁忌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分为物质民俗(衣、食、住、行),社会民俗(家庭生活、人生仪礼)和精神民俗(宗教、信仰、巫术、艺术)等。民间舞蹈是精神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在传统节日和寿、婚、丧、祭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或达到高潮。
    民间舞蹈范围很广,大凡依附于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的舞蹈,如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等民俗活动中的舞蹈都包含在内。这类舞蹈起源于舞蹈艺术的萌芽期,至今仍大量存在,构成我们今天习惯称之为民间舞蹈的一大门类。当然,今天的民间舞蹈已大多用于节日文化娱乐,原有的意蕴已经淡化甚至消失,但追索这些舞蹈的根底,则大多离不开民族生活中曾经盛行过的民俗活动。
    鄂东南民间舞蹈与节令民俗
    民间舞蹈,尤其在节日民俗中得到集中的展现。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迎春节日,相传起于汉代。隋朝初年,刚刚结束了南北朝对立的战乱局面。元宵节恢复了一片太平景象。各个城市灯火辉煌,鼓乐喧闹。男女老少涌上街头。街头游行队伍不断,人们载歌载舞。不少文献记载了洛阳和京外其他州县元宵情景。正是隋朝元宵节,才显示了当年彩舞游乐的最高水准。当时表演的节目至少有马戏、杂技、跳丸、跳剑、鱼灯、龙灯、狮舞、鹿舞、象舞、羊舞、猴舞、假面舞等。在鄂东南地区,元宵节也是各种民间舞蹈表演最多的时节。龙灯、狮舞、莲船、大冶花鼓最为普遍,而大冶花鼓尤具特色。
    大冶花鼓又叫《湛月花鼓》,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它是在“大冶花鼓”、“货郎鼓”和“玉莲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将“大冶花鼓”、“货郎鼓”和“玉莲环”三种艺术形式溶为一体的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湛月花鼓》的得名,应追寻到大冶城区的所在之地就是在金湖辖区。明朝有位诗人写了一首“金湖湛月”:“雨添新水泛湖糖,野渡舟横漏正初。万籁尽排青玉案,一川光映白糖踪。明窗倒浸涟漪影,虚室遥分胶洁余。拟欲洗心清俗翳,灵台侵晓意居诸”。在道具制作上,将挂在胸前的“花盆鼓”安上一个木柄,左手握鼓,右手用单槌敲击,这更有利于演。在节奏上采用了“货郎鼓”的节奏,据老艺人讲,这种节奏型是来源于解放前专卖针线小百货的“货郎”的呼喊声:“小姐,下楼来,下楼来,快快下楼来!”是大冶群众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唱词格律一段为7字句。经过民间艺人、文艺工作者多年的探讨研究, 取众多艺术之长,从而有了湛月花鼓。
   《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所记述的民间舞蹈大都寓于鄂东南传统节日的中秋、春节、元宵等节日民俗活动之中。歌诀:“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闹花灯。二月花朝百花开,山歌一唱舞起来。三月踏青妹约哥,携手环舞足踏歌。四月初入唱田歌,一人启齿众人合。五月端午划龙船,你追我赶歌声扬。六月六,晒红绿,山歌随着汗水流。七月十五中元节,菩萨出方除鬼邪。八月里来是中秋,舞袖尝月唱个够。九月重阳登山峰,飞歌舞翩夕阳红。十月里来小阳春,歌师围鼓村串村。十一冬至雪花飘,腊八过后又一春。”这正是鄂东南民间舞蹈与节令习俗的记载。
    鄂东南民间舞蹈与庙会民俗。
    庙会,中国人造出了许许多多的神,每逢神诞,寺庙里都有庙会,歌舞和其他娱乐节目各逞其能。北魏洛阳长秋寺每到四月初八浴佛节,有释迦牟尼佛像出巡的游行。队伍以辟邪狮子作前导,还有吞刀吐火等精彩的杂技魔术表演。游行的人都穿上奇装异服。唐代的寺庙里,除了继承南北朝的游乐传统外,还出现了“戏场”。唐代寺庙里集中了民间流行的各种文娱节目。像鹤舞、花舞等,都是庙里常演的节目。唐代寺庙里还有一种著名的舞蹈,叫作《四方菩萨蛮舞》。这种舞蹈是唐懿宗时创作的。表演时,一个个舞女打扮得像菩萨一样美丽,几百人的舞队跳舞给佛菩萨欣赏。渐渐地,寺院里表演《四方菩萨蛮舞》就成了民间习俗。
    鄂东南的土主会,同样传承着民间舞蹈,以架菩萨最为独特。土主会,又名菩萨会、接土主老爷。该庙会主要流传在果城里的二百多个村庄,是当地重要的娱神娱人盛典,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主要活动是游神祝福。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山民们把两尊红脸红袍的土主菩萨抬下山——土主下天,绕果城里所有村庄游一周,三月初三送上山——土主升天,历时半个月。 由此村到彼村, 锣鼓喧天,铳炮齐鸣,人山人海,好不壮观,村村都要举行祭典。每到一村,一般停留一个多小时,最长的停留一天,各家各户用印子粑堆粑山供奉,同时,由各家各户出粑,堆公粑山,供奉土主菩萨。供品还有鸡、鱼、肉等。人们祈求土主菩萨保佑来年农业丰收,岁岁平安。还有婆婆领着儿媳妇跪拜土主,祈求添子添福,烧香还愿••••••,还愿在这里主要是给土主菩萨一件红袍子。祭拜结束,将印子粑馈赠给亲友。晚上,土主菩萨在哪个村子,晚饭后,该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正堂,观看“架菩萨”,并大声齐呼“哦火”以助兴,常常闹到深夜还不愿离去。
    “架菩萨”,是游艺民俗的反映,是原始的民间舞蹈,为山民们喜闻乐见的娱乐艺术和锻炼身体的活动之一。“架菩萨”,先用两根长杠子夹绑住土主菩萨,杠子两端用粗绳索系好,绳子中间各绑一根短杠子,然后由四位身强体壮的汉子,前后各两人面对面地抬着,向左、向右各横走两步半,两手同时扳动两根大杠子翻动菩萨。旁边站有一人,手提大铜锣,使劲敲打,节奏愈打愈快,菩萨翻得越来越快,大家齐呼:“哦火”!场面极为热烈,“架菩萨”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架菩萨”是锻炼人们体质、发扬尚武精神,启迪人们智慧,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有益的游艺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使它千年流传,经久不衰。
    庙会离不开祭祀,歌诀:“菩萨出方沿街巡,人山人海人挤人。点香火,放鞭炮,供敬神灵驱鬼魂。踩八卦,念经文,祀稷锣鼓祭谷神。板凳龙,飞上天,龙生风水勤耕耘。神轿舞,舞神轿,一娱神来二娱人。”祭祀时民间舞蹈就在其间,娱神之实质还是娱人。
    鄂东南民间舞蹈与生产民俗
    传统舞蹈中,直接以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民俗为题材的舞蹈,占有很大的比例。反映现实生产习俗,直接取材于现实生产习俗的舞蹈,动作更为简朴,具有更浓的生活气息。
其次,即使是有着浓郁宗教色彩的祭祀性舞蹈,其舞蹈内容也大多与生产民俗有着密切关系的。
在表演时间上是与生产紧密相关的,民间舞蹈的表演时间一般在农闲时间居多,主要在秋收后、春节时期最为活跃。
    鄂东南民间舞蹈表演的舞蹈动作,也饱含着农业生产动作。歌诀中的《生产劳动中的体态与动律》:《撒种》:“脚踏水田莫乱移,五指并拢敲簸箕。上身随腰来回梭,撒种均匀靠腕力。”《推车》:“内八蒯脚双屈膝,哈腰仰脖双手提。一颠一簸微带颤,屁股扭摆步前移。”《挑担》:“肩挑重担田梗行,侧身拐步腰撑劲。扁担右肩换左肩,低头旋肩右拧身。”这些就是典型的生产动作,表演动作基本是鄂东南乡村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常表现的挑担、播种、插秧、车水、收割等动作,再经过艺术加工而产生的。   
    鄂东南民间舞蹈与服饰民俗
    《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对本地舞蹈服饰用歌诀的形式也予以了概括性的记述。
    女青年:“头上扎独辫,辫上缠红绢,红底大襟衣,白花起点点,绿色中式裤,短兜缀花边,粉红绣花鞋,姿色赛天仙。”
    男青年:“金黄彩服颜色鲜,对襟上衣缀黑边,中式松紧褶腰裤,红色绸带系腰间,头戴抓巾手握环,足蹬云鞋轻如燕。”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看一个舞蹈,了解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民俗活动因有大量的舞蹈活动而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民间舞也因不断地参加民俗活动而流传发展,生生不灭。



[ 本帖由 kxj2005 于 2007-12-2 16:04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3 19: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