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7|回复: 1

安介生 华夷五方格局论之历史渊源与蜕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8 08: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08: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介生 华夷五方格局论之历史渊源与蜕变

历史民族地理研究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领域涉及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出现各个民族以及民族共同体的起源与地域分布、各主要民族的迁徙与促使这种迁徙原因、民族关系与演变趋势等。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与现代民族学有着较大的区别,现代民族学(或称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实地调查,而民族史及民族地理的研究则主要依赖文献资料。
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数量浩繁且沿续性极强的文献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但我们必须看到,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民族学(ETHNOLOGY)是于近代自西方传入的,中国古代并没有建立较完整的民族学体系。传统民族学资料存在着较严重的缺陷,研究者在运用时,必须加以认真甄别,去粗取精。如封建时代的文人往往对周边民族的种族与文化抱有严重的偏见,大汉族主义思想很自然地流露于笔端,对兄弟民族的习俗与观念横加指责与污蔑,我们对这些记述必须加以扬弃。当然,历代学者对民族问题也进行了相当认真地思索与研究,不仅撰写了不少民族史专著,如《越绝书》、《蛮书》等,还发明了不少凝聚着智慧结晶的理论与观点,值得后世学者批判性地借鉴与继承,这其中就包括"华夷"五方格局论。

一、"华夷"五方格局论的由来与评价

在中国传统民族地理思想中,最著名且最有影响的理论莫过于"华夷"五方格局说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将天下民族按种类及方位分为"中夏(或中国)、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等五大集团,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儒家典籍《礼记·王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必须承认,这一理论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及合理成份,可以说是总结先秦时期各民族风俗及地理分布特征的结果,不能简单斥为民族歧视或华夏优越论的体现。

首先,华夏族中心地位的确立,是五方格局论产生的主要根源与基础。在所谓"五方之民"中,四方所围绕的"中心"便是所谓"中国"(确切地应为"中夏"),即占据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在"五方之民"的名称中,"中夏"之名出现最早。古文献中所云"夏"有三种主要含义:一是指华夏族人。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夏,中国之人也。"古文献中常以"诸夏"或"诸华"("华"与"夏"二字意可相通)来称呼华夏族人士。二是华夏族人的文化。西汉扬雄在所著《方言》中指出:"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秦晋之间是夏王族的发源地,故有"(大)禹兴于西羌"的说法。三是指上古三代之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 23: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