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3 09: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心理作用共同说
世界各民族的神话,有许多相似的主题、形象、情节和结构,这是一个有普遍性而又饶有趣味的问题。围绕着神话的相似问题,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解释。1927年杨成志在他译的《关于相同神话解释的学说》中介绍了英国19世纪神话学家该莱的观点。该莱把西方对神话相似问题上的不同解释归纳为六说:(一)偶然说;(二)借用说;(三)印度起源说;(四)历史说(认为神话即古史,神话所以相似是因为古史相似);(五)阿利安种子说(神话学派持此说,认为各民族的神话是由一个中心,即阿利安系各族祖先,把神话的种子撒向地球各处,这些种子在各民族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色香味都有了变化);(六)心理说。
心理说亦称心理作用说,认为神话的相似是由于人类思想、经验、感情的相似造成的。人类学派神话学家泰勒、安德留•兰都持此说。他们证明,在同一文化阶段上的不同民族的信仰、风俗、习惯以及思想,都是相似的。因此,不同民族的神话之间,有着显著的同一性或类似性。兰氏等人虽然并不否认各民族神话也存在传播的现象,但其相似原因,主要是由于民族心理的一致。哈特兰德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发。首先他反对印度中心起源说,认为考察一个故事,必须从作品本身(实质和形式)找出证据,不能认为有一个生在印度的天才专门创造故事,然后传给万民;其次,神话故事的相似与“社会情形及外界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澳洲的黑人的故事里不会有国王、睡椅或是玻璃鞋,苏格兰农民的故事里你也不曾听说过袋鼠、图腾或是相互结婚。”
自该莱著作介绍到我国之后,神话相似问题就顿然引起了我国神话研究者的莫大兴致,并就此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928年,茅盾写了《神话何以多相似》讨论这个问题。他认为该莱综述的“六说”中的一至四说理由不够充分,而对种子说却不可轻视,但此说也只解释了一部分民族(阿利安系的民族——即印度、波斯、希腊、日耳曼、北欧、俄罗斯等族)神话相似的原因。他认为,人类学派采用心理说“比较的妥贴,而且最合于科学的精神” ,“可以解释一切民族的神话之所以交互的同中有异而异中有同的原因。” 钟敬文指出,“在以上六派中,现在最得势的,为心理学说,其理论也比较完满可靠。” 黄石则认为心理说是“比较上最确当最稳健的学说”,而且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非把一切人神话和各个民族的环境和他们的社会特性,一一加以研究不可。”
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神话研究者不仅从理论上承认人类学派的心理共同说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而加以接受,而且还把它应用于中外神话的比较研究上。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学者在运用心理说来解释神话现象时,不断修正这一观点。例如钟敬文在1928年写的《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一文中,认为心理说是可靠的理论,而到1936年写的《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则发生了变化。他说:“这种特殊现象的产生(指不同民族有相同作品——引者)大抵是由于口耳的传布和创作者心理的相同(因为物质的和文化的生活相似的结果)的缘故。” 这种见解虽然在本质上仍有局限,但把人类心理的相同归结为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相似,较之人类学派把神话的相似仅仅归结为心理的原因,显然是大大地前进了步。
我们认为,史前期的民族大迁徙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不同民族的族源和地理环境的相同;在相同的历史和文化阶段上所形成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心理因素的相似;一民族对另一民族作品的借用、传播、影响等等,都是各民族神话之所以相似的一方面的原因(有时还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不能把其中某一种夸大为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必须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去寻找。人类学派过分强调心理因素,把它说成是神话相似的根本原因或唯一原因,显然是唯心的、错误的。
研究方法
关于人类学派的研究方法,英国神话学家哈特兰德有一段简要的说明:“人类学方法便是将许多同类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引者)归纳起来,基本工作便是要多多搜集材料;因为相关的事搜集得愈多,归纳的结果一定也愈准确。” “要搜集许多相同的故事以考察人性的同点,社会情形及其他情形的同点。因为要想知道人类的通性,思想的方法,野蛮人种的制度,……在杂乱不同的情形中找出共通点来。”
概括说来,人类学派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归纳法、分类法和比较法三种。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这三种方法往往是交替使用,互为补充的。
所谓归纳法,亦即搜集材料的方法。其要点可归纳如下:首先,重视实地考察,搜集活材料。欧洲人类学家大都长时期在澳、非、美土著民族地区生活和工作,直接搜集第一手材料。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这种考察方式有过一段很生动的描述。他写道:神话“不能脱离仪式、社会学、甚或物质文化而独立”,必须“放到立体的实地丰富生活以内。……人类学家不要在传教士的庭院、政府的机关,或者开垦的家园等享福的地方,……听报告人的口述,而记故事,而使一张一张的纸充满了野蛮人的字句。他应该走到村子里去,应该看土人在园子、海滨、丛林等处做工,应该跟他们一起去航海,到远的沙洲,到生的部落,而且观察他们在打渔,在交易,在行海外仪式贸易。一切的知识都是要因亲眼观察土人生活而得来丰满,不要由着不甚情愿的报告人而挤一滴一点的谈话。实地工作也可是头手货或二手货……露天的人类学,与传闻的笔记相反,难是难,但也极有趣。只有露天的人类学,才会给我们原始人与原始文化的八方玲珑的景色。这样的人类学告诉我们关于神话的话,说它不但极不是无聊的心理消遣,而且是与环境的实用关系中一件重要的成分。”
强调广泛占有材料是这种方法的另一个要点。“数量多是搜集的第一秘诀”。 因为搜集的材料愈多,归纳的结果就愈正确。泰勒说过:“神话的例多,则证据也充分。”
在搜集神话过程中,怎样掌握采访对象呢?学者大多主张要直接从民众口中采集;其次也可以从旅行者或民俗学者们见解取得。既要重视口头的材料,也要搜集各种杂志、地方志、随笔、游记等书面材料。搜集时,片断的、完整的材料都要重视,而且不要擅加好恶之感。至于搜集的内容,当然要以神话为主,以民间故事、民谣、传说、习俗等材料为辅。但对其他反映一般社会关系的历史材料、宗教材料也不可忽视。
上述人类学派的搜集方法及其要点,曾引起我国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神话研究者的广泛注意。他们不但从理论上肯定这种直接从民众口中搜集第一手材料,强调搜集活的(正在流传的)神话材料的重要性, 并且付诸实践,亲自到少数民族地区,到土著居民地区,到老百姓中去搜集。像凌纯声关于畲族图腾文化的研究、芮逸夫关于苗族洪水故事的研究等较好的神话研究文章,都是深入调查、掌握丰富的材料以后结出的成果。
自然,以往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人类学派神话学家,民族学家,他们深入民众,或者长期在土人群中生活,其动机和目的都是十分复杂的。不能否认,许多许多学者是从研究学术的立场去搜集和研究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还处于未开化阶段的民族的神话,以探求神话产生发展的规律,从而对世界神话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应看到,有些人类学家本身就是殖民地的总督、官员,他们接近土著居民,研究他们的神话是为了更好地驾驭他们,更有效地统治他们,为殖民政策服务的。 也不排除有些人是带着“高等人类”的猎奇心理,去搜集未开化民族的所谓“蛮性”遗留物,或是偏远地区各种愚昧、落后观念的反映等等。这后一种情况,连我国的某些神话研究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在运用归纳法搜集了足够的材料之后,人类学派大都采用自然科学的分类法,对材料进行整理和筛选研究。哈特兰德指出,为了科学的研究,研究者往往要把故事分成“类”和“式”(groups and types),犹之于自然科学中分“类”和“别”一样。
其分类原则五花八门。谢六逸根据西村真次的理论,概括为如下几类:一是按地理分布,国家及民族,即所谓横的分类;二是按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神话(又称野蛮神话、独立神话)和文明神话(又称体系神话),即所谓直的纵的分类;三是按性质分为自然神话及文化(人文)神话;四是按主题分为以神为主体的,以情节为主的和综合的几种。
20世纪20—30年代,我国民俗学、神话学界十分流行的“类”“式”的分类法,就是受人类学分类法影响的。
在整个研究材料的过程中,经过归纳、分类,最后就进入比较研究的深入阶段,所以比较研究法可以说是人类学派最主要的研究法。林惠祥在《神话论》中介绍了泰勒的比较研究理论。泰勒认为:“科学的神话解释,有赖于类似点的比较。……整理各地方的相似的神话,将它们排列为比较的群,便可由神话中寻出有规则的想象历程之运行。……我们若比较各民族的幻想以寻出他们的共同思想,将见我们高等民族的幼稚时代也是同样在神话的世界中。” 由此可见,人类学派的比较神话学,是建筑在比较民族学的基础之上的。
我国的神话研究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大量地介绍了人类学派的比较研究法,上面所提到的该莱、麦苟劳克、哈特兰德、弗雷泽、松村武雄、小川琢治等论述神话的比较研究或运用比较法研究神话的论文,都是这个时期介绍过来的。与此同时,比较研究法也被广泛地运用于我国的神话研究之中,先后出现了一些有分量的神话论文。由于比较研究法的广泛被采用,在我国近代神话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
第一,由于运用人类学派的比较法,使我国古代神话的研究向纵深前进了一步。从纵的方面,通过对神话进化史的比较研究,搜集历史上形成的神话的多种异式加以比较;把现代未开化地区的神话与原始神话加以比较;把古文献的记载与现代尚流行的活材料进行比较,借以探讨古神话演化的轨迹。从横的方面,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别的神话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丰富的神话,从而确立了我国古代神话在世界神话中的地位。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威纳、藤田丰八等人所主张的中国神话外来说的谬论。
第二,比较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为许多学者所采用。在神话研究领域,由于人类学派比较研究法的推广,我国学者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例如他们从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考古学、民俗学的角度去研究神话。他们把上述材料进行综合比较,不仅丰富了神话研究的内容,而且使神话研究的领域大大扩展了。顾颉刚《古史辨》(1926—1935)中有关洪水传说的论述,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29)中对人为的传说与自然发生的传说的论述,郑振铎的《汤祷篇》(1932)、《玄鸟篇》(1935),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中关于洪水传说、伏羲女娲来源等论述,陈梦家的《商代的神话与巫术》(1936)以及40年代闻一多的几篇著名的神话论文,凌纯声的《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1947),等等,都是进行比较研究的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1980年8月于北京
(原载《民间文艺集刊》第1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