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6-28 21: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康丽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巧女故事研究
在此祝贺师妹康丽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取得“优秀博士论文”的评语!
康丽常说,是先生将巧女故事的种子放进她手中的。了解康丽的学友都知道她从上硕士开始就在先生身边担任了一项特殊的“工作”,先生也给了她一个“小书童”的称号,5年间她从先生那里确实得到不少真传,从她的学位论文中,我们看到,她很好地完成了先生给她的“命题研究”任务。
因我们一道在电话两端从冬天走过春天又走进酷夏,经常在一根看不见的“语言之线”上讨论论文写作,我对康丽的巧女故事研究与论文写作较为了解。
结合答辩会上各位教授的意见,还有刘魁立教授几次与我们几位学生谈到的意见,归总起来说,这篇学位论文,以中国巧女故事为研究对象,将文本分析、理论思考和文化解读贯通于故事“类型群”探讨中,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在爬梳整理和分类观照的基础上,对数十个省475篇故事文本进行了总体“盘点”和形态结构层面的全面解剖,首次将“类型群”这一学理性解析贯穿于巧女故事形态的深细考察中,系统地将其划分为三个大类、十一个系列、三十二个类型,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有相当突破。魁立老师认为,作者的研究创意和操作经验,将为故事学研究提供具体而微的有益借鉴。
第二,在研究中致力于发现集合整个巧女故事类型群的特征性“结点”,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术观点。论文对巧女故事类型群的叙事结构及其丛构方式、叙事单元及其组合方式、故事角色类型及其行为模式,作出了细致的钩沉和深入的辨析,并将“故事范型”这一口头传统研究的基本叙事构架,有所拓展地并置到故事要素的组合与重组的环节上,因而其论述重心也落在了故事形态的系统阐释上,落在了跨越故事之间的叙事边界以及彼此交叉重合的内在机理之上,尤其是关于范型功能及其序列组合的分析不仅科学而精当,对巧女故事类型的组编有规律性的发现,因而其文本阐释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巧女故事本身。
第三,论文在展开故事结构形态研究的同时,也拓宽了故事文化涵义研究的学术阐释空间。作者以“角色”为中介,一方面探究巧女故事类型群的特定丛构规律,一方面追索故事背后的民众体验和故事本身的文化意义,通过角色类型和性别行为模式的分析,概括了民众女性观念的基本要义,搭接了以往故事学研究中的结构研究和意义研究两相分离的视界整合,“显示出作者对民间叙事传统内在生命力的深刻理解与学术自觉。”从形态构成到民间观念再到文化意涵,提升了故事学研究的学术品质,“对中国民间女性观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
第四,“故事类型群的研究为作者提供了一个将故事的文本研究和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分析结合一体的‘工作平台’”,使其工作方法和操作手段富有民俗学研究旨趣。
论文的工作难度与学术挑战性,对于一位“年轻的故事学研究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康丽取得的这项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也让我们这些作师兄、师姐的感到非常振奋。先生在天有灵,也会分外欣慰的。
还有康丽的家就在北京,但她半年没有回过一次家,除因“SARS”学校的封闭管理之外,也能看出她那股子写作劲头。现在大概她已经在父母身边作“康巧女”了。
再次向康丽和刘铁梁教授表示祝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