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4|回复: 7

【求助】请教关于龙王哥哥的事情^_^ 恳请各位大侠相助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30 01: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印度龙王信仰是什么样子的,除中国、印度外,还有没有哪些国家有龙王信仰?
2:各位大侠有无珍藏版的龙王玉照 清晰度高一点的全身照 ^_^还有大体描述一下龙王的样子^_^

等待ing
多谢芽 多谢芽

发表于 2003-6-30 12: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请教关于龙王哥哥的事情^_^ 恳请各位大侠相助芽

印度龙王音译为“那伽”,阎云翔的硕士论文即《论印度那伽故事对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影响》,被郁龙余收入了他主编的《中印文学关系源流》一书,我忘了是哪家出版社出的,大约是八十年代中的一本论文集,其中收的文章都不错。北大应该可以找到这本书。
发表于 2003-6-30 12: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请教关于龙王哥哥的事情^_^ 恳请各位大侠相助芽

庞进专栏

--------------------------------------------------------------------------------



欲阅读更多庞进先生和中华龙文化的文章,请访问:
“中华龙文化站点”
http://cdragon.topcool.net/



                                        龙与龙王

      

         翻阅三联书店出版的《天龙八部》,见正文前有一篇《释名》,其中谈到了龙:“佛经中的龙,
     和我国传统中的龙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有的将大蟒蛇也称为龙,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
     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

         将中国龙的源流稍作考察,就会发现金庸先生的话是不准确的。

         考古实物和文献资料已经证明,中国龙起源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是先民们对鱼、鳄、
     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通过模糊集合而产生的神物。到了东汉时
     期,佛教经典才传入中国,这也就是说,早在佛经中的龙到来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龙,而且已经
     成长了四五千年!在这四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的形象由简单到复杂,龙的内涵由朴素到丰富,
     在祭神祀雨庆典等活动中,龙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宝鸡北首岭出土的,距今七千多年的“鸟啄
     龙”纹、河南濮阳出土的距今六千多年的“龙虎蚌塑”、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五千多年的龙
     形玉,以及夏代的龙纹陶片、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两周青铜器上的龙纹,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先秦的典籍文献中也多见有关龙的记述,如“飞龙在天”(《易》)、“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
     传》)、“河海应龙,何画何历”(《楚辞》)等。很显然,中国人关于龙的观念,是中国本土产生
     的,而不是从佛经中来的。

         佛教典籍中确实有一种梵文称作“那伽”(Naga)的神兽,此物长身无足,常在大海及其它水域
     中称王称霸。其原型,主要是生活在南亚次大陆上的蟒蛇。我们知道,中国龙的模糊集合对象众多,
     蛇,包括蟒蛇,只是其中之一。蛇,主要是将自己悠长弯转的身躯奉献给了龙。比较而言,那伽基
     本上是古印度人对蟒蛇的的神化,而龙只是取了蛇的一部分:两者有相似点但在本质上不是一回
     事。那么,那伽怎么就成了龙呢?这要追溯到当时的翻译水平。当时的情形,大都是由来自西域的
     僧人口述佛经大意,再由中国本土的僧人笔录整理成文。西域僧讲到那伽的时候,不免要将其形
     状、神性和职能比划阐述一番,中国僧觉得,这么个神兽倒和我们中国的神龙有相似之处,于是就
     将那伽译成了龙。所谓“那伽,秦(指中国)言龙”(《智度论》)。因此可以说,那伽在中国能有一个
     龙的称呼,倒是沾了中国本土龙的光。

       不过,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本土有龙但没有龙王,龙王名号的出现倒是与佛经的传入有很大的
     关系。可以说是佛经的广泛传布、中国人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渗,共同导致了龙王在中华
     大地上的滥觞和兴盛。在《妙法莲花经》里,龙王有八位;到了《华严经》,龙王增至十位。在其
     它佛经里,还有五龙王、七龙王、八十一龙王、一百八十五龙王之说。这些龙王的功能有二:一是
     护持佛法,导佑众生;二是兴云布雨,消灾弥难。这后一条,和中国本土龙兴云布雨的神职是相吻
     合的。

       道教在许多地方是参照了佛教的。既然佛教中有那么多龙王,且都能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道教
     自然不愿意落伍。于是,就效法佛教,也创造出一批龙王来。道教的龙王主要有四海龙王、五方龙
     王、诸天龙王,以及清净龙王、大地龙王、法海龙王、三十八山神龙王、二十四向神龙王、天星八
     卦神龙王,等等。和佛教相似,道教龙王的主要职责也是行云布雨。如《太上护国祈雨消魔经》所
     言,遇到百姓苦于炎旱之时,天帝就派遣各位大龙王等,“兴动云雾,施绕世间” ,让江河溪涧、
     上下四畴“皆得滂沛”。

       水中的龙王,是人间帝王的对应。“王”的概念和服从王的意识,在地球东方这块专制主义盛行
     的土地上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佛经中出现龙王的名号,中国老百姓并不感到陌生和奇怪:既
     然人间有帝王、王爷,水族里为何不能有龙王呢?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接纳了龙王,心悦诚服地崇
     拜起龙王,并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一大批中国式龙王。这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河海湖泊,渊潭
     溪井,大凡有水之处,都有司理雨水的龙王驻守,龙王庙也就到处可见了。

                                             庞进作于1997年



发表于 2003-6-30 12: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请教关于龙王哥哥的事情^_^ 恳请各位大侠相助芽

佛教对汉族 白族龙文化之影响及比较


郑筱筠


  汉族和白族龙文化在起源上具有某种历史关联,而在其各自的发展轨道上,白族龙文化与汉族龙文化再次表现出历史的相似性特征——均受到了印度佛教龙文化的影响。但是,由于汉族和白族龙文化在接受和融摄印度佛教龙文化的影响,都已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故在接受影响的过程中,都以自己本民族的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来融摄和改造印度佛教中的龙文化,因此,尽管汉族和白族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同源龙文化的影响,它们却在形象、神性职能、家庭及其相关物语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就龙形象而言,汉族的龙从唐朝开始,由于受到印度佛教中那伽?梵语Naga,意为“蛇”,到中国后译为“龙”?影响,出现了大量龙王、龙女及龙家族形象,印度龙?蛇?的形象似乎未为汉族完全接受。当龙以动物形象出现时,汉族龙的形象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就目前从文物上看到的龙的形状,包括甲骨文、铜器铭文中的龙字,无论早晚均可将龙分为四大部分,即头部、腹部、四肢、尾部。头部包括角、发、胡、髯、髭、髦和颈;腹部包括双翼、背鳍、腹甲、鳞等;四肢包括肘毛、爪等;尾部包括尾鳍等。从夏朝到清代的数千年里,龙的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到华丽、由不足到充实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时期的龙,也因地区和作者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据邢捷、张秉午先生考证,龙的头部在演变中变化较大。夏、商、周时期龙头部近于方形,多正面平列图,头部附加物少。战国时期龙头部开始变扁,而且与同时期的凤、麒麟的头部有许多相似之处。宋代龙头部附加物逐步完善。明代龙嘴扁且长;至于龙角,商代的龙已有角,多呈柱形。到春秋晚期龙角有所伸长,至隋、唐时代开始有明显分叉。宋代以后,分叉较多、较长,似鹿角;龙发最晚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均向尾部披散。到宋代有的发梢向上卷,金、元时期龙的发梢有的向前弯曲。明代龙的发梢多向上。清代龙的发梢又向后伸展。髭约出现于汉代,髯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胡须约出现于汉代。髦约出现于宋代。关于龙的腹部,夏代至春秋时期,龙的腹部与颈部、尾部的衔接很协调,由颈至腹逐渐变粗,由腹至尾逐渐变细。从战国时期至五代,腹部凸起。从宋代起恢复了战国以前的形状,只是龙体更加修长、弯曲,趋于完善。夏代龙的背鳍不明显,至商代则已有之。汉代龙背鳍排列疏松,唐、五代时期则已细、密。明、清时代的背鳍更为整齐、美观,趋于定型。龙的腹甲约自汉代有之,唐代腹甲已极整齐细密。双翼自汉代有之,龙的双翼的出现可能与宗教信仰有关。双翼的龙以汉、唐时代为多。自商代开始,龙已有鳞,形状有蛇皮形、菱形和长方形;自汉代始似鱼鳞,但排列疏松,唐、五代时期已趋整密。商代的龙已有四肢,爪数依稀可见。春秋、战国时期,龙的四肢明显伸长,爪数也清晰可数。商代龙的爪似为三爪,三爪龙一直延续到五代。至宋代出现四爪,明代出现五爪。但三爪、四爪龙在宋代以后也还没有消失。龙约在汉代始出现肘毛,于南北朝时期趋于明显,更为美丽;至于龙尾,战国以前龙尾逐渐收缩,从战国时期至五代变得很细,近似虎尾。宋代及以后又恢复原状。尾鳍的出现最晚在五代。

  从汉族龙形象的整个演变过程看,印度那伽?蛇?的形象未对汉族龙起较大影响。此外,由于受印度宗教哲学的轮回观和泛灵论观点的影响,那伽从一开始便在印度神话传说中以人形化形象出现。自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随着对印度佛教文化的了解日深,唐始于中原地区出现中国化的龙王龙女人形形象,从这一角度来看,印度那伽崇拜对中原地区龙形象的影响确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它直接导致了唐传奇中龙王、龙女故事物语的大量产生。

  与汉族龙形象的演变相比,白族龙形象却表现出与佛教?印度密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较为密切的关系。

  就白族龙形象的起源而看,祥云大波那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木椁铜棺墓的两横壁上,已铸有鹰、燕、虎、豹、野猪、鹿、鳄鱼等动物形象。虽然这上面未出现任何龙形象,但在“这里边已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痕迹。比如鳄鱼就和后来白族的龙崇拜有关了”。这表示在云南,龙的原型在战国时期已开始萌芽。及至唐时南诏国建立,白族共同体形成,白族龙形象才开始出现并获得迅速发展。由于受到印度密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汉文化的影响,白族龙形象的发展呈现出多元性和地域性的民族特征。

  早在青铜时代,云南与印度就存在着一条连结今四川、云南和中印半岛诸国的秘密通道。这条通道在汉代被称为“蜀身毒道”。正是由于蜀身毒道?或西二?洱?河天竺道?的存在,早在初唐时期,西二?洱?河区域的佛教已具有一定规模,著名的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即建于初唐后期。佛教从初传至洱海区域,到发展成为一定规模,乃至形成颇具南诏文化特色的阿叱力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阿叱力教形成的过程来看,在其发展初期和中期阶段,印度密宗对其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白族阿叱力教的形成正是印度密宗白族化和地方化的结果。尤其是佛教在南诏国的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被定为国教,印度僧人及印度密宗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正是在印度佛教密宗的强大影响下,白族龙文化在一开始时全方位接受了印度佛教中龙王形象,并以之为本民族龙王形象。这可通过著名的《张胜温画卷》中龙王形象的描绘即可窥见一斑。画卷中八大龙王的造像均已人形化,这充分表明了它们与印度密宗的密切关系。在佛教中,这八大龙王为群龙之首,均皈依佛祖,为护法神。

  这八大龙王皆为白族人民接受,并以不同形式反映在白族文化中,其中尤以白跋陀龙王与和修吉龙王深受白族人民喜爱,它们甚至被白族人民奉为本主,作为自己村寨的保护神而加以供奉。

  在白族龙形象接受了印度龙王形象之后,由于白族地区长期深受汉文化影响,加之唐宋以后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外来的大量移民不断进入云南,相应地带来了打上时代烙印的汉文化,这为汉传佛教传入大理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汉文化和汉传佛教的影响下,白族龙形象逐渐转而接受了汉族唐朝后形成的龙形象,尤其是到了近现代时期,白族龙形象在白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几乎与汉族龙形象已无太多的区别。

  



  自印度佛教传入后,印度那伽崇拜在龙形象的演变方面分别对汉族和白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然而这只是其对中国龙文化体系产生影响的表层层面——符号层面,它的深层影响主要反映在龙的神性及其职能方面。

  印度佛教中那伽虽摄属畜生道,但却具有善于变化的神性。如前所述,由于古印度宗教哲学的轮回观和泛灵论观点,使那伽从一开始在印度神话传说中虽属动物神,却具人格化,时常以人形以及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出现于印度传说中。印度佛教在将那伽作为一种古代神?纳入到自己的神系中时也继承了这一观点。它在印度佛教体系内也善变形,既可以蛇?尤其是眼镜蛇?的形象出现,也可以幻变为人形,到人类社会中去生活。但它的本性却仍保持不变,它始终处于六道轮回中的畜生道。更糟糕的是,它在自然界有天敌金翅鸟可以取食之,它在日常生活中虽具神通力,却终始敌不过咒蛇师,始终会受制于蛇咒。印度那伽之所以会为古代印度人民崇拜,除它具有主管繁殖及珍宝的职能外,主要与它司水布雨的职能有关。龙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

  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印度龙文化随之输入,而作为佛教护法神的龙既善变化,又能行云布雨的功能对汉族和白族龙文化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汉族龙在人们的观念中自古已有善变的神性与能升天、显祥瑞之兆的功能。龙能大能小,能幽能明,既可飞龙在天,又有潜龙在渊,极具神通变化之能事。然而这一神通变化之形成毕竟是产生于重史实、重春秋笔法的时代,故汉族龙再如何具有神通变化之能力,它始终摆脱不了动物形体。虽然它具有神性并因之而超越凡人的社会地位,但它的形体始终是动物。它能以与人相似的人格化形体行于世,并敷演出相关物语,还来自于印度佛教龙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始于南北朝,大量出现于唐代,其结果则是汉族龙也能如印度佛教中龙王一样可自如变化为人,居住于华丽的龙宫之中,拥有无数眷属,并开始出现龙女形象。

  白族龙受到印度佛教影响后,在神性和职能方面的变化与汉族龙相比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这一差异主要表现为:白族固有龙文化渐分化为龙神崇拜和龙本主崇拜。龙一旦作为本主神?被人们加以供奉,就意味着神性地位大大提高,其职能方面也就产生了变化。

  在善于变化的神性方面,无论是龙神,还是龙本主,受印度的影响是一致的。它们不但可以变为动物?如蛇、牛、鸡等?,而且也可变形为人,与人相处,具有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除了变化功能的影响外,汉族龙的行云布雨功能在唐代因佛教而得到了大大加强,直接导致了唐朝时龙王与雨师形象重合。龙王司雨的职能得到认可和加强,并拥有了专职权限。唐以后各朝,龙王地位愈来愈高,人们才专门向龙王祈雨,皇帝也一本正经地对龙王加封、祭祀。反映在唐传奇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续玄怪录》所记的《李靖》故事:李靖于深山投宿,闯入龙宫,适逢天符令龙行雨,龙母因其儿子去东海龙王处参加婚礼,遂请李靖代劳行雨,并将雨具交给他,嘱其按规定下雨。谁知李靖私自将降一滴雨改为二十滴。结果地上降雨二十尺,致使龙母受罚。这则故事中李靖能代替龙王降雨,自然是命中具有仙格之人,而龙王受命于天,并且降雨量严格由天命规定,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之反映,但也正是由此可看出龙王在唐后期人们的观念中已是一个制度化了的专职雨师,行云布雨已完全是其专职,而这却是由印度佛教影响所致。

  白族龙神崇拜和白族龙本主崇拜虽然在分化后,都继续分别接受了印度佛教的影响,但在职能方面却足以看出二者之区别。

  白族龙神在职能方面,围绕着原始水神意识来汲取印度佛教的养料,进一步强化了龙神即水神的观念,专司雨水。

  成为龙本主后的龙王就不仅司雨水,而且还成为了白族村社的保护神。因为白族的本主崇拜是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以水系和村庄为纽带的民间宗教,其核心是祈雨水,求丰收,求生殖。作为本主供的神?对每一村庄都有全面护卫的责任,必须保佑境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境清吉、人畜平安。或许正是出于这一点考虑,在本主崇拜之初,印度密宗里威猛无比的龙王们便纷纷为白族人民接受,将之融摄为自己的本主。因为它们在白族人民的眼中是完全可以在行使司雨水职能的同时,又能保护境内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行使其他保护神的职能。

  白族在接受印度龙王为自己的本主的同时,为让龙本主进一步履行保护职责,也常按照印度龙王的家族模式,为自己本土的龙本主们营造了温馨的家庭,如洱源茈碧湖浪穹龙王家庭。浪穹龙王段老三有九子三女,他们全都是洱源各水系的本主和龙王。这种根据水系的分布将之人格化了的具有“血亲”性质的家庭实行严格的家长制管理,十分有利于从整体上起到了分布雨量、协调各地降雨的保护措施。





  印度佛教龙文化对汉族文化和白族龙文化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形象、神性、职能方面外,还体现在拥有财产方面。

  印度佛教中龙王不仅居住在华丽而宽广的龙宫中,而且拥有不可胜数的奇珍异宝。如《华严经》云:“大海中有四宝珠,一切众宝皆从之生。若无此四珠,一切宝物渐就灭尽。诸小龙神不能得见,唯娑竭罗龙王密置深宝藏中。此深宝藏有四种名,一名众宝积聚,二名无尽宝藏,三名远炽然,四名一切庄严聚。”此外,《经律异论》第三引《海八德经》云,佛说海有八德,其中“海含众宝,靡所不包”和“海怀众珍,无求不得”即为二德,这诸多珍宝,皆为印度龙王所有。

  中国六朝以前的史籍中很少提及龙的财产,先秦时《庄子·列御寇》中曾提及“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但在印度佛教龙文化观念的影响下,汉族龙文化观念发生很大变化,龙宫中蕴藏无数奇珍异宝在汉文化中普及开来。

  与汉族龙文化相似,白族龙文化也是全面接受了印度文化关于财产的观念,并将其本民族化了。


   
发表于 2003-6-30 12: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请教关于龙王哥哥的事情^_^ 恳请各位大侠相助芽

龙象”考物
圣 严


--------------------------------------------------------------------------------

   龙的记载,在东西方的典籍之中都有很多,但据近世地质学家及考古学家从地层下的发掘,只知有恐龙的化石,那是生存在数十万年以前的动物。直到近四十年来——自1928年1月起,又有人在英国北部苏克兰地方,一个叫做洛霍纳斯的湖泊中,陆续地被人发现了藏有几只仍然活着的恐龙的踪迹:一九六二年又有英国的空军人员,曾在马来西亚西北岸海外的桑桑岛及提洛岛,也发现有恐龙的存在,恐龙的形状类似蜥蜴而且巨大,在洛霍纳斯的湖泊中,有一只身长二十公尺,这些史前的动物,是水陆两栖而又惯于水中生活的,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关于龙的记载, 但在东西方的传说中,龙的形态,与恐龙不尽相同。中国对龙的传说很多,但都以为是一种能够兴风作浪与驾云行雨的神物,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民间于暴风雨前,往往有人见到乌龙戏水的自然景象,那也只是在云层下垂时所见的一种形似的龙尾而已,至于龙的全貌是看不到的。但在传说中的龙,那是蛇身、狮头、鹿角、人须,而有四只鸡脚的,平时潜之于深渊,居之于龙宫,在必要行雨之时,它便飞腾于虚空,凌云而御风,所以,风调雨顺全赖于龙的恩惠,故在古代,对于龙的观念,特别神圣。古之圣王如伏羲氏,左传郯子就说;“太嗥氏(即伏羲)以龙纪。”以后的帝王,亦以龙自况。皇帝穿龙袍,便是一 徵。在西洋,亦以龙为神兽,为一种能飞翔的大蛇并为战胜的象征,且有帝王用龙为徽帜,其传流的观念,跟中国几乎是一样的。
  在印度,龙的传说也是很多的,但是龙的形态与中国的传说略异,如《善见论》卷十七中说;“龙者,长身而无足。”在律中有龙子进佛寺听法,比丘们见之如小蛇者,便以绳系而弃之于外,龙子哭告其母,龙母转求于佛,佛遂告诸比丘不得伤蛇,以此可见,龙之与蛇,形状相同,并且无足,这与中国龙有四脚的观念是两样的,又在慈云之天竺别集卷上中说:“天龙,一鳞虫耳,得一之水,散六虚以为洪流。”可知龙的神力很大,龙要降雨兴云,并不要从海中吸水之后,再去降雨。
  龙在佛典之中共分四类,那就是天龙、空龙、海龙、陆龙。天龙居于天界,是天界的守护神,是介于天人与畜类之间的众生,有天的福报,也同时受有畜类的业报。佛教的护法天龙,多是这一类。空龙居于空,陆龙居于陆,海龙居于海。佛陀初在拜火的迦叶处降伏毒龙、目莲尊者所降伏的难陀与邬波难陀两恶龙、沙迦陀尊者所降伏的毒龙,都是陆居而水陆两栖的,并且也可进入大海的,陆龙可以入海,入海之后,身体长大了,仍可复归陆。这倒有点像是恐龙的性能,但其并不即是恐龙,也是显而易见的。佛典中的龙,都能变形,随心所欲,要变什么,就变什么,有的受了佛的感化,竟然变了人形来向僧团中求受比丘戒。由于龙的业报,有五时不能变形,那就是:出生时、睡眠时、行淫时、嗔恨时、死亡时,所以佛陀不许非人出家,非人的主要分子,便是龙。龙在佛陀时代是非常活跃的,多半是受了佛及佛的大弟子们的降伏而归依了三宝,所以成了三宝的护法,龙皆有其眷属,其眷属的首领,便是龙王,这与另外 传说的四海龙王,一个龙王管理一海的观念稍有不同。所以,凡有一个龙的首领归依了三宝,就会有更多的龙子龙女,也来归依三宝。
   龙虽是福报罪报相杂的一类众生,但是龙的果报,则有千差万别,比如法华经中的龙女能够一时转女成男而为佛身。另有伊罗钵龙王,虽有神力,能将自己变为转轮圣王身而见佛陀,但他由于在迦叶佛时做比丘而轻慢佛所说法,便堕龙身受极大苦,身有七头,头上生树,风吹树摇,身出浓血,痛苦无穷, 而又寿长一劫,至弥勒佛出世,人寿八万岁时,才能舍此长寿龙身。
   龙是畜类中的神灵之物,故在佛典中,佛虽不许非人出家,龙却每有求受三归五戒,乃至八关斋戒的,龙对佛法的领纳与受益,简直与天人相似,佛度的第一个畜生弟子就是龙,所以佛教对于龙的地位,也很重视,比如尊称佛的诸大罗汉弟子,为僧中的龙象,因为象是地面的大力者,龙则兼为水空的 大力者。
   龙在佛典中的记载,极其丰富,龙的梵语,称为那伽(Na- ea),它是八部鬼神之一类,有恶的有善的,释尊初成道,即在优楼频螺聚落,降伏害人的毒龙,此后又有愚路尊者于失收摩罗山,降伏侵扰人畜的毒龙。可是,释尊降生之时,即有难陀及邬波难陀龙王,在虚空中,吐清净水,一凉一热,为太子浴身。
   因此,正法念处经第十八畜生品说,龙王为畜生所摄,乃为愚痴嗔恚者所受的果报,其有法行及非法行的二种。法行的龙王,嗔恚心薄,忆念福德,随顺法行,所以不受热沙之苦,常以善心降雨,成熟世间五谷;非法行的龙王,不顺法行,常行不善,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婆罗门,故其常为热沙所烧,于南阎浮提现大恶身,起暴风雨,摧坏五谷。
  据《长阿含经》第十九龙鸟品,说龙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常受卵、胎、湿、化四生的金翅鸟所吞食。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则说龙王有行于地上,有住于水中,有常居空中,有恒依妙高山王而住。其形或一头、二头,乃至多头,或无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同经卷中,举有一百六十余个龙王,是具大福德,若称其名,便可获大利益。
   龙虽畜道众生,却有许多是大菩萨的权现龙身,所以在智度论第三十等叙述龙也具有不可思议的神通境界。在海龙王经授决品,佛陀为龙王之子威音及龙王之女宝锦,授记作佛《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记载八岁的龙女往南方成佛。
  龙既有如此不可思议境界,故其居处的龙宫也极庄严,例如《长阿含经》第十九龙鸟品中说,娑竭龙王之宫,在大海的水底,纵广八万由旬,有七重宫墙,七重栏,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严饰,皆是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与和鸣。又据《正法念经》第六十八身念处品也说,阎浮提南方,有一大海,海水之下五百由旬,有龙王宫,是以种种珍宝庄严而成。这些龙宫,已如天宫,所以这些龙王也信受佛法,并作外护,例如大方等大集经第四十五,即记载有娑伽罗龙王,抄了日藏授记大集经,置于龙宫:又据龙树菩萨传中称,大龙菩萨,将龙树菩萨接入龙宫,开七宝藏,授予诸方等深奥经典。可知,龙王乃是大乘经典的守护者。
  在中国,也有龙的信仰,《翻译名义集》第四说:“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入地。”广雅则说;“有鳞曰鲛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又有升天者曰蟠龙。”故以龙为神物,乃中国古来的信仰,且以 天子比龙,尊龙的思想可以想见了。
   但是,古来所称的龙,近代人殊不得见,从然龙的遗骸也未发现过(中药处方内的龙骨,是动物化石,不是真的龙骨)。这是由于龙既属于神物,寿必长而隐必秘的原故了。
   唯据近代学者研究,龙在印度,原为蛇崇拜的神格化,故有以蛇作龙的记载。印度土族之中,由于蛇图腾的信仰,故有一种龙族的人民,现在的东北印度阿萨姆(Assam)地方,尚有龙蛇崇拜,同时各地至今尚存有龙城的名称,因此就有人以龙树所入的龙宫,可能是人间的龙族之居而非海底。不过,从许多的佛典记载,考察龙宫的所在,有的固在海底,也有在陆地的,或在沼泽地带,或在山间。
   再说“龙象”,其实,龙象并非二物,佛典中所称的象,除了指明四蹄的大象,如果龙象并称,必是一物而已,因为“那伽”一语,可译作龙,亦可译作象,佛世的罗汉弟子中,凡是修行勇猛、有最大力的,释尊即称他们为龙象。例如旧译华严卷七中说;“威仪巧妙最无比,是名龙象自在力。”大智度论卷三则说:“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阿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
   但在中国古德的解释,恰巧与上说的相反,认为龙象即是象而别无龙。例如《维摩经》不思议品的“譬如龙象蹴踏”一句,僧肇的注释是:“象之上者,为龙象也。”嘉祥对此也疏说:“此言龙象者,只是一象耳,如好马名龙马,好象云龙象也,”若按梵文那伽(Naga)的原义来说,僧肇及嘉祥的解释,即有重行审察的余地了。

                                  摘自《学佛知津》
发表于 2003-6-30 13: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请教关于龙王哥哥的事情^_^ 恳请各位大侠相助芽

道教和佛教中的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集巫术、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及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于一身,并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一门宗教。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逐小形成 办有教理、教义、教规的一种人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与龙崇拜有不解之缘。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洲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其业,均称"天师",并传达室说与龙有缘。传说第三代天师名鲁,传说他有十个儿子,号"张氏十龙"。另有一则传说称:张鲁的女儿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雾绕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耻,便自杀身亡。死前留下遗言,务必剖尸看腹中为何物。结果,腹中有两条双胞胎小龙,婢女把它们放进汉水。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说成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传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
      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龙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道教的三轿主要是作为其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张光直先生认为:"濮阳第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轿的艺术形象。"他把蚌壳龙、虎、鹿与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轿相联系,认为二者有渊源关系。
      传说有法力道行的天师、真君还能召龙、驱龙。《酉阳杂俎。怪术》称:在一个名叫云安的地主,江边有十五是险滩,舟楫若不靠人拉纤,无法通过。瘦代天师翟乾佑念商旅之劳,结坛作法,召来群龙,共14条,均化作老人。翟天师让它们夷平险滩,以利舟行。群龙领命而去,一夜之间,风雷震击,十四里险滩都变成平潭,惟独剩一里依旧如故。翟天师一看便知是一条龙昨日未到,于是再次登坛作法,严敕神吏召它前来。三日之后,方有一女女子来到,原来是一条雌龙。好申辩说:乘船过这条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贾,给他们拉纤的,都是云安的贫穷百姓,他们一向靠拉纤过活。倘若险滩没了,舟船通行无阻,他们靠什么吃穿呢?宁可要险滩以赡纤夫,不愿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师听后连连点头,于是又召诸龙一切恢复原样。
      在道教中,龙并不是自然之龙,而是蛇化成的龙。〈黄白篇〉有:"蛇之成龙,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缘由,皆自然之感致。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龙王信仰也随之传入。道教亦引进佛教龙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龙王信仰,称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后来,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塘井均有龙王,职司该地水旱丰歉。于是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成为中国龙崇拜的重要一部分。
    龙与佛教
      中国龙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除了后来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和道教学说完全继承并极力宣扬龙的信仰,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之外,还与外来的佛教中的"龙宫"和"龙王"有关。
      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龙王信仰遍及中土。学者一般认为,龙土、龙宫信仰是源于印度,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引进的。
      在佛经中,龙王名目繁多,如〈妙不莲花经〉称:龙王有八,一为难陀龙王,二为跋难陀龙王,三为娑伽罗龙王,四为和修吉龙王,五为德义迦龙王,六为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为摩那斯龙王,八为伏钵罗龙王。
      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与佛教中的龙王崇拜孰抚孰后?两者的关系如何?是一方传给另一方,还是各自产生的?
      从一些迹象来看,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成为"龙王"。随着佛教的东传,龙王崇拜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龙王信仰也得到迅速流传。其理由有七。
      其一,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源远流长,据有条有理发掘,最早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其次是举世瞩目的河南西水坡的蚌壳龙。     第三是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的用卵石摆塑的一条巨龙。第四是众所周知的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等。这些都充分证明龙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国便十分普遍,同时也证明龙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
      其二,据目前所见印度龙的最早考古资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壁画〈龙王及其家族〉和纪元前后的〈龙族向菩提树礼拜〉,晚于中国的辽宁查海石块龙约五千年。
      其三,在文字记载方面,据目前所知的史料来看,印度有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是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的〈智度论〉,这一记载距今仅1800年左右。而中国有关龙的记载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龙"字以及崇拜龙的一些记载 ,这说明在3500年前中国的龙崇拜已十分普遍。
      其四,中国龙文化自形成之后,不仅在国内迅速传播,而且很快传到国外。印度佛教中的龙当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传播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经西藏传入。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传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区。龙文化传达室入西藏,然后传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龙文化传播的另一条路线是西域丝绸之路。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与西域有接触,传说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达葱岭以东地方。商灭夏之后,夏训落有一部分人徙往西北地区,到达甘肃等地之后,继续向西迁徙,进入西域的焉耆国。后来,这此迁入焉耆国的龙氏族部落至晋代是城为该国的统治者,并以"龙"为姓。他们把自己的龙文化带入西域是肯定无疑的。
      其五,古印度本来没有龙的观念,梵文中没有"龙"的专用词,"龙"是和"象"合用一个词来表示的。在古印度神话中,雷电是骑白象的大神因陀罗手持雷凿造成的。中国龙传入印度之后,龙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罗,成为风雨雷电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象"的词又来表示"龙"了。
      其六,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龙的传说约有20则,其中西域五则,北印度五则,中印度十则,而南印度一则也没有。从内容来年,龟兹、于阗的龙传说与中国古代的龙传说很相似,有乘龙及龙与妇女交合而生龙种的传达室说,而与佛教毫无关系。而〈大唐西域记〉中关于葱岭以南、邻近印度的龙神话传说,其内容则与佛教中的人物有关。这也可说明西域是中国龙文化传入印度的一条路线。
      其七,中国原始的龙,具有较多的蛇形象和属性,印度龙也一样,与蛇有密切的关系。在佛教的绘画雕刻艺术中,龙王的头部后面一般都有一个展开的有三五个或七个头状物的眼镜蛇冠子。另外,佛经还常有"毒龙形状如蛇"的说法,也说明印度龙具有蛇的属性。
    中国本土的龙具有马、牛、鱼、鹿、蛇等动物特征;佛教中的龙王也相似,具有象、蛇、马、鱼、虾等多动物的特性,据上,有理由认为,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入的。
    佛教中的龙与中国龙也存在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中国龙与印度龙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在动物崇拜中,龙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特别是在龙崇拜与政治结合起来之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神。而印度龙则是一般的神灵,如佛经中的天龙八部之"龙",不过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无至高无尚的地位。在印度的动物崇拜中,金翅鸟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龙经常是金翅鸟的猎物。在佛典中,龙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鸟。传说金翅鸟每天以龙为食,一天需要一条大龙王,五百条小龙。这说明龙的地位远在金翅鸟之下,而中国则相反 ,龙的地位远在凤鸟之上。
      其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能够升天入地,沟通天人;能为神仙乘驭,来往于天地之间。如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帝喾、启亦乘龙往来。而印度佛教中的龙则没有这种神性。大神乘骑的是金翅鸟,如古印度人的天神毗湿奴常骑在金翅鸟上飞行。佛教中的文殊菩萨乘的是狮子或坐白莲台;普贤菩萨乘的是六牙白象或坐青莲台。
      其三,在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传入之前,中国的龙没有地域性,龙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受到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龙的形象基本上也相同的,只有颜色的区别,分为青、赤、白、黑、黄五种。印度人虽然封龙为"王",给龙造"宫",但印度龙的地方神特性较明显,龙王的种类繁多,各水域都有龙王、龙宫,说明龙只不过是某一水域的主宰神。
      从以上差异来看,龙文化传入印度在秦汉之前,因为龙在秦汉开始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在此之前,龙的主神性是主宰雨水,而印度的龙王也一样,主宰大海、湖泊和水潭等水域。龙崇拜传入印度之后,经过再创造,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龙文化。
      佛教产生后,龙文化又与佛教结合在一起。随着佛教东传,佛教中的龙文化又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我国原有的龙文化融为一体,从而使中国的龙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说法颇多。学术界一般认为,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图经〉,当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始。据〈史记〉载:大月氏原在甘肃敦煌、祁连山一带游牧,汉文帝时,为匈奴所迫,迁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不久又遭匈和乌孙的联合攻击,遂迁至今锡尔河、阿姆河之间,建王庭于阿姆河这北。约在公元前130年前后,越阿姆河,攻占大夏,据有其国。因大夏当时已崇奉佛教,故亦改信佛教。汉武帝元朔元年,汉使张骞至其国。公元一世纪中叶,建贵霜王国。其后国力渐强,破安息,灭天竺等国,国势鼎盛,佛教发达。
      由于大月氏国原在中国,因而与中国有特殊的感情,相互来往频繁,他们在传播佛教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 由中国传入并经过印度化而纳入佛教体系的龙王崇拜,随着佛教的东传又反馈到中国。在龙王信仰传入之前,中国本土只有海神、水神、河神或河伯信仰。先秦时期的神仙家和早期道教,都不讲龙王。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龙王信仰也一样,自传入中国之后,经过再创造,后来中国的龙王已不同于印度的,成为中国化的龙王。在印度,龙王是佛的信徒、供养者或守护神,而中国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响,龙王信仰也发生了种种变化。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为玉皇大帝的部下;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传说强调仁、信、义,强调夫妇、弟兄、父女之情,并有善恶之分。此外,中草药各地的龙王一般有姓、名和封号,这也是中国特有的。
      印度佛教艺术的传入,对中国龙形象也有较大的影响。从汉晋到唐宋时期,龙的形象在演变过程中,明显地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如敦煌北魏壁画上的龙,其动态是在奔腾,却给人以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这种造型显然来源于同时代佛教中的飞天。印度佛教中的狮子对中国龙形象的演变影响也很大,唐宋时期的龙吸收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江西江宁南唐要升墓中壁画上的龙,不但头部像狮子,就连整个身体也有点近似于狮子。龙吸收狮子形象,主要是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龙珠也是佛教东传以后才有的。在佛教中,有一种宝珠,又叫摩尼珠、如意珠。我国唐宋以后,龙戏珠的出现,当与佛教有着渊源关系。  

http://www.shenxiao.com/sxwhzt/long06.htm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15: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请教关于龙王哥哥的事情^_^ 恳请各位大侠相助芽

谢谢 施大侠 多谢 多谢
感觉鼻涕ing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15: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请教关于龙王哥哥的事情^_^ 恳请各位大侠相助芽

婉儿笨笨 于 2003-6-30 15:15 写道:
谢谢 施大侠 多谢 多谢
感觉鼻涕ing


嘿嘿  错了 错了
是感激鼻涕i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3 13: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