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y:不好意思,加上“神话”两个字是偶一时大意。
不过好像确实有人作“神话”和“寓言”之辩:
《愚公移山》浅析
隆德县职业中学 于凤莲
一、 文体辨正
《愚公移山》节选自《列子》。《列子》一书共八卷,相传是周朝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保存了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杞人忧天》《歧路亡羊》《愚公移山》等。
《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还是神话传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又带有神话色彩。”此说值得商榷。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正是由于拟人化,一些动物故事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了典型形象的一般特性,这些特性被广泛运用以喻人类的行为。如蛇的恶毒,狐狸的狡猾。
神话故事则不同。神话是神仙或神化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人类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往往用假想的虚幻的形式来表现人们的愿望和理想。
从神话的内容上看,劝喻与讽刺的成分不是主要的。神话的篇幅较寓言长,主人公一般是虚构的人或天神。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往往以想象、夸张为多见。主题又以反映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及人的美好愿望为主。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愚公移山》是神话而非寓言。
二、 艺术探胜
作为神话故事,《愚公移山》很值得我们探索、借鉴。
(一) 结构严谨,虚事实写。《愚公移山》虽是节选文章,但脱离原书原文,命题为《愚公移山》独立成篇后,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文章开始交待太行王屋二山,极力夸张渲染二山面积、高度;文末以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收束;中间又杂以愚公一家的商量、解疑、行动及智叟的讥笑。全文框架结构严谨非常。此外,整篇文章又笼罩着神话色彩气氛:二山之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之年耄(年且九十),移山之艰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加上天神之帮助,一切非人间真有,然而,神话作者处处写实,仿佛亲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 主旨鲜明,详略精当。《愚公移山》一文主旨,笔者以为重在表现远古人改天换地的斗志和愿望。老愚公想以“无穷匮”之子孙移“不加增”之大山,这种“诚”应该说是一种斗志和决心。“帝感其诚”而命大力神移山是假,但人们却有其真实的向往。虽然人间有些事情人力不能及,但人们多么希望有“神”助一臂之力啊。就是现代人也有“梦寐以求”“天助我也”的企盼。在老愚公的身上,我们就看到了远古人的这种企盼。围绕文章主旨,叙事的详略安排也极精当。二山交待较详,乃是为了说明移山之艰难。愚公一家情况,移山原因及经过交待较略。这些与全文表现“人”的斗志、愿望关系不大。结尾较详,是为了说明愚公的真诚奋斗最终如愿。而这一点,正是神话鼓舞人心的力量所在,是神话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具体表现。
(三) 处处设伏,引人入胜。伏笔,指文章中对以后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恰当地运用这种暗示,可以使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A 《愚公移山》一文开头交待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其中“本在”一词不能放过。它已埋下伏笔,暗示二山被移。B 老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年老体弱,能否移山;第二,土石放在何处。家人对第一个问题未做解答——设伏!行文至移山开始,出现了一个虚拟人物——智叟,才解答了愚公之妻的疑问。仔细推敲,若在家人的一问一答中排疑解惑,老愚公移山填海的决心气度定会显得微弱苍白,一经智叟的“笑而止”,愚公的一番气势恢宏的话令智叟“无以应”,以致感动天帝。文章正因为有了这种伏笔,才曲径通幽,引人入胜。C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冬一夏,才往返一次!并且是用“箕畚”运土石,暗示移山非子孙万代不停地劳作不可。这正是天帝所感的“诚”。八个字,字字千钧。这种暗示,已成为体现全文主旨的“眼”。D 愚公移山的消息由“操蛇之神”先闻,而后“告之于帝”,帝才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文章对神、帝阶层权力组织的安排酷肖人间,想象丰富!暗示人要干一番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非经千辛万苦不可。神话教育人的作用也是默默的。(责任编辑琴音)
宁夏教育1999年第11期中学语文
(下载自“中国学术期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