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4|回复: 8

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2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听朋友说有这么一本基于10年田野调查的专著已出版。哪位已经读到请介绍一下?先谢了。
——————————————————————————
书名 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   
编著 (日)井口淳子 著 林琦译 朱家骏 校译
发行者 厦门大学出版社  
开本 特大32开 开本  
印张  印张  
字数 200 字数  
版次 2003年2月第1版 版次  
书号 ISBN 7-5615-2015-8/J·55   
印次 2003年2月第1印 印次  
定价 30.00元
发表于 2003-7-3 15: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

本书是对流传于我国河北省东部乐亭县、滦县的一个说唱曲种——乐亭大鼓所做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并通过这种研究来探讨包括说唱在内的农村口传文化所共通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从演唱演出的方面入手来探讨口头说唱故事的传承和创作过程。

Sylvie君,在下也只是道听途说,尚未及拜读全璧。
 楼主| 发表于 2003-7-4 02: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

云从,谢谢。
钟老曾撰专文《看了乐亭皮影戏以后》:“几天过去了,我一合上眼还分明看见那灵活的、色彩鲜明的种种形象,同时耳朵边荡漾着那些优美的歌唱和乐音,稍一回想,还不免为剧中那些悲苦的情状蹙眉头,为那些滑稽风趣的动作、说话愉快地一笑……”
看来乐亭还真是个田野的好地方,离北京也不算远。
朋友还说北京能买到此书,忘了问是哪家书店。
发表于 2003-7-4 11: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

Sylvie君,离中关村最近的,万圣书园即有此书在架。
估计,北师大的“盛世缘”书店,应该也有售卖。

圣书园创办于1993年10月。早期位于西北三环中国人民大学附近。1994年三环路改造,万 圣迁址于北京大学东门外的成府街深巷,万圣和成府街几乎成为海淀一带的地标,创造了一段神话。
2001年11月,成府老街又被拆迁,万圣第三次迁址至现在的成府路蓝旗营北大清华教师楼下,并由原来专营人文、社科、古籍、辞书等学术思想类图书,扩展至艺术、文学、音像,以及精品工商管理等类图书。经营面积由原来的80余平米扩大到600余平米,经营品种由14000种增加到45000种。

[ 本帖由 萧云从 于 2003-7-4 11:30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7-4 13: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

再次感谢云从,不过万圣的老板更应该谢你给书虫们“说话”了一段“万圣迁徙史”。哪天一道去逛这家书店?
发表于 2003-7-4 22: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

该书大致结构如下:
序章:对象与方法
第一部:口传文化的形成
第一章,        地域文化中的乐亭大鼓
一,        乐亭地区
二,        农村生活与说唱艺人
第二章,        体裁的形成
一,        体裁形成的历史——乐亭大鼓产生的时期与经过
二,        形成史上的五个问题
三,        艺人传记
四,        小结——十九世纪的乐亭大鼓
第三章,        乐亭大鼓的地位
一,        曲艺史中的乐亭大鼓
二,        与乐亭大鼓有关的民间艺术体裁的相互关系
第二部:口传文化的生成
第四章,        乐亭大鼓的书面文本创作
一,        书词与鼓词
二,        说唱作家的创作手法
三,        小结
第五章,        从文本的传承到演唱
一,        小段和大书的学习方法
二,        淌水和死词
三,        表演过程中产生的文本
四,        小结
第六章,        音乐表演与文本
一,        唱
二,        说
三,        发音、姿式、伴奏
四,        表演所构成的故事
结语

作者是出生于60年代的青年学者,师从日本搞民族音乐史的专家。但该书的写作,倒非以音乐论述见长。其具体情况,大概由译者、或“小人家”君来介绍,更显亲切。
该书的研究意向,在于通过“乐亭大鼓”这一个案,透视整个中国农村口传文化。外涉地域社会、文学史、曲艺史、相临的表演艺术体裁。内涉演出文本与口头表演。——至于著者是否完满完成这一理论设想,读者自能见仁见智。在下于民间文化,勉强算得票友,不便多嘴。
发表于 2003-7-4 23: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

Sylvie 于 2003-7-4 02:40 写道:
钟老曾撰专文《看了乐亭皮影戏以后》:“几天过去了,我一合上眼还分明看见那灵活的、色彩鲜明的种种形象,同时耳朵边荡漾着那些优美的歌唱和乐音,稍一回想,还不免为剧中那些悲苦的情状蹙眉头,为那 ......


Sylvie君,这本书里也讲到一点乐亭皮影与大鼓的关联问题。
发表于 2003-7-7 12: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

Sylvie 于 2003-7-4 13:52 写道:
万圣的老板更应该谢你给书虫们“说话”了一段“万圣迁徙史”。

万圣经营方略还有一绝:招聘北大落难本科生(比如出国未遂、赖在北京、撇个有上梢没下梢者)担任“店女郎”。
所以在那里找书经常很方便。
发表于 2004-9-6 13: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

Sylvie 于 2003-7-4 13:52 写道:
不过万圣的老板更应该谢你给书虫们“说话”了一段“万圣迁徙史”。哪天一道去逛这家书店?


成府街生命史

                   ——为万圣芳草地店和西山庭院店开张而作

                                                      刘苏里

    每条街巷都有自己的生命史。
    能亲眼见到一条富于传奇色彩的街道走完它最后一段生命历程,是幸运还是悲哀?
    2001年底,有着近300年历史,总长不超过300米的成府街在我们生命的视线中永远消失了!尘土飞扬中,我想起了罗大佑的“鹿港小镇”,甚至奇怪地想起了76年前王国维跳太平湖事件。两年后,当我触摸到《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时候,猛然间受到巨大的震动,下意识地眼前浮现出成府街最后极盛期的身影,直到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成府街这“坚固的东西”永远地烟消云散了!现代化的步伐斩断了它的生命,它的寿数不再可能超过292年了!
    关于成府街的生命史,我是从人文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那里听到的。1994年底,万圣入住成府老街。次年春,侯先生来万圣购书,闲谈中先生如数家珍似地给我讲起了我们身处其中的这条街的故事……
    我第一次知道老街与毗邻的圆明园竟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康熙四十八年(1709),始建圆明园,成府老街也展开了它有记载的历史。起先由于园子的避暑功能,当朝皇帝还是夏季多居此园,雍正以后尤其是乾隆帝对园子钟爱有加,索性将六部都搬到圆明园,几让紫禁城唱了空城计。清帝勤政素来有名,早朝便是重要内容。当时的六部大臣多住西城,出西直门离园子尚有二十华里,早朝又在清晨丑时,轿子为主要交通工具,想想看,大臣们要几时启程才赶得上听皇帝训讲国政!于是乎,大臣们纷纷于园子周围购地置产,权作临时歇脚,而伴随着如云的锦绣花园,小民商贩亦齐集此地,一时“蔬菜李”,“豆腐张”,“剪刀王”布满街巷。成府街迎来了它生命史上的第一次极盛。传说纪晓岚就住在与老街几步之遥的“书铺胡同”,《阅微草堂笔记》的许多篇章亦成于此地;与老街中段相交的“火器营胡同”,当是皇家卫队驻扎的重地吧。1860年10月18日,历经百数十年精雕细琢而世所称颂的万园之园被焚毁掠抢于一旦,成府老街与圆明园一起经历了令万世诅咒的大劫难,一条流淌着鲜活血液的街巷就这样归于死寂!此时离建园整整一个半世纪。
    成府老街二度骄傲的历史始于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学校进而清华大学,和司徒雷登以四万银圆从陕西督军陈树藩手中购得睿亲王园创建燕京大学。老街不偏不倚,与燕京、清华同等距离,两校师生相交最近最便利的途径就是成府街!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两校校内所能提供的宿舍容纳不下当时的教书先生,于是乎,老街及四周民房便成了教授们临时租赁的居所。我无力考证在老街第二次衰败之前到底有多少清华、燕京的夫子栖居成府。但半个多世纪后当我就读北京大学时,几位教我的先生正以成府的居民房为家,或可佐证当年燕大、清华教授们与成府老街的亲密关系?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和我的同学们穿行于成府拜访先生、交游清华的学友,是否还看得到当年老街热烈而清苦的师生之谊的影子?如果说,成府老街曾培植过近现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养育过我们民族近百年来的社会精英,不能算夸张吧?遗憾的是,多难的中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又遭一劫——日本人的战车开进了海淀,碾碎了先哲和弟子们的学堂,燕大和清华不得不举家南迁……成府老街哟!让人说什么好呢?你血管里流淌着的鲜血,何时再能浸泡出知识与思想肥美的花朵?
    成府街第三次的“热闹”,用侯先生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说,就是万圣1995年迁址落户于此。我是当事人之一,亲眼见到万圣重张后成府街虽非空前但一定是绝后的盛况!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读者从早至晚不绝于街巷,遍体鳞伤的老街似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气。凡那时光顾万圣的远近读者当还记得非常逼仄的店面充塞着此起彼伏的交谈、问答之音吧?一位提问者对万圣迁址成府大惑不解,我跟她说,万圣来此是一种荣幸,打通了它与北大、清华的血脉联系,而且背靠“皇家园林”,前望风头正劲的中关村呢,我们不正日日沐浴着古典与现代,思想与科技的雨露甘霖?
    一日,卢跃刚兄来万圣购书之余,照例地海阔天空,夕阳斜下天空落着蓝幕时,他突然指着成府老街说道:何不将此地开发成汇粹各类人文店铺的一条某某街?言者有心,听者无意!但另有有心人!卢兄话音起落之间,“雕刻时光”已然进驻成府,使本来热闹的老街更添了一笔亮彩。此后,“闲情偶寄”、“那里”、“契米”……迭次开张,甚至还有一间不足10平米的专售艺术类图书的小店“挑战”万圣!
    侯先生那句半开玩笑的话,在世纪将末之际果真成了现实?就在侯先生的话语还缠绕于耳际之时,罗大佑“鹿港小镇”中吟唱的一幕已悄然登场,一纸限期成府居民搬迁的通告不容争议地结束了一条老街的生命史,至此,成府老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据说,在许多人奔走呼号之中,高科技孵化器的群楼里将孤零零地留下顾颉刚先生的故居。)
    经典的毁弃不容争议吧?传统的去留亦不容争议吧?再过五十年,我们还有可争议的么?
    2002年初,老万圣不再。重组后的新万圣落脚离成府街一路之隔的成府路,依然是第一批开张的商铺,依然是不偏不倚地居北大、清华之间,依然是于熙攘中兀自安静,哪怕是它的醒客咖啡厅。
    2003年冬,万圣于北京东区四面拆迁、大厦林立的巷子中开张“万圣金草地店”。2004年春,万圣又要在京西愈益惹眼的“人文大宅”——万科西山庭院商区首先开店……
    万圣现在想的,就是续写成府老街近乎传闻的生命史!

——本文首刊于《SOHO小报》,有删改
2003年4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01: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