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7|回复: 7

“民俗学向何处去”的老话题——落选论文,谨供批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6 17: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月中旬,偶尔发现这个网站,感觉学术气氛较为浓烈,所讨论的问题切中时弊,似不尚空谈。站主慷慨激昂一篇美文,《代拟开坛白》感人至深!无怪乎众大虾群起响应个个争先,就连以往大家心照不宣的话题——“民俗学界内从来就没有过正常的批评机制,有的只是互相越份的吹捧,所以许多所谓的学人,早已丢弃了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也有人敢于戳破!着实令人肃然起敬呐。

(上引文参见——1.昆仑奴:本站第NO.2793帖  RE:王先胜关于<中原神话论>的批评-转自 ( 2003-2-21 16:32 )   2.洛阳城下客:本站第NO.3191帖  RE:陈泳超论文 ( 2003-3-12 11:56 ))

本站主持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陈泳超先生,身体力行一马当先,出言亦是相当犀利,在一个帖子中,提出了自己从根本上对民俗学学科自足性产生的疑惑,也谈到当下民俗学界“充斥低水平田野作业”等“田野作业中的种种弊端”:


“……单是从学科本身来说,我逐渐倾向于认为,民俗学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没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对象,也没有自足的学术目的、规则和方法,民俗只是一个现象或领域,许多学科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进入并获得收益……另外,我文中的话都没有具体所指,只是一般陈述。关于“充斥低水平田野作业”等语,也主要采自爱东兄的大作,当然我也是有同感!至于你说那些田野作业中的种种弊端,我也同样反感,但你将原因归结于人文关怀太甚,不懂科学方法,我不能同意,难道说人文科学只是知识分子的个人体验,根本就没有科学方法?严肃的田野工作天生只是社会科学的专利?我还是那句话,田野是同一片田野,方法也是同一个方法,只看具体的人怎样操作而已。就以你说的那些不好好做田野者为例,我敢说,就是叫他们去做社会学的田野作业,他们也一样做不好!”
(上引文参见——1.CYC:本站第NO.1177帖  陈泳超:我对于民俗学的学科理解 ( 2002-12-18 16:01 )   2.施爱东:本站第 NO.961帖  施爱东:《民间文学:告别田野》之提要 ( 2002-12-9 15:03 )等帖)


本青年认为,对于此等大是大非的基本问题,每个热爱民俗学的同人似皆不可无动于衷,大有深入讨论之必要。又发现题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民间文化”的研讨会因非典而推迟,于是急忙动笔赶出论文一篇,通过回顾民俗学先贤顾颉刚先生卓越的学术实践与理论建树,得出了与陈泳超先生截然相反的论断。

本指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就此话题与众同人酣畅切磋,以利学科之发展,不料今日看到“网络会议正式公告”的同时,也收到陈泳超先生发给鄙人的信息“大作经会议组委会审阅,暂不拟采用,请谅解,并请继续关心、支持论坛。” ,真个是令人泄气又十分遗憾呐。

500座先生有言曰:“但愿借助于斑竹的这个论坛,能为这个学科暮气沉沉的学术气氛中吹进一点冷空气,好让一些头脑发热的人冷静冷静……”(500座:本站第NO.2794 帖 ( 2003-2-21 18:03 ))

1217先生又云:“学术天下之公器,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批人与被批可能也是学术进步的动力之一……”(1217:本站第NO.2825帖 ( 2003-2-24 11:52 )

受以上两位网友之鼓舞,特将拙文贴出,权当为诸位网友提供一个会议之外的普通话题,以供大家批判!

——鄙人热烈欢迎大家勇猛拍砖!(54xqn.163.com)


以下是拙文原附“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一代民俗学大师顾颉刚先生的主要学术实践,论证了先生发起的震撼了中国学术界同时也震撼了中国思想界的“古史辨”,其实就是近代中国那场最深刻的思想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现代民俗学”学科奠基并向现代化迈进的伟大实践,它既是民俗学宗旨的“古史辨”,也是“古史辨”方式的民俗学,先生卓越的学术创见“层累说”,既是民俗学丰硕的理论成果,也是历史学、哲学、国学等学科的骄傲,这些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这些学科之间所具有的天然的内在联系性。同时,笔者也站在伟人的肩头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主张,试图回答中国民俗学当下面临的诸如“学科自足性”、“研究对象”、“田野”乃至“学术原则”、“学科前景”等等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以期有助于同仁们尽快地摆脱困扰、走出迷茫,建立起名副其实的中国民俗学派。




[ 本帖由 新青年 于 2003-7-6 22:46 最后编辑 ]

何明-研讨会论文:顾颉刚先生与中国民俗学的奠基和现代化.doc

121.86 KB

 楼主| 发表于 2003-7-6 22: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向何处去”的老话题——落选论文,谨供批判!



鄙人的油箱打错啦——应当是:   54xqn@163.com

欢迎来函——本青年愿广交天下朋友!



发表于 2003-7-7 17: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向何处去”的老话题——落选论文,谨供批判!

本贴已删
[ 本帖由 温柔一刀 于 2003-7-8 10:1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7-7 22: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向何处去”的老话题——落选论文,谨供批判!

当然可以在你任何熟悉的地方做田野。

这是哈佛人类学系开的一门课程:

Anthropology at Home: Doing Fieldwork in Familiar Places]

Mary M. Steedly
Picture yourself set down on a tropical island, with all your gear. So begins one of the classic accounts of ethnographic fieldwork, Malinowski's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Generations of anthropologists measured themselves against this standard, but today its relevance has come under scrutiny.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nducting fieldwork "at home" instead? Intended primarily for (but not limited to) juniors preparing to do thesis fieldwork, this course explores the problems of and prospects for doing fieldwork in familiar places. The final project will be a plan of research for a summer project or other similar undertaking.
 楼主| 发表于 2003-7-7 22: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向何处去”的老话题——落选论文,谨供批判!

温柔一刀 于 2003-7-7 17:40 写道:
大作中感叹:
“极少有人能认可在北大、清华、北师大也可以并且应当“做田野”

好在弊乡小DD小MM刚刚“田野”过北大“小四教”的课桌


hhh
[ 本帖由 温柔一刀 于 2003-7-7 21:15 最后编辑 ]


一刀贤弟,怎么又改口啦?经你“最后编辑” 这一刀,口气可就比未“编辑”之前‘温柔“多啦,经老师指点了吧?

看你这帖子,是同意鄙人的“在北大、清华、北师大也可以并且应当‘做田野’”观点的啦!非常高兴又遇到一个知音

一刀贤弟所言“北大‘小四教’的课桌”的“田野调查”,鄙人已经在陈泳超先生的贴子中注意到,十分欣喜,并为这位学子而骄傲——但愿他将来也能加入民俗学的研究队伍、以此为业——这正是民俗学未来的希望所在呵!

十分盼望一刀贤弟能够再提供一些这样的案例,那将对鄙人正在做的一个课题很有帮助,也好顺便证明鄙人”极少有人能认可能“云云确系井中之蛙的胡扯淡。

需要再次申明的是,鄙人并不在意口气,否则怎敢说“热烈欢迎大家勇猛拍砖!”贴出拙文就是供大家批判的嘛。鄙人非常盼望能与大家就文中的学术观点和主张(比方说鄙人之说与眼下贵乡小DD小MM正在使用的课本中的观点、主张等的针锋相对之处)展开切磋!惟希望能按规矩来——先前的帖子需要更正或补充,就再另发一新贴;已发的帖子就是“历史”,焉能改来改去,让后人摸不着头脑?否则,“学术性的网站”云云就真的成了扯淡!



发表于 2003-7-8 10: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向何处去”的老话题——落选论文,谨供批判!

洒家是把钝刀,切切冷猪肉还可以。没办法不“温柔”。所以必须“不断”“温柔”、藕断温柔、丝连温柔(注:此处与论坛上另一位“温柔”前辈无涉,特此声明。免得青年兄或以为洒家“温柔”一家,令“思想”前辈枉担“教唆”之嫌——不,“指点”)。
至于北大小四教的课桌、南海观世音的香火,岂是乡野田舍郎如洒家过问的?因为老兄大作中激情滂沱、致野人偶尔遗矢。自然还是“温柔”一刀、刮去为好。
青年兄要是想“田野”宋公明如何发配江州城、浔阳江上险些吃了船火儿的馄饨面和滚刀面,洒家倒可以“再提供一些这样的案例”。不过贼星子味忒重,只适合私下交流,免得污了“学术性的网站”看官们清眼。洒家的钝刀,自然只适合扯皮、不适合剥皮、更不该“扯淡”。
关于“老师指点”云云,青年兄真乃善下以弟子之心、上察先生尊意。这路刀法,化鬼头刀为娥眉刺,洒家得向老兄请教。
洒家只晓得,洒家的钝刀、想杀就杀、该剐就剐,自从庙堂林立、江湖日益缩小。偶见网络灌水、洒家不仅大喜:似这等鼠标一按、立时空空,花气袭人知昼暖、时来春梦了无痕。纵然洒家“调戏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卖了许飞琼”,又能有个屁话把留下?!(注:此种言语,来自西门大郎的金瓶梅词话。而非“学术性的网站”上其他前辈高人的再传刀法。如果硬要坐实“老师指点”,则无非都是西门庆的门下)
洒家这个贴,又“温柔”地零刀碎割若干回合。青年兄原谅则个。
:z: :z: :z:
[ 本帖由 温柔一刀 于 2003-7-8 14:01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7-10 17: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向何处去”的老话题——落选论文,谨供批判!


      白白等了许多时间,只见“一刀”晃来晃去,并不见有人讨论拙文中就斑竹陈泳超等先生对民俗学学科建设诸问题的疑惑提出的一家之言,鄙人除了遗憾,倒也不免心生疑惑了——这等“北京大学”的“专业学术论坛”又有本校副教授级的“青年学者”亲自主持,居然对“学术”问题不感兴趣!容或拙文续接的诸位的这个话题原本就不是什么“学术问题”?拟或此话题太过根本,故不方便“外人”插嘴?还是诸位均已经全想明白了,故不再值得一提?

      若干年来,读《金瓶梅词话》都是“学者”的特权,平头百姓哪得一见?一刀贤弟有幸栖息最高学府自然可以时时把玩,又时时有名师指点,故能出神入化,鄙人一乡村野佬焉得望其项背?西门一门之话语方式故非吾所长,而以鄙人之所短击“一刀”之所长,岂非傻瓜?梁山好汉的说话鄙人倒是乐意欣赏,但识不得一个“义”字者,纵然耍尽了十足的技巧,却一定并非真传。又,一刀贤弟隐名埋姓,当然敢于海口大开:“纵然洒家‘调戏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卖了许飞琼’,又能有个屁话把留下?!”而鄙人却是真名实姓地在学林说话,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岂敢放肆撒野闹个遗臭万年?!再说,鄙人来到贵宝地,意在与诸位学林高手学习、讨论问题,不是到“书场”来看大师们“表演”,此等好去处网上有的是,且鄙人一向对花里胡哨的卖弄文采不感什么兴趣,既然无问题可讨论,也就只好走为上啦。

      鄙人注意到本站一个转贴,有学人谈论本站并及“圈子”、“墙文化”云云,其实诚心可鉴,却也招来反感。鄙人以为,“圈子”也并非一定是什么坏事,只是不要搞成“自己放屁自己闻”式的圈子(蒋寅先生语《无奈的道德底线》)也就罢了,而一旦将\"专业学术\"的神话消解,所谓\"……\"实际上就成了可鄙的自慰和可耻的虚张声势(借刘宗迪先生语《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吗?》)啦。https://www.folkculture.cn/thread.php?tid=931   


      再摘录天明先生的几段文字,与大家共勉:

  我们都熟悉这样的场景:三五个文化人聚会,世风、国运、新闻、逸事……在舌头上热烈地跳跃着,话语激荡起话语,声调挑逗起声调。讲演者和听众互为而同一,目光在等待目光,故事在牵引故事。中国的文化人在这些讲述、编造、倾听中获得了奇异的充实感。笑政客的无耻、恨官僚的昏溃、哀贫者的疾苦、感岁月之悠远、叹人生之无常……各种版本的民间笑话问世、交流、传播。最后,大家一起又化作平静。文化人满足、热衷于这样的场景,而且极易在这样的场景里获得慰藉。角色不同,文化人经历参与的场景不同,制造场景的手段也不同。艺术家在画家村里,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新另人类在沙龙中间,学者在各种研讨会上,作家在小说文章里……最后则都化作无聊和空虚。这是文化人的传统。在社会上,文化人是如此洁净、旁观、无辜,我们无罪。这是士的传统,是我们文化人的传统……

  文化人一旦沦为流氓又是多么可悲可笑的事,而由此制造的种种精神成果,不过是一场春梦。或许我们这个民族的确有某种毛病,否则为何满街都是\"治阳萎早泄\"的江湖招贴?

  ……文化人都注重自己的职业,注重自己\"在\"的地方,我说这只是谋生,一个吃饭的饭碗,而且我们都有文化,都还在关心语言文字,关心我们这个共有的社群的环境。同朋友们一样,我也是先天的\"营养不良\",我也许做不了最好的,但就让我实践那最不坏的人生情境吧。像诗人所说的,\"假如我不再礼赞晨曦和落日,不再礼赞老人和少女,就把我逐出人子和圣贤的行列\"。

    中国古代有位文化人叫顾亭林(炎武),他曾说过\"士大夫无耻,是为国耻\"。我们所思虑的也只是我们的时代和文化。但顾炎武就曾说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纲纪崩坏,谓之亡天下\",顾炎武还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的忧患同样是惊人地重复,这足以让人深惧天心。

    (《悲哉,中国文化人》)





发表于 2003-7-10 19: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向何处去”的老话题——落选论文,谨供批判!

既然老兄明白不过是“一家之言”、而且“或拙文续接的诸位的这个话题原本就不是什么“学术问题”、就应该有点耐心嘛!
不见泡菜坛子里正开大会、难不成连个放屁的空儿都不留给诸位大侠小虾?!
不然,连个“‘自己放屁自己闻’式的圈子都保不住啦”!
稍安毋躁。吃好!喝好!走好!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3 14: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