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78|回复: 3

常怀感恩之心,莫忘敬畏之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9 14: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力:在许多感动之后——北大法学院2008年毕业欢送会致辞  


    不论你何种心情,这一天还是来了;居然来了;或,终于来了。
    但我不打算太多关注校园,因为过去半年来扎了堆的意外!二月,冰雪冻住了南中国。三月,拉萨的浓烟;全球华人呐喊:“做人不能太CNN”。四月,埃菲尔铁塔下,金晶抱着火炬,那感动了整个中国的羸弱但坚强的身姿。然后是五月和六月,撕裂大地和河流、也撕裂亿万中国人肝肠的特大地震,以及那些背着生者走出死亡、背着死者走出瓦砾的,比你更年轻的中国军人……我们流了许多泪水,和中国一起;此刻的你,还会感动吗?这注定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情感大起大落,一场最生动的毕业教育;你更多理解了自己,理解了中国,理解了这个相当复杂,不只有温情,还有险恶、有时还很残忍的世界/自然界。银杏树叶日见浓厚的那个早上,在排队献血的长长队伍中,我看到了你,和你的选择。你的身影告诉我,你的成长;然后,学位帽的流苏一闪,你走进了这个刚刚举行了110周年校庆的大讲堂…… ( http://www.tecn.cn )
    代表北大法学院,我欣慰地也真诚地祝贺你们毕业!
    预言当下是危险的。但我还是想说,多少年后,2008年不仅是你,更可能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具标志性的年份之一。不仅仅因为上述事件以及一个半月后的奥运,更因为你、我以及无数中国人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直觉、情感、思考和行动。一个利益和情感紧密交织的中国正在发生,穿越了生死于斯的村落、县乡甚或省市,也不再限于政界、商界或知识界人士。打湿中国的泪水,涌向汶川的志愿者和救灾物资,低垂的国旗和驻足的行人,以及舰、船、火车、汽车和工厂三分钟的悲鸣,重新锻造了我们每个人、这个国家以及每个个体与这个国家和世界的关系。我看到了共和国;我看到了共同体。 ( http://www.tecn.cn )
    这当然有,却不仅仅是人性和善良;更不因为所谓的“普世价值”。否则,死难更多的缅甸风灾为什么没有激起你我同等强烈的悲痛?奥运火炬传递为什么在各国会有如此不同的经历?以及为什么,尽管华人抗议,还是有许多美国人不知道、也没打算知道卡弗里先生究竟说了些什么?至少今天,民生与福利,民主和宪政,仍然、并只能以民族国家为边界展开。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对利益共同体缺乏认同,对共同的基本利害缺乏感知,他们就还只是法律定义上的而不是自觉的公民;所谓民主就不无可能导致战乱和分裂——想想10多年来版图一次次被切割的南斯拉夫以及今年2月间自行宣布独立的科索沃!而所谓宪政不仅可能成为一个地理国家的政治闹剧,更会是那里民众日常的生活悲剧——想想几年来爆炸声持续不断的阿富汗和伊拉克! ( http://www.tecn.cn )
    说这些也许boring的话,不仅仅因为你我是法律人。精神洗礼或情感升华固然重要,仅此却不足以应对当今世界,甚至不足以有效展开你个人的未来生活。需要更有穿透力地思考、感受和理解社会,智慧地洞悉幽暗的人性,看到那些也许恰恰因为情感强烈、我们才有意无意拒绝看和思考的东西,并行动。 ( http://www.tecn.cn )
    是的,我们愤怒于某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或成见,但那非常的愤怒也暴露了我们曾有过非常不切实际的期待,而这本身就是偏见。为什么如此期待别人对自己“全面”、“客观”甚至“正确”的评价?其中难道没有一点深刻的不自信,甚或自卑?而创造者会以行动和作品创设标准!当然应当批评CNN或BBC或德国《镜报》不理解甚至妖魔化中国,但怎么可能期待他们同你我一样、甚至比你我更理解这个国家?更别说热爱了。而你我又真的理解我们自己,或他们?卡弗里先生的刻薄言辞确有种族歧视的嫌疑,但不无可能,他试图以“很黄很暴力”的语言争夺收视率;如果这一猜测不错,那么你我有理由分享的 ( http://www.tecn.cn )
    情感反应,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是又有点“很傻很天真”?即使他真的仇视中国,那也正常——你怎么可能期待世界上每个人都对中国友好?正如不可能期待每个人对你真诚一样——除非你准备上当受骗!《让世界充满爱》是期盼,恰恰因为这个世界还没有,也许永远都不会充满爱。仅仅歌声,改变不了世界! ( http://www.tecn.cn )
    我们关心别人的看法,会努力沟通,必要时也将抗争。但看法,和爱情、友谊、信任乃至你未来的事业一样,不可强求;强求会使一切变质。中国和中国人的世界形象,说到底,要靠你我的长期努力。相信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善良和判断力,但首先自信: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强大的、更是伟大的中国! ( http://www.tecn.cn )
    还回到汶川地震。灾难使我们血脉相连,但要清醒意识到,这种心心相印未必,甚至就不会持久。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曾有过生动描述;涂尔干的《社会劳动的分工》则有过理性分析。情感是来得快,可能去得也快;和灾难不一样。而一旦生活回归常规,斤斤计较、勾心斗角甚或贪婪卑下,也会如野草重新占领它的领地。灾难考验个体的选择,但它不改良人性,因此谭千秋老师安息了,而我们的一位校友“范跑跑”老师则闹出了很多动静;灾难也不是长效的道德保洁剂,否则诺亚方舟的大洪水或肆虐的黑死病早该把人类带进天国了!事实上,这次地震同样没能挡住某些罪恶的手伸向死者的财物。而我们如此动情,相当程度上应归功于发达的媒体,特别是电视。“触目惊心”,“触景生情”,人类更多是依赖图像感知世界和自我的生物。我们很容易震惊于如山的废墟、成片的特别是儿童和孩子的尸体,乃至废墟间小郎铮的一个敬礼就让多少人潸然泪下;否则,8.0级、特大地震、近10万人死亡和失踪,在我们心中几乎就是一些抽象的文字或数字。 ( http://www.tecn.cn )
    不是苛求或批判,但也不是宽容,我只想暴露,你我在内,人类的一些弱点。永远不要低估这些至今没多少改变的人类弱点。 ( http://www.tecn.cn )
    甚至,我想说,地震后的许多慷慨,尽管发自内心的善良,却不仅仅因为善良,至少部分地,因为我们的人民更富裕了,国家也更强大了。许多个人才可能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捐款,捐出的也不再是穿旧或退出街头风景的衣物;才有人能够自行驾车甚至“打的”千里迢迢去当志愿者。中国政府才可能一个多小时即启动了,并在几天内运送了,10多万军人武警进入灾区;震后一个月就制造和调运了上百万顶帐篷和十多万套活动房。是,富裕不等于善良,但极度贫困甚至会剥夺善良。一个强大的祖国不可能仅仅是情感的,她还必须拥有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实,我们从来善良;但只是这一次,在整个世界面前,中华民族才得以展现令我们自身也震撼的强大的善良;而正是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为我们的人性在这一刻的饱满释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http://www.tecn.cn )
    这还算一个毕业致辞吗?冷酷说教中还夹带了“政治不正确”!但替代公式化毕业致辞的并非只是“柔软地想起这个校园”。面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我们必须超越昨天和自己;我们拥抱,却不止步于感性和温情!而且,我相信,无论如何,这都会是你心中最好的校园,留下了你的一段刻骨铭心;种种失意,哪怕是失望,时光打造,都会成为你回忆中的亲切。其实,记住这一点也就够了:贺岁之夜的广场上,这个大学的校长为你们,更为了你们,唱着“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 ( http://www.tecn.cn )
    真的,我相信,即使流了许多泪水之后,今晚,“上元居”的散伙饭上,我仍会看见你盈盈的泪光!
发表于 2008-6-29 14: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贺卫方: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  
——在2008届北大法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或告别演讲)  


    各位亲爱的毕业生同学,各位尊敬的学生家长和家人,各位尊敬的嘉宾和同事:
    刚才苏力院长说他的演说不是那种标准的毕业典礼致辞,也许他是想把标准的留给我,因为我提前起草了今天的讲辞。在中国的法学界,也许我是演讲最多的几位学者之一了。但是以往却很少写出讲稿,但这一次却非同寻常。第一个原因,这是我十多年来在我们学校典礼场合讲话的第一次,按照常规,典礼致辞还是要体现一种庄严的特点的。第二个原因,刚才主持人已经告诉大家,我是刚刚从机场赶来。这几天在瑞士离日内瓦不远的一个叫做纳沙泰尔(Neuchatel)的城市开了一个会,会议纪念当地出生的著名国际法学家瓦泰尔(Emerich de Vattel)的著作《万国法》(Le droit des gens)出版250周年。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贸易,曾经托人把这本书的几个片段翻译为中文,这是国际法在中国的第一次翻译,也是瓦泰尔著作第一次传播到东方。这也是为什么我被邀请参加会议的原因。按照航班行程,飞机应该在今天上午八点半降落首都机场,我们的典礼也是上午举办。我很担心航班延误,赶不上参加,就提前写好,以备“替身”代读。不过,幸运的是,我赶到了这里。 ( http://www.tecn.cn )
    同学们,在经过了三、四年或者更长时间在这所校园中的学习生活之后,今天,你们到了要毕业的时刻。毕业典礼上师长们的讲话不免要叮咛嘱托,离情别意,溢于言表。在纳沙泰尔湖畔的这座瑞士小城,遥想各位,我不知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在北大的岁月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你们走不出的背景——不只是未名湖畔美丽的风景,不只是书本课堂里的熏陶和训诫,也不只是老师们各具特色的风范,更重要的是,我们这所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诸位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http://www.tecn.cn )
    说到北大精神,我们每个人都不免产生一种不确定感。是的,这所大学百多年的历史内容是如此丰富,以致于对于什么是北大精神人们见仁见智,各说各话,一些解读差异之大简直让你误认为是在说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所学校!依我十三年作为本校教师的感受,我们学校最重要的传统便是蔡元培、胡适以及马寅初诸位校长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独立即不畏权势,不媚流俗。自由便是在研究与学习中以学术与知识的本原为指向,不受任何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至于兼容并包,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独立与自由的结果,它们内在地要求我们容纳异见,心怀谦逊,因为在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面前,没有霸权,人人平等。 ( http://www.tecn.cn )
    去年年初,借到东吴大学讲学之际,我专程到台北南港拜谒了胡适校长之墓。看着墓前胡先生塑像那泰然自若的面庞,我不禁想起这位终其一生都在为学术自由和大学独立而奋斗的先贤的种种事迹。他虽然早年就名满天下,但却总是把学术视为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他多次强调,凡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绝顶聪明同时又肯下笨功夫的人。他的治学视野极其广阔,很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涉足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宗教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并且在每一个领域里都取得卓越的成就。知识视野的开阔不仅让他在治学上触类旁通,而且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走势有了更为健全的判断。我们今天回过头来读他的政治评论,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对现代中国政治、宪政乃至法治应选取路径的论述是何等睿智、明辨,富于洞察力和想象力。可以说,胡适先生亲身参与了中国的宪政建设,从早年的人权论集,到晚年为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所作出的坚毅而理性的抗争,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为今人包括我们所有的法律人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树立了最值得效法的榜样。 ( http://www.tecn.cn )
    同学们,在这个场合我谈这么多关于胡适先生的话,是因为他正是我们的先校长。古人所谓“道非身外更何求”,我们要学习自由、宪政、法治的精髓,探索实现它们的途径,一些外来学说与经验固然重要,但是身边的范例更是值得珍惜的本土资源,我们更应该就近取材、努力仿效。胡适校长那种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对于家国以及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为人处事中体现的伟大人格都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标尺与境界。在中国法治正处在攻坚时刻的今天,能够将上述三者结合起来至关重要。李敖先生曾建议在我们这所校园中树一尊胡适塑像,我很赞成;不过,比塑像更要紧的是,我们要让他的精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这座校园里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 http://www.tecn.cn )
    各位同学,各位同事,我在开始的时候说这次演说对我很特殊,也许应该加上一条理由:我也将和在座的各位毕业生一样,在本学期结束的时候离开这所学校。我犹豫再三,是否在这个场合提及这个话题。当然,说起来离开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驿站”的变换。“驿站”的说法或许有些消极,不过,“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从一个更高的视角看,人短暂的一生的确像是一个匆匆过客。认识到这种短暂,也许会让我们及时行乐,不过,我总怀疑,那种在紧张心态的压迫感之下的行乐是否会带来真正的快乐,抑或不过是困兽之斗。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作为人,快乐的本源何在?我们如何将世俗的快乐与精神的欢愉相结合,并且产生出一种行动者的力量?这种哈姆雷特式的问题经常在我的耳边响起,最终促使我作出了离开这一艰难的决定。 ( http://www.tecn.cn )
    就像在座的毕业生一样,我这个在北大学习了十三年的老“毕业生”也要在这里表达自己由衷的感念之情。感谢北京大学,她让我在这里宾至如归,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家园。感谢法学院,感谢各位同事,这里的宽容气息让我这个多少有些异端色彩的教师如鱼得水。我要请求沈宗灵老师、由嵘老师、魏振瀛老师、张文老师、李贵连老师原谅,自己所成太少,有负你们的殷切期望。吴志攀兄、张守文兄,你们的厚爱应该得到特别的铭记。苏力兄,你作为人生的鼓励者、观点的商榷者以及我引为自豪的老朋友,请接受我的敬意和祝福——既祝福你,更祝福我们的法学院! ( http://www.tecn.cn )
    曾经有人调侃地说,假如没有学生,大学教师这个职业就是完美的。这样的玩笑也多少透露出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一个来源。不过,压力之源又何尝不是荣誉和幸福之源?请允许我说,北大法学院的学生们给了我最高的奖赏、最大的鼓励。多亏有了你们,自己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师生涯,才会有桃李满天下的自豪感。我愿意再说一次,“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和“北大法学院十佳教师”的荣誉将是我人生中永久的美好回忆! ( http://www.tecn.cn )
    说到这里,同学们可以看出,今年法学院安排我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效果:我送别你们,你们也送别我。送人者亦复被人送,劳燕纷飞,天涯何处再相逢?好在世界已经变小,资讯传递迅捷,相见不难别才难。我期待着再相聚,愿心中的快乐与幸福以及事业的丰收与你们永远相伴! ( http://www.tecn.cn )
    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08-6-29 14: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郭世佑:三字两语——在中国政法大学04级本科毕业晚会上的致辞  
——2008年6月21日晚  

    亲爱的04级同学,各位师长和家长:
    半个月前,我受校学生会和04级同学的盛情邀请,已经在家里接受摄像和录音,通过视频给你们留言了。我没想到,你们觉得这还不够,还要我出席今天的晚会现场,还要再说几句话。我知道,作为教员,这是一份特别的荣誉,你们让我感动,我感谢你们创造的这份感动(掌声)。你们的情意论证了我的一个观点,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那就是: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大学教师,真正的荣誉不是来自任何政府行为的学术奖励(掌声),而是来自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定,来自货真价实的课堂,深藏于你们的记忆和成长中。(掌声)教师这个职业是唯一能使职业人实现价值永恒的职业,因为教师的学术生命完全可以期待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成长得以延续,直至永远(掌声)。同学们:我有理由谢绝“百家讲坛”好几位记者的邀请,却没有理由谢绝你们。(掌声) ( http://www.tecn.cn )
    04级同学们,主持人把我作为教师的代表,这还不够全面,我想告诉你们,我不光是你们的教员,还是中国政法大学04级同学的家长,我的女儿就坐在你们中间(掌声)。4年前的暑假,她和你们都是马抗美副校长根据学校的招生计划,亲手把你们从四面八方招进同一个入口,它的名字就叫中国政法大学。4年之后,当年的入口就成了出口,是全校教师与职工的劳动与智慧把你们培育成人,使你们成其为人(掌声)。无论是在04级全体家长群体里,还是在全体法大教职员工中,像我这样拥有师长兼家长的双重身份,可能是唯一的(掌声)。那么,请允许我叫你们一声:孩子们!(掌声) ( http://www.tecn.cn )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辛苦了!但别忘了,还有与你们一样辛苦的,你们的师长!(掌声)
    孩子们,我在最近的视频寄语中,基于汶川8级地震的国难所赋予你们这一届毕业生的时空背景,我作为法史专业的教授与博导,已经给了新一届法律人一份嘱托和期待。不管你们已经有多少人签约了,还有多少人没有消息,既然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那么,军都山也不相信忧伤(掌声)。视频上的寄语我就不重复了,此时此刻,我再送你们三个字和两句话。有个成语叫“三言两语”,我就送你们三字两语—— ( http://www.tecn.cn )
    三个字,是近代中国一位著名人物给子女的家信中写出的三个字:第一是志,志气的志,第二是识,见识的识,第三是恒,持之以恒的恒。他说:“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掌声) ( http://www.tecn.cn )
    在我看来,在这三个字中,志尤其重要。有了志,恒就没有问题,有了志和恒,识就不在话下。“法取乎上,得乎其中;法取乎中,得乎其下。”(掌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掌声)有了志,就会有梦想,有了梦想,就会有追求,一个连梦想都没有的人生不仅是乏味的人生,也是孤独得可怕的人生。(掌声) ( http://www.tecn.cn )
    还给你们两句话,第一句是96岁高龄的法国修女以马内利在《活着,为了什么》一书中说的:“物质的消费无法解除生命的焦虑,精神的思维也无法克服存在的孤寂。终极的答案不在科学的进展和理性之中;唯有爱的行动,在关切、付出和分享当中,生命才得以完整,人类灵性的光芒才得以绽放。”(掌声)孩子们,以马内利修女说得多好啊!就凭她这句话,她就可以成其为伟大和不朽。(掌声) ( http://www.tecn.cn )
    第二句话是我属于的原创,用法律人的专业语言来说,它的知识产权属于我。有人在流行歌曲中唱道: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在我看来,此话顶多只说对了一半。就人与人的相识、相聚而言,可以这样说,因为任何筵席都得散场,今天的晚会固然很精彩,等会也将曲终人散,但是,就大学四年的同窗之情、师生之情而言,还得倒过来说——既然曾经拥有,必将天长地久!(掌声) ( http://www.tecn.cn )
    谢谢!(掌声)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14: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怀感恩之心,莫忘敬畏之情

                  ——在武汉大学法学院2008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008年6月18日  肖永平

各位亲爱的同学:

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法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对大家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在我的记忆中,大学四年,毕业期间可算是一段兵荒马乱的岁月。在这段非常岁月,几乎每个同学都试着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二十年前,和在座各位同学一样,我在同样兵荒马乱的情境下告别母校来到了我们武汉大学法学院。二十年后,再次参加毕业典礼,很想找回当年意气风发、文采飞扬的感觉,但猛然间发现,无论脑子怎么转动,血液都无法澎湃。是啊!二十余年的法学专业训练和教学生涯,那些真实但冰冷的关于社会因果性的知识,那些严谨但干巴的关于行为合法性的规范,那些科学但生硬的关于学术规范的戒律,早已根植于我们的思维。我们这样的法律人、教书匠,已经习惯于将激动而鲜活的情绪转换成平静但沉闷的理性。不过今天,我想讲一点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的感受,算是给大家补上一课吧。

看着你们即将离去的身影,我们既留恋、又欣慰。留恋的是,你们在这里成长,这里曾经是你们的家,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与你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里,曾有你晨读的身影;在充满活力的操场上,曾留下你青春的欢呼。欣慰的是,你们终于学有所成,可以在新的起点上崭露头角了。

四年前,也许你们“少年不识愁滋味”、“初生牛犊不怕虎”。到如今,你们一个个都成了亭亭玉立的“超级女生”,虎虎生机的“绝对男人”。你们才情满怀,风华正茂。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不是庆祝“结束”,而是欢呼开始;不是纪念“完成”,而是宣布进步,因为用来表达“毕业”的英文graduation的词根本身就含有“开始”和“进步”的意思。

过去的四年,也许你曾是一名学习标兵,好学深思;也许你曾是一名学生干部,忙碌充实;也许你曾是一颗“社团之星”,活跃上进;也许你曾是一个校园文艺明星,多才多艺;也许你曾是一位普通同学,沉稳静气……不管怎样,你都是以自我的独立个性,度过了属于你自己的大学生活。

过去的四年,你们也有成功与失败的差异。也许你很成功,奖学金、辩论赛、学术新星,“一个都没有少”,甚至“三个代表”知识竞赛你都名列前茅;也许你很失败,学习和感情都一团糟,你仿佛是被武大遗忘的角落。不过,你一定要知道,这些都不是你现在对未来乐观或者灰心的理由。因为这只是人生的第一章,也许现在的一切,在你后面的人生章节中很快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因此,在今天这个快乐而庄严的时刻,我想送大家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莫忘敬畏之情”。

感恩不只是对别人说声“谢谢”,而是一种说不出口的、在心里装一辈子的债务。因此,感恩的人无论住在哪里,财富多少,都懂得生活的艰难。也就是说,感恩的人懂得因果关系,懂得自己哪怕能活一分钟都仰仗无数的因缘和资源的支持。这些因缘关系到父母、朋友、同学等很多你认识甚至不认识的人。这些资源包括无数社会系统、环境系统和文化系统的福佑。所以,感恩首先要感谢粮食,是她让人们生存下来并生活下去;还要感谢水、草木、鲜花、小鸟、晴空、土地和干净的空气,尽管他们不是为了人们享受而存在,但人们享受了就不要打扰他们,更不要伤害他们。

以上是大因果,在小因果的感恩链条里牵连着父母和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们。对父母不孝,相当于对自己判刑,剥夺信任权利终身。对这种人,发现一个,要远离一个,永远不要结为朋党。而帮助过我们的人,无论他现在贵贱、愚贤,都要感激,不因时过境迁而轻慢。

事实上,感恩是一种心态。一个人如果只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仍然叫小气,或者冷漠。他们把人分为助己和非助己两类,这叫势利眼。对天地无感恩之心,对人的感激必然短暂。

感恩也是一种世界观。感恩的人把自己看的很轻,把别人的帮助看得很重,觉得意外。因而难忘,常存报答之心。

感恩还是一种自爱。感恩的人一定对别人的帮助感到不安,不是别人欠你,而是你欠别人。这里的“欠”不是欠情,而是报答。如果没有机会报答施主,也会帮助他人。

同学们,如果你常怀感恩之心,幸福就离你不远了。

谈到敬畏,应该是我们法律人的应有品格。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说:我们已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从校园迈入社会,你们的风险指数就从绿色变为红色。风险有多种,可能是政治风险,贪赃枉法,锒铛入狱;可能是经济风险,幻想天上掉馅饼,交友不慎,受骗上当;也可能是健康风险,偶尔放荡一下,也可能导致终身的遗憾甚至生命危险。

同学们,人生是单程道,一些致命的风险一旦降临,它就是终局的,是不可变更和不可撤销的。因此,我们要敬畏他人,而不仅仅是领导;要敬畏规则,而不仅仅是人情;要敬畏法律,而不仅仅是权力;要敬畏真理,而不仅仅是权威。

同学们,只要你不忘敬畏之情,你的事业就成功了一半。

“四载风雨珞珈山,一世情系武大人”。你们的血液中已经流淌着武大的气质。母校希望你们事业有成,更希望你们幸福。如果你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经常记起和体味这句“常怀感恩之心,莫忘敬畏之情”,我就心满意足了。

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9: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