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着织女星——评《七夕》,宋颖写于2013年10月
没有批评是因为我期待着他把没有放进书里的材料和各种大小失误等有一天能用《七夕考》写清楚。学术不是一时一年十年的事情,可能是种生活方式,是我们民俗学从业者的生存状态。关于七夕节庆的学术研究热点,大多集中在七夕与文学文本如牛女传说的关联与流变。众多考证论述当中,王孝廉《牵牛织女的传说》一文尤以资料之周全与逻辑之晰密见长。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对周边国家七夕节俗源流与现状的关注也在升温。这一方面引发了对当代文化产业建设与消费模式的商业引导下,中国七夕节与西洋情人节的利益驱导与相关辩争,另一方面,向内找寻传统文化的流脉,促进对中国境内七夕节地方化风俗恢复、再造及对相关风物的具体绍介等。中国文学积攒的七夕古典诗词迄今脍炙人口,从汉魏名篇到唐诗宋词里所吟咏的河汉女、鹊桥会,直至明代万历年间刻印的《牛郎织女传》,七夕始终活跃在文人的笔下,寄托无限的浪漫情怀。
在《失落的天书》、《古典的草根》之后,刘宗迪竟然于喧嚣中拣出为人忽视、业已湮没的波斯习俗。一本《七夕》,于2013年8月在三联书店“节日中国”系列丛书中得以出版,几个重大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终于汇集完毕。今日展卷而读,诗性洋溢的目录,由问题引导展开的风俗漫谈,图文相互参详,用心之机巧与才思之独到,引人入胜。
与西方庞大周详的星座神话相较而言,中国的星辰神话所剩寥寥无几。在仅存的几颗亮星的故事中,有的依然徒有其名,像参星与商星,杜甫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有的委屈在芜杂的道教仙家中,形象模糊,例如北极星,他变成道教中的太一真君,故事里的玉皇大帝,只保有一个虚空的崇高地位,不惹人爱。而值得一提再提的,只有织女星与牛郎星的传说了。
夏夜星空,天琴座的织女星和天鹰座的牛郎星被杳渺的银河隔在寂寥的两岸。千百年来,从《夏小正》记载的“七月,织女正东向”推演出动人的牛女故事。最早的说法是,天上有颗织女星,随着岁月的延展,表述逐渐累积,情节慢慢发展成织女是天帝的女儿,织女勤劳又孤独,织女会渡河去嫁牵牛星(后来的牛郎),相聚的这天(她出嫁的这天或他们见面的这天)就是七月七日,喜鹊(或其他鸟类,如乌鸦,鹌鹑等)会到银河上去搭桥。织女被赋予了一个有光环的好身份,天帝之女。她与贫寒出身的牛郎星结成夫妇,还育有一子一女,正对应着夏夜星空的天象。一颗织女星,累世以来牵扯出一家人,天帝、王母、夫君纷纷登场。父女、母女、夫妻、有的异文还包含着祖孙等家族内部关系。用现在的话说,这个传说已经演变成屌丝逆袭白富美却换来泪水涟涟悲惨结局的典型范本。
《七夕》一书展现了随时光流逝的中国古代风俗。夏秋交际,瓜果成熟之时,大火星西坠,织女星正当中空。悲凉之秋蔓延的肃杀之气,从七夕时悄然而起。农事稍闲,女儿家黄昏纳凉,比巧正值其时。这出嫁要用的各种针线刺绣,女红精美绵密,手法细腻别致,各色物件一应俱全,优雅又温情的一片秀场在月光下摆将开来。熟能生巧,巧即熟出。女人们聚拢月下,穿针引线,陈设瓜果,品评比巧,坐等“喜子”(蜘蛛)结网。皓月当空,绣工即成,喜线符应,促织鸣叫,瓜熟蒂落,须是女子出嫁之时。四季变换有节,一年从春到秋的女红忙碌,一生从幼及长的累积展开,都到了收获的时节。年岁不饶人的恨嫁之心与岁月如流水的无奈之情都默然而悄静地流淌在温柔的月夜中,沉静的风中已有丝丝凉意。
书中提到,广东的七夕风俗讲究“摆七娘”,准备七色纸的仙女服饰,拂尘、梳妆镜、发篦、裁剪刀、发簪、绣花鞋、玉钗等,月夜下献给七位仙女。 织女拥有天帝之女的身份,七仙女也有王母的庇护,在散播过程中,织女与牛郎的故事,与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有交集和重叠,民间习俗上也笼统对待,织女与七仙女都被看做天上的巧女,都能护佑地上的祈愿。
刘宗迪指出,七夕承载的是农业社会里人们对于荣枯更替、聚散循环现象的感性认识,单只织女星的名目,就牵引出西方的天堂之魂、鹰鹫巨鸟等潜隐着东方的北极天帝、鸦鹊鸠鹑的意象,东西在浩渺的星空下开始充满想象力的对话。在汉代《博物志》中记载的穿越时空的天河浮槎,茫茫忽忽中连接着人间和银河。到了宋代《岁时广记》里补充说,去的那个人就是汉代的张骞,织女还送给张骞一块支机石,现在就落在四川成都的青羊宫附近。从西汉《西京杂记》中讲的月下穿七孔针,到了唐代就演变成九孔针。魏晋《世说新语》里提到人们要晒书、曝衣,把一个季节变换而进行的日常行为,通过名人轶事的效应,渐渐固定在七月七,到了宋代就兴盛而成曝衣楼、曝书会。
一代有一代的时尚。从七月初一就热闹非凡的宋代街市,售卖“谷板”、“种生”、“摩睺罗”,买不起贵重奢侈的摩睺罗,就买个新荷叶,自家装扮起来,效仿摩睺罗。宋代一个“泥孩儿”,或称“巧儿”,在以往的研究中,与印度佛教专管毁灭与再生的大黑天,人身蛇首的大蟒蛇神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来到中国却很接地气,变成喜闻乐见的求子习俗中的“化生儿”。
在刘宗迪的笔下,上述宋代七夕新鲜的风俗,如摩睺罗、水上浮、谷板、果食花样、果食将军、种生、双头莲等,可以追溯出多情的女神到冥府去解救少年情人的故事,这样一引,可不得了,西亚的塔穆兹、埃及的奥里西斯、希腊的阿多尼斯、花剌子模的半神西雅乌施、波斯祆教的雨神提什特里雅等等纷纷登场。中亚粟特七月历时七天的哭神儿,正好与悲惨的牛女故事声气相通,如此这般,宋代的七夕乞巧与祆教遗风结合,正说明了一种文化事物因机缘巧合落地到另一种文化背景中来,被重新塑造而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些现代人已经觉得陌生的节俗事项,在不断追问中,抽丝剥茧似的一一展开,饶有趣味。
清代独特的七夕风俗是,福建东南沿海一带有“拜魁星”的习俗。与文人学子功名相关的“二星”,之一文昌星,传说生日在二月二,另一就是魁星,传说生日在七月七,也有一说在正月十六。魁星是头角峥嵘的“鬼踢斗”的形象,士子们甚至讲究要买了大蛙放掉,以求魁星护佑。今日所能见到的魁星图,还用书画玄机,将“吾日三省吾身”或一些论语文字融入魁星的形象线条中,能将这些隐藏的妙语一一寻到的学子,便有高中功名的可能。
针对这种现象,刘宗迪质疑,为什么之前所拜的织女星,过了宋代便在记载中出现了鬼怪形象的魁星,到了清代盛行于东南一隅。听他娓娓道来,波斯祆教的雨神提什特里雅,就是天狼星,西方与东方都把短暂出现的天狼星,看成搭弓射箭的好靶子。这个名称与波斯人对水星的称呼常常混淆,而水星是书写和文人的保护神。波斯7月的特里甘节,不仅是祈雨的节日,还是祭祀文明教化之神的特殊时节。在宋代诗文中频频出现的天狼星,明亮程度不及其高处的鬼宿和井宿,四方形的井变化成四方形的斗,鬼踢斗的造型又由画生字,逐渐抽象合并成一个“魁”字,文人赋予了它具有保护文人的魔力。
七夕之夜从哭哭啼啼的故事中渐渐变得好玩起来,一边是女人们穿针引线,瓜果满案,一边是男人们扔着桂圆、榛子、花生,关心着未来的功名,在欢声笑语中求个好彩头。读书至此处,七夕古俗已经“渐行渐远”了,现代的人们还照样和着面打模子炸巧果,种豆芽系红线送巧娘。夏季已去,生的力量渐远,大地进入萧瑟的冬季,酝酿着新的契机。
《七夕》一书保持着与丛书系列中其他各卷的文学风格,作者舍弃了对七夕引出的西进风俗在地化的纠缠,不过分执着于学理阐释。在此书出版之前的这五六年来,刘宗迪曾有《遥看牵牛织女星》、《七夕故事考》等论文散见于《读书》上为铺垫。作者先学气象,又修美学,再治神话,迟来的这本书,多年厚积薄发,才思奇巧敏捷,笔下文采飞扬,《七夕》确实好看。
遥远的这颗织女星,在天文学上叫天琴座α。还有一个说法,1.3万多年以前,织女星曾经位处北极星,由于地轴的进动,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座α星。而太阳系正以每秒19公里的速度向着织女星的方向飞奔。如此说来,我们其实没有在遥看织女星,而是在步步接近她。求知的人总在路上,须当“且行且珍惜”。
仅供讨论,请勿转载。谢谢。
[ 本帖最后由 瓶子 于 2014-3-15 21:44 编辑 ] 如果没有学者的参与,是不可能如此成功。如果没有媒体的热情与专业精神,也不可能有如此的效果。合作是双赢,希望这样的传统文化建设工作更多开展。 宗迪七夕好看,源于他多年的积累与想象力及文笔的超群。
回复 46# 1217 的帖子
进攻性防守?向您再请教。回复 41# 张勃 的帖子
张老师一直坚持在报纸上发文章的。坚持坚持。用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阅读来解决问题
原帖由 caiseshamo0716 于 2014-3-15 20:18 发表萧老师,请您具体谈谈怎么助力推动社区的传统节日传承呗
萧老师已经回答了一些。最后还是要自己用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阅读来解决给萧老师提的问题。期待ING
回复 47# 瓶子 的帖子
文字很优美求知的人总在路上,须当“且行且珍惜”。这句话尤其耐人寻味 一、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主动传扬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与魅力;二、主动对传统节日的某些不适应现代部分进行替代性改变,如对祭祀亡人的过分铺张部分就应该以简化,这些符合祭祀的古风原义。三、积极将现代因素融入传统节日中,增加传统节日的现代活力。
回复 52# 张勃 的帖子
知道了,今天去北师大参加了有关田野调查的讨论,受益良多。我会继续努力的:loveliness: 萧老师,我下周去上您历史民俗学的课:)此题亦彼题,受众不同,风格不同
这个七夕书评的正题,本来是2013年8月七夕带队参加行知课堂的中学生夏令营时的题目,我定义为公共民俗学的实践活动追逐着织女星
写给生命之光——发现明日中国夏令营 201308
宋颖
当接过豆豆递给我的底色明艳防雨镶边的行李牌时起,我第一次加入到背着背包和水袋,穿着户外服和徒步鞋的队伍。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跃入眼帘,队员的年龄居然从7岁到67岁不等。我不晓得自己那些古远、僵硬又枯燥的书本知识如何通过与知识背景如此多样的受众的互动而能够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不过,这倒是我颇为感兴趣的面向公众的民俗学实践,于是我怀着下田野般的兴奋心情跟大家一起坐车前往丁村和陶寺。
这天是传统的节日七月七。织女星属于天琴座,夏历七月瓜果成熟之际出现在天河之东。在中国文化中,早在《诗经》里就记有这颗星星的名字。天河两侧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恐怕是中原大地夏夜天空最美丽的传说了。我们一起体验了巧果制作、穿针乞巧、参详魁星等参与环节,孩子们做事情的专注、认真和热情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我讲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和学术研究时,又都聚精会神、兴致盎然的。
这天下午为打制石器要徒步5公里,那些年龄只有我的一半,甚至一半的一半的孩子们,轻松的走在我的前面,我心里不由地为他们喝彩。淡然又坚定,低调又全面的孩子们,身上有种蓬勃生长的快乐和喜悦,像太阳下炙烤地新鲜青草的味道。那种生长的声音,无处可寻,全在自己的内心。我已走在衰老的路上,惟愿慢一点慢一点的到达彼岸,而有时间倾听内心拔节的声音。
20年前,我在少年时期曾经读过苏联作家叶弗列莫夫的《仙女座星云》,至今还是记忆中闪光的小说。书中提到在共产主义的时代,有一艘飞船前往织女星,带回了很多资料,后来者便踏上了前往蓝色太阳的新星系。书中展现了未来世界天文与考古、科技与文艺发展的全景。回头去看,我与那时行走在旁的伙伴们,也各有追求的专业方向了。
15年前,Jodie Foster 在演的美国影片《Contact》(超时空接触)也讲述了一位女科学家发现来自织女星的讯号,独自探寻和坚持,最终穿越虫洞到达织女星的故事。故事通过一个人的专业持守和生活经历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冲突。作为人,往往最初的信仰决定了其一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这些与织女星有关的作品,是我深深喜爱的。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往往形成了一个人贯穿一生的人格和品质,奠定人生的气度和格局,成为后来面对人生问题时寻找选择与解决思路的原初之径。
天上的织女星永远在牵牛星的前面,追求梦想的人总在路上。祝福夏令营的孩子们!
暂告段落,以星你暖楼致晚安
期待学术与实践的结合,期待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民俗,带着旧与新;节日,带着喜与悲,在讨论与刷帖中,工作与休息中让我们继续前行。[ 本帖最后由 瓶子 于 2014-3-15 21:3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