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刀 发表于 2006-7-27 17:48:59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好了,戈兰公子,小子无状,一个回合就被你抓住袢甲丝绦提过马来,摔将下去,并且狠狠踏了几脚(马脚)!
说话不严丝合缝,也算咎由自取。
不过见这几日坛子上冷冷清清,大家都去竞选女婿去也,便在这边干笑几声,自说自话撑撑场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很疲劳!您就算空负了玉树临风白饶了才华横溢没选上女婿满腔愤懑,也犯不着让我触这个霉头啊……
被讨论,不是幸福吗?
就算是境界低的粉丝们在那里瞎关注:(

楼上这位仁兄,您或者是初来乍到,可在这一亩三分地上跺跺脚就能引发海啸的人物,您还是该牢牢认死才是。人都已经出来应声了,您还有什么好怀疑的?
没见过戈兰讲话,也该见过他跑啊!

戈兰 发表于 2006-7-27 17:59:58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糟糕了,刚才我是因为没有赶上人家抛绣球,心灵受到创伤,窝了一肚子的委屈没处倾诉,一不小心说了过头话,呛到了如刀刀,如刀刀千万也不要像我这样脆弱,也因此留下心灵的阴影。
我们这些人其实都和如刀刀一样,都是刀子嘴豆腐心。
从此之后就作一块柔软的豆腐,感受被刀刀讨论和切割的幸福。

雪村友梅 发表于 2006-7-27 18:39:33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没有关系的。
大家都明白宗迪的性格——打击力和抗打击力都比较强。
比平淡的灌水,有火药味的帖子好得多。
刀刀,你大可以开火反击。

戈兰 发表于 2006-7-27 20:08:15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雪村兄作风有问题喽!
转移斗争大方向,挑动群众斗群众,这可不是雪村大侠的一贯作风。

戈兰 发表于 2006-7-28 00:04:06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一则很有用的材料,告诉我们现在的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观察方法。

“七月七”浪漫观星 天象馆相约火山岛


www.GX.xinhuanet.com   2006年07月27日 09:16:54  来源:广西旅游网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七月初七了。巧的是今年闰七月,刚刚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的“七夕”将过两次:一次是7月31日,一次是8月30日。双七夕’又是38年才遇一次。“七夕”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唐、宋年间曾是一个火爆热闹的民俗大节日一些民俗学家建议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并应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七夕”的文化底蕴。

    夏夜,星空中多了“浪漫的传说”。据广西科技馆天象馆介绍,著名的牛郎星和织女星都已进入一年之中的最佳观测期。虽然“七夕鹊桥相会”只是人们善良的一厢情愿,但是进入7月以来,织女星每晚10时前后高悬于天顶,携手牛郎星和天鹅座的亮星天津四星,构成夏季星空的“超级明星组合”——即著名的“夏季大三角”。

    七夕节前后,由广西科技馆和火山岛风景区联合举办的户外天文观星活动将在火山岛举行。火山岛地处防城港光坡镇红沙村东面海上,远离城市,是晚上观看天象繁星的上佳地点。天象馆将在岛上架起天文望远镜,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100名天文爱好者可以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到天鹰座上的牛郎星和天琴座上的织女星,以及其他美妙的星座,寻找北斗星,北极星等。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过中华民族自已的节日” ,感受独特的中国“七夕情人节” ,在大家玩得开心的同时,也能学到更多的天文知识。

    “七夕”是美丽的误会
    本月的最后一天是农历七月初七,即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相传那晚是天上的“织女”与“牛郎”一年之中唯一一次在银河相会的机会。事实上,银河系中的确有两颗恒星分别以牛郎和织女命名,然而,两者相距14光年,即使坐几百年的火箭也见不上一面;更重要的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的距离是相对恒定的,七夕之夜也不例外,彼此的距离不会在这夜缩至最小。

    牛郎星,学名河鼓二,即天鹰座α星。银白色的它距地球16.7光年,直径相当于1.6个太阳,表面温度在7000℃左右,发光本领比太阳还大8倍。牛郎星所处的天鹰座,位于银河东岸。

    织女星比牛郎星更大更亮些,呈白色,离地球26.4光年。它的直径是太阳的3.2倍,体积足有太阳的33倍,表面温度为8000℃左右,发光本领也比太阳大8倍。据科学推算,由于地轴运动的缘故,待到公元14000年时,织女星就将取代现在北极星的位置。它所在的天琴座,则位于银河系西岸。所以,与其说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不如说是整个天鹰座和天琴座因为银河而“分居”两岸。

    牛郎织女“拖家带口”
    其实,牛郎星和织女星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孤独。牛郎星两侧有两颗暗星——河鼓一、河鼓三,与牛郎排成一直线,好似牛郎的两个儿子,牛郎用扁担一肩挑一个。织女星旁也有四颗暗星,排列成一个小小的菱形。传说中,这是织女的梭子,她一边织布,一边深情地望着银河对面的丈夫和两个儿子。

    在古希腊神话里,织女星及其周边四颗暗星还被想象成一架七弦琴,它的主人便是著名的俄耳甫斯,他的歌声和琴声能使岩石落泪,令流水止步。

    【观测提示】
    牛郎星和织女星均位居全天20大亮星之列,一年之中大多数时间都能看到。秋天日落后现身于西面天空,春天日出前在东面天际探出头来,夏季的观测条件最好。站在比较空阔的地方,你可以先找到著名的“夏季大三角”,然后一一对号入座。这个月里,每晚10时左右出现在你头顶附近的是织女星。10时以后它逐渐西去。牛郎星的位置稍稍偏低。若有双筒望远镜相助,你还能通过周围暗星的数量来区别牛郎星和织女星。由于两颗星都是很明亮的恒星,一般情况下,避开明亮的灯光就可看到

    【民间故事】
    “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甚至更早。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牛郎织女这一对有情眷属被王母娘娘阻隔于天河两侧,只有在“七夕”才会踏上鹊桥聚会一次。2000多年来,无数诗词歌赋讴歌着这段感人爱情故事,特别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成为千古绝唱。

    【活动方案】
    农历七月七观星象的最佳时间从7月29日—8月3日(农历7月初五至初九)。
    活动分为几个主题:
    1、7月29日繁星之夜合家欢,适合家庭、朋友相聚;
    2、7月30日探索宇宙之旅,适合天文爱好者;
    3、7月31日喜鹊搭桥浪漫夜,适合情侣、夫妻、单身男女等;
    活动除晚上观星外,白天还可以观看火山石,进行海泥浴,以及沙滩运动等。


--------------------------------------------------------------------------------


    详细行程:
    一、7月29-30日繁星之夜合家欢(适合家庭、朋友相聚)
    7月29日上午8:00民族广场集合,乘车往防城港区光坡镇红沙村,车在防城港高速路口出,再走三级泊油路,抵达码头,乘船游览龙门群岛。然后船往火山岛,岛上午餐。

    下午火山岛游览,七彩石滩、奥运奇石(鸿运石)、火山石、天堂滩、海誓山盟、海沽石烂、龙腾初起、金龙摆尾、古鸟望夫、兽神观日、海龟下蛋、雄狮护航、红树林、白树林、古龙树林等;在高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中,退潮时进行海泥浴,还可在大沙滩上进行和种活动,沙滩排球、放风筝等。

    晚上8:30上山顶,观测星空,讲授观看天空常识,寻找牛郎织女星,通过天文望远镜“遨游天空”。 星夜歌声、兔子舞等……甜蜜梦香(住火山岛)。
    7月30日,早餐后参加渔家乐活动,钓鱼、捞蚝等,或者打朴克等。
    午餐后乘船、乘车返程。

    二、7月30-31日探索宇宙之旅(适合天文爱好者)
    7月30日上午8:00民族广场集合,乘车往防城港区光坡镇红沙村,车在防城港高速路口出,再走三级泊油路,抵达码头,乘船游览龙门群岛。然后船往火山岛,岛上午餐。

    下午火山岛游览,七彩石滩、奥运奇石(鸿运石)、火山石、天堂滩、海誓山盟、海沽石烂、龙腾初起、金龙摆尾、古鸟望夫、兽神观日、海龟下蛋、雄狮护航、红树林、白树林、古龙树林等。天文知识交流,专家指点。

    晚上8:30上山顶,观测星空,讲授观看天空常识,寻找牛郎织女星,通过天文望远镜“遨游天空” ,“寻访你心中的星系” ,交流天文探索经验…… 星夜歌声、兔子舞等……甜蜜梦香(住火山岛)。

    7月31日,早餐后参加渔家乐活动,钓鱼、捞蚝等,在高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中,退潮时进行海泥浴,还可在大沙滩上进行和种活动,沙滩排球、放风筝等。
    午餐后乘船、乘车返程。

    三、7月31日-8月1日(七月七中国情人节)
    喜鹊搭桥浪漫夜(适合情侣、单身男女)
    7月31日下午15:00民族广场集合,乘车往防城港区光坡镇红沙村,车在防城港高速路口出,再走三级泊油路,抵达码头,船往火山岛,岛上晚餐。

    晚上8:30上山顶,配对游戏,观测星空,寻找牛郎织女星,通过天文望远镜“遨游天空” ……真情对白、星夜歌声、兔子舞等……烧烤鲜蚝……甜蜜梦香(住火山岛)。

    8月1日,早餐后往海誓山盟、海沽石烂合影,快乐火山岛游览,七彩石滩、奥运奇石(鸿运石)、火山石、天堂滩、龙腾初起、金龙摆尾、古鸟望夫、兽神观日、海龟下蛋、雄狮护航、红树林、白树林、古龙树林等。参加渔家乐围海捕鱼活动等,在高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中,退潮时进行海泥浴,还可在大沙滩上进行和种活动,沙滩排球、放风筝等。

    午餐后乘船、乘车返程。
    注:8月1日起禁渔期结束,可以捕鱼啦!

tianxinyijiao 发表于 2006-7-28 23:37:39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还是看刘宗迪自己怎么回答吧!

谁会跟你们啰嗦?

刘宗迪 发表于 2006-7-29 01:52:23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tianxinyijiao 于 2006-7-26 14:55 写道:
几点疑问:
1婚姻不幸是否意味爱情不美--《日书》是说婚嫁,何况文化本是积累演化的,人格化为爱情故事后,里面的价值倾向和情感色彩已经十分明显。
2上巳节最初也与爱情无关,而是与驱邪祈福这些更为基本的生活需求相勾连,在周朝乃是招魂袚禊的日子。所谓踏青,也是演化的结果。
3同是演化,在汉民族的生活习俗中,今天究竟是三月三还是七夕节更具有影响力?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废物之文化遗产目录实际已经给出了答案。
4由此引出一个方法论问题:文化作为生活方式,它的问题是否可以简单按照知识论原则解决?民风民俗的演化过程也许不合“逻辑”,但却是特定族群之生活需要、审美趣味和价值理念等的投射凝结。学者是阐释者而不是立法者,换言之,就是采取“从众”的态度为好。
5说将七夕节说成情人节是以西方诠释中国,那么将三月三说成情人节又属于什么呢?现代人们有情感需要,传统节庆有相近主题,促成它们的结合,使情感得到释放使传统获得新意岂非两全其美?为什么要胶柱鼓瑟泥古不化还自以为是自以为高呢?


这个话题已经很无聊了,我本来想蒙混过关,糊弄过去,或者让戈兰出面替我抵挡抵挡,现在看来在劫难逃,谁让我趟上了七夕这个浑水了呢。

1,问:婚姻不幸是否意味爱情不美--《日书》是说婚嫁,何况文化本是积累演化的,人格化为爱情故事后,里面的价值倾向和情感色彩已经十分明显。

答:爱情和婚姻的关系问题,非本文的研究范围,而且这个问题恐怕永远也不会有答案。除非请教上帝或者凤凰卫视窦文涛。
    你意思大概是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原本是星象知识,后来演变为爱情故事,爱情的意味已经非常浓厚,为什么不能把七夕作为情人节?我理解的不错吧。
    尽管我旨在考证牛郎织女的故事原本是星象知识,但我从来没有否认牛郎织女已经成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就像我考证出橡树原本是一颗橡子,但并不等于我否认橡树是一个参天大树一样。
    但七夕有这样一个爱情故事(以及其他一些因为这个故事而引发的文人关于爱情的想象和创作),却并不足以能够让七夕成为情人节。因为民俗学者都知道,决定一个节日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习俗,历史上从来没有关于七夕有青年男女聚会联欢、谈情说爱的习俗的记载,就足以证明七夕不是情人节。七夕的主要传统习俗是乞巧,而这正是从七夕作为秋天纺织季节来临的标志这一点发展而来的,古代的妇女从这天开始纺线织布缝衣,所以这天要乞巧,即祈求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原本是乞巧节。
    因此,私意意为,为延续传统计,为保存文化计,与其炒作什么七夕情人节,不如把七夕乞巧的习俗加以泛化,发展为女性的赛艺节,展现中国女性的才华、技艺和魅力。

2,问:上巳节最初也与爱情无关,而是与驱邪祈福这些更为基本的生活需求相勾连,在周朝乃是招魂袚禊的日子。所谓踏青,也是演化的结果。

答:你对古代文献的理解显然有局限,强不知以为知。《诗经》中就有关于在春天节日(当然不一定是上巳,因为那时候历法尚不完备,还没有上巳的概念)联欢聚会、谈情说爱的记载了。爱情是所有民族春天的所有节日最原始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其实,西方的情人节,原本也就是古希腊罗马的春节,即农神节或牧神节,圣瓦伦丁的故事只是基督教窃取了这个节日后强加给这个节日的,(就如同屈原投江的故事是后人强加给端午的一样。)因此,西方的情人节其实也就相当于中国的春社、春分、寒食、清明、上巳等等一系列春天的庆典。
    因为古人历史著作中不语风花雪月,对这些节日的爱情狂欢色彩避而不谈,而仅仅是津津乐道于利于王道教化的祭祖拜扫和神道设教的招魂袚禊等等,致使后人忘却了这些节日本来的旖旎风情。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总之,中国古代有自己的所谓“情人节”,但不是七夕,而是春天的一系列节日。

3,问:同是演化,在汉民族的生活习俗中,今天究竟是三月三还是七夕节更具有影响力?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废物之文化遗产目录实际已经给出了答案。
答:你以为七夕情人节的说法有多久呢?至多不过10年吧。在此之前,七夕基本上已经死了,而三月三起码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而且中原地区的清明、寒食就与三月三一脉相承,尽管它们已经丧失了原本的习俗。
    千万不要天真地把国务院文件也好、政府工作报告也好当成我们解决文化问题的“答案”,那些红头文件里面很少真理,只是各个方面权力均衡和资源分配的产物。如果照着那个办,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会像你说的那样,成为“废物之”了。这个论坛里面,很有几位是亲自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办法的起草工作和国家名录的遴选工作的,他们清楚那里面的道道。这些话题,不谈也罢。

4,问:由此引出一个方法论问题:文化作为生活方式,它的问题是否可以简单按照知识论原则解决?民风民俗的演化过程也许不合“逻辑”,但却是特定族群之生活需要、审美趣味和价值理念等的投射凝结。学者是阐释者而不是立法者,换言之,就是采取“从众”的态度为好。
答:谁也没说过文化的问题可以单独依靠知识论的问题解决,你以为我关于七夕起源的天文学和时间知识背景的探讨仅仅是知识论的吗?我更愿意说它是人文科学的。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对于历史抱着蒙昧的态度,只要能说清楚的,就要把它说清楚,我只是想把七夕的本来面目说清楚。至于七夕能不能当成情人节过,那是你个人选择的结果。至于它将来会不会成为中国的情人节,那是未来历史中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学者仅仅是这些力量中的最微不足道的一小股力量而已。——明知其不可为之,为什么还要说,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为后来者保存一些关于历史的真实的记忆,这就是我写作本文的目的。所以,我恰恰是你所说的“阐释者”,而没有妄想做一个“立法者”。现在的问题,恰恰是那些鼓吹七夕是中国情人节的所谓学者,他们从来没有好好读过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民俗学者的相关论述,却成了为人民过节方式越俎代庖的、胆大妄为的、对于传统毫无敬畏之心的“立法者”。据我所知,正经的脑袋清楚的学者没有谁说过七夕是中国情人节的。
    但你把学者应该作为“阐释者”理解为学者就应该“从众”,就大错特错了,说得轻一点,是你自己脑子糊涂,说得重一点,这无异于对于学者的侮辱,你以为学者们都是没有主见的糊涂虫。如果“从众”,有中央电视台就行了,还要学者干鸟用。
   问题还在于,在中国你根本没法真正做到“从众”?你从“众”给我看看,你搞搞全民民意表决给我看看,你敢!“众”从来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难道你真的天真地相信“七夕情人节说”是群众的意志吗?就因为报纸上、网络上、酒吧里、广告里天天鸹噪什么七夕情人节,你就认为那是中国民“众”的声音了吗?那些沉默的从来不知道情人节为何物的农村青年算不算你所谓的“众”? 七夕情人节的概念的兴起,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一些老糊涂的文化官员和地方学者不甘寂寞、“忧国忧民”的产物,想找一个中国的情人节和西方情人节对抗,以免全盘西化。二是商家炒作的结果。前者忘不掉的是权力,后者惦记的是你的钱袋。青年人糊里糊涂上了当,还自以为给复兴传统文化作出贡献了呢。他们谁也代表不了“众”。


5,问:说将七夕节说成情人节是以西方诠释中国,那么将三月三说成情人节又属于什么呢?现代人们有情感需要,传统节庆有相近主题,促成它们的结合,使情感得到释放使传统获得新意岂非两全其美?为什么要胶柱鼓瑟泥古不化还自以为是自以为高呢?

答:第一个问号我已经回答了。三月三是古代情人节应该是毫无疑义的,但为了避免照着西方的葫芦画中国的瓢,我宁愿称之为三月三,而不称之谓情人节,“情人节”这个叫法太矫情,太小资。至于三月三能不能复兴,只有鬼知道。
    而且我并不认为在中国传统中找出一个情人节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比这个有意思的学术话题和文化课题多的是。无聊的人、自作多情的人才对什么情人节津津乐道。
    第二个问号我也回答了。我已经说明,七夕节习俗中没有爱情主题。
    你说到情感释放和传统的关系,情感释放的方式多的是,喝酒、蹦迪、喀药、做爱、自慰、同性恋等等都是现成的方式,干嘛非得给自己的那点点从动物的遗传中带来的欲望找一个宏大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干嘛跟可怜的牛郎织女过不去?干嘛非得把情感释放跟传统结合起来?在情感释放时还念念不忘传统,不嫌累得慌?
    第三个问号,口气不太友好,我尽量用友好的口气回答你。你说的自以为高是什么意思呢?俺是山东人,吃地瓜长大的,天生个子高啊,这里的大鱼小虾都知道,但你完全可以踩着高跷或者垫着砖头从而提高自己的海拔高度而没有必要感到自卑啊!你总不会霸道到让全世界的高个子都削去一半脑袋变得和你一样矮吧?那不成了武大郎开店了吗?

   解释完毕。
   说到底,七夕就是七夕,干什么情人节鸟事。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有一句话我一直想说,现在趁早把它说出来,就是:好多人以为过过中国的七夕情人节就为复兴中国传统作出了贡献,简直是自以为是、自作多情的胡扯。其实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进一步斩断了传统的命根子,让西化的触角进一步伸展到了七夕。(不过,话说回来,我并不反对西化情人节,也不反对有人在七夕过情人节,这在我的文章里面讲的非常清楚啦。)
    (况且,咱们中国人,如今有钱啦,可以娶两个老婆,一个上半年,一个下半年,一个中国的,一个外国的,所以中国有必要有两个情人节。一个中国的,一个外国的,一个给大奶,一个给二奶,生活在中国多么幸福!)

   七夕快到了,祝你情人节愉快。 :mad: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6-7-29 13:26 最后编辑 ]

tianxinyijiao 发表于 2006-7-31 16:02:37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对刘宗迪先生“七夕非情人节论”的几点质疑

                                           首都师范大学 陈明

跟春节、清明节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样,今年的七夕也表现出十分红火的势头。这后面既有国际国内的思想文化因素(如文明冲突论、民族复兴及和谐社会等)的影响投射,也有厂家商家基于利益动机的推波助澜,但根本原因却是国人在现代社会心理需求日趋丰富以及传统意识在经济宽裕后日趋回归。从目前来看,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比较良好积极。正因此,刘宗迪先生以专家身份指出“把七夕当作情人节来过不合乎传统”,引起轩然大波十分正常。刘文《七夕故事考》主要观点有三:七夕与爱情婚姻无关;三月三更适合情人节;把七夕当情人节是以西律中、“数典忘祖”。下面就简单地逐一讨论。
七夕与爱情婚姻无关?
刘说:“传统上七夕根本没有青年男女聚会联欢、谈情说爱的习俗,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及由这个故事引发的关于爱情的想象和创作,就想当然地把它当成是情人节”;“出土的秦代占卜文献《日书》,就明确把牛郎织女视为对婚姻不利”。这里的关键是:所谓“传统七夕”在时间上指什么时代?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它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是什么关系?古人在其生活中是否把它作为一个爱情主题节日对待?刘认为七夕是“完全是一个农时节日”。上古道朴,先民为最基本的生计奔忙,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祈禳和劳作相关;男欢女爱也指向生儿育女的人自身的再生产。所以,在最初的意义上讲七夕是“完全是一个农时节日”错不到哪里去。但是,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里有“牵牛以娶织女”的语句,表明刘氏所谓的“自然天象”被人格化、性别化、夫妇化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至于其作为占卜之词对于问婚姻不吉利,那是另一回事。况且,爱情之美好只有在悲剧中才能得到更充分的演绎和展现,圣瓦伦丁的故事也是如此)。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更将其浪漫化。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它的背景是,唐明皇和杨贵妃“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夜始半,妃独侍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到宋代秦少游吟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再到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爱情主题在七夕这个日子里已经深入人心不可摇撼。
如果把七夕节结构中的农事劳作和爱情婚姻两个主题梳理为天象――人格化――女功和天象――人格化――爱情两条线索,从两条线索之交叉重叠发生在什么时段?其组合和谐度及互动性如何等入手考察,那么刘文的问题可以得到清晰的答案。七夕这个日子是季节的节点,所以它首先属于农事劳作主题。但是,据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汉末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梁即桥)以渡织女也。”可以断定,在汉代,牛郎织女的爱情传奇已经实现了与乞巧活动在七夕的整合。织女星人格化后,在把她想像成牛郎之妻的同时,从女性角度把她想像成彩霞云锦的编织者,希望她在一年一度的鹊桥会时给地上的姐妹们启示一二,既可以使爱情故事更加生动,也能使乞巧习俗更加神奇,难道不应该是合情合理水到渠成么?因为织女的人格化,七夕所乞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由手巧到心通、貌巧,到姊妹和好、父母安康,当然更有郎君如意子息绵长。毕竟,巧慧和贤淑,对于郎君的选择、对于家庭生活的和谐,无疑十分重要。后来七夕节的农事性日趋淡化弱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为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需要、审美趣味和价值理念。
也许是以为指控别人错就可以证明自己对吧,刘文说“三月三是古代情人节毫无疑问”,却并没有给出什么论证,只是说“万物盛开、摇荡性灵的春天才是滋生爱情的季节”。这似是而非。首先,他提到的春社、清明和上巳什么的,即使在历史上曾与所谓爱情主题沾边,但在历史的演变中已经被排除改写或淘汰了。上巳最初是宗教性的驱邪祈福活动,今天几人知道?清明到是众所周知,但已经成为追忆先祖的日子。春社,祭的是土地神。男女对歌的三月三到是有些春意,但不再属于汉文化圈。举苗、黎诸族,欲以明其古则可,欲以证其新则适得其反――方言中古音多,难道就要以它为普通话?日语中的汉字古意浓,难道就要用它写作?文化本就是层层垒积起来的峰峦,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移土搬石。前人的工作只是后人的基础参照,而不是其范围目标。
退一步从实际操作讲,三月三和七夕,究竟哪一个在当代中国人的感受和意念中占有较大比重和影响呢?国务院颁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应该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说明问题。传统节庆有基础有待更新,现代生活有情绪需要释放。七夕情人节主题的强化可以说是一个利多弊少甚至可以说两全其美的好事,在它刚刚开始的时候,从学术角度建言当然是学者的权利和责任。但学者应该情醒,自己是阐释者而不是立法者,对待民风民俗,还是采取“从众”的态度为好。
刘不是这样,不仅摆出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而且明明是胶柱鼓瑟泥古不化却洋洋自得自以为是自以为高。这是因为他不仅认为自己在知识上有深度,而且价值上有高度。从其知识论思维出发,他先是根据节令农事叙事先于爱情婚姻叙事(实际他根本就否认二者间存在任何关系),而把前者定义为七夕“原貌”,然后再根据后者“不是原貌”而否定其在这一节日中的地位从而否定其对于人们情感生活活得意义联系。看来他不仅相信第一推动的绝对永恒,而且相信自己是拥有上帝密码的唯一先知,拥有对离经叛道者兴问罪之师的法官统帅。所以他进一步宣称外国的情人节同样也搞错了:“其实,西方的情人节,原本也就是古希腊罗马的春节,即农神节或牧神节,圣瓦伦丁的故事只是基督教窃取了这个节日后强加给这个节日的(就如同屈原投江的故事是后人强加给端午的一样)。”
再看价值高度:“好多人以为过过中国的七夕情人节就为复兴中国传统作出了贡献,简直是自以为是、自作多情的胡扯。其实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进一步斩断了传统的命根子,让西化的触角进一步伸展到了七夕。”――即使情人节的讨论是由二月十四日的圣瓦伦丁节而起,难道以此为助缘就意味着七夕的西化?进一步讲,文化的命根子难道不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而在一个节日的名称?这难道就是数典忘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发前德之幽光、继先贤之伟业应该比空守千年纸上尘要更加艰难也更加值得称道吧?鲁迅曾痛惜国人的自信力之丧失,我不知是不是指向义和团,但刘氏脆弱如此,把文章找来读一读应该会有所帮助!
……
[ 本帖由 tianxinyijiao 于 2006-8-1 11:32 最后编辑 ]

jjydong 发表于 2006-7-31 16:24:06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陈明兄什么时候也卷入这场纷争啦。
是温柔一刀“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是媒体?

戈兰 发表于 2006-7-31 19:08:16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由七夕谈传统节日的衰落与保护

陶立璠

央视国际 2003年08月02日 15:34

  郭翠潇:陶老师,您好!关于七夕大家都知道有个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七夕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它可以被看做是中国的情人节吗?


  陶立璠:这个问题大家现在都这么说,企图把它搞成中国的情人节。中国的七夕由来已久,我们现在看到的文献资料里面,诗经、古诗十九首、汉代的传说等诗歌中都曾涉及。这一节日它的形成跟中国的传统社会有关系。最早的时候是观察天象,看到银河两边有两颗很亮的星星,于是人们就通过自己的想象,取名为牛郎织女星,在河的两边。最初的时候,可能就像现在我们讲童话故事一样,给孩子们编一个故事让他们认识天象,后来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有文人的染指,逐渐生化出了很多故事,并写到文献里面去。民间也有自己口传的故事,那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有这样的传说故事做依托,所以关于七夕节的习俗逐渐的形成了。从看天象变成了人间的有血有肉的、带有生活色彩的传说,成为中国的四大传说之一。在汉代逐渐形成了七月七过节的习俗,把它叫做七夕节,有时也叫乞巧节,有时也叫女儿节,但是没有情人节这样的说法。为什么把它叫做乞巧节,女儿节,因为主要是跟妇女相关的习俗,这个传说有关系,织女是善于纺织的,可以织出云锦天衣,所以在过节的时候妇女们有乞巧的习俗。


  乞巧的习俗从皇宫到民间都过这个节日,南北各地不一样,规模大小也不一样。主要有对着月亮穿针乞巧、丢针乞巧、看蜘蛛结网等。另外,因为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会,民间传说这一天喜鹊都不见了,到天上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我小的时候对这个细节是非常关心的,七夕那天去找喜鹊,喜鹊的确是不见了。据说喜鹊飞回来的时候脑门上的毛都被踩掉了。七夕这一天还有一些其他的风俗,除了乞巧以外,还有求子、求婚姻的习俗,还有摆上各种瓜果祭拜牛郎织女。过去长期的封建社会是包办婚姻,而牛郎织女恰恰是被人们塑造为自由婚姻,但后来又被封建制度破坏了,所以人们寄予了很多同情。


  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是很深厚的,民间过去都很重视这个节日,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五十年代,每到七夕各大戏院都是演天河配。可以说在全国,秦腔、河南梆子、京剧、川剧等各种剧种在七夕这一天演出的剧目就是这个,所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的文化内涵是非常深厚的。如果一个节日没有文化内涵它是传不下来的,所以我觉得现在这种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淡化,将来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因为这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时候,节日必然发生一些变化。它还不像我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因为主要是妇女的节日。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历史,不能因为西方有个情人节,我们也就找一个情人节,没有必要。民间传承的东西不能说今天我们来给它改造一下,或者通过政府的行为让它变成这样的节日。因为节日是老百姓自己选择的,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它有可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的就消失了,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不一定要把七夕搞成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我们从七夕的文化内涵中找不到情人节的内容。西方的情人节风俗是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他们的婚姻比较自由。中国人不能够生搬硬套的把七夕的文化内容进行改变,那样的话传不下去。西方情人节有很多依托的东西在里面,它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现在社会里面说中国人过西方的情人节是崇洋媚外,我看也不能这样来理解。因为我们现在是信息社会,国外的文化很快就传到我们这里,这就是一个选择,我觉得这个有意思,我就跟这个潮流,也去送巧克力,也去送玫瑰,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要把它看成异类,说这些人忘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好的东西别人也代替不了,中国人还是在用我们的方式生活,另外再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些东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美好有什么不好的?


  郭翠潇:现在七夕有许多人都淡忘了,不仅仅是七夕,很多传统节日都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你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陶立璠:一方面跟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和意识形态相联系。七夕也好,或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也好,都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的许多节日都带有农业文化的色彩在里面。从50年代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对传统的文化过去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只是七夕,许多节日文化色彩都逐渐淡漠下来。比如民间信仰习俗,这在民俗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我们把一些信仰的东西去掉的话,许多节日就没有文化上的意义了。在七夕节的时候,乞巧也好,祈求婚姻、生子也好都包含着人们很纯真的信仰。我们从50年代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东西都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东西,要破除掉。那么把信仰的东西一破除了,节日没有文化上的阐释的时候,人们渐渐的就忘掉了,一代比一代更淡忘了,也许我们这一代对民间节日记忆还是很深的,但下一代、再下一代呢?今天我们要想恢复到原来也不可能,因为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交通不发达,较为封闭,这些习俗显得根深蒂固。今天交通也发达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而且有现代的新的信息通道,所以这些节日的内涵也就逐渐地淡化掉了。


  郭翠潇:那您觉得这些传统节日有没有在现代生活中存在的必要?


  陶立璠:文化,只要对我们的社会有好处,至少没有坏处,另外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各个方面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的话,那么这种节日就应该存在下去。很多节日都是这样,春节也好,七夕也好,都是这样。如果某一个地区还保存着节日习俗,那么就应该让它继续保存下去。因为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自然会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在里面,所以我们不能轻视节日文化的内涵,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来包装着我们,或者对我们的心理和性格产生了非常深的影响。所以,一到过节的时候,特别是海外的华侨,我相信他们的七夕节还是过得很认真的。跟我们邻近的国家,像日本,也过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也在讲着。当然有商业的操作成分在里面,比如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里面两个米老鼠装扮成牛郎织女跟大家一起过节。节日文化不应该轻视它,应该很好的保护它,传统的东西在节日文化的层面上来讲,是一个民族的东西,传统和现代并不是矛盾的,处理好的话是会协调的,协调发展的话对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好处。在这方面我觉得日本就处理得比较好,他们从明治维新还是,社会也发展很快,西方的东西大量进入,但日本人还保存着一些传统的东西,榻榻米并没有废除,和服穿起来很麻烦,价钱也很昂贵,但还是作为民族的服饰保留着。在日本,你觉得是高度现代化的,同时也是很传统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生活的话,你会觉得很舒服,要现代的有现代的,要传统的有传统,保持了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所以我们今天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为什么要加以抢救啊、保护啊的意义,恐怕也在这里面。


  郭翠潇:在很偏僻的地方传统文化往往能得到自然的保护,但是在都市里面,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冲击得非常厉害,而且有些政府行为、商业行为在里面。就节日文化而言,借传统节日来搞活地方经济,您觉得这是发扬了传统还是在破坏传统?


  陶立璠:我认为这种东西实际上来讲是在破坏传统,因为它是从商业目的出发,过去我们经常听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实际应该反过来讲,应该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因为这个口号提出来以后,可见活动组织者是以经济为目的。现在我们好多东西都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要开发利用一些文化资源,结果一弄都弄坏了。今天我们要了解一些传统的东西,城市里面可能看不到了,要到农村去,到闭塞的地方去才能看到。这个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过去农业是主导,城市的居民是由农民转化来的,所以城市的文化基本上是农业文化。如北京是几代古都,风俗习惯是把农业文化加工提炼再去推广。但现代化的城市不一样,现在是城市影响农村,城市作为新的风俗的发源地,现在是农村的文化向城市看齐,所以一些新的潮流都是在城市里面先兴起,然后逐渐推广到农村,意识形态是这样,服饰、饮食等等也是这样。


  郭翠潇:现在很多节日都是有政府参与的,如火把节最红火的就是官办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陶立璠:现在的现状来看,许多的文化节,包括传统的,包括新创的,好多文化节都是由政府来主导,这越来越被各地的政府部门关注了,没有的地方也要创造出来,梨花节啦、桃花节啦,香包节啦,吃的用的都可以把它弄成节。当然,这个节是在广义上用这个词,但是我们说到传统,节是历史形成的,历代也许是由历代的政府提倡,它的形成,除了民众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就看政府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节日文化里面应该有什么东西,不应该有什么东西。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节日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主题、固定的形式。到了今天的社会里面,有很多东西要失传了。火把节在西南的很多民族都过,是这些民族、这些地区的重大的节日。如果我们容许火把节存在的话,民众会把这种节日的形式维护和发展下去,这种文化自然的就保护下来了,政府在这个过程里面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应该扶植,因为它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在政策上要明白地表明,可以这样过下去。另外,政府应该注意文化的保护。人们在过这个节,那我们要通过研究看看这个节日形成的历史、它的发展和对这个民族起到的作用具体是什么样的,这样把它的历史来源搞清楚,把每次活动都记录下来。我们现在有好多东西,过去采取的政策是一棍子打死,或者全部作为封建迷信的东西,使许多节日消失掉了它的文化内涵。今天为了发展经济,又把它重新提起,重新提起不是按照节日文化本身的规律来做的,而是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来操作,从这方面来讲,有些时候我们做失败了,有些节日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实际上它破坏了原来的文化,并没有起到保护文化的作用。


  郭翠潇:这么说,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吗?


  陶立璠:对,从政府来讲,我们现在启动了两个关键的工程,一个是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一个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民间文化的保护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不把它变成政府行为的话,是很难得到保护的。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都是希望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民间文化,这样就比较明确了。


  郭翠潇:您能深入地谈一下传统节日和商业的关系吗?


  陶立璠:中国的大型一点儿的节日,都是和商业相结合的。也可以说,商贸活动促进了很多节日的发展,丰富了节日文化。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节日都有庙会伴随。庙会除了烧香拜佛外,主要还是商业活动。七夕也有,如过去的青苗会也有大的庙会活动。我觉得,节日和商业不是矛盾的,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今天我的社会是商业社会,但商业社会怎么样利用传统文化去做一些事情,这是商家们关心的事情,同时也是学者们关心的事情。一个是在我们的宣传上,或者在商品的准备上,都要符合节日的内容,做这一方面的促销活动。这就是把节日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里面去,商家们要明白节日的意义,都需要哪些“道具”,要做好商品上的准备。这方面,现在中国还不是很成熟,也没有形成规模。我在日本看到过春节的时候,商店里都能买到春节的用品,如屠苏酒,而我们只是把口号打出来了。


  郭翠潇:这些商业化的操作也是要依据习俗的传承,就像您刚才提到的屠苏酒,在中国饮屠苏酒的习俗已经没有了,如果卖的话,也不会有人买。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日本的传统文化保存得比中国的好呢?


  陶立璠:我觉得他们的文化的自觉程度比我们好,特别是对自己民族文化自觉保护的意识强。我们没有这个意识。


  郭翠潇: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了解得特别少。


  陶立璠:这个不能怪年轻人,应该怪老的人,为什么不传下来?因为这个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的上一辈没有给我传下来,我干嘛要去认识,我有什么责任呢?这是断代了,到年轻这代断了,他不了解历史,让他再去过七夕节,什么是七夕他都不知道,这个节日在过去是妇孺皆知,过节了,优美的传说故事讲上了,戏也演上了,仪式也做上了。


  郭翠潇:造成这种断代的原因是什么呢?


  陶立璠:一个是我们的历史造成的,一个是我们的文化自觉程度不高造成的,我们没有把自己的东西看得非常重要,认真地对待。我们现在讲的抢救保护主要还是一个文化自觉的问题。这就牵扯到我们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我们过去的口号不少,但是实际没有做,没有认真地思考我们的文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断代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事情了。


  郭翠潇:那么我们,尤其是年轻人在传统文化的保护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呢?


  陶立璠: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重新认识,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去认识我们的民俗文化,毕竟我们民间还保存了很多东西,七夕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在过,有的保存得还很好。年轻人呢,我觉得接受新思潮比较快,但我们也要回过头来往后看一看,看看我们的传统的东西,其中也有很多好的东西,如传统的道德啊,这方面的东西很多。因为民俗文化,我们把它作为感情的也好,感性的也好,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对人们进行道德上的规范,民俗本身就是规范。我们不要盲目地抛弃传统文化,至少通过传统文化应该知道我们的前辈、祖先是怎么思考的,在每一阶段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种社会正是发展到我们今天的社会,它又有一些什么新的变化和发展。


  郭翠潇:从一个民俗学者的角度出发,您觉得传媒在这方面应该怎么做呢?


  陶立璠:涉及民俗文化这块,传媒首先要重视,也要很好地研究。现在我们的传媒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首先要介绍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请嘉宾来讲讲,有研究的人来讲讲,另外就是到下面去采风,去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这样才能做得比较活一些。我觉得我们的传媒在这方面虽然重视了,但还没有形成体系化。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东西,非文字的东西怎么样通过我们的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这样也是文化上的积累。通过我们的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这些都是我们传媒应该做的事情。


格林兄弟他爹 发表于 2006-7-31 19:18:27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 本帖由 格林兄弟他爹 于 2006-7-31 19:51 最后编辑 ]

锺宗憲 发表于 2006-7-31 19:23:18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不得了
宗迪兄此文果然火
今天台灣媒體已經引用大陸學者劉宗迪認為云云

jjydong 发表于 2006-7-31 19:43:34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致友人

一只羽白的候鸟,立在窗台。
其实, 红豆树的深处
才是栖居之所。它忽然在雪地上
跳跃,几乎感觉不到身影。

或许,那是有意的索居离群。
在陌生的现场,到处
都是方向。停止飞翔
最适宜于捕捉温柔的矛盾。

自然,还未溶解的沉默
使季节得以和谐。它如此
信奉天空和星辰,纯粹是让耳朵
寻找一个深邃的听者。

2006-7-31

格林兄弟他爹 发表于 2006-7-31 19:50:54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还是问问老百姓吧!有谁知道七夕是情人节?前段时间偶然翻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发现江苏卫视在打造中国的情人节,还请了诸多著名学者来谈中国人的情感问题。昨天翻遍了《广东民俗大观》,没有广东人把七夕当作情人节。倒是正月十五高明县某村,这个村子里的人过情人节,有兴趣的商人、媒体、政府、知识分子可以到那个地方去考察考察,看能否打造成中国的情人村,让情人们正月十五都到那里去看花灯、吃元宵,然后ml!
    假使七夕被媒体、商人打造成了中国的情人节,我该向我的小蜜、二奶、三奶……N奶送什么呢?玫瑰?巧克力?不知道!今年的西方情人节,我就向我的小蜜和N奶送了99朵玫瑰、外加一盒巧克力。今天我就不知道该给她们送什么了!传统七夕节有表达情人节概念的标志性习俗行为吗?到了春节,我知道我该贴春联,该放鞭炮,不让我放鞭炮,这年就没法过。硬把七夕节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倒让我这情癫大圣无所适从了,这不存心让我在小蜜和N奶面前没面子吗?
    还是广州珠村的老奶奶们老实本分,她们会选巧姐,但不敢数典忘祖硬要生造个什么情人节来。因为她们没有目的,就是爱好!这就是她们从小的记忆!前几年她们自发组织乞巧活动的时候,村里的干部还说她们是封建迷信,好在领头的潘奶奶的儿子是个文化人,他懂这是传统!
   ;) ;) ;) :D :D :D
[ 本帖由 格林兄弟他爹 于 2006-7-31 20:03 最后编辑 ]

戈兰 发表于 2006-7-31 19:57:16

RE:【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锺宗憲 于 2006-7-31 19:23 写道:
不得了
宗迪兄此文果然火
今天台灣媒體已經引用大陸學者劉宗迪認為云云

嘿嘿,俺们本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论文】刘宗迪:七夕故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