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施爱东

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14: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H兄:
真对不起,我可能没法满足您的要求。

一来,我没有在北师大读过研究生,也就没有在北师大听过课(只零星听过些讲座),更是从不做笔记的人,所以,我没有北师大的讲义。
二来,我不在北师大工作,您说的“贵处”不是我处,无法为您交涉。
三来,我熟悉的师大朋友,大都已经毕业,很难帮上您的忙。

如果您真有心去师大学习,论坛上许多师大的高人,您只要留心,看看即知,最好是自己与他们联系。
我不能不征求别人的意见就把他推荐给您。
下次见了他们,如果知道有谁愿意被推荐,我会短消息告诉您的。

发表于 2005-12-12 19: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真有耐心,好前辈呀!
发表于 2005-12-12 19: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不仅是个好学生,确实也是个好同志。
发表于 2005-12-14 10: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施大侠的论述与温柔道长的点拨实于吾心有戚戚然,久以愚虑所思乃圈外之所致,然今暏其所论,如得以健康成长,则知此学或可爲某日后安身之所,希望有机会能面聆諸贤之所教。顶!
发表于 2005-12-17 00: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极度 感谢施大侠!!!!!
发表于 2005-12-18 17: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与爱东兄曾经畅言数通,对爱兄的直率,感历甚深,做学术者,当有此等生猛老生.爱东兄说要将这本原属治生之大作,改写成反思中国学术自身的生命史及知识分子心态史的东西,剖析在特定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下知识与权力的交涉,显示了爱东兄的学术和理论的抱负.我等就细等爱东兄如何做这"知识考古学"的工作了.我想爱东兄一定会很有趣地告诉我们:
一]在中西互动/南北互动/华夏与东瀛的互动背景中,民俗学的学科边界是如何被建构的/为什么会被如此建构/
二]在民俗学科被建构的背后,蕴含着哪些学术话语权的竞争与分配/蕴含着民俗学者与非民俗学者啥样的学术权力的统合与分配?
三]历史及现实生活中的民俗知识如如何被所谓的民俗学者所反映的或折射的.在特定时代那种有关民俗知识的映像具有什么特点?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或是印象主义的抑或表现主义的?
四]在所谓的民俗学者那里,是如何自我表述自身与学科构建的历史的,这种被当事人所表述的历史(历史1)与民俗学自身内在的发展史(历史2)之间存在着啥样的连续与断裂?现当代民俗学者又是如何表述历史1与历史2的,其背后可能蕴藏着啥样的集体或个人的心态(历史3),比如关于钟敬文的问题.作为学科策划者的钟敬文与作为民俗学者的钟敬文,是合一的吗,钟老是否应该有权享受"民俗学大家"这样的不堪重负的称号?这难道不是钟氏弟子在尊师的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历史的建构吗?这将对民俗学的发展带来啥样的学术生态?
发表于 2005-12-18 17: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钟老是否应该有权享受"民俗学大家"这样的不堪重负的称号?这难道不是钟氏弟子在尊师的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历史的建构吗?这将对民俗学的发展带来啥样的学术生态?……


进国兄的问题个个精彩,这回要让施大侠“都”着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8 22: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进国兄短短数百字的帖子,我却读了半个多小时。
问得太精彩了。

论文答辩中,一般对于答不上来的问题,好象都有一个固定的回复模式:
对于C老师所提出的关于XX的问题,学生尚未考虑成熟,但是,我一定会在将来的工作对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谢谢C老师!

今天,我对进国兄的问题,也只能套用这一模式来表示我的感谢:
谢谢进国兄的问题,我一定会在论文的修改工作中把它们作为应该回答的问题来回答。

商场上也有句老话,可以套以表示我的感激:

嫌货人才是买货人。

提意见的人,才是对你的文章有兴趣的人。

发表于 2006-1-8 17: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民俗学与人类学都属于社会科学,相当多的人不清楚。许多从事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学者也是众说纷纭。人类学有四个分支,它们是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容易与民俗学混淆的是“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与民俗学的民间文学有交叉的地方,交叉的地方在这里很难说清楚。有兴趣,欢迎到武汉大学来。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的区别比较容易,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如果,将“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的区别”换成“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区别”,相信你,能够清楚它们的区别了。
发表于 2006-1-9 14: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如果事情像武大的这位兄弟所说的这么简单,我们也就没必要在这里讨论了。
如果现行的学科目录就是所谓的标准,那就让政府来对学科分类好了,我们的学术史也别做了。

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学术史,我们就知道,中国民俗学的创立者中,几乎全部是人文科学的学者,不客气地说,没有一个社会科学的学者。
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学科现状,我们就知道,中国民俗学的从业者中,绝大部分都是人文科学工作者,只有极少部分社会科学的从业者。
只要申报过国家课题的人都知道,社会学每年大量的课题项目中,分给民俗学的远不到百分之一,自古及今,似乎也没超过五个。

社会学不承认我们,我们也不想巴结社会学,民俗学就是民俗学,干嘛非得扯到你们的篱下,让我们来吃你们的残羹冷饭?
所谓的学科分类,不就是由人来规定的吗?
由谁规定?由从业者们自己,而不是学科目录、话语强权来规定。

上帝从来没有对学科分类发言,
上帝虽然没发言,但他发笑。

哈哈哈哈……(不知道他是不是这样笑。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



[ 本帖由 shi 于 2006-1-9 14:23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1-15 22: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shi 提出了几点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一:学科分类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第二:学科分类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第三:民俗学是否发展了?是一个什么状况?为什么?第四:衡量民俗学发展的标尺是什么?为什么?第五:民俗学的核心概念是否需要完善?为什么?
发表于 2006-3-1 13: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钟老曾提出民俗文化学这一名称,指出,民俗文化学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民俗进行研究的学问,并在民俗文化学发凡一文中阐释了学科建立的合理性问题并勾勒了一个大致的框架,民俗文化学是民俗和文化交叉产生的一门学科,但是,在我们的传统视野中,民俗不就是文化一种吗?民俗和文化的区别和联系到底何在?

[ 本帖由 海棠如醉 于 2006-3-1 14:01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3-12 22: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海棠兄:
对不起,刚看到你的帖子。
我的理解是,“民俗文化学”是一个学术史的概念,是“文化学”正热门的时候,钟老作为一个民俗学的经营者,想搭“文化”的顺风车,向社会推销民俗学。
正如目前,刘魁立先生正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闹,拼命要把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捆绑到一起。
道理一样,他们都是学科经营者。
“经营”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不是你做的,也不是我做的,是民俗学会主席做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明白你的疑问不是疑问了。
呵呵
发表于 2006-3-15 18: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施兄,去年12月在乌镇已照过面了.当时你还是分会场的主持者.虽然没有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估计是前辈们在场影响了发挥)但是谦逊干练的行事风格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民俗学本身就是冷门,倘若不这么经营估计也就没今天这么热闹了。尊师勤建也是和刘老一样,打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并积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并积极主张摆脱学院派的气质,走出去,学以致用。最近,还在准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书。但感觉如今大家都热衷于应用,而忽视了基础性的研究,对民俗学本体的理论研究。读钟老文集理论卷,老人家构建了一个大的理论骨架,至于血肉似乎现在还不是很丰满。读国内新出的一些民俗学著作,如东南大学都市民俗学,也是理论单薄,资料堆砌,乏善可陈。民俗学要真正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基础应该是最重要的。在美国的大学,民俗学和人类学往往是整合在一起的,是不是我们应该多借鉴下外国的经验,多引些外国的理论?施兄作为民俗学的博士,能力学力非我们小硕们所能及,是不是应该亲历亲为,使我们的这个学科的血肉更丰满一些?
发表于 2006-3-15 18: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博士论文《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之“结语”

另外,施兄全文哪里可以下载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1: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