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安德明

家乡民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1 07: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兄长客气啦!您的田野经验不要保留啊!
发表于 2006-4-11 10: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最难堪的是,每当我走进田野时,周围熟悉而不理解的眼光对着你,他来干什么?拍照何用?他不是在某某单位吗?有这类想法是正常而难免的。有几次,硬着头皮在市区内戏台下同清一色的阿婆和“老公仔”一起看戏时,一走进场,老人们好像看外宾来似的好奇,令你不自在。特别是对庙会或民间信仰仪式的调查,连亲戚都不理解,尽管有虔诚的老母亲在支持着我对神明的诚心。有时,与我相识的人会走过来问你,也要费口舌解释一番,这种情况在田野初期是经常遇到的。类似我这种既非文化部门的人,又非院校专业研究人员;不是为评职称、争课题和抢项目,而是出于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喜欢问个究竟并自找题目练练笔,偶有发表,可提高自信心,对身心有利的“角色”而言,角色紧张更为明显。为减少这种负面影响,故在此求教“家乡民俗学”的各位大虾,有何办法?但千万不要提出让我放弃这块“自留地”的建议。先多谢了!
[ 本帖由 hhz 于 2006-4-11 13:11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4-11 12: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hhz兄遇到的这种情况,与安德明、施爱东两位仁兄反思我国早期田野经验的论文中提到的乡民不理解的个案相一致。
    我觉得,简要而巧妙地向对方解释自己的调查行为与目的,是田野作业的组成部分。家乡人的行为是很容易理解的。当家乡人视为日常生活的一切人事物忽然变成研究对象,被学者关注,人们当然觉得新奇,研究者的解释是必需的。这也是彼此增进了解和情感的一个环节。异文化研究者总是不厌其烦地向被研究者进行类似的解释。家乡田野作业也一样。村里的人际传播非常迅速,总会有一天(通常不会超过几星期),你一出现,人们就知道你要干什么。这时无需解释,人们会向你聊起你感兴趣的东西。我第二次回村调查是毕业2年后,就遇到几个向我讲个没完的人。当然,这种情况也是件头疼的事,你总要有自己支配时间的权利和想法,但是又不得不等他们尽兴之后,乡情不能伤害。实际上,这个时候,需要的则不是过分的“了解”,而是学会忍耐和回避。
    我想不用担心你的自留地问题。每个人心目中的家乡都不同,即使是来自同一个村的学者,他们所想象中的家乡也不同。你的家乡永远是你的!
[ 本帖由 祝秀丽 于 2006-4-11 12:58 PM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4-11 14: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如您所言,当与被调查对象熟悉了以后,他们总希冀调查者对自己村落、社区民俗文化或旅游区景点好的方面大力弘扬,而被他们自认为对他们不利的民俗文化事项则不让外人了解,或要求你不要写出来。对后者,调查者如客观写出来时,必伤了感情,尤其是对家乡民俗研究者而言(这种情况对局外人进入异文化田野作业区的影响较少,如某校博士生为完成博士论文到异地田野作业,完成博士论文后不再回访)。如不客观地写出来,则有损文章的客观真实,或导致结论不正确,或观点片面,或仪式不完整等。因此,爱好耕种自留地虽说比专业研究者自由,少负累,乐多苦少,但也有难处-----其一是找老师解惑难,二是找有关民俗书籍难,三是业余时间安排难,四是要提高理论修养难。
发表于 2006-4-11 15: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哈哈!宜家讲起顿悟来头头是道,颇具禅学的精髓。断指顿悟实在是疼了一些,每次看过之后都不能忘怀。
发表于 2006-4-11 22: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对禅宗的喜欢,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见笑!喜欢它的简省,但不喜欢它的玄虚。

星空之下,
    一盏路灯,
        叶儿飘落。              
发表于 2006-4-11 22: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hhz 于 2006-4-11 14:39 写道:
如您所言,当与被调查对象熟悉了以后,他们总希冀调查者对自己村落、社区民俗文化或旅游区景点好的方面大力弘扬,而被他们自认为对他们不利的民俗文化事项则不让外人了解,或要求你不要写出来。对后者,调查者如客观 ......

     这些都涉及到田野作业的伦理原则。在不伤害对方的情感的前提下使对方理解研究者的工作目的,也许是一种办法。至少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种种期待,是研究者个人无法一一实现的。他们所要求的“不公开”,应该得到最起码的尊重。如果他们因为误解这些调查会影响到自己的名誉,研究者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说服对方。比如关于信仰,有些乡亲认为是迷信,不愿意被“揭露”,我会拿着已经出版的书籍向他们说明,这是被承认的、可以公开研究的东西,打消他们的顾虑。倘若是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果不愿意公开,研究者就有替对方保密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
发表于 2006-4-11 23: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路灯——您默默无闻地为行人照明!
   
   翻翻周星主编的《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一书也有收获,尤其是书中日本学者田村和彦的“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的对话----围绕‘田野工作’展开的讨论”一文值得再读。该书在会场住宿地买的,7折优惠。共带10多本书回家是这次会议的收获之一,也是家人意料之中的旅行袋里最多的礼物。
   
   对家乡旅游区的“伪民俗”问题,调查者该如何处理“角色冲突”?


[ 本帖由 hhz 于 2006-4-11 23:5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7-6-2 11: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看来中国的民俗还是很多的
Flash: http://www.ecmtv.com/video/ecmtv.swf?id=101
发表于 2007-6-2 11: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11-16 17: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yi xi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19: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