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3-9-8 14: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中国人类学阅读书单
中国人类学阅读书单
Anthropology of China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 巫达 (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生)
人类学课程博士学位资格考试应试书单之一(2002年1月)
目录Contents
1. 通论
General Works
2. 中国人类学的历史与现状
History and Status of the Anthropology of China
3. 宗族与亲属制度
Lineage and Kinship
4. 区域研究
Regional Analysis
5. 人类学的华人宗教研究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Chinese Religion
6. 社会关系
Social Relations
7. 少数民族
Ethnic Minority
8. 政治、都市社区和其它
Politics, Urban Communities, and Others
引 言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是直接引进欧美人类学理论的,早在1925年Daniel H. Kulp就出版了《华南的乡村生活》(二)(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 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
II)一书。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前,有李济、吴定良、田汝康、陈达、潘光旦、吴文藻、史国禄、费孝通、林耀华、杨懋春、许烺光、林惠祥、芮逸夫、凌纯声等人类学者积极用欧美人类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化。出版了一些重要的著作,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1936)、林耀华的《金翼》(1947)、许烺光的《祖荫下》(1948)、杨懋春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1945)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改变了人类学的角色,在前苏联的影响下,倡导民族学研究,服务于民族识别与民族政策的制订工作。1958年到1978年之间,人类学学科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个阶段的中国人类学工作主要是国外的一些学者继续进行,最有影响的人物有Maurice
Freedman, William Skinner, Porter, C.K Yang(杨庆坤)以及后来的James Watson, Burton
Pasternak,等,他们因为不能到中国大陆去做田野研究,就以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社区作为基地进行研究。其中Freedman的宗族范式和Skinner的区域研究理论的影响深远。中国在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后,逐渐有国外学者进去做田野研究,也有年轻人有机会到国外去学习人类学新理论。二十多年来,中国人类学又呈现方兴未艾的繁荣趋势。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作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我的研究将借鉴二十世纪初欧美人类学理论传入中国以来的研究成果,如Freedman的宗族范式与华人宗教研究和Skinner的区域研究将有助于理解不同民族的社会和文化差异。对于年轻一代所进行的研究,更能帮助我完成我的论文,比如Stevan
Herrell的族群研究、阎云翔的礼物研究,Andrew Kipnis的关系研究、晋军的历史记忆研究、王筑生的景颇族群研究等等。
本书单力求反映中国人类学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研究人物和他们的理论。收录范围自1925年(Kulp的著作)开始到2001年已经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上架的书刊。这段时间发表的中国人类学研究著作数量巨大,我尽量结合我的论文写作需要择要阅读。
1. 通论General Works
[中文部分按作者姓氏拼音顺序排列,下同]
Chen YL
1998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thnology.” In A Collection of Chinese
Ethnological Studies, pp. 1-47. Taipei: Hong-Yih.
Fei, Xiaotong (Fei Hsiao Tung)
1939 Peasant Life in China: A Field Study of County Life in the Yangtze
Valley. London: G. Routledge.
1981 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 Beijing: New World Press.
Harrell, Stevan
2001 “The Anthropology of Reform and the Reform of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ical Narratives of Recovery and Progress in China.” I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0:139-161.
Olson, James S.
1998 An Ethno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China.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Potter, Sulamith Heins & Jack M. Potter
1989 China’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 a R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n, Chee-Beng, Sidney C.H.Cheung and Yang Hui
2001 Tourism, anthropology and China. Bangkok : White Lotus Press.
Ward, Barbara E.
1989 Through Other Eyes: An Anthropologist’s View of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纳日碧力戈 等着
2001 《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乔健、李沛良、马戎主编
2001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乔健、潘乃谷
1995 《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徐杰舜,主编
2001 《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徐正光, 林美容主编
1999 《人类学在台湾的发展(经验研究篇)》。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
2001 《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周星、王铭铭,主编
1996 《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下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 中国人类学的历史与现况
History and Status of the Anthropology of China
Fried, Morton H.
1954 “Community Studies in China.” Far Eastern Quarterly 14(1): 11-36.
Freedman, Maurice
1963 “A Chinese Phase in Social Anthropology.” In Maurice Freedman (William
Skinner, ed.),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Sin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Some Reflections of the Social
Anthropology of China.” Ethnos (40): 194-211.
1979a What Social Science Can Do for Chinese Studie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G. William Skinner.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b “A Chinese Phase in Social Anthropology.” In Maurice Freedma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Essays, pp.380-397. 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G. William
Skinner.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uldin, Gregory Eliyu(顾定国)
1987 “Anthropolog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winds of Change.”
Social Research 54(4):757-778.
1994 The Saga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 From Malinowski to Moscow to Mao.
Armonk, N.Y.: M.E. Sharpe.(《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胡鸿保、周燕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Pasternak, Burton
1988 “A Conversation with Fei Xiaotong.” Current Anthropology 29(4): 637-662.
Skinner, G. William
1964 “What the Study of China Can Do for 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3(4)1964: 507-522.
陈国强、林加煌 主编
1996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北京:三联书店。
陈国强、孙远谋
2000 “中国文化人类学回顾”,载《民族研究》第3期。
陈永龄、王晓义
1986 “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民族学”。《民族学论文选:1951-1983》,上册。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陈志明 (Tan, Chee-Beng)
2001
“华人民族学文化圈——世界华人社群的人类学研究”。载乔健、李沛良、马戎主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页453-471。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费孝通
1993 《人的研究在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a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费孝通文集》第十四卷,群言出版社,第13-49页。
1999b “青春作伴好还乡”,《费孝通文集》第十四卷,群言出版社,第151-167页。
1999c “读马老师遗着<文化动态论>书后”,《费孝通文集》第十四卷, 群言出版社,第343-370页。
1999d “从人类学是一门交叉的学科谈起”,《费孝通文集》第十四卷,群言出版社,第127页。
1999e “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人类学”, 《费孝通文集》第十四卷,群言出版社,第379-399页。
2001 “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经过的回顾和体会”。载乔健、李沛良、马戎主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页5-34。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胡鸿保、王建民
2001 “近年来社会文化人类学若干热点透视”,载《民族研究》第1期。
胡耐安
1964 《中国民族志》。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黄应贵
1984 “光复以来台湾地区人类学的发展”,载《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总第五十五期。
李亦园
1998 “民族志学与社会人类学:台湾人类学研究与发展的若干趋势”,载乔健主编《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术集刊,第十六期。
林耀华、庄孔韶
1984 “中国的民族学: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第六期。
王建民
1997 《中国民族学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乔健
1994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单行本。
乔健主编
1998 《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王铭铭
1997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张其昀
1969 《中国民族志》。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3. 宗族与亲属制度
Lineage and Kinship
……
给我来信wuda18@sinatowm.com
超过3000字,从略,后文请浏览:
http://ihome.cuhk.edu.hk/~s000356/theories/China-ant-bio.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