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3-3 23: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文艺的守望者——刘守华
注:《天下仙桃人》有一期专门介绍刘老师,可惜现在已找不到链接了。录像虽已下载,可惜又传不上去,只好把跟录像相关的一篇文章传上来,与各位共赏。
从小爱听沔阳“古话”,喜欢民间故事,后来与民间文学打了一辈子交道。
他就是刘守华教授。他用人生的漫长岁月,只做了这一件事。
“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兴趣、职业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刘守华说。
半个世纪的坚守,他诠释了这样的信念。
他深入鄂西山区神农架,挖掘、推介神话历史叙事长歌《黑暗传》,被誉为汉民族的荷马史诗,轰动全世界。
6年前,他与季羡林、冯骥才等文化名人一道,首次发起抢救中国民间文化,促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的诞生。
我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有60多项,经他推荐的达20余项。
500万字的文字量,300多篇论文,10余部论著,他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入选大学优秀教材,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开拓性成果,竭尽全力把中国的民间文学推向世界。
甘于寂寞、学而不厌、乐而不倦,刘守华,以他的执着和坚韧,在民间文学领域里跋涉,守望着民间文学精神的高地,成为小学科里的大学者。
听老人讲沔阳“古话”着迷,结缘民间文学
乡村的夏夜总是那么迷人,老人们摇着笆扇,抽着旱烟,围坐一起乘凉,讲一些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和传说。孩童时的刘守华最盼望这样的夜晚了,他常常会带上小凳子,找一个靠近主讲人的地方坐下来,做最忠实的听众。
他被奇妙的幻想故事情节所迷住,有次听得入神,从凳子上跌落下来,逗得人们哄然大笑。
这是刘守华在家乡周家榨村的童年生活片断。
几十年过去了,刘守华对儿时听“古话”的细节仍然记忆犹新。他说,这些故事完整保留在脑海里的不多,但一些精彩的片断却深深铭刻在记忆里。
与仙桃籍糖模艺人在一起
比如小伙子寻找簸箕大的鱼鳞同小姐成亲;造反者拜灯花,据说把黄豆大的灯花拜到簸箕大,就可起兵造反,夺取皇帝的天下;“野人家家”进屋来,尾巴没处藏,假装说自己屁股长疱,不能坐板凳,只能做斛桶;道士捋一把树叶,抛撒到稻田里就变成了活蹦乱跳的鲫鱼;排客同本地法师斗法,法师被害,其母报仇,一面哭儿子,一面将淘米洗菜的筲箕一片一片拆开,于是千里湖面风急浪涌,木排突然散架,那些害人的排客一一葬身波涛。
源自水乡、生活气息浓厚的传说和故事,经讲述者的夸张渲染,呈现在刘守华面前的是一幅奇光异彩、藏着无穷奥秘的童话世界,刺激了他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从儿时起,乡土文化的熏陶,民间文学浸染,使他与人民群众创造的口头语言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1950年,年仅15岁的刘守华离开周家榨村,考入沔阳师范(设在洪湖)。在学校读书期间,他爱上了民间文学,并实地从事采录民间文学作品的活动。他利用寒暑假和参加工作队的机会,深入洪湖岸边的广大农村地区,采集了大量的歌谣、民谚、谜语等民间文学。他着迷于民间文学丰富的语言,奇妙的结构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为他后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原始材料。
一本内页早已泛黄的红皮笔记本,跟随他50多年了,至今还摆放在案头。这是他在读师范学校时的采风本,笔记本抄录了100多首民歌、谚语。由刘守华自己搜集的原创民歌就有20多首,他还在这些民歌后附上采风体验、感知,这是他最初的研究成果。他将部分民歌整理,在省级和国家级的刊物上发表。
中师毕业后,刘守华被保送进入华中师范学院(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继续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终身从事民间文学事业的学术生涯。
期间,他曾离开华师讲台,到湖北省教研室担任中学语文组组长,主编过十多万字的《语文基础知识》,成为畅销书。1977年恢复高考,湖北语文考卷作文题出自刘守华之手,“学雷锋的故事”曾经改变过很多人的命运。
正是这位从小喜欢听沔阳“古话”的仙桃人,与民间文学结缘。他坚守这个领域50余载,取得了令学术界瞩目的成就。
他在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先后担任了十年的副主席、十年主席,现在仍然担任着名誉主席职务,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
扎根民间沃土,勤奋、严谨、勇于开拓精神令人折服
民间文学生存于民间,存在水乡农家,存在于大山深处。在刘守华的学术生涯中,他把许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实地考察上,始终保持勤奋、严谨、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品质,在民间文学艺术界享有良好口碑。
作为从沔阳水乡走出去的民间文艺学家,他担当起湖北民间文艺保护和发展的重任。他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大山深处,到第一线考察,以第一手材料作为研究对象,不遗余力地保护和发展民间文艺,为民间艺术家们呼与鼓,并为他们排忧解难,通过他的不懈努力,让民间艺术家得到社会的尊重。
他曾参加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主持和参与开发了湖北民间文学“三家三村”,“三家”即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刘德方和孙家香,“三村”指丹江口市伍家沟民间故事村、武当山官山吕家河民歌村、宜都市青林寺谜语村。这6个民间文艺品牌的挖掘和推介,都与刘守华大量深入、细致、严谨的工作密不可分。如今,这6个品牌已分别被列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神农架香溪源与《黑暗传》的搜集整理人胡崇峻在一起
他深入鄂西山区神农架,近20年不间断地主持挖掘、评论、推介,被誉为“汉民族神话史诗”的大型作品《黑暗传》,引起世界震惊。
刘守华对那些身处在穷乡僻壤和大山深处的民间艺术家们充满敬意,他钦佩他们以自己杰出的艺术才能传承和发展祖先创造的宝贵民间艺术财富。刘守华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并以自己的能力和影响为他们排解生活之忧。有“故事篓子”之称的刘德培老人生活陷入困境,刘守华得之这一情形后,在业内发起募捐,多次赴大山深处看望老人。当88岁的刘德培病逝时,刘守华和他的同仁们冒着纷纷大雪,赶赴鄂西山区为老人最后送行。
考察路上总是充满危险。2002年,刘守华为考察湖南瑶族“女书”,在永州山路上,发生车祸,刘守华被撞昏迷,除头部受伤外,肋骨被撞断,当他醒过来时,已是第六天了,他对发生的一切全然不知。
在一次神农架科考活动中,他眼睁睁地看着随队人员掉入深山绝壁殒命。
刘守华说:“民间文学本来就活在民众的口头和日常生活中间,正是同这些口头文学家和基层民间文艺工作的密切联系,使我不断积累民间文艺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理论研究。”
他的学术专著《比较故事学》、《中国民间故事史》、《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民间文学导论》都是以深厚的功底,独到的见地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许多课题在民间文艺学界有开拓性意义,这使他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民间文学研究学者之一。民间文艺学一代宗师钟敬文,国学大师季羡林都曾对刘守华的研究给予高度评价。
他希望“沔阳三蒸”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刘守华说,民间文学是一门小学科,过去人们不够重视。他之所以五十年坚守这门学科,除个人兴趣外,更多是看重它的学术价值,是一种社会责任。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保护民间文艺成为世界潮流,作为这一领域的知名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引起更多的关注。
2002年春季,由冯骥才发起,刘守华参与起草了一份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书,国内有100多位学者参加,并通过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有关建议提交“两会”,希望政府将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纳入日程。随后,抢救民间文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工作列为国家工程,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中国还将每年的6月10日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进入古稀之年的刘守华仍然主持着民间文学领域的国家级课题项目,但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对我省民间文艺的抢救、保护和发展上。近年来,我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达60余项,经他和他的研究生们参与研究、评审、推荐的项目就达20多项,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刘守华说,仙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丰富,他15岁以前在家乡农村生活的感受很深。仙桃的雕花剪纸项目已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认为仙桃能够申报的项目还很多,并希望仙桃能够多上一些项目,他也愿意为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报记者刘习元 选自http://z2.cnxiantao.com/txxtr/txxtr_baozhi/view_lsh2.shtml
[ 本帖最后由 sky_2636 于 2010-3-3 23:1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