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uffer

【讨论】有两个女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12 21: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有两个女娲?

呵呵,大概是我的表达能力低弱……我那句话的意思是说,天问的这句话一般研究者都理解成“既然人是女娲造的,那么女娲自己的身体又是谁造的呢”这个意思。该贴想表达重点和疑问的在下面,刘兄或是没有看见。
今天有时间,我来梳理一下吧。
在下的观点:刘兄文中所传达的女娲神话的补天早于造人还缺乏有力的证据。
1、现有材料是否能说明补天早于造人?抛开有争论的《天问》一句不谈,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女娲补天事迹与造人事迹文字记录均出于西汉《淮南子》,如何得出“此前的战国、西汉传世典籍以及出土战国帛书屡言女娲,但俱未及造人,而是艳称其补天”的结论?
2、《淮南子》中的女娲补天一段,实际描述女娲治水的比重更大于补天,可谓“艳称其治水”,那么我们研究女娲神话是否就应该从治水入手呢?
3、天问中“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的解释,从字面上看,直译作“女娲有身体,是谁制作的呢”,一般理解为和女娲创世/造人神话有关。我支持这个理解,如果按刘兄所言,是问的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那么上古神话中人首蛇身的形象颇多,更为怪异的夸张的形象更是在所多有,屈原为什么要针对对女娲发此一问呢?
4、刘兄所以对补天如此看重,是想证明补天神话与原始历法有某种关系。我觉得原始神话原本是古代先民朴素思想观念的反映,并没有什么复杂的特别的寓意。立法变迁而为补天神话之源,恐怕是思想过于复杂的今人所发明之意义,诚如刘兄所言,牵强附会,以今鉴古的行为,我是非常反对的。

发表于 2004-7-12 23: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有两个女娲?

汉四海 于 2004-7-12 21:37 写道:
呵呵,大概是我的表达能力低弱……我那句话的意思是说,天问的这句话一般研究者都理解成“既然人是女娲造的,那么女娲自己的身体又是谁造的呢”这个意思。该贴想表达重点和疑问的在下面,刘兄或是没有看见。

刘:“既然人是女娲造的,那么女娲自己的身体又是谁造的呢”和“女娲的身体又是谁造的”可完全是两个意思,希望老兄以后不要这样“大喘气”。
   问题是,你现在这个解释意思明白了,可俺还是不明白,“人是女娲造的”这意思你老是从屈原的哪句话看出来的呢?不会是三闾大夫跟你说过悄悄话吧?

又:“天问的这句话一般研究者都理解成”,一般是多少?还有不一般的呢?一般的一定可靠,不一般的一定不可靠?学术研究是不能投票表决的。

今天有时间,我来梳理一下吧。
在下的观点:刘兄文中所传达的女娲神话的补天早于造人还缺乏有力的证据。
1、现有材料是否能说明补天早于造人?抛开有争论的《天问》一句不谈,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女娲补天事迹与造人事迹文字记录均出于西汉《淮南子》,如何得出“此前的战国、西汉传世典籍以及出土战国帛书屡言女娲,但俱未及造人,而是艳称其补天”的结论?

刘:《淮南子》中有女娲造人的故事吗?你不是说的下面这句话吧?
   
    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 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可是这句话说的仍是女娲自己的“化”。老兄也许又要说“研究者一般认为”这说的是女娲造人了吧?不管你拉了多少票,俺这票是不会投给你的。


2、《淮南子》中的女娲补天一段,实际描述女娲治水的比重更大于补天,可谓“艳称其治水”,那么我们研究女娲神话是否就应该从治水入手呢?

刘:“大于”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文本中用于讲述“治水”的词比讲述“补天”的词多,就叫“大于”,因此就可以推断这讲的是“治水”不是“补天”?神话研究不应该像小朋友作算术那样弱智吧?

3、天问中“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的解释,从字面上看,直译作“女娲有身体,是谁制作的呢”,一般理解为和女娲创世/造人神话有关。我支持这个理解,如果按刘兄所言,是问的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那么上古神话中人首蛇身的形象颇多,更为怪异的夸张的形象更是在所多有,屈原为什么要针对对女娲发此一问呢?

刘:太阳、月亮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肯定比人首蛇身更常见,可是,屈原为什么还问个没完没了?

4、刘兄所以对补天如此看重,是想证明补天神话与原始历法有某种关系。我觉得原始神话原本是古代先民朴素思想观念的反映,并没有什么复杂的特别的寓意。立法变迁而为补天神话之源,恐怕是思想过于复杂的今人所发明之意义,诚如刘兄所言,牵强附会,以今鉴古的行为,我是非常反对的。

刘:你认为“抟土造人”的思想比“一年四季”的思想朴素吗?


惭愧,俺没有屈原那样有学问,能问天问地问鬼神,因此问了半天,问的都是傻问题,可是,如果这样的傻问题都不解决,恐怕在研究神话时就未免犯傻闹笑话。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4-7-12 23:41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2: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