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yc

吕老大随感录(大家应该向老大学习,作出头椽子,虽然他至今不会打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11 21: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吕老大随感录(大家应该向老大学习,作出头椽子,虽然他至今不会打帖)

槐下先生好!想“不吝”也“指教”不成,因为只有真正弄哲学的人才够资格指教先生提出的好问题,本人斗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主要的倒不是为了指教别人,而实在是为了说服自己,因为本人始终也还在努力地去“理解”而不是自信已经彻底掌握了什么。我们都在读书,有时也会提出同样的问题,比如历史研究的对象如何可能也是主体(本人所谓“被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对象”,只是为了强调传统认识论主、客体关系中对象的被动意义)。如果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就说田野调查时遭遇的人吧),那么我们和“被研究对象”形成“主体间”的关系还好理解。但是,当我们面对的是“纯文本”(如果一个文本已经是一个脱离原来语境的“纯文本”,那一定已经是一个历史文本)时,文本自己如何可能成为与我们对谈的主体?正如槐下先生的疑问,的确也有人坚持说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还需要“了解之同情”,或者将心比心;但是,也有人反对说,所谓“虚心”的态度其实是一种虚假的理想状态,从来不曾有过,人从来都是以成见待人,不是将心比心,而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进而反过来再想,历史文本真的就不曾像主体那样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吗?我们不是一直也在悉心地倾听其实是主体的文本在我们的耳边喋喋不休吗?我们的成见,再加上文本的絮叨不也就构成了一次次的对谈吗?此处关键的问题是,在“主体客观地反映客体”的命题中,我们对于自己可能抱有的成见没有丝毫警觉,误以为我们最终能够客观地把握对象;相反。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成见有所警觉了,我们就不会再得意忘形,我们反而会谦虚地说,这只是我们的理解、我们的解释,而且肯定会是存在着偏差的理解和解释,因而需要文本主体来及时地予以纠正。当然,历史文本不会像活人那样站出来向我们质疑,但是,在我们对待文本的态度中,由于既有尊重同时也有反省,这就有可能改变传统认识论、反映论那种名为客观实为居高临下的状态。话说得多,我想,与其我们在这里冥思苦索,不若直接请教大师的经典著作,同时也希望网上有仗义者能够就其所知给予我们以知识上的“人际援助”。吕微,5月11日
发表于 2003-5-12 10: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吕老大随感录(大家应该向老大学习,作出头椽子,虽然他至今不会打帖)

我们与历史文本的关系之所以能够是主体间的关系,“成见”的中介作用十分重要,有成见说明我们生活在传统当中,传统制约着我们。而历史文本恰恰也属于传统,或者就是传统的一个部分,甚至就是传统本身,因此,我们和传统的关系不是像主、客体关系所描述的那样是一种后天的、认识的关系,而实在是先天的、本体的关系,是成见把我们和历史文本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然而,成见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成见遗传到我们手中,由于我们所处身的新的历史环境,成见也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我们既用成见阅读历史文本,同时也用已经变化了的成见——“新见”阅读历史文本(“了解之同情”认为古今人同此心,于是了解之同情才有可能,其实非也,古今人心既同又不同)。以历史文本为代表的传统既内在地、先天地影响了今人,同时,历史文本中所蕴涵的意义又只有在今人的新、旧相兼的眼光中才能获得显现(阐释),这不正同于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吗?主、客体关系模式下的传统认识论以为知识不是粗暴的主观解释就是小心翼翼的客观反映,都没有接近“认识”实为对话的真实状态。感谢槐下先生的提问让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吕微,5月12日,又及
发表于 2003-5-13 10: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吕老大随感录(大家应该向老大学习,作出头椽子,虽然他至今不会打帖)

虽然我说的少,但是我看得多。每次大家的美文都另外下载到文档里面。
仔细的研读。
在文本的后面还多了这么多可爱的言辞,所以很爱你们这些可爱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2: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