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51|回复: 22

必须重写民间文学理论,摒弃民间文学大杂烩式的体裁论,复归其开放性与文学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25 17: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究竟如何认识民间文学,是一个必须厘清的前命题.民间文学弄到现在,既可以说交通数门大学科: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也可以说什么也挂不着边儿,要理论没理论,要对象没对象,这时代真到了必须重写民间文学理论的时代,必须摒弃民间文学大杂烩式的体裁论,复归其开放性与文学性。
如果在传统学术的界定下讨论,意义仅在学术史的概念范畴.如果在现代学术转型急剧的二十世纪后期至二十一世纪之初,那么这一讨论就有了新的意义。
我想就自己的学习体会谈两点:
   1 民间文学必得以审美的形式与功能在民间大众中产生与传承,故它的第一性应该是文学性与审美性.也即,它首先是文学的范畴.
   2 民间文学的传统理论是有缺陷的,尤其体裁论是一个无法整合的大杂烩,应该区别而重新划属.同时,面对网络时代与新的文学生产时代,民间文学更有新的定义,它必须能够在文学史的意义上得以延续与演化,得以逐渐延伸而体系自明.
发表于 2004-2-25 19: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必须重写民间文学理论,摒弃民间文学大杂烩式的体裁论,复归其开放性与文学性

农兄,一门学科有没有理论,要这种理论还是那种理论,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学科自然发展的水到渠成。
一个穷人想整一顿丰盛的晚餐,那不是光有菜谱就能整出来的,还得有原料才行啊。
不知农兄这顿晚餐,计划如何取材?
 楼主| 发表于 2004-2-25 21: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ojo君所言甚是,但穷人也有非世袭的

ojo君之言大抵正确。

可完全如此的话,那一个穷人不就世世代代穷下去了?这不是世袭决定论吗?而实际生活中,穷人转富的倒是很多,富人转穷的也不在少数。从学科的角度看,问题恰好出在尊兄的世袭决定论上:学科的发展,果真会自然的水到渠成吗?真是这样,那我们都等着大洪水的到来,因为即便没有渠的地方也会冲成大江大河呀!
事实上,我们的学科理论已经在世袭决定的因果继承上走了太古旧的老路了。一个理论,几十年不变,似乎放之四海皆准,老祖宗的东西成了清规戒律,这对于一个学科而言,真是很可怕的。有时我们已经发现它过时了,可我们还以为这总会水到渠成的,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个学科最大的悲哀与不幸么?
从民间文学的口头艺术定义,到民间文学“四性”,到民间文学体裁从远古至当代的层出不穷的民间艺术形式的大包容,再到从文学到社会学的学科定位,至少是二十多年了。钟老先生的奠基,却成了大厦的全部。一部又一部教材的出版,重叠起来讲的却是同一个“故事”,我们美其名曰在研究民间文学,最后却连民间文学最基本的艺术审美都给删除了,连自己也有些怀疑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连学术对话的基本术语都未曾建立起来!
也许我们压根儿都没有想去“写什么理论”之类,我也不是主观臆断地要去做什么理论虚构,而是说,我们面对当前的教材与研究现状,我们为什么能够无动于衷?面对荒原般的学科体系与理论基础,面对学科教材几十年如一日的简单重复与片面抄袭,面对越来越受到他学科的逼视与淹没,为什么我们还会泰然自若地做所谓的无所增益的研究?
一个最关键的症结是:先天以来,我们这个学科就忽略并拙于理论的创建与总结。从经验到经验,看来务实,却是科学研究之大忌。缺乏这样的科学需要理论总结的常识,成了我们学科的一块累世传袭的毒瘤,至今仍未引起同仁们的重视。还在期待什么水到渠成的好日子的到来,我不知道这种日子究竟要到什么年代才能真正来到!
当然,我提出一个反思,一种批评,并非自己就已经可以拿出一套现成的体系来。而是想借大家的智慧与热情,一道来关注与培育,我想一定比等待要好些!
发表于 2004-2-26 00: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必须重写民间文学理论,摒弃民间文学大杂烩式的体裁论,复归其开放性与文学性

     像民间文学这类与民族国家意识形态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其理论的反思与建构,应该放在一个大的学术史梳理、反思的背景下来思考,我们并没有好好地消化中外学者关于20世纪以来民俗学学术史的研究成果,据笔者的陋见,国外学者的反思有洪长泰的《到民间去》(有中译本),David Holm,1991, Art and Ideology in revolutionary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Hung, Chang-Tai,1994 ,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1937-1945.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以及近年来吕大侠、赵大侠、陈大侠、施大侠和前辈刘锡诚先生等的学术史研究。这些成果对于我们反思、建构新时期民俗学、民间文学理论都非常重要。
    问题的关键,不是我们是否能够在民间文学中寻找一套与所谓纯文学共同的文学理论,而是我们的民间文学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发明出来的,以及这种发明与民族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共谋。
    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我们似乎可以从许多本来成为定论的东西中发现不同的意义。比如,民间是否总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出现?民间文学中大量的才子佳人如何解释?帝王将相的传说与故事是否仅仅是民间自身的想象?还有,民俗的“俗”与上层社会的“礼”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从这些我暂时可以想到的问题中,我们是否可以追问,“民间”是一种自足的存在,还是知识分子的发明?看看西方的民俗学是如何走过来的(参见Giuseppe Cocchiara,1981,The History of Folklore in Europe .ISHI),再参照中国的民俗学又是如何发明的,就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东西,存在着多么巨大的理解误差!
    还有,请问之农兄,民间文学必得是以审美的形式与功能才在民间流传吗?它首先是文学的吗?另外,在何种意义上,民间文学才能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学科?

[ 本帖由 巫蛊闲人 于 2004-2-26 09:2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2-26 12: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兄所言甚是,然理论前见仍为传统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之观点


1 尊兄高见,概而言之,大略有三:A 民间文学与民族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B民俗学的西方学术史传统与当代中国学术传统对于学科思考的参考意义;C民间文学不必以审美的形式与功能才在民间流传。而三个观点,其理论前见仍为传统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之观点;
2 问题的关键,还是我们能否跳出前见去以文本或对象自身为思考核心,在现象学的理论支撑点上,实现“存在的悬置”与“历史的悬置”,回到对象与意识本身,重新审视我们曾经名之为民间文学的那些内容究竟是什么,在我们意识中它们是怎样呈现出来的,无论其概念如何产生,它们必以一种现象存在,以一种我们所能意识的现象被我们观照与讨论。就这一观点出发,我们最为敏感的发现是,民间文学的体裁论存在严重缺陷,几乎成了大杂烩的调味盒,什么都想包容,却因自身胃口太有限,包不了,又不放弃,成了一种夹生的“鸡肋”,最后必然是理论不是理论,对象没了对象,其未来让人不敢想象。臣以为,体裁论中的神话/史诗(原始性的)、民间说唱、民间小戏,首先得划出民间文学的范畴,重新认识上述现象的特质与属性,同时也可更为本质地对民间文学这一概念下多种体裁进行同质性的理论总结。
3在上述的现象学意义上的体裁论系统中,民间文学就应该也必须首先从创作者、传承者与接受者等主体性上思考其文学特质与审美价值,尝试寻找一套与所谓纯文学可以对话的“文学理论”,以能阐释民间心理上的民间文学接受过程中的愉悦感与主体精神。
4 民间文学所根置的基本概念“民间”,无论其是否总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出现,也不管“民间”是一种自足的存在,还是知识分子的发明,我们都应考虑到“民间”这一大范畴的历史性延续与集体/个人生存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即,既有对立面,也是共生面,更是多元浑沌的社会文化整合体, 在此种意义上,民间文学可能成为一种所谓的“与时俱进”的学科,方能真正有明确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对象与本质,而不是总以理论先见取代现象或意识关联的本体。
5 民间文学面对网络时代与新的文学生产时代,民间文学需有新的定义,它必须能够在文学史与民间史(文化史)的意义上得以延续与演化,得以逐渐建构而体系自明。
发表于 2004-2-26 15: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必须重写民间文学理论,摒弃民间文学大杂烩式的体裁论,复归其开放性与文学性

     我们连自己的家底都没有搞明白,就异想天开地建构一套理论,一套与所谓纯文学理论对话的民间文学理论,这胆子是不是太大了?
    我之所以提出要弄清楚自己的家底,就是要从源头上寻找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发生的理论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质疑、反思乃至摧毁现有的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理论体系。
    “民间”这一概念在中国究竟是怎么回事,中国民俗学界的学者没有认真梳理过,即便是洪长泰、贺大卫的研究也只是背景而已,陈思和的梳理让民俗学界中人感觉隔靴搔痒,所以在民俗学界反响甚少。我不太理解之农兄这句话的意思:“‘民间’这一大范畴的历史性延续与集体/个人生存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不过有一点是可以明白的,根据洪长泰的研究,作为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民间”范畴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发明,它是作为儒家文化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而西方民俗学的发展历程显示,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使人们开始关注欧洲本土的文化,民俗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源,民俗学与新兴的民族主义强烈地联系在一起,民俗学假借本土文化的发现和发明,自浪漫主义以来一直为民族运动服务(Giuseppe Cocchiara,1981)。德国民俗学家瑞吉纳·本迪克斯考察了18世纪以来德国和美国民俗学发展史,认为长期以来民俗学被当成是民族国家本真性的载体,这种本真性包含着现代性,同时又反现代性,本真性的目的在于恢复本质,只有通过现代性才能认识到本质的消失,也只有通过现代性所创造的方法和情感,本质才能得到恢复(Regina Bendix,2000)。
    也就是说,中西方关注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切入点有所差异。在中国——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民间文学与其说是传统,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工具,而在西方,它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发现的。如果不明白这点,民间文学研究者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自己的学科为什么会越来越边缘化。
    如何摆脱当下的困境,丙中兄在20周年大会上提交的论文提供了一种理论思考的可能。
[ 本帖由 巫蛊闲人 于 2004-2-26 15:13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2-26 22: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敬谢巫兄教诲:家底固然重要,创见愈显难得


应该说,我们不是没有搞明白自己的家底,而是对这样的家底太失望了;我们不是大着胆子去异想天开地建构一套理论,而是说,尝试在某种较为本质的层面上思考民间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以便尽可能快地走出如今的“人不是人、鬼不是鬼”的类学科境地!
我很赞同弄清楚自己的家底,但不同意仍以传统的框架去界定与讨论,更不主张从概念到概念的纠缠与辨析,而是要“从源头上寻找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发生”的对象预设(不是理论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从现象学的意义上厘清我们所讨论的民间文学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我们所意识的民间文学的基本内容(具有同质性)包含哪些对象。
尊兄总是把“民间”这一概念与意识形态密地联系起来,这体现了一个相当独特的研究视角,也可以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上注入新的思力。至于洪长泰、贺大卫、陈思和等学者的梳理与研究,小可以为足以引起传统的民间研究者的反思与启迪,是理当成为我们在此讨论的重要参照。其实,除了意识形态以外,尚可有更多、更丰富的参照性研究,而且,意识形态不必单一的成为我们思考一种生活事象的超方法论形态,尤其当这种事象基于普泛的人性与社会性的时候。
我在 “‘民间’这一大范畴的历史性延续与集体/个人生存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叙述中,有一个理论前提,即,现象学意义。胡塞尔提出了著名的理论研究的两个“悬置”,以便回到对象本身,或者说意向性关联物本身。就此而论,民间文学研究现在最紧要的就是要把学术史的相关定论与成规悬置起来,将我们自以为那些就是民间文学的东西的观念悬置起来,重新回到我们意识到的民间文学现象本身,以及这一现象的错位与谬误。这正是我们最需要思考与澄清的首义。
您谈到的西方民俗学对本真性的揭示,其实是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与解释学影响下的理论追述,即强调意义的历史发生是真理显现的基本方式。也是人或客观事物的本质存在。这也是后来的读者批评(接受理论)的先声,这对我们思考民间文学接受史的演化与多元再生具有重大意义。
    我很难苟同尊兄的“民间文学与其说是传统,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工具”之高见,民间文学如果摒弃一种时代利用之发生学上的学科性,而只是从其现象(口头文学可取代民间文学的概念)着眼,它显然有着典范式的传统性而不是工具,而是本体。尤其在中国农业文化史的背景上,传统性特征极其鲜明。至于学科为什么会越来越边缘化,那一半是要归功于研究者群体的理论素养不足,以及整体学术作风之单一、因循守旧与枯朽罢了。
    如何摆脱当下的困境,一个重要的思路是,从现象学角度去重新追问自己,民间文学在我们的意向关联中究竟指的是什么,然后再作理论探索。
发表于 2004-2-27 03: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必须重写民间文学理论,摒弃民间文学大杂烩式的体裁论,复归其开放性与文学性

“我很难苟同尊兄的“民间文学与其说是传统,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工具”之高见,民间文学如果摒弃一种时代利用之发生学上的学科性,而只是从其现象(口头文学可取代民间文学的概念)着眼,它显然有着典范式的传统性而不是工具,而是本体。”

民间文学是传统,但是在中国——请注意!——是在中国,研究民间文学的学科却更多的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它被学者发明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至于什么是意识形态,不能狭隘的理解。我没有将学科与学科的对象区别开来,实际上说的是民间文学学科。可能让之农兄产生了误解。
看来我们讨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


[ 本帖由 巫蛊闲人 于 2004-2-27 07:1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9-7 14: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必须重写民间文学理论,摒弃民间文学大杂烩式的体裁论,复归其开放性与文学性

  理论上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支持之农兄的建议“重写民间文学理论”。“钟老先生的奠基,却成了大厦的全部”是很可悲的事情!要把对师尊的尊敬和对学问的追求分开。
发表于 2004-9-9 20: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必须重写民间文学理论,摒弃民间文学大杂烩式的体裁论,复归其开放性与文学性

  对于重写民间文学概论的建议我持赞同意见,但此工程概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其中还有一些理论问题尚待解决,有些认识或看法一时恐怕也难以在学界取得认同。我现在开民间文学课,是杂采诸家自编讲义,我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民间文学,虽也涉及民间文学的审美性,但并不特别强调,我的观点大概也没有多少人同意。我的感觉是难,编讲义的过程中我就有了此种感受。
发表于 2004-9-10 08: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必须重写民间文学理论,摒弃民间文学大杂烩式的体裁论,复归其开放性与文学性

对于重写民间文学概论的建议我持赞同意见,但此工程概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其中还有一些理论问题尚待解决,有些认识或看法一时恐怕也难以在学界取得认同。

同意对现有理论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但一定得是“概论”吗?
发表于 2004-9-11 00: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必须重写民间文学理论,摒弃民间文学大杂烩式的体裁论,复归其开放性与文学性

并非一定是概论,但仅概论就已让人头痛!重写民间文学理论我同意,如果是全面重写,我看并非易事,仅就个别观点做一些探讨还是能做到的,当然,也许有哪位大侠胸中自有百万兵,兄弟甘拜下风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12 19: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必须重写民间文学理论,摒弃民间文学大杂烩式的体裁论,复归其开放性与文学性

各位大侠多谢了!此论题之引发,与我的教学与研究密切相关,有时甚至感到教不下去啦,真有的后怕呢。就浅近的思考发出一点议论,没想到能引起同仁们的大兴趣,只是小可之论,诸多不明,且论断多有偏颇。在此想补充的是,重写理论只是一个问题,而不是目的,是希望强化我们对现象的理论把握力,以及将现象与现象史区分开来,一个是共时的、静态的理解,一个是历时的、动态的溯源;前者多为具体的微观研究与描述,后者多为抽象的宏观考辩与分析。原有的理论体系则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原本多个思维路向被一些混杂的模糊的线条取代,导致整个现象描述与分析和理论总结皆为迷茫,不得其所也。
[ 本帖由 之农 于 2004-9-12 19:03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9-12 19: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必须重写民间文学理论,摒弃民间文学大杂烩式的体裁论,复归其开放性与文学性


重写理论只是一个问题,而不是目的,是希望强化我们对现象的理论把握力,

当浮一大白!
 楼主| 发表于 2004-9-12 19: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必须重写民间文学理论,摒弃民间文学大杂烩式的体裁论,复归其开放性与文学性

一指风月树,佛事不解愁!
[ 本帖由 之农 于 2004-10-4 09:27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1: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