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安德明

施爱东论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4 03: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论文

     无疑这是民间文学研究的一次很好的实验,很新颖的写法,是对民间文学传承过程和变异性的某个侧面的很科学的考察。看后对爱东兄的科学意识深感钦佩。
    不过其中有个调查项目的选择,鄙人认为不大合适。就是那个面条变形的源故事。难以想象女性被调查者会讲述这个故事。如果作者作了这个调查,而女性受访者没有提出抗议,我很难相信。再说本次会议参加者还有一些未婚之纯情玉女,虽然鄙人也觉得该故事很精彩,但认为不宜作为调查项目用例,除非是调查诨故事。
发表于 2004-8-4 10: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论文

我赞同,如果已有的结论知道并能找到,最好还是尊重人家的成果,另就即使觉得已有的成果不如你得出的结论。。。,自己在做结论的时候最好能够在注中提出来。其实我从shi那里得到的很多都在他的对自己的想法的表达,比如这次讨论中他谈到自己的如何处理自己想到的结论与已有结论的关系,以及重前的关于田野调查与告别田野方面的一些想法吧
发表于 2004-8-7 16: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爱东论文

拜读过这篇文章并在会上听了大家的讨论,看来它在方法上的突破如今已经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各人喜不喜欢用是一回事,实验方法的可用则无疑义。
至于实验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看来爱东兄也有很明确的认识,只是准备用它做些“推论”,最后的结果究其实质,也只是可以对故事的传播做出一些启发性的联想而已,并不能就此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因为很明显,“民”并非是匀质的,尽管我们可以承认,大学生也是民,但是在电子媒介环境中成熟起来的民,和生活在印刷环境中的民,乃至生活在口承文化中的民,对待文本的态度是不会一样的,故事对他们而言,神圣的成分要少得多。巴嫫从故事体裁提出的疑问,和我这里从“民”的角度做的申发,其实是从两个方向指向同一个问题,即应该如何用实验法来研究“故事”在“人群”中的传播。实际上这两个名词都不可以被看作是匀质的,至少需要考虑类型。
顺便说句题外话,这次会上的新锐们似乎都很热衷于讨论“某某也是民,某某也是俗”,跑马圈地固然是能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但同时我们也要想想:民俗学在方法上做好了对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的能力了么?
爱东的论文对于提高这个学科的应对能力而言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3: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