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小孩

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6 18: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金文兄:谢谢你的批评。我将修改后的《概论》故事章及作品选都贴上了,请拍砖,还有修改的机会。
发表于 2005-3-29 07: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陈建宪 于 2005-3-26 18:41 写道:
金文兄:谢谢你的批评。我将修改后的《概论》故事章及作品选都贴上了,请拍砖,还有修改的机会。

建宪兄:
    我仅看到了第一节《概论》部分,你贴上的其他内容我还没看到。从《概论》部分看,错误主要在于有些同志以看待作家文学的观点看民间文学(并非完全不可以),在吸收、借鉴文艺学方面的内容时又过于生硬,思考也不够缜密。对于这一问题,我以为原因有三,一是目前我们难以整合一支专业性较强的队伍来完成这一任务;二是由于一些原因又不得不仓促上马;三是急于创新,希望凸显出较以往更强的理论性。
    这也仅是我的一家之言,想不到老兄能这么爽快地接受,兄之大度令我钦佩。如果有可能,我将尽我所能贡献自己的浅见,也希望听到诸位仁兄的反批评,在共同商榷的过程中提高自己。
[ 本帖由 陈金文 于 2005-3-29 14:44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6-3 12: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在我的博士论文通过以前,我和陈老师从未有过任何接触,而在我的论文中,对陈老师的洪水神话研究恰恰是颇有微词的,但陈老师作为我的论文的评阅人,却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宽容。请各位设身处地想一想,这对于在中国洪水神话研究领域属于几位领军人物之一的陈老师来说,是不是表现了他勇敢的学术道德。又,这个学期我也在给学生讲《民间文学》,花力气较大的就是民间故事这一部分,如条件允许的话,我愿意向陈老师讨教民间故事的虚构性问题。       
发表于 2005-6-4 20: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老小孩 于 2005-1-9 11:57 写道:
比较两本教材: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和刘守华、陈建宪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后者不忍卒读!就是所选的民间文学作品后者也是宁挑歹的,不挑好的。请问,学术是向前发展呢还是只是谋私利的手段?作为学者, ......


以子之言,自辱人格,道德?!
发表于 2005-6-4 2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2003916 于 2005-6-3 12:49 写道:
在我的博士论文通过以前,我和陈老师从未有过任何接触,而在我的论文中,对陈老师的洪水神话研究恰恰是颇有微词的,但陈老师作为我的论文的评阅人,却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宽容。请各位设身处地想一想,这对于在中国 ......

      关于建宪兄对故事特征的归纳,我在前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宪兄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示首肯,并做了修改。建宪兄的大度是让我感动的。
  对于把“虚构性”作为民间故事的特点之一,我已发表过意见。“虚构”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之关捩。也就是说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都应该含有虚构。那么,我们还能把“虚构性”看作故事的“特点”吗?这是不才之浅见,请君斟酌!
    既然是论坛,帖子就应该具有学术色彩,带有学术争鸣的意味,不应该过多地表现出情感倾向,无论是仰慕,还是憎恶,都应该克制,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审视问题,发表意见。
  

[ 本帖由 陈金文 于 2005-6-5 08:06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6-13 16: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这个学期我忙得够呛,估计下学期也是如此。那种容我细细思考理论的时间和快乐,真是一份奢望了。我所要向陈老师讨教的民间故事的虚构性的问题,是我想把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界限划分得清楚一些,而从传播者的方面而言,神话在传播者心目中的真实性和民间故事在传播者心目中的虚拟性,恰恰是个很重要的界线。从这一角度讨论民间故事的虚构性,未尝不可。因为我一直只是本论坛的默默的关注者,加上与各位都不熟悉,所以头次上来发言,光顾了“偏袒”陈老师,而没有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这是可以责备我的地方。不过,我还想指出的是:既然大家都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理论建设,抱有可贵热情,那么,能不能在鼓励狂飚突进的同时,倡导一种比较厚道的学术探索,也就是既直言不讳前辈或同好的不足,也尽可能地肯定他们对于学术问题解决的有力推动,以及对我们自己的宝贵启示。事实上,学科的进步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我不知道以上的话 ,陈君同意然否?   
[ 本帖由 2003916 于 2005-6-13 17:0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6-14 01: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我想这句话大概也适用于论坛上的争鸣。论坛上许多朋友我都未曾一面,故而无所谓“憎”,也无所谓“爱”,讨论中能比较容易地避免情感因素的影响。我主张理性地、客观地探讨问题,反对“捧杀”,也反对“棒杀”,我针对个别朋友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时,也尽可能地避免“无礼”或“失礼”。至于情急之下,话语尖刻,有失厚道,大家尽可指出。学术争鸣对于学术进步与繁荣之意义是众所周知的,学术界尤其需要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我们首先应该尊重的是真理。
  说到具体问题,请老弟(估计这个称呼能成立)看看虚构性是否也适合神话或传说?这样您就会感受到我为什么会有些“情急”。
  凡来论坛者,我都视为同志,我想笔墨官司不应该影响我们成为朋友!
[ 本帖由 陈金文 于 2005-6-14 01:33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6-19 13: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陈君的回帖已在网上挂了若干日子了,今天才给一回复,恳望陈君和各位见谅。

    我刚刚接触神话学的时候,陈建宪老师的《神话解读》一书是我反复温习的几部入门教材之一,可以说是因陈老师的引路,我才对民间文学的母题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又读了陈老师的论文《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对433篇异文的初步宏观分析》,我当时的感受是十分新鲜和振奋的。也许因缘际会吧,我的毕业论文也就是讨论中国洪水神话类型学的。不过由于自己观察的角度和陈老师并不一样,并随著自己学术观点的形成,我认为陈老师关于中国洪水神话的研究有两处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陈老师尽管应用了“母题分析法”,但忽视了对母题的仔细提炼和概括;二是他虽然注意到了各类型洪水神话的共时的地理分布,却未能和各类型洪水神话的历时的演变联系起来。因为有了这样的缺陷,致使陈老师的论文在具体的结论上,存在不少问题。我的导师看了我的论文草稿后,要求我请陈老师作评阅人,我是在忐忑不安之中等来陈老师的评语的,而结果便是我在前面的帖子中说过的陈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宽容。我觉得我个人的这个例子,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陈老师是具有学术道德的人,所谓的“学术道德”,其本质即是:对有利于一己的好恶之心加以抑制,使自己的学术行为服从于普遍的学术规则的命令。以上的叙述,陈君还认为我是在“捧杀”陈老师吗?

    至于说到“民间故事的虚构性”问题,说实话,这我是在看陈老师的书稿第一稿时,所发的未展开的感叹,陈君的跟帖我是后来才注意到的。不过,无论我如何解释,我的想法和陈老师、陈君都还不太一样。我认为,大家或许已习惯了从书面文学的视角来看待民间文学,而没有从民间文学本来的面貌或结构来研究它。陈君对传说颇有造诣,我不敢随意置喙,只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是在一个文化传播以口承方式为主的早期社会里,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各自会承担着什么样的功能?它们各自应有着如何的表演或表达方式?上古社会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跟历史时期或晚近社会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能划等号吗?口传文学和书面文学的互动是一个怎样的具体的过程。我私意以为,如果匆忙地取消了“民间故事的虚构性”这一尚有价值的认识线索,将可能会影响我们了解民间文学的深度。

    我是被我的师弟介绍来贵论坛的,我们都很喜爱这个论坛,我已经看见我的如初生牛犊般的学生在论坛上发帖子了,我衷心希望贵论坛真正成为民间文化研究者的家园!而要她成长为大家共同的家园,就应当每个人小心地呵护她、关心她:不择细流,才能有容乃大呵!陈君,你同意我的话吗?

            
发表于 2005-6-19 15: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我倒觉得学者们的治学精神确实差了,民间文学并不是什么冷学科,而是很热门儿的东西,比方,小日本鬼子还跟咱争"神笔马良的故事"权属问题(大笑话)只是学人不到基层和民间考察研究罢了,坐在学院里想当然,导师们也是凭书本"导",硕士博士要论文到处拼凑,有几多民间的实践啊?有几多导师自己的发现啊?在下言重啦!(一个深山老文化工作者)
发表于 2005-6-19 22: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老弟误解了。我所说“捧杀”与“棒杀”,是指学术争鸣应持的态度,泛指而非特指,倘弟以为我是说你“捧杀”陈先生,那么“棒杀”陈先生的显然不是你吧?
  弟说:“我衷心希望贵论坛真正成为民间文化研究者的家园!而要她成长为大家共同的家园,就应当每个人小心地呵护她、关心她:不择细流,才能有容乃大呵!陈君,你同意我的话吗?”弟的这句话,我有些不能接受,一是弟将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称为“贵论坛”,好像我与论坛有什么特殊关系,其实不然,论坛是大家的,我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参与者。再者,从弟的话中看,好像我不爱护、关心论坛,缺乏包容精神,对此我也不敢苟同。我一向以为讨论问题应该对事不对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当然也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否则,如果连事也不对,哪里还有学术争鸣?其实,对于论坛来讲,我们能在这里开展争鸣,也是一种贡献。不知弟以为然否?
  说到具体问题,弟云:“取消了‘民间故事的虚构性’这一尚有价值的认识线索,将可能会影响我们了解民间文学的深度。”不知弟能否具体谈一谈“民间故事的虚构性”这一命题的“价值”?

  


[ 本帖由 陈金文 于 2005-6-19 23:40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6-20 13: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陈君,您的答复使我感到了一些不安,我想我们不应当越说越让彼此产生隔膜。虽然我点名和您讨论问题,但我所说的,有的只是自己的心迹而已,自说自话完之后希望能得到您的赞同,并非针对您而言。

    出于对陈老师人品、学问的真心敬重,我才发帖子不同意老小孩的偏激。同时,我也真的不希望我的话,因说的不合适而从另一层面上伤害陈老师。我猜想,您着急的原因或正在此吧。由于对一个人的了解,是通过观察他的言行而得来的,我们天各一方,固然无法知晓对方的音容笑貌,但通过诚恳的文字,还是可以触碰到另一颗同样热情的心的。

    在上篇帖子中,我似乎对陈老师的研究说了些不恭的意见,但我需要真诚说明的是:陈老师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了迄今为止中国洪水神话研究最为全面和系统的分类。陈老师对中国洪水神话重心的准确概括,他所搜集的433篇洪水神话(另还有杨利慧搜集的418篇兄妹婚始祖型神话。鹿忆鹿、浦忠成搜集的台湾原住民洪水神话),从理论和材料两个方面,为中国洪水神话群形成一个具有一些十分专门化的规范的研究领域究奠定了基础。从此之后 在这一领域,那种依靠少数零星资料和凭借单一的方法作出推断的做法正在被扬弃,而一种综合性的(如借助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参与)、深入的(力图建立起有精确刻度的时空坐标系统)和比较专门化(像运用严格的神话母题分析的方法)的探讨,将可能会成为学术工作的主流。我看陈老师的研究成果的意义,主要就是体现在这里,而不在意他的什么具体结论被修正了。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以前的发言中,称赞陈老师是中国洪水神话研究的几位领军人物之一,而他的虚怀若谷正表现了他的学术道德的纯正。

    我的话够长了,所以关于“民间故事的虚构性”问题,放在这里讨论是否有尾大不掉的嫌疑,或我们下次再谈吧。我以为这当中,可能和大家对“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的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有关,在一个个具体的个案研究尚未落实以前,在大量“活”的民间形态尚未被有效地观察、记录以前,这种“见仁见智”的讨论,可能还是“见仁见智”。

    最后我也不见外地说一句话,就愿我们的论坛,通过笔走龙蛇而应该是越来越相互增进了解,而不是相反,对吗?
     
发表于 2005-6-20 16: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老弟: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是半真半假,为了让论坛活跃一下,其中不乏玩笑的成分,愿老弟不要在意。本无纠葛,何谈隔阂?有缘一面,说不定还能引为知己。祝安!
发表于 2005-6-21 11: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好的,我也希望有这样一天。
发表于 2005-6-24 13: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哈哈,有意思!不过,动辄往学术道德上面扯有点吓人。
发表于 2005-6-24 14: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虽然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是各有性情,也各有弱点的人,各自的学术成果也良莠不齐。但学术的本质就在于追求真理。学人通过探求真理的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胸襟,提倡理智地认识、了解事物,从这一角度谈学术道德,并不是在上纲上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15: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