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11-6 00: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恭贺巴莫曲布嫫荣获钟敬文民俗学奖
NO.7773 “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揭晓 ( 2003-10-22 05:25 )
“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揭晓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近日揭晓,2003年度的获奖人为我国民间文艺学家刘魁立先生。2003年10月2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在“敬文讲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来自北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俗学会等科研院所的学者和学生,以及钟老生前的弟子近500人参加了授奖仪式。
……
钟敬文先生于2002年1月因病辞世。就在钟老去世的前一天,经他亲自口授,指定了“第一届钟敬文民俗学奖”的三位获奖人,其中一位是钟先生50年代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钰先生,著有《口承故事论》一书。许钰教授一生专攻中国故事学研究,不幸病故于1997年冬天。钟老将这个奖项颁发给已经离世多年的弟子,其用意在于提倡许钰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审的写作态度。在《口承故事论·序》中,钟老对这位故事研究家的默默笔耕有如下的评说:“当前,我们的口承故事学,不但在研究观点上是多元的,在研究成果上也多姿多彩,有的还成为灿烂的奇花。许钰教授,性格沉静,是个笃学之士。他研攻口承故事学,精神既贯注,用力尤勤勉。他不苟且执笔,或随便发表意见。一篇论文的出世,往往酝酿多年,虽然十年来发表的著作不算多,却是认真、严谨之作。在学术上,他不是哗众取宠的人,因此,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是,有眼力的同行或认真向学的同学,大都承认他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和老师。他现在因我和同仁们的敦劝,把自己过去多年所写的学术文章,编辑成这个集子问世。这个集子的出现,既使许钰教授实现了一个多年怀抱着的心愿,也是我们民俗学界一个难得的佳音,是使许多同行学者得到一份精神滋补品的好机会。”
“第一届钟敬文民俗学奖”于2002年4月20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钟敬文先生百日祭──诗文遗作吟诵会”上颁发,除已故的许钰先生外,另两位获奖人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99级的博士研究生庞建春和赵宗福。钟老在去世前的病床上,还一直坚持亲自指导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和下一届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北师大唐圣基金负责人戴贤远教授当时说,设立“钟敬文民俗学奖”就是为了坚守和发展钟老开创的中国民俗学事业,弘扬老一代学者邈高致远的学术精神和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这个以中国民俗学奠基人之一、“人民学者”钟敬文的名字命名的民俗学奖,将按年度进行每年的评奖活动,以激励更多的中国学人关注学科建设,推进中国民俗学及民间文化研究事业的向前发展。
本年度的颁奖仪式由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刘铁梁教授主持。钟敬文先生的百年人生始终秉持着诗人的本色,始终怀抱着一颗不老的“诗心”,他生前多次说过:将来在自己的墓碑上只需刻上“诗人钟敬文”。文学院唐宋文学专家赵仁珪教授做了主题发言,并以钟老的诗作阐扬了师大的“民俗学精神”以激励后学。北师大唐圣基金负责人戴贤远教授宣布刘魁立教授获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年过八旬的中国文学史专家、中国散文史研究家郭预衡教授将制作精美的奖牌和获奖证书郑重地颁发给了刘魁立教授。作为本年度的受奖人,刘魁立教授在会上发表了自己数十年来从事民俗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真切感想,最后他说:“让我们挖掘我们心中的‘神性’,让我们以钟老的精神为榜样,为中国民俗学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附:刘魁立教授在钟敬文民俗学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摘要)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接受用一个伟大的名字命名的奖项。我们知道,钟敬文先生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开拓者,他光辉的名字是一个永恒的象征,象征着开拓的艰辛,象征着老一辈民俗学家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程,也象征着开拓的成就。这个名字,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民俗学建设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不断奋斗。
接受以这样一个伟大名字冠名的奖项,我感到惶恐。我仅仅是民俗学队伍中平凡的一员,但是,置身于这个队伍里,我是感到非常荣幸的。钟老曾经教导我们说,要为人类而工作。今天,我们在为建设人类文化多样性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民间文化,这正是在实践钟老对我们的嘱托。
目前,在我们所献身的这个领域里,尽管还有一些不能尽如人意的情况存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举国上下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被广泛重视;尽管我们感到民俗学学科内部还有许多空白,但我们毕竟有了一个可供我们施展身手的理论系统和工作平台;尽管我们在学科发展中往往感到人手不够,但是,我们的确有了一个数量可观、质量不差、前途无量的学术队伍。所有这些,都是在以钟老为代表的老一辈民俗学家的带领下,所有同行共同努力的结果。
学科建设外部条件的创造、学科建设空白的填补、学术队伍的壮大和提高,所有这些,都要靠我们大家精诚团结、携手奋斗,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我今年年届70,我愿意追随大家,为中国民俗学学派的建设做出不懈努力。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则印度的神话:远古的时候,人除了具有人性之外,同时还具有神性,这种神性让我们人类无所不能。但是后来,由于我们自己的过失,梵天收走了人的神性,并把它藏在了人类往往不会去寻找的我们自己的心中,我们的能力也就随之大大地降低了。这“神性”,对于我们这些人具体地说来,就是钟老的精神。让我们挖掘我们心中的“神性”,让我们以钟老的精神为榜样,为中国民俗学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