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21|回复: 41

关于8月15日讨论主题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7 20: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月15日讨论什么话题?是个需要先讨论的问题。
发表于 2013-7-17 20: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嗯,非遗主体问题讨论挺好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20: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张勃 的帖子

张志娟:关于论坛第二季每月讨论,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不揣鄙陋发在这里,供老师、同学们批判。
1,主题
讨论质量比表面繁荣更重要,窃以为既然月月有,当晚又只两三个小时,每次的议题不妨定得更细些,围绕某本书或同主题下的数篇论文;大的话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多次讨论。
2,主持评议制
主题具体化能使讨论更集中,但深入与否完全取决于参与者水准和投入的程度。所以最好每月设一主持人,由70后老师担任,主持人选定议题,列出书或论文,发表开场白(包括为什么选这个题目这本书这几篇论文,关注着哪些问题,有何意义等)引导讨论,并提前邀请两名评议人(老师学生皆可)。评议人有义务就该议题比较详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形成完整文章,但须是一定长度的书面陈述。
3,流程规范化
也就是说,每次讨论结束一周内选出下期主持人。主持人自拟议题,提前两周公布在论坛上,同时列出要讨论的书或论文。主持人自行邀请评议人。主持人的开场白和评议人的评议稿提早一两天(最晚讨论开始前)发出来,奠定基础。讨论开始后,主持人和评议人也应该在引导和回应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张勃  20:06:42
同意志娟说的。
张勃  20:09:46
但现在人好像很少啊,在线的同志反应一下哦。
王均霞  20:12:32
恩,蛮好的提议。现在可能需要尽快开始这些计划吧。
王均霞  20:14:34
另外,我们在时间上是不是可以稍微随意一些?谁有好的主题或者想要分享讨论的书,就直接在论坛上贴出来,然后发起者去邀请相关研究者参与讨论,会不会更容易形成好的学术对话?
张勃  20:18:20
时间本来应该就是随意的吧,只是说如果集中一下,可能更有氛围和意思和碰撞。集中并不意味着平时不可以发帖。
张勃  20:20:48
均霞如果你现在有现成的,就可以发贴,邀请。与志娟说的不矛盾。
甚至邀请前辈都可以的。他们也会愿意。
张志娟  20:22:44
2,注册与实名。这几天论坛开放Email注册,经常有人表示收不到验证信息,所以今天我又改回了人工审核。既然实名讨论,不妨在即将发布的规则中要求后来者实名注册,已有非实名ID的联系管理员修改用户名。另外新注册的人填写注册理由时最好具体一点,否则可能会被当成广告ID不予通过。
张勃  20:23:27
哦。
张勃  20:24:50
讨论的话题一定要提前公布的,好让大家有所准备。
民俗学界真正热爱学术的人不少,就是如何发动人的事。
张勃  20:27:26
开始做的时候总是会难一些。
张志娟  20:27:44
3,讨论中的彼此回应。根据15号讨论的情况,不少人习惯说同意XX楼,有时隔得远了难以查找(甚至得翻好几页),也不方便旁人及时跟进。最好鼓励大家使用论坛回复中的“引用”功能,原文引用所回应的话,这样更清晰明确。
张志娟  20:29:49
以上是我目前想到的,陆陆续续发出来,希望有点用。邀请前辈什么的只能偏劳老师们了。
宣炳善  20:33:12
张志娟说论坛中应多用“引用”,这个建议很好,一定多用。另外,下个月的话题,我记得上次张老师说起“风俗观”,这个话题也不错。另外,15号晚上的非遗讨论不错,也可以沿续的。大家议一下下个月的讨论话题。
张勃  20:35:37
中国人的风俗观作为我们当面会议的话题吧。
我觉得非遗话题可以讨论。
韩成艳  20:36:22
或者我们可以回应一下辽大现在在进行的学科建设与讨论
张勃  20:39:32
成艳可以详细说一下想法啊。
韩成艳  20:41:07
就是借用辽大的议题吧 或者是对于他们发言中的文章议题进行探讨 或者我们自己表白一下自己的学科认识~觉得第二季的论坛和成员应该有自己的对于学科现状,建设和走向的一些不同的想法
宣炳善  20:42:19
要么还是非遗吧,15号晚上吕老师谈非遗谈到人权与传承人的关系,就很好,谈得不错。民众的文化权利应得到尊重。评论辽大现在的民俗学,指点江山,评点人物,有点困难。要么还是谈学科现状。
韩成艳  20:42:56
嗯 可以把某位老师的观点作为切入点
张勃  20:43:24
我也比较同意非遗。因为上一次谈的是非遗。我们可以设一些更具体的题目来谈
我想到比如:谁的非遗?
韩成艳  20:45:11
嗯,就是选取大家都能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能够参与讨论是最好。
孙正国  20:45:33
可能的问题是:非遗传承人生存现状?
宣炳善  20:46:07
关于非遗,有很多议题。如非遗与民俗学科的问题,很多人对非遗有一些排斥,我想,可能是从事非遗的工作不多。这个问题,其实不应该成为问题。
孙正国  20:47:14
可能大家都会接触一些传承人。印象与感触都比较深。人是本色的。非遗只是一种概念而已,比如我们原来用的民间文学讲述人、演述人,或者民间艺人什么的。
唐納萬-Donavan  20:48:22
人们排斥非遗的主要原因是这里边有太多的现实利益纠葛
孙正国  20:48:43
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深入的接触了一些传承人,不管是以非遗的名义,还是以民间艺人的名义,都很有一些沉重。
宣炳善  20:49:01
谁的非遗,强调的是非遗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也就是孙正国说的传承人问题。一些项目的传承人被政府当作门面人物,并不真正重视,这个题目不错。
唐納萬-Donavan  20:49:09
以及学者说的话不太管用,对于政府而言,学者只不过是旧时的御用文人而已
张勃  20:49:10
我觉得非遗可以多讨论几次。非遗涉及很多人的问题。传承人、专家学者、非遗产品的开发者、政府(不同级别的)等等,都可以思考
韩成艳  20:49:30
对于非遗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能说出自己的主张和逻辑过程就可以。
嗯,我支持张老师的想法,可以形成系列讨论
唐納萬-Donavan  20:50:20
对于非遗,可以说民俗学者有太多的爱恨情仇。哈哈,用一句很浪漫的话来说。
张勃  20:50:26
谁的非遗,关系非遗的传承、享用、认定等等
孙正国  20:50:27
现实利益是生活的特质。关键是,政府在推进的过程中,非遗本身成了一张面具。这本身就是问题,即文化传统在当代的境遇问题,传承人是这种传统的标志。
唐納萬-Donavan  20:50:42
政府的非遗,可以这么说
张勃  20:50:55
我觉得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讨论了,呵呵 ,有种想将我们现在的讨论挪到论坛的想法。
韩成艳  20:51:03
可能还是要看语境吧
孙正国  20:51:05
是一个现象学问题。张勃的说法。
唐納萬-Donavan  20:51:11
今天的论坛貌似打不开
张勃  20:51:31
是吗?上去看看
韩成艳  20:51:33
我刚进去....
孙正国  20:51:37
在讨论非遗时,我们有必要还原,这个被称作非遗的现象,究竟指的是什么?
唐納萬-Donavan  20:51:41
如果民俗学能在非遗当中打开一个缺口,那也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是将非遗当作一场运动
张勃  20:52:20
我建议咱们去论坛上说话吧。
唐納萬-Donavan  20:52:34
其实,非遗运动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宣炳善  20:52:34
谁的非遗就是争一个文化话语的权利,民众、政府、学者、媒体、企业都想参与进来的。
唐納萬-Donavan  20:52:47
论坛打不开
张勃  20:53:02
打的开,没有问题。
韩成艳  20:53:09
嗯,如果非遗带给了民俗学新的参与社会的机会,那么运动过后,希望民俗学研究能够依然保持自己的参与社会的热度
孙正国  20:53:10
走吧,各搬各的人凳子哈,去论坛哟
宣炳善  20:53:33
好,去论坛。
韩成艳  20:53:41
开个新帖吧
张勃  20:53:59
好的。我来开一下。稍等。
唐納萬-Donavan  20:54:01
其实,今天还看到一个报到说,民俗学应该是最社会化的一个学科
孙正国  20:54:22
民俗学一直没有定位住自己,比如人类学定位人类文化的历史演化,社会学定位人际关系的利益问题,那么,民俗学呢?
唐納萬-Donavan  20:54:28
这个还是很受用的
韩成艳  20:54:54
嗯 还是民俗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孙正国  20:54:58
很危险的报道:最社会化的学科
张勃  20:55:11
开了。
唐納萬-Donavan  20:55:12
民俗学最关键的一个定位或许就是日常生活
张勃  20:55:24
带着板凳走。
孙正国  20:55:27
走吧,他们都走了。去论坛看看。
唐納萬-Donavan  20:55:34
原话不是这么说的,就是将民俗学对社会生活的参与
张勃  20:55:35
唐纳万你试试,看能不能上去。
孙正国  20:55:38

唐納萬-Donavan  20:55:51
现在可以了
发表于 2013-7-17 20: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俗学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与社会生活,这是很重要的。
发表于 2013-7-17 20: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如果能真正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恰好能够实现钟老所说的民俗学的“现在之学”的问题。
发表于 2013-7-17 20: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主要的问题,民俗学的学科反思还是不够。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20: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西北狼 于 2013-7-17 20:57 发表
最主要的问题,民俗学的学科反思还是不够。

都来了吗
发表于 2013-7-17 20: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我们现在对非遗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民俗方面。虽然对新民俗的关注有,但还是不够。都市民俗的研究也还没有真正地进入社区,进入市民中间。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20: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张勃 的帖子

可能都忙着找板凳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21: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西北狼 的帖子

以后可以专门设都市民俗的主题进行讨论。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主持啊。
发表于 2013-7-17 21: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从现代社会出发,传统民俗毕竟是看起来行将就木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将视野放开,我们或许能有更大的收获。
发表于 2013-7-17 21: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张勃 于 2013-7-17 21:01 发表
以后可以专门设都市民俗的主题进行讨论。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主持啊。

有一些兴趣,但是我懂得不多。我只有一些感受性的东西。嘿嘿,学理的东西,积累都不够。
发表于 2013-7-17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5号晚上的学术讨论的主题就是非遗的主题,这个话题可以继续下去的。本来15号晚上还想谈谈民俗与与公共文化或者公共生活,但还是谈非遗更集中。
发表于 2013-7-17 21: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张勃 于 2013-7-17 21:01 发表
以后可以专门设都市民俗的主题进行讨论。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主持啊。

这个最好还是找学有专长者来,比如华东师大那里的人。我保持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就可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21: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西北狼 的帖子

没有关系啊。感兴趣就积累呗。积累多了,尤其是在感受性的东西之外进行学理的思考。共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20: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