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話題:「回娘家」:女性民俗議題探討(洪淑苓)
◎洪淑苓上台一鞠躬.各位看倌真是抱歉,新手上路,緊張了好幾天,到頭來卻忘記準時粉墨登場,請原諒一個三個小孩的媽,即使貴為學者,一到了假日,我不過是個最平凡的母親,為孩子忙得團團轉.宗憲兄打電話提醒我時,我正在幫我兒子買球鞋呀.火速趕家中,上網登錄,請大家原諒.
這次我想和大家聊聊回娘家的習俗,以及其中和女性相關的議題,請大家耐心聽我說端詳啦.
◎背景說明:
「人倫之道,肇始於夫婦」,婚嫁更是女性一生重要的轉變點,歷來關於婚禮的研究頗多,但對於歸寧、回門之禮儀往往簡略帶過,女性如何去適應婚後的生活注意者也較少。若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則嫁作人婦,應也有「每逢佳節『 女 』思親」的情景。但逢年過節,已婚的女性怎樣在思親與事奉公婆(丈夫)之間取得平衡?什麼時候可以回娘家?可以待多久?有沒有先後順序?會不會造成衝突與誤會?這都是隱藏在回娘家習俗背後的問題,而且需要從女性的立場去思考,才能表現對女性的體恤。
針對上述的問題,我個人曾撰寫<「回娘家」習俗、歌謠、故事與女性研究>一文,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我的文章和觀點,所以把論文貼在附檔,請大家自行閱覽(如果您不覺得它字數太多的話!25000字),歡迎批評指教。
為了讓大家輕鬆一點(「回娘家」嘛,應該舒服自在一些),我就把文章中的一些觀點和資料摘錄如下,這樣您不必看論文,也可以直接進入話題。
◎討論題綱:
一、試看《儀禮∙士昏禮》中迎親過程的繁文縟節,對新婦如何被夫家接納,新婦與婿、翁姑的互動,直到廟見之禮完成,新婦整個的被納入夫家的生活秩序與祭祀系統,記載得非常詳細。但歸寧則顯得簡略。這是不是因為婚俗以男方(新郎)為主,所以對於女方(新婦)的歸寧習俗較不重視?
不過,我們仍可從民間的歸寧習俗,了解一些情形。民間對新婚歸寧的規定,比古代族貴之家具有彈性與與變化;而新婚後一年內的回娘家日期,也都和節慶有密切關係;此正可說明這是為新婦規範節慶和人倫秩序的關係,雖然各地習俗有同有異,但以「三年不看婆家燈」的特權,更能顯現體貼新婚女性的措舉;但也有年節必定返回夫家、「不看娘家燈」的限制,顯示禮俗雖有變通之處,但其觀念結構仍以夫家(男性)為中心,未必能夠輕易動搖。因此筆者試著歸納其中的一些性別議題:
1、以關懷女性為出發點,但以男性、夫家為優先,因此維持表面的平衡。
2、以「次一日」迎女過節(拗節)、諧謔破禁忌等方式弭平性別的衝突。
3、女婿不一定與其妻同返,有的地方甚至有女婿不過夜的習俗,形成重男家、輕女家的不平等現象。
請問您對這現象的了解和看法如何?
三、從「回娘家」歌謠一窺女性幽微的心境,以下試舉幾首民歌為例:
1、湖北民歌<背著娃娃回娘家>:
「背起了小娃娃,回呀麼回娘家。娘家麼遠在山呀山腳下,又養雞,又養
鴨,還把我撫養大,姑娘到了十七八呀姑娘麼就出嫁。嫁了一年整,生下
個小娃娃,娃娃的長相像呀麼像我的他,眉毛長,眼睛大,配上了小嘴巴,
外婆一見他呀總是笑哈哈。回呀麼回娘家,身背著小娃娃,沒有那車輛也
沒有那騾和馬,只能走,走回家,走得我腿也麻,只怕回到娘家門哪外婆
不在家。」
2、河北完縣民歌:
「蒲籠\兒車,大馬拉,嘩啦嘩啦的到娘家。爹出來,抱包袱,娘出來,抱花
匣,嫂嫂出來一扭搭。嫂子嫂子你莫扭,當天來了,當天走。不吃你家的
飯,不喝你家的酒。」
3、台灣民歌:
「刺仔花,開得白茫茫,我哥罵我不顧家。我長到十七十八想要嫁,嫁哪
裡?嫁sam cai。Sam cai na li ke(兒語,文意不詳),三年回來做次
客,父親看到真歡喜,母親看到半路接,嫂子看到頭又斜,嘴又抿,哥哥
看到瞪眼又不屑。」
請問您聽懂歌聲中的心情嗎?您願意貢獻幾首您知道的「回娘家」歌謠嗎?我在這裡洗耳恭聽了!
三、從二則剪報看現代人對「回娘家」的看法:以下是台灣現代社會中,女人、男人對「回娘家」的體會和意見:
1、棻多精:<回娘家?還是回婆家?>:「因為我不要求我先生陪我回娘家,相對的,先生對我回婆家這事都是可討論可商量的。……多年習慣下來,雙方家庭對女婿或是媳婦沒陪同兒子女兒回家都有共識,也樂見我們不用為誰回家而爭吵不休。」,中國時報35版,2002年10月12日。
2 前行:<一個男人的恍然大悟>:「我一直不能體會一個新嫁娘初至婆家的不自在,總怪罪她沒有為人媳婦的孝心,不能體諒我回家省親的用心。」、「在岳父母家中,…….他們都對我十分客氣,像招呼貴賓般地噓寒問暖,照料有加。儘管如此,我仍渾身不自在,希望趕快回到台北我們的小天地。彼時才了解了老婆一年多來,每個周末的心情。」聯合報E5版,2003年7月2日。
不知道在貴寶地,夫妻俩對「回娘家」這檔事是怎麼安排的?您覺得在現代社會,兩性平等觀點下的「回娘家」應是怎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