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36|回复: 32

【转帖】“笑说淮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30 23: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淮南市民心声论坛“百姓生活”

近日上淮南政府网站的“市民心声”论坛,发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演绎淮南历史的帖子“笑说淮南”,作者“M-60班用机枪”用幽默的文笔和扎实的历史资料,将历史与演绎相结合,给我们带来了一部精彩的淮南历史演义,故收藏之。
淮南这地名起码从秦朝就有了,但是淮南作为市,也就55年.1951年10月,以淮南矿区为中心,析寿县,凤台,怀远,凤阳县的一部分设立淮南市.在此以前,淮南的地面要比这大上许多,以唐朝为例,那时的淮南道东西自现蚌埠到凤台,南北自合肥到颖上.
倒退200万年,淮南到处是森林和草原,后来变成了地下的煤炭,再倒退个500万年,淮南还是海洋,浮游生物在海里逍遥自在------现在变成了天然气,距离地面有那么几千米,有那么几十亿个立方.所以淮南人是坐在金山上过生活,不过你要是说坐在炸药包上也没错.
话说那是很久以前,姜子牙封完神仙,就轮到周武王封大臣了,淮南就成了州来国,后来被蔡国给吃了,蔡国又被人打的到处躲,就在现在的凤台下蔡定了都.所以现在你要是去下蔡,估计还能碰到王族后裔.
不过蔡国也没混好,让楚国给灭了.没办法,那时流行吞并.楚国当时了不得,号称"带甲百万".陕西人老说秦始皇要是晚死20年,陕西话就是现在的国标语言,要我说,如果当时楚国有那么一两个心狠手辣的主儿,淮南话就是现在的普通话了.楚国一直没出什么名将,但是打起仗来凶悍无比,多次把秦军打得一路狂奔,周边国家没事儿也不敢随便招惹楚国,大部分都紧着和楚国套交情.所以敢问九鼎几斤几两的只有楚国人,这就叫实力.
楚国之所以如此臭屁的原因有二,一是甲坚剑利;这得益于楚国控制的两个地盘,一个是现在的铜陵,一个就是郢,郢就是古代的淮南.铜陵产铜,而且是好铜,郢产煤,而且是好煤,所以武器就比别人厉害.再一个原因是民风强悍.当时楚国成年男子身皆佩剑,而且允许私斗,两个人走大街上,彼此看不顺眼,挽袖子抄家伙就敢玩命.时至近代,修建淮南线铁路的时候,国民党大佬张静江还为铁路附近的土匪心惊胆战.
北京的混子常说朋友感情好,能把自己老婆发给朋友睡,那也就是一忽悠而已,但是历史上楚国就出过这样的事情.有一次宴会,从楚王到大臣全喝高了,楚王就说:来来来,让俺媳妇出来给哥儿几个敬酒.这在现在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那会儿就是了不起的面子,大王的老婆那是什么人物,搁现在就是戴安娜王妃级别的,能轻易见着吗?再说楚国占地数千里,中国几个出美女的地方几乎都归了楚国,楚王的妃子能寒碜吗?就有一帮子好色之徒等着饱眼福了.这王妃就出来挨个敬酒,那帮好色的哥们就连酒带哈拉子一块往肚子里咽,同时感慨没机会一亲芳泽.你别说,还真有一位祖坟头上冒青烟的,一阵大风把满厅堂的灯全吹灭了,那位色狼就开始动手动脚了.这王妃也不是善茬,黑灯瞎火的就觉得一双毛手摸将上来,反手就准备在这小子脸上挠一把.古代没指甲钳子,剪刀直到宋代才发明出来,那会儿指甲长了全用刀削,要不就是牙啃,所以那锋利度相当可观,这一把要是挠上,威力和梅师姐的白骨爪差不多.可那色狼是个武将,听风辨形就躲了开去.脑袋是保住了,帽缨子没躲开,被王妃揪下来了.
这妃子撤身形撒丫子就蹿回楚王老公怀里了,跟楚王说了前后的情况.这要搁其他地方的人还不立码翻了:好你个圈圈个叉叉的,敢调戏本大王的媳妇,信不信本大王把你骟了充当内侍啊!可是人楚王不,一琢磨后就下令:先别急着点灯!诸位,今儿咱们是真呀真高兴,大家伙儿把缨子全揪了,这叫不醉无欢!
这故事就叫"绝缨会".冲这故事我想起码有三点可以确定,一是楚国的人能打,咱们虽然不知道那妃子老家是哪儿的,但是她和楚王才混了几年,就能练得一手好虎抓手,而且在一片漆黑中还能准确地回到老公身边,这也算有点功夫了,这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1953年蔡家岗挖出几个楚墓,打开一看,首先发现的就是剑,其他地方也是一样.带剑和习武是楚国男子的专业课.第二,楚国的人能喝酒,而且仗义,喝到连规矩都可以不要的时候,楚王还能很理智地分析出那色狼不是专业的,只是酒壮怂人胆,这也就不容易了.后来刘邦当皇帝,酒桌上大臣稍微失礼,御史架起来就出去给顿板子,和楚王比起来,就没义气的多了.第三,楚国的人太感情用事,喝对脾气了就什么都是好的了,哪怕你说淮南的煤是白的,他也不会说是灰白色的.时间一过两千年,两淮,荆汉一带的人还有这特点.
有这三点,交朋友处哥们那是没话说,但是到了政治斗争上,到了国与国的第二战场上,那就是让人玩的了.你要是翻开<<史记>>,几乎你就看不到楚国人在玩阴谋诡计上占过上风.所以到了后来,义气帮不了楚王,他不得不迁都,再迁都,一直就迁到了淮南.
说是淮南,不是说现在行政意义上的淮南,而是在淮南的地盘上,楚昭厉王把国都就建立在郢了.郢就是现在的寿县,淮南就成了京畿重地了.
等楚国定都到了郢,这才发现,敢情这地界是好地方啊,怎么老祖宗就没发现呢?前面是淮水,顺着淮水就到了洪泽,后面是淝水,直通巢湖长江,两淮平原一望无际,粮食不愁还利于车战,左右有八公山和舜耕山是天然的屏障,地上有粮食,地下有宝贝,这回祖坟不是冒青烟,简直是呼呼的直冒天然气啊!
楚国新迁的都城郢的地下究竟埋藏着什么宝贝呢?在李斯写给秦始皇的《谏逐客书》中就揭示了这个秘密。李斯说:楚国产美玉和琥珀。大家知道,琥珀是几百万年前的树脂凝结而成,不错,是个宝贝,可是美玉呢?翻开当时的诸侯割据地图来看,再参考《玉石产地录》,好象只有荆州地面有点玉石出产,而且产量不大,那么楚国的美玉是从哪里来的呢?
通过对玉石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玉石的开采量很小,而琢玉的高手更是稀缺,所以对玉矿的探寻是当时各国都很花力气的,不然一块和氏璧也不会引起秦赵两国的多次交锋。
而郢都周围尤其是淮南地区就盛产美玉,而且是当时极其罕见的“黑玉”!!
远在殷商时期,淮南的原居民就发现了“黑玉”,并且经过精心的打磨,制作了大量的玉环,玉抉,玉佩等等装饰用品。其中的精品自然是上缴到王室,一些质量略逊的就自己佩带或是交换。《礼记》中就规定了楚国呈献给周天子的贡品中必须有美玉。这美玉就产自郢,也就是淮南一带。
可是现代任何一本介绍玉器的书籍都没有淮南地区出美玉的记载,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案能让现在的淮南矿业集团的同志们气吐了血:那“黑玉”其实就是今天我们说的煤矸石!!
现今淮南东郊的上窑地区是目前能找到的资料中最先发现煤的,每逢大雨,山谷中“黑水横溢”,并且上窑“产黑石,可然(燃)”。煤燃烧的力量比木炭和木材大,当地居民便采集黑石作为燃料。挖掘煤的同时也就挖出了煤矸石,矸石无法燃烧,就被随手丢弃。相当一部分被山洪和溪流冲刷后仍然不褪其色,甚至还有晶光(估计是石英),加上当时辨玉和辨石的界限很模糊,现在毫不起眼的煤矸石就成了有价无市的好宝贝。
据考证,秦地也产煤,为什么秦国没听说有美玉出产呢?这是因为煤矸石的质地不同。淮南地区的煤矸石质地坚硬且脆,符合当时人们对玉的认识和标准,而秦地的煤矸石质地较松,几乎无法打磨。所以秦人知道楚国人尤其是淮南人挖煤都能掏出琥珀和“黑玉”,那眼珠是红的,那鼻子是歪的-------又馋又气,恼怒之余一咬牙:咱也做!煤矸石是不行了,那咱拿精煤做,和楚国比比!所以现在做假玉的祖师爷是秦人,初一十五磕头的时候千万别拜错了祖师爷。
现在到安徽省博物馆,还能见到几块“黑玉”的残片。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到安徽省博物馆参观,就曾经对一件淮南九龙岗出土的“黑玉”圆柱型物很感兴趣,它高20余厘米,径约12厘米,通体黑色,有孔一个,上下各有极浅的双阴线纹,已经残破。这东西我认为不是挂在腰上的,因为起码它重十几斤,腰带挂不住,应该是放在桌子上的,这么大一坨“黑玉”也不是普通老百姓人家够资格用的,再加上双阴线纹是汉朝的特色,所以我个人认为它得是起码侯爵级别以上的人物所拥有的“刚卯”。如果我蒙对的话,那就是说,直到汉朝,淮南地区仍然是“美玉”的产地之一。
所以楚王在偷笑:你秦始皇为防刺客不是不让甲兵上殿吗?荆轲不照样追得你满屋子狂奔?要不是你那袖子没缝结实,衣服再被扯下来,你老兄就是历史上第一个裸奔的了!!刺客要是胆敢来行刺本大王,俺抄起桌子上的淮南特产“黑玉”镇帛当板砖使,一下就把他拍趴下了,拉到医馆拍个CT起码也得是个重度脑震荡外加颅骨骨折,还弄个什么“王负剑”啊,很丢人你秦始皇知不知道啊??!!想一想本大王拍砖都比人高级加奢华,心里那个爽啊!!
让楚王更爽的是,他迁都到了郢以后,淮南的百姓纷纷投军,组织了强大的部队,战斗力数值高达好几百万。此后的几次战役也充分证明了淮南军队的悍勇和豪富:从城墙上往下砸秦军的石块居然是十几斤一块的“黑玉”,这印证了笔者常说的“别惹我,不然拿钱砸死你”是非常有历史依据的,而城下的秦军都穷怕了,抱起摔碎的“黑玉”掉头就向回跑。那时秦军打仗是不发军饷的,全靠抢劫,见到楚国这么大方,那还不赶紧啊,捡到一块“黑玉”就能让家里吃香喝辣舒服半年,换谁也抢。所以郢都攻防战打了好几年就是因为秦军大家全去捡煤矸石了。
打着打着,楚国发现用来拍秦军脑袋的板砖不够用了,老拿“黑玉”去拍也不是个事,一是紧挖不够慢拍的,另外也确实肉痛心疼,同时秦军捡到城上扔下来的煤矸石就用车向回拉,不象石头,没人要,敌人撤退了还可以收拾回来洗洗脑浆血液再次利用,楚王就下命令让大家到旁边的八公山去挖石头。
淮南那会儿挖煤已经成规模了,挖石头自然得心应手,采了无数的石块拉回郢就继续砸秦军。当时没什么文化普及,连文房四宝都没成形,不然秦军带楚军的肠子都能悔青喽:那石头也是宝贝啊,后世称为“紫金石”,做砚台的好材料啊,宋朝蔡京有两方“紫金砚”,每方价值两万金啊!!淮南人从郢都城头一块块往下扔的那哪是煤矸石和石头啊,那就是金条和金砖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秦军见久攻郢都不下,就使用了围城这一招,这让淮南的军队很快就丧失了战斗力,楚国很快就灭亡了,
说起来,秦国能够统一当时的中国,楚国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据史料记载,楚国前后共灭亡了61个国家,可以说是当时最强的国家,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秦国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在楚国向四方征讨的时候,秦国默默地发展着自己的力量.在秦国强大的同时,楚国却走上了下坡路.张仪用计谋使齐楚交恶,屈原被逼跳江自沉,黄歇含冤而死,等等一切,既有秦国用计的结果,也有楚国内部的纷争,使得有800余年历史的楚国,敢于问周天子九鼎的楚国,有敢讥刺孔夫子的隐者存在的楚国,有敢于不理会周王室封号而自立为王的骄傲历史的楚国,有"荜路蓝缕,以启山林",自荆山走出的楚国,有敢于问天,招魂的气魄的楚国,在定都于寿春19年以后,灭于秦.时为公元前223年.
楚国灭亡了,但是楚国人还在,淮南人还在.楚国的遗民南公就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斗争的号角,这是胜利的预言!
秦统一全国后仅仅12年,第一支由楚人陈胜,吴广率领900人开始反抗暴秦,不久以后,楚人项梁,项羽起兵抗秦,楚人刘邦抗秦.当时在郢饱受秦军屠戮的淮南地区,也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淮南军由于骁勇善战,很快成为抗秦的主力军队之一,担负统帅的就是当时的九江郡的英布.
英布生年不详,出生地离淮南倒不远,就在六县,相当于现在的六安。楚国迁都到郢以后,英布老家有很多人也搬迁到了淮南一带,毕竟那里是首都,相对容易讨生活。英布从小就不是好孩子,偷鸡摸狗地干了不少坏事,混久了也就有了黑社会的性质。秦国灭楚后,开展了“严打斗争”活动,很快就把英布给抓起来了,对他的审判到是既公正又合法:先是上了“黑京刑”(字库里没找到这字,是黑旁加个京,抱歉),然后就给发到关中给秦始皇修陵墓去了。
好歹英布也是出来混过的,虽然终有一天要还,但是没想到自己会倒霉到这个程度。以前虽不是花天酒地,起码有鸡有鱼有酒喝,现在呢?干的是重体力,喝的是玉米糊糊,上面是毒日头,下面是皮鞭伺候,这日子没法过了。英布就拉了几个和他一道犯事的哥们,策划并实施了一次武装越狱。
越完狱跑出来,大家就合计到什么地方去混,英布开始想回六县,但是考虑到秦国公安部也不是吃素的,指不定哪天就被抓起来“喀嚓”了,索性一横心:老子当土匪去!反正在老家干的也是和土匪差不多,专业比较对口,业务比较熟悉,起码还有肉吃!!
当土匪也不是说当就当的,各地混黑道的早把地盘划分好了,要是去抢山头,搞不好兴许自己就被别人给吃了黑,送到官府换赏钱,运气好还能捧个好市民奖,和郡县长官合图留念。看来只有投奔这一条道了。经过仔细的考虑,英布决定去投靠当时最大的土匪----陈胜和吴广。
现在咱们管陈胜和吴广叫起义军,其实他们那会儿和土匪差不多。起兵不是为反秦,就是想抢个地盘;没有什么纲领,不会发动群众,也没有坚固的根据地,打家劫舍的次数比和官军打仗还多。武器是棍棒,矛戈很少,弓箭更少,没有攻城武器,所以很快就被秦军打的惨不忍睹。更要命的是,两位主帅自己还掐起来了。
英布看看再混下去自己都可能会被搭进去,赶紧脚下抹油,另寻靠山。这一次他不找土匪了,改找地主。他看上了项羽。
项羽是楚国的贵族后裔,所以师出有名,彭城是他的老家,所以有稳固的大后方,军纪严明,有极高的军事素养,跟着这样的老大,吃不了亏。所以英布一见到项羽就激动得热泪盈眶:大哥,俺可找到组织了!
组织对英布也是极其信任的,项羽让英布先带一支队伍回老家,一方面是让他风光风光,一方面也可以拉点人马。英布就回了六县。六县当时是属九江郡,郡治就是在郢,也就是楚国 的最后一个首都。英布到老家后,找亲戚寻朋友,很快就扩大了队伍。当他知道郢有很多自己的亲戚后,他又带兵到了郢。
那时郢被秦国收拾得够呛,郢是楚国的亡都,心怀故国的人很多,而且打郢的时候秦军伤亡很大,所以在统治上也是很高压的,老百姓的罪就受大了。英布一到,淮南人一打听,敢情这英布的老大是楚国的项羽啊,那没说的,反正这秦国的顺民是没法当了,咱也跟着英布闹吧!呼啦啦就有好几千人都投了军了。
英布看到这么多的人加入队伍都快乐疯了:想当年老子混黑道,手底下只有那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让那秦军追得慌,现在居然有了上万人的队伍,哈哈,看来项羽是个好靠山啊!!
英布把队伍拉回项羽的大本营,去找项羽报告:大哥,俺拉杆子回来了。项羽很激动:兄弟啊,现在这社会缺什么?人才!你就是人才啊!这一万来人就归你管了!英布直客气:大哥你这是什么话,都是楚军,什么你的我的啊!项羽更激动了:好兄弟啊,你这话暖人心啊。哥哥先给你粮食军械,你先训练他们吧。这队伍,以后就是你的了,名称就叫“淮南军”吧!!
淮南军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其实这淮南军根本就用不着什么训练,你想,十几年前刚打过楚郢攻防战,老兵一帮一一对红,就把子侄们教会了,新兵来源大多是原楚国现秦国矿业集团的,力气本来就不小,又是常年在地下拿命去博的,胆量远非一般人能比,战斗力能低下吗?再说了,那十几年秦军也无意中给淮南军做培训呢。
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是一点也不假的,秦军的统治太残暴,淮南人怎么也要折腾一下。英布没来以前,淮南人流行打闷棍,劫道,下蒙汗药,专拣秦军下手。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现在淮南有句土话,叫“背麻袋”,意思是偷女人。这是历史沿革把原意给改了。在秦朝那会儿,淮南人看见有秦军落了单,打后面掩上去对后脑就是一棍,然后把不知道是死是活的倒霉蛋向麻袋里一塞,再填上几块石头,背到沟边就给扔水里了。那为什么不叫“打闷棍”呢?秦军也不是傻蛋,在路上看见俩人背一麻袋远远过来了,就吆喝一声:尼俩干吗来?那淮南人能说“俺是打闷棍的”吗?就说:老总,俺是背麻袋的。秦军一楞:尼俩背甚麻袋来?淮南人就说:俺俩是挖煤背麻袋的。那秦军就明白了:额,额,纳尼俩就走咧。那俩淮南人就背着麻袋里的秦军,跑到安丰塘,“一,二,三”,那秦军就沉了底了。您要是不相信,到山东枣庄一带,也能听到“背麻袋”,不过麻袋里装的不是秦军,而是日本鬼子。

明白了淮南军的强项,您再看《史记》,就能知道为什么英布和淮南军总是担任袭扰任务了,实在是职业习惯啊。所以淮南军是有史可查的历史上第一支游击队。英布就带着淮南军到秦军的地盘去了,秦军在前方扫荡,英布和淮南军就在秦军的后方扫荡,当秦军掉头打算对付淮南军,项羽就出来拣洋落,没几年秦军就发现了:尼个香羽和影布环挺难搞滴来!
所以秦军就把章邯给派来了。当时项羽正忙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就找到英布:兄弟啊,你先帮哥哥顶会。英布差点没哭了:哥啊,俺的淮南军打了几年,早累坏了啊。项羽也掉眼泪了:兄弟啊,哥哥知道你难,淮南军难,可是我现在能派的只有你了,就帮哥哥一把吧!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英布一咬牙:得,拼着俺这几万淮南军不要了!出发!
淮南军连夜奔波几百里,和章邯对上了。
章邯压根没把英布放眼里:你小子不就是一个给皇帝修坟头的吗?爷当年还是监工呢!不过他倒不敢小看了淮南军,当年章邯也参加过攻打郢都,知道淮南人不好惹,玩起命来比疯狗还厉害,所以他下令:不许轻战!
章邯是说不要轻易出战,底下的军官没明白,还以为是不要轻敌,得,那咱不轻敌,打还是要打的。就有人去向英布挑战了。

英布憋着一肚子气:我给你章邯的皇帝修坟头,你不给我个高级工程师的职称和待遇就算了,起码也不能老拿鞭子抽我啊,好,今天咱们就把老帐给清了.他手下的淮南军也是压不住火气:当年打郢都,灭楚国,老小子章邯都有份,把咱淮南的老百姓杀了多少啊,不能放过他.打今儿起,咱们不干那拦路抢劫秦军物质的事了,咱们就和章邯硬碰硬的干了!那士气,就象淮南的煤炭被浇上桐油再扔上一把火一样,熊熊地燃烧起来了.
淮南军正运气呢,就有人来报告秦军挑战来了.英布下令:出击!
秦军摆好阵型,刚要讨敌叫阵,就看见淮南军的寨门打开,一万多人默不做声一溜狂奔就扑到秦军的面前了,连个招呼都没打,举起家伙就向秦军脑袋上招呼.为首的秦将还纳闷呢:乍的摸,乍的摸,一把锄头就砸他脑袋上了.秦将一面从马上向地上掉,一面还嘟囔:尼闷淮南句乍打滴仗摸!
淮南军后面的英布也糊涂了:怎么回事?我这还没小螺号滴滴滴吹,全军都上去了,哎,说你呢,你个炊事员抡着马勺上去是怎么回事啊!!还没等他弄明白,就看见秦军有马的有车的全跑的没影子了,就剩下一票淮南军在弯腰扒拉秦军死尸的口袋呢.
章邯接到败报差点没把高血压气成脑血栓:合着你们一万多人出去连句话都没和人家说就被揍回来了啊,你们手里的家伙是摆设啊!章邯就跑到了望塔上去,向淮南军营望去,只见那就是一道土围子当界墙,立刻就有了主意:明天先用四百车乘冲击淮南军的围墙,然后五千骑兵做第二道攻击,随后步兵冲锋,我就不信他那土墙能抵挡住!!
第二天,秦军吃饱喝足,拉开架势就向淮南军营进发,缓缓逼近到离军营三里远近,淮南军还是毫无动静.就有那聪明人向秦将提醒:不会是淮南军有什么埋伏吧?秦将一撇嘴:你知道什么?就算是有埋伏,那也只能对付步兵,我那车乘在我们秦朝就相当于两千年后的坦克,你见过拿AK-47的敢和坦克叫板的吗?聪明人一楞:将军,嘛叫躺渴?嘛又是爱开司机?秦将翻翻白眼: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额就不勒一和尼这摸文化的说话!!
秦将大手一挥:进攻!!!!!
四百车乘率先发动,开始时速度不高,但是慢慢加速,越来越快.骑兵紧随其后,巨鹿的黄土渐渐在马蹄和车轮下翻扬起来,很快就把黑甲的秦军包裹住,在高地上的秦将远远望去,只见一条黄黑相间的苍龙以雷霆万钧之势向着仍然静悄悄的淮南军营压去.秦将和每一个秦军的士兵都知道,就在一刹那之后,那一道土围将被秦军的强大力量所粉碎,土围后的淮南士兵也将被碾做灰尘.
黄土弥漫了天空,挡住了秦将的视线,呼喊震耳欲聋,屏蔽了秦将的听觉,只看到无数兵器上发出的寒光在向淮南军的营盘逼近.秦将满意地叹了口气:看来回去后可以打个报告,申请管理员加个精,再把自己的爵位提一级,置个顶了.
秦将正打算让步兵的弟兄出发去收拾一下淮南军的尸体,突然一骑从前方狂奔而来,一面跑一面带着哭音大喊:将军,将军,额闷败咧,额闷败咧!!!
秦将大吃一惊,急忙站在马背上向前方望去:渐渐消散的黄尘宛如拉开了一个可怕的大幕,原本平坦的平原上突然出现了几百条深沟,那四百车乘和几千匹战马都陷了进去,只有很少的,排在后面的战马和它的主人才勉强拉住缰绳,没掉到深沟里去.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出现了无数身穿红色衣甲的淮南军手拿利斧,或是紧握矛戈,向着坑里的秦军又捅又砍,惨号声在巨鹿的上空不停回荡.
秦将的脸都吓白了,好不容易忘记的关中腔又回来了:乍滴摸,乍滴摸,乍滴就成乍固样了咧!!
旁边一个当年也在秦地挖过煤的士兵倒是看出门道来了:原来淮南军中那些同样是挖煤的同行早就在军营前的地下挖好了又深又宽的大洞,在洞顶用木头做为支撑,平时骑兵和车乘从上面走毫无影响,但是只要淮南军用绳子绑好做支撑的木头用力一拽,木头立刻就会脱落,上面的土层立刻就会崩塌,把原来的平地变成深沟,正在全速奔驰的秦军车乘和骑兵就会掉进深沟,然后淮南军从隐蔽处蹿出来,用砍木头的斧子和做兵器的矛戈对摔得天昏地暗的秦军大开杀戮.
此役,陷马坑正式步入中国长达2000年的战争史,死于陷马坑的士卒和军官无从计数.后来从三国的姜维到清朝的曾国藩,都把这一战术延伸为地道做战,或暗施突击,或埋藏炸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轴心双方更是大举挖掘地道,甚至有双方挖通地道的奇闻.抗战期间,我中国冀中人民更是将淮南军的遗意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开展了地道战.为世界各国的军事部门大力研究.
不久,在中国矿业史上,斧子工和架子工正式成为推动挖掘技术发展的强有力支柱.
那位失败的秦将最后自杀,遗言是:额对不起兄弟咧,是额把尼闷带沟里的俄!!
刘邦立汉以后,先把淮南封给了英布,不久又把英布给灭了。刘邦坐在淮南王府里,一面喝着六县的瓜片,一面满意的叹了口气:总算把那些老兄弟都给宰了,等我的儿子当皇帝的时候,就再也没有恃功而骄的权臣和他为难了。
刘邦知道淮南是个难管的地方,就派了他的儿子刘长去当淮南王,刘长没多久就薨了,刘安就成了第二任老刘家的淮南王了。
当时的淮南的面积比现在大多了,东到今凤阳、滁县,西到河南唐河,南至巢湖、肥西,北到淮河,都城建在寿春。山川秀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文化发达,可谓人杰地灵。 刘安这人挺聪明,好学习,从小就是好学问,就是不爱运动,读个书弹个琴什么的都挺在行,但是骑马打猎什么的就不行了。这一方面是天生的爱好,另一方面也是打小就见识了刘邦爷爷和吕雉奶奶的毒辣手段,所以一直胆小,安分守己的过日子,当个太平的淮南王。
当时的淮南军建制早就撤了,淮南人好不容易不打仗了,就齐心协力地奔小康,于是挖煤的挖煤,种地的种地,放牛的放牛,烧窑的烧窑,大家热热闹闹过起日子来了。刘安也知道淮南的老百姓不好惹,本来退伍的士兵就多,民风又强悍,家家都有退役的兵带回来的武器,就是没有的,随便找个楚墓刨开了就能掏出几把剑出来,所以不能逼急了,一般不收什么多余的税,老百姓还挺喜欢刘安的。
刘安没事也好到民间去转转,看看这家的房子,抱抱那家的孩子,还和乡民唠嗑:大爷,你家今年种的什么啊?那大爷就说了:俺家今年种黄豆。啊,种黄豆好啊,皇帝的土地种黄豆,好口采啊,不过这黄豆怎么吃啊?那大爷就说了:炒呗,炒熟了给孩子当零食吃。刘安闻着挺香,一高兴就说:大爷,你也给我一把炒黄豆我尝尝。大爷说:您要喜欢,那盆里有的是,您随便抓。刘安更高兴了,啊,还是我的子民好啊,你看多豪爽啊。刘安就抓了几把黄豆揣兜里走了。刘安刚走,老头“罗罗罗”就叫上了。叫什么呢?吆喝猪呢。猪一围上来,老头就把炒黄豆全倒猪食盆里了。这倒不是老头埋汰人,而是当时黄豆没什么用,当不了干粮,炒着吃偶尔一回挺香,可是要是吃多了再灌瓢凉水,能把人肚子涨得好几天缓不过劲来,所以只好喂猪。那为什么不种别的呢?因为淮南出煤,那时也没什么防护措施,经常有塌方,好多人没等到上面的人把通道挖开就活活饿死了。所以下井的都会带点黄豆,万一塌方把自己陷进去了,那炒黄豆就凉水能顶个十天半个月的,所以淮南的老百姓就都种点黄豆 。
这刘安揣了一兜炒黄豆,一边嚼得咯崩脆一边就回王宫了,也搭着他从小锦衣玉食惯了,乍一吃到这味儿,觉得挺好吃,没歇气就把那一兜炒黄豆全吃完了。回到家觉得渴,喝了两杯茶,这肚子就开始闹腾了。
王妃一听说老公不舒服,赶紧就过来了,一看刘安那肚子跟怀了八个月孕似的,当时连脸都吓绿了,急忙就叫医士。医士号了半天脉,转头对王妃说:王无恙,唯积也。王妃对着医士的脸就是一耳刮子:你他娘的少拽文,我是文盲我听不懂,你就说点人话吧。那医士捂着脸心里话你这王妃才嫁到淮南几年,怎么就把淮南女人打架的招数全学会了啊,嘴上还得说:大王没什么事情,就是吃撑着了。
王妃就问卫士长:今儿大王出去吃什么了?卫士长就把黄豆的事说了一遍。王妃也吃过黄豆,知道不是中毒,心就放下了一半,就问医士:那这病怎么治疗啊?医士说:这病不用吃药,您替大王揉揉肚子就可以了。
王妃一听,这倒容易,挽起袖子跳上床就开始给哼哼唧唧的刘安揉开了。揉了不大工夫,就听见刘安的肚子咕噜咕噜直响,再揉一会,刘安那臭屁一个接一个就放开了,熏得满屋子的人跟中了煤气似的直晃荡,旁边的一个侍女赶紧把檀香匣子举起来,打开炉盖子就把那一盒子檀香全倒下去了,立刻那烟就起来了,屋里的人就没法呆了王妃第一个就蹿出去了,紧跟着大家也全出去了,都跑到花园做深呼吸去了。
刘安放了一串连环流星震雷屁,倒是舒服多了,人也清醒了,抬眼一看怎么人全没了?再一闻:恶,这屋里什么味儿啊,又是奇香又是奇臭还带着一屋子烟?他也坐不住了,也跑出去了,到庭院了深吸一口气:咦?今儿的空气怎么这么清新啊?
有读者就说了:你个机枪也太会扯了,敢情那刘安以前就没放过那种气啊?其实是您没明白,汉朝那时没椅子和板凳,大家都是跪坐,跪久了腰一塌,那俩大腿就抵住胃肠了,尤其刘安喜欢看书弹琴,跪坐的时间就更久了,你想那肠胃能蠕动得好吗?他今天这炒黄豆一吃,把那肠胃几十年潜藏的功力全激发出来了,还不跟洗肠似的好好清理一下啊!
刘安在花园溜达了两圈,王妃就过来跟刘安说了:折腾一天了,咱也该吃晚饭了,我给你做了好吃的,韭菜腌鸡蛋,咱们到餐厅吃饭去。刘安摇摇头:你去吧,我不饿。王妃一瞪眼:小样,爱吃不吃!老娘还不伺候了。小脸一耷拉,王妃自己走了。内侍就过来问:大王,要不咱再遛遛?刘安一摆手:去,把马桶拿来,本大王要蹲个马步,快点,本大王快憋不住了!
刘安摆好姿势坐在马桶上,左手拿着竹简右手拿着绸缎排了一会毒,觉得差不多了就用绸缎清理干净,刚站起来提裤子呢,就听到“扑通”一声,扭脸一看是那内侍一头撞地上了,刘安刚要弯腰去扶,马桶里那味儿差点没把他也熏一跟头,刘安扔了竹简就跑,心里说今天我是怎么了?
一宿无话,第二天早上刘安起来,内侍一见他就说:呦,大王,今儿您可嫩多了。刘安说:你当我是我媳妇在花园种的韭菜呢?什么嫩不嫩的。内侍赶紧捧上铜镜:不信大王您自己瞧!刘安对着镜子一看,还真是的,脸上那粉刺暗疮小痘痘全都没了!刘安这个高兴,嗬,精神头也有了,对着镜子就照开了,一边照一边还说:你说我咋就这漂亮呢?
看完这段,您想到什么词了吗?对了,就是臭美。现在您知道臭美是怎么来的了吧?对,就是打刘安那时传下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刘安臭美的时候,在寿春城的北山上,一大票人都等的发慌了,为首的是8个老头,苏非、李尚、左吴、田由、晋昌、雷被、毛被、伍被等八人正在团团转.其他的人就跟着他们也转,要是从天空望下去,就象一个大陀螺,里面的人转小圈,外面的转大圈.刘安刚得到消息,说是北山上的食客们有要事相请,恋恋不舍地放下铜镜,坐车出了城.
刚出城门,刘安就嚷起来了:快回去,快回去,上城门楼子!御夫也不知道是什么回事,赶紧就把刘安送到城门楼子上去了.刘安站在垛口上举目观瞧,就打量北山上那三千多人正在转出的那个大陀螺.御夫在一边也看了半天,没看明白,就问刘安:大王,您看什么呢?刘安一拍大腿:哈哈,我得也!!!御夫更糊涂了:您得什么了?SARS还是AIDS啊?刘安说:你少扯淡,赶紧,咱们走着,上北山!!
到了北山,那山上的人也看见刘安的车了,那八个老头急忙带着3000多人下来迎接刘安.刘安一见他们要行礼,连忙拉住他们,哈哈大笑:八公,我得也!
八个老头吓了一跳:大王您怎么了?我们这都急得要火上房了,您得什么了?刘安就说:我得道中之秘了啊,怎么,你们不为我高兴?八个老头唉声叹气:您得道?成仙也没用!您听说了吗?刚当皇帝的刘彻要变法了!!
刘安还没当回事呢:变就变吧,还能怎么着啊?他一个小毛孩子,才16岁,能怎么变啊?八个老头就说了:您不知道啊,刘彻要实行儒家之术,把我们这些讲黄老的人给灭了!刘安说:灭就灭呗,我刘安又不是养不起你们.八个老头急得胡子都飘起来了:您怎么不明白啊,皇帝要了儒家,就会采用削藩的方法啊!
这句话管用,不到十年前,晁错就提出要削藩,当时要不是有窦太后顶着,几个兄弟闹着,恐怕刘安就回长安了,那就没现在的好时光了.刘安当时也傻了:那怎么办?八个老头说:这不就是找您来商量了吗?
刘安琢磨了半天,看看这八个老头,再看看那三千多食客,明白了:敢情他们也没主意啊?那我只好自己想办法了.刘安不愧是见过世面的,当即就有点子了:你,你,到我家去搬东西,拣什么值钱拿什么,马上到长安去见窦太后,什么也不要说,就说是我送礼的;你,你,到梁,陈几个地方去,摸摸其他几个王的动静,你,你,不是说懂兵法吗?赶紧给我把部队训练一下,你们八个老家伙,跟我走,其余的,该干吗干吗去!!
八个老头跟着刘安就走到了五株山的山顶,那儿有一大片空地,盖了几间房子,平时刘安拿那儿当宴会厅.刘安一进门,就把别人都赶走了,然后九个人就跪坐下来.刘安开口了:你们说,我刚才处理得怎么样?八个老头能不说好吗?刘安一摆手:你们也别拍马屁了,我刚才远远地看你们转陀螺,我就觉得你们转啊转的,就有点天地混沌的感觉了,当然,你们要是说是银河系也可以,我就悟出点什么来,你们帮我写本书,把我那点心得体会写出来.你们别以为我是没事干写着玩,当今的太后也喜欢黄老之术,到时候我们把书贡上去,太后一喜欢,什么儒家,立码叫他完蛋!还有那个谁,那个李尚,你不是会炼丹药吗?赶紧开炉,给太后炼仙丹,让她长生不老,顺便我也吃点.
八个老头这才对刘安佩服得无话可说,立刻就分头去办了.
  《淮南子》(即《淮南王书》又称《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叶淮南王刘安命手下宾客集体撰作的一部奇书。刘安是汉武帝刘彻的叔父。此书杂采战国以来除儒学以外的百家之言,主要是黄老道家言论。包罗万象,从天地开辟、宇宙洪荒到黄老养生之术,无所不及。但表面上,却似乎丝毫未涉及当时的政治与时局。因此,古今论者,都以为这是一部杂驳斑烂的纯学术之书。只有<<笑看淮南>>的读者知道其中的奥妙也.?
李尚就准备了大量的药材,开始炼丹了.刘安一面要看着手下的食客编书,一面又要陪李尚炼丹,那暗疮粉刺小痘痘就又起来了.
说到刘安要炼丹.在继续我们的笑说淮南以前,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炼丹和修仙.
在老庄建立了道家的学说以后,道术就成为一种修炼的方法.据说,老子也有师傅,就是洪钧老祖.,洪钧传了三个徒弟,分别是阐教的老子和元始天尊,以及截教的通天教主.阐教的收徒比较严格,起码首先就要是个人,截教就没那么多的讲究,披毛带鳞,有爪有角的都收.所以山精树怪什么的,大多数都是截教的门下.万一哪天您要是看到有神经病说自己是狐仙,您就可大喝一声:"通天教主令符在此,门下弟子速速回避!"有可能您就把这神经病给吓好了,不过他扑上来咬您一口也说不定.因此在志怪小说和野史中,那些截教门下多数都是以反角出场,由于他们首先要修炼掉"横骨"才能变为人形,所以大多数功力都不怎么样,没几下就清洁溜溜了,但是修成了那就了不得.我找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很多有关截教的记载,只是在一位很老的说书先生那里听说,其实洪钧老祖的底子也很潮,据说他是混沌初开时的一条白蛇修炼的,不过后来洗底成功了.秦汉时期的道教书籍基本就是<<道德经>>,其他的著作不多 .易经等书是到了后来才被道教借来的.
在唐人的修道书籍中,有关于成仙的记载,大致分两种,一种就是单纯的养气修炼,培养元婴,然后继续化为元胎和元神.小儿的囟门是可以活动的,囟门就是元神出入的通道.到了小儿能说话知人事的时候,囟门就闭合了,修道就是为了打开囟门,让元神出去,到修炼成功,打囟门那里会出来一个一尺多长的小人,那就是元神,这个人就修成了,尸体就叫"遗蜕".我查了很久才查到,要用这个方法,起码得花个三五百年才行.估计一般人没这么长的命.所以很多人就用第二个方法,就是炼丹.
炼丹也分两种,一种是炼金,和哈利.波特的魔法石一样可以点铁成金,这叫世间炼法,也就是说只能当个富人.另一种是炼修道丹.炼成功后不但能长生,甚至还可以白日飞升.这就吸引了很多人了.当时的太后就很迷恋道术,所以刘安投其所好,打算让李尚去修炼丹药.
刘安在这上面吃过很多的亏.有一次,有个家伙跟他说:大王,您看这是什么?刘安一看:这不就是我们淮南出的 煤炭吗?那位说:您把它放火里烧一下.刘安就拿个火盆,把那煤扔火里了,谁知道一会儿那煤就变成一块黄金.刘安很高兴,以为碰到一个会点铁成金的.要搁现在我们就猜到了,不过就是黄金的外面糊上一层煤泥而已,但是刘安没看出来,还拜他为师,要学这本事.还给了他不少黄金让他炼"丹母",以后就能没事点黄金玩了.谁知道那位趁刘安没注意,提起黄金就从丹房溜了.所以刘安自己就看书学炼丹,到后来认识李尚,两人还真能说到一起,刘安就让李尚专门负责炼丹的事情.
炼丹也不是说炼就炼的,火候,丹炉,药材什么都要讲究,要上合阴阳,下按五行,收天地灵气,采日月精华.这天李尚来找刘安:大王,今儿那丹又没炼成.
哦?怎么回事?哪儿出问题了?
咱们那锅不行,一烧久了就炸了.
你不会用铜锅啊?
不行啊,大王,以前很多人都是用五金来做丹炉的,都没成功,估计不能用.
那只好用陶的锅了.来人啊!!
立码就来了几个人,刘安就说了:你们几个,到淮南陶瓷厂找几个师傅,给我烧几个锅.这锅得要经烧才行.那些人答应一声就出去了.
大王交代的事情能不好好办吗?第二天就来报告:大王,我们派人去考察了,在上窑和咱们寿春那里的土都可以烧出来好陶.刘安说:那还等什么啊,赶紧着,把窑建起来啊,你没见大王我都急得上火了吗?
大王上火,下面的人就是火上了房啊,没几天,上窑和寿春窑就建好了,至今遗址还在.
那些下人也知道贪污,给大王烧了一批锅,自己也烧了一些碗啊,缸啊什么的,反正公款报销,然后就把锅端上来:您瞧,大王,这就是您要的锅.刘安一看,恩,还真不错,黑色的釉面,上面有花纹,挺好看,点点头说:端李尚那去吧.
又过了几天,李尚端着一个盘子来了:大王,您试试,这是我刚炼的丹药.刘安挺高兴:啊?这么快就炼好了?好好好,我来尝尝!!刘安拿起来一粒丹药搁嘴里,嚼吧嚼吧就给咽了.没多大工夫,刘安就觉着全身发热,跟裹了棉被一样,那汗就哗哗的流下来了.刘安就觉得不对:怎么和书上说的感觉不一样啊,我怎么没飘的感觉,还觉得直往地上坠啊?不会是没飞天倒要入地狱啊?李尚也吓傻了:怎么了,怎么了?大王您哪儿不对啊?刘安这会儿就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王妃在后面也听到了,光着脚就跑来了:老公啊,老公啊,你怎么了啊?没事你吃什么药啊?那药有"国卫准字"吗?你不是吃了假药了吧?刘安也没兴致回答她了,就一个劲向地上出溜.王妃一把揪住李尚:你小子是不是吃回扣,尽买的假冒伪劣药材?不然怎么把我们大王吃成这模样啊?李尚急得都不会说话了,尽比画.倒是别人说了:王妃,还是赶紧救大王要紧啊.王妃急忙就叫人喊医士.医士过来一号脉,就说了:王妃,这病我治不了,大王这是中毒了,肚子里全是石头,肠子都不转了.王妃照脸就是一个大锅贴:你小子吃干饭的?上次大王吃黄豆你也没治好,还是我揉了半天........黄豆?黄豆?黄豆!黄豆!!快,快,快找上次那老头,赶紧要黄豆!!
医士没明白:王妃,您说什么?黄豆?没听说黄豆能治疗中毒啊?王妃说:上次大王吃黄豆,把几十年的肠毒都拉出来了,估计这次也行,你们倒是快啊!就有上次和刘安一起出去的内侍赶紧骑马去找老头了.跑到老头家,一看老头刚把黄豆倒猪食盆里,也没顾上说话,抢起猪食盆就往回跑,把老头吓了一跳:俺说你抢那个干什么?你还和猪抢食啊?
内侍也没理老头,打马狂奔就回了王宫,气喘吁吁地把那猪食盆递给王妃:报告,黄豆来了.王妃看看一楞:这什么玩意?内侍说:黄豆啊.王妃拈起一根菜:我怎么看这跟腌的雪里红一样啊?内侍说:没办法,我是连盆一起抱来的.王妃问:这什么盆啊?那内侍想想没敢说.王妃说:那就快给大王喂啊!内侍说:王妃,喂不了,您看大王都没知觉了,怎么嚼黄豆啊?王妃说:那怎么办啊?还是李尚有办法:我说要不咱们把黄豆研碎了,拿水一冲给大王灌下去,兴许能行.王妃也没主意了,就说:李先生说了,那就快着点吧!
大家一窝蜂地赶紧把猪食盆搬到厨房,也来不及把黄豆从菜啊,麸子里拣出来了,就一起倒到磨盘的眼里,推起磨就跑,没多会就磨了一大盆带着泡的浆水,端回到床边,撬开刘安的嘴就向里灌,一口气灌了半盆,王妃也轻车熟路了,把袖子一挽,又跳上床,给刘安揉开肚子了.没多一会,刘安就把眼睁开了:快,快拿马桶,本大王要蹲个马步!!!!
有上次的教训,没等王妃说"回避"呢,大家全跑出去了,隔着窗户就听到一串石头和马桶相撞击的声音,没多大工夫,刘安提着裤子出来了,一脸的舒坦:好,好啊,本大王这回连多年没好的 胆结石和肾结石都拉出来了,恩,舒服!!
等刘安缓过来,就把李尚叫来了:我说你个老不死的炼的什么药啊?你是打算吃死我啊?李尚也是一脸的郁闷:大王,我都是按书上写的配的方子啊.刘安问:你都用什么药了?李尚说:有水银,雄黄,雌黄,石膏什么的.刘安一听也对,书上是这样写的啊,也没什么话好说,就又问:那王妃给我灌的是什么啊?李尚说:就是黄豆水.刘安一瞪眼:你说什么?黄豆水?大王能喝水吗?那得叫浆,这是规矩你知不知道啊?老百姓才叫喝水,大王喝的叫浆!以后就叫"豆浆"吧.李尚答应一声:是.刘安又说:我看,以后咱们这丹房得经常预备豆浆,万一哪天再出事,好有个应急的.
从那以后,豆浆就在王宫预备上了,谁也不知道要准备多少,反正既然能解毒,没事大家就舀上一碗当水喝,有时还兑点糖什么的,味道更好,厨房每天都熬上几缸,敞开了供应.
这天厨子正把豆浆望缸里倒,不留神把盐卤罐子碰到缸里了,他也没在意,转身就出去忙别的事情了.刘安正好打算到厨房盛一碗豆浆喝,一进门就看到那缸了,不由得一楞:恩?怎么豆浆上面漂着几块白色的东东?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话说刘安迈进厨房,本来想舀一瓢豆浆喝,但是看到缸上漂浮着一些白花花的东西,不由得一愣:这是什么东西啊?正在端详,李尚也进来了,刘安问:李先生,你看这是什么啊?李尚看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正好厨子进来了,刘安一把就把厨子给揪住了:你小子怎么整的?怎么把好好一缸豆浆给整成这样了?厨子也挺纳闷:对啊,我刚出去的时候不还是好好的吗?想了一想,这厨子就说:大王,我明白了,原来吧,它叫黄豆水,您不是给它提拔了吗,改叫豆浆了,这身份就不一样了,就跟那人一样,从最低层一下变成官了,就容易腐败,我看啊,这豆浆是腐败了.
刘安一听这话,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了:你小子还真能扯淡啊,这是一回事吗?李尚倒没言语,拿起一根长杆子,在缸里搅了搅,就觉得缸底有个东西,捞出来一看,是个盐卤罐子,不由得脱口而出:妙啊,妙啊!!
刘安忙问:妙什么啊?李尚说:大王,你看出来没有?这东西暗合着天机啊.您瞧,黄豆是黄色的,这东西是白色的,储藏豆浆的缸是黑色的,烧锅的火是红色的,那盐卤是青色的,黑白红黄青,这里头可合着五行呢.还有,道书上说过,炼丹要"黄根产白芽",这是炼丹有小成的现象,现在黄豆产出这白色的东西,又岂不知是天地间另一丹药乎?
李尚这一"乎",把个刘安也忽悠晕了,想想也不是没有可能,不觉得就听进去了。
李尚继续说:大王,这豆浆所化之物,一定就是豆浆的精华所在,您看,它外型类方,正是地方之形;磨盘为圆,取天圆之义,天圆地方,就是万物之本,豆为黄,是黄土之象,浆为白,是寒水之征,土和水按五行来说都是生发之本,看来这东西是为了让大王有成仙的预兆才出现的 啊!!
一番话说的刘安挺高兴,就说:那依照李先生的意思,这东西就是丹药了吗?李尚说:那倒不是.刘安一听就泄气了:不是你说那么热闹干吗?李尚说:大王,你还记得上次你吃丹药的事情吗?刘安说:那怎么不记得?不就是你个老小子陷害本大王的吗?老实交代,你是不是刘彻(汉武帝)的人啊?李尚说:大王,你也太小看我了吧,我们淮南人是最讲义气的,才不会干那事呢.我是说,大王你上次吃丹药,不是不舒服吗?这炼丹本来就是夺天地之造化,难免有鬼神之忌妒,所以炼丹难成,现在有了这个东西,相信就可以避鬼神之嫉了,不如我们拿一些去验证一番,如何?

刘安知道一点炼丹的方法,说白了也就是二把刀的本事,对于药理就更是不知道了,李尚既然说了,他也就答应了,李尚就拿瓢舀了两块,带到丹房里去了.
到了丹房,李尚就奔药柜去了,从柜子里拿了一个小瓶子出来,刘安一看那瓶子,差点没坐地上.原来那瓶子里装的是信石.什么叫信石?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砒霜,这可是要命的东西啊,以后的武大郎,拿破仑,还有莫扎特都是死在这上头.那砒霜为什么又叫信石呢?就是说这东西不管你是煎是煮是烤是晒,那毒性就是去不了,从不失信,所以就叫"信石",实在是居家旅行,行刺暗杀之必备良药.刘安忙问:李先生,你拿这毒药是干什么啊?李尚说:大王,要是这东西是宝贝,那它就一定能化解信石的毒性,因为按书上说,丹药能化去人体的浊骨,可让人白日飞升,那区区毒药就更不在话下了.

李尚拿出了信石,刘安吓了一跳,就见李尚把那豆浆所凝结的东西取了一块,然后在上面掏了个小洞,在洞里倒了一点信石的粉末,对刘安说:大王,这些信石够不够毒死一个人的?刘安说:我也不知道,要不你把它吃了试试?李尚说:拉倒吧,我没这爱好.就把它给放到锅里煮起来了,一边煮一边还念念有词.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李尚把那白花花的东西捞出来,再把信石倒出来,领着刘安出了丹房,叫内侍:去,牵一条狗来.内侍就到外面去带了一条狗,李尚对内侍说:你把这信石给狗灌下去.内侍接过信石,心里说这可是十月底了,敢情李先生是要冬令进补吃狗肉啊!也没敢多说,就把信石给狗灌下去了.
按这信石的分量,一般来说这条狗咂咂嘴,蹬蹬腿就没气了,可是这狗就是晃了一会,好象一点反应也没有.李尚哈哈大笑:大王,你看,它真的可以解毒啊!原来这就是丹液之精华啊!
刘安看了也高兴:好啊,没想到无意之中我还有这好运气啊,赶紧着,你们多弄点啊,本大王就拿它当饭了.厨子答应一声,就问:大王,这东西咱得给它起个名啊,您看叫它什么呢?刘安想了想说:你小子刚才不是说是豆浆腐败了吗?看在你误打误撞地把这东西做出来了,就按你的说法,叫豆腐吧!.李尚说:大王,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叫这么个名字啊?刘安说:要说你就是不懂,你要是叫它豆丹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是小皇帝刘彻知道了,管咱们要,然后他拿去炼丹配药,他长生不老了,我怎么办?所以咱们就得给它起个贱名,贱名好养活不是?李尚恍然大悟:不愧是大王啊,连个名字都起得有深度,有广度,我对您的景仰犹如滔滔泥石流滚滚而下,一发不可收拾......刘安对李尚脑袋就是一巴掌:你不知道这话被盗版很多次了啊?快,叫厨房预备,今天本大王就吃豆腐了!
厨房立刻就全部动员起来了,烧火的烧火,挑水的挑水,推磨盘的推磨盘,大家就忙起来了,那大厨在一边倒发起愣来了,怎么回事?他没做过豆腐啊,想了半天,估计这豆腐看上去白嫩嫩的,应该可以煮汤,就赶紧拿了俩鸡蛋,先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到锅里煮一下,然后把水滗掉,改用鸡汤,然后再把豆腐放进去,开了以后把鸡蛋打进去,撒点盐,放点葱花,就给刘安端上去了.
刘安一看豆腐上来了,赶紧就拿勺子舀了一点,放嘴里一尝:敢情这东西是美味啊,又滑又软,还有点清香,真是好东西!就对王妃说:老婆,你尝一口,好吃!王妃就也吃了一口:恩,好,好,比那大鱼大肉吃得舒服.刘安就得意起来了:那是,本大王就是有福气,看来长生有望啊!!
豆腐的起源其实就是这样简单,但是它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却起到很深远的影响.当时黄豆的作用不大,但是自从刘安研究出豆腐以后,黄豆的用途一下子扩大起来,豆腐及其衍生产品甚至有些时候还成为统治者向偏远地区灌输汉族文化的载体.三国时期,诸葛亮征服孟获所在的缅甸地区,就带去了黄豆种子,并教会了当地人做豆腐.诸葛亮用黄豆向当地人交换药材,食品,然后利用豆腐传播汉族的文化和教育.
在豆腐的饮食上,人们也研究出了很多菜肴,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中国的各个菜系都有豆腐菜肴的烹饪方法,粗略统计大约就有1000多种.豆腐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刘安研制出了豆腐,很快全王宫的人就都知道了:这大王就是大王,好福气啊,中毒了能救过来不说,还研究出了这么好的一个宝贝,不服不行啊.刘安当然也高兴啊,没事就和手下的宾客一起喝着小酒,吃着豆腐,今儿凉拌,明儿炒着吃,挺乐和.要说刘安这个人别的特点没有,就是一条:豪爽,他从小就在淮南长大,淮南人的脾气性格自幼就熏陶出来了,再说,他是淮南王,本来就有钱,学的又是道家的理论,讲究的是"无为而治",凡事要的就是恬淡自如,所以对豆腐的秘密也没怎么保护.很快淮南附近的人就都知道了:咱们大王会做豆腐.刘安知道了也不生气,没事的时候就到民间去,还帮大家做豆腐.
刘安这样做,其实也不是完全的"爱民如子",他心里有数,刚当上皇帝的刘彻一心想把各个藩王的势力消除掉,他爹景帝就玩过这一手,找了个晁错要搞掉各个王,结果弄了个"七王之乱",景帝没法子,让晁错当了替罪羊.现在这小皇帝又想来这招,不提防点能行吗?这淮南军向来就是能打仗的军队,楚汉相争那会儿,淮南军在颍川把项羽的士兵杀得横尸遍野,尸体把河水都堵住了,那可是没多少年的事情.要是万一小皇帝动起手来,这淮南的老百姓立刻就能给大王我出力,不对他们好点能行吗?
这会儿,<<淮南子>>的修订稿也完成了,以前刘安就编过<<淮南子>>,还送给当时的皇帝景帝一套,现在编的比那时更齐全了,他就下令,找了几个人,带着书和豆腐给朝廷上贡去了.
当时朝廷里当家的是窦太后,刘彻那就是一个摆设,所有的决议都得窦太后审批才能发下去,所以窦太后实际上就是幕后的皇帝,刘安上贡其实说白了也就是给窦太后送东西.
窦太后和刘安的感情挺好,一个是叔嫂关系,另外刘安和窦太后爱好差不多,都喜欢看道家的书,都喜欢炼丹,治理国家也都讲究用道家的一套方法.所以窦太后一听说刘安给她送东西,就很高兴,急忙让人传见.
东西送到,窦太后一看:啊,刘安挺能耐啊,把<<淮南子>>给编好了,我得好好看看.又听说刘安还派了俩厨子过来,专门伺候着给太后做豆腐吃,心里那个高兴啊:还是我们家刘安好,有口好吃的还没忘记我这老嫂子.再一看刘安的信,就更感动了,刘安在信里说了,老嫂当母,我这小叔子在淮南有什么做不到的地方,您这当嫂子的该说就说,该骂就骂,千万别因为叔嫂的感情坏了朝廷的大事.
刘安说这话什么意思啊?其实就是来探口风的,想看看窦太后是不是也同意撤藩.窦太后心里也明白,就对来人说:你回去告诉刘安,让他没事好好看书,好好治理他那个淮南,我也许哪天就到淮南看看,他要是没治理好,我可饶不了他.这话其实也就是说:你刘安放心,有我在,没那么容易就撤藩了!
刘安接到回信,心里就一块石头落地了.可是那小皇帝刘彻就不放心了,他也知道刘安的意图,也知道淮南军的实力,万一打起来,那可没什么胜算.上次"七王之乱",淮南王没掺和,要是他们也加入变个"八王",那就热闹了,所以对淮南国得采用点手段才行.
刘彻使的是怀柔手段,他一方面派了不少的人到淮南去学习,对刘安说:我派人到你那里去学习治理经验,以后好为朝廷出力.一方面又借口匈奴老是骚扰边境,要各个国援助一部分军队.但是刘彻的高明之处就在,他派的官员没两年就调回去了,按刘安的看法,那些官员根本培养不起来自己的势力,而调动的军队呢,虽然是一些老弱之兵,到时候也就按期派回来了,所以当时刘安和其他的各个国的诸侯王都没想多什么.慢慢的,刘彻就用这方法把淮南和其他各个地方的民情军情都给掌握了.
等到了刘彻把各国的实力全了解了,他就开始逐步地安插他所信任的官员到各国去,也不象以前那样频繁的调动了,军队里的中下级军官也都慢慢换上了他的人,刘安和其他的国王还都蒙在鼓里呢,满心以为小皇帝是怕了他们,心想反正还有窦太后在后面撑腰,没什么好怕的.可不知道刘彻一心想要收拾他们呢.
窦太后毕竟年纪大了,得了病没多久就薨了,刘安他们这些个国王这才吓了一跳.刘彻这时也掌握了大权,那说出话来就不一样了,他就要求撤藩.
刘安也倒霉,去给窦太后办完丧事就被刘彻给扣了,虽然后来给放回淮南,但是他手下的官员啊,军事主官啊什么的全被刘彻给换了.刘彻也挺狠,就说刘安要造反,找了一堆证据出来.刘安那个悔啊,早知道我还不如早反了呢,现在到好,要兵没兵,要官没官.
到这个时候,就看出淮南人的义气来了,刘安手下不是有三千多宾客吗?大部分是淮南一带的学者文人,也有一部分是附近地方的,他们就说了:大王,您放心,要是死我们也死一块儿.刘安那个感动啊,人到这时候能说出这样的话,那就是真把自己当朋友看了,淮南附近的一帮老百姓也说:平时大王对我们不错,我们不能忘恩负义,现在大王落难了,我们得帮忙,你皇帝不是要抓他吗?我们就先看看你有没有那个本事!呼啦啦就有不少人投军来了.
小皇帝刘彻听到消息,心说幸亏我下手早啊,不然淮南还真是不好对付啊.他就下令,让淮南国里所有他控制的官员一起下乡,不管用什么方法就是不能乱起来,同时又让军队去戒严,然后才派大军去打淮南.
刘安当时也想打来着,无奈其他的国家也被刘彻用各种方法弄的焦头烂额,没法帮忙,好多淮南国的军队由于没有上级的命令也不敢随便调动,这就没法打仗了,刘彻的部队很快就打到寿春了.
刘安手下的三千多宾客那真是不含糊啊,到这会了还没背叛刘安,淮南军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也是摆好了架势,就等着和刘彻的部队死磕了.
双方一打起来,汉军就觉得着骨头不好啃,那淮南的军队就是不要命啊,成队的望上冲啊,打了两仗,汉军被打得直犯怵,没办法就赶紧向皇帝求援.刘彻急忙又派了大军前来帮忙,他知道,要是淮南这锅饭做夹生了,其他的国家一旦缓过手来,立刻就能是个天下大乱的局面,所以下了死命令.
好狗架不住狼多,十几万军队一起对寿春进攻,换谁也没办法,刘安就自杀了,他的王妃,太子全被废了,三千宾客尽数被杀,淮南国从此被废除了.
刘安死后 ,淮南国就算是废了,淮南就划到九江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刘彻有他的打算,淮南这地方民风强悍,不好管理,而且容易受人蛊惑,别人对他们一好,就很容易为他卖命,如果还继续让淮南自成一家,或是为郡,或是为县,都容易产生地方势力,这可是有英布和刘安两个前例在那儿放着的。所以刘彻就裁了淮南国,甚至连郡的地位也不给淮南的原因。
淮南的老百姓到没那么多想法,是国是郡还是别的什么和咱们也没什么关系,反正一样得种地挖煤磨豆腐,好好生活就是了,可是偏偏你不找事情,事情还就找到你头上了。
当时已经是汉成帝的时候了,这时的汉室就不象前一段时间的武帝那会了,那时闹起来的都是老刘家的人,现在改了,闹事的全是皇帝老婆她们家的人了,汉元帝的老婆王皇后家有个厉害的角色,大将军王凤,在历史上就没看到他打过什么仗,估计是靠了裙带关系上来的,你别看他打仗不咋地,欺负起人来那是一套一套的,王凤一面在军队里培养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朝廷上抢班夺权,对汉元帝呢,王凤就摆出了舅舅的身份,当时王凤是什么官呢?叫“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说白了,朝廷就是他们家的了,举个例子,河平四年(前25)﹐使人誣告丞相王商﹐成帝隨即下詔收商丞相印綬。就是说,随便把丞相一告,皇帝就得听,你看这王凤有多厉害。到了第二年,偏偏出了个日食,那时的人对天体运行不了解,以为出日食就是触犯了天神,搞不好是要天下大乱的,所以朝廷上下就赶紧检讨:是不是我们有什么事情做的不对,让天神他老人家生气了啊?您说大臣们能说是皇帝做错了吗?纷纷就在同僚身上找毛病,有的说是张三做事情不对,有的说是李四不尊敬皇上,反正得给这日食找个理由。当时王凤就站出来说了:你们都说得不对,这日食啊,是天神生皇帝的气了,生的是什么气呢?皇帝不让定陶的共王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这就让天神不乐意了,只要天神一高兴,就不会降下大祸。
您说,这日食和这有什么关系?其实就是王凤想拉拢培植自己的力量。汉元帝那是满心地不痛快,可是还不敢说什么,不然他妈就得和他吵架,他老婆也要和他 翻脸,为什么?因为他皇帝的老婆也姓王。老婆老娘都是他们王家的人,这皇帝有个什么想法,王家还有不知道的吗?答应吧,将来搞不好就是又是诸藩割据的局面,不答应,回家后连顿安生饭都吃不好。想一想没办法,还是先顾眼前吧,就勉强答应下来了。
王凤对共王是不是去封地其实没什么大兴趣,不过是多了一个效忠的臣子而已,不过皇帝答应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说,自己在皇帝心里是很有分量的,起码皇帝不敢拿自己怎么的。所以王凤就更加地骄傲了。
您别说,任何时候都有那不怵硬茬的主儿,京兆尹王章就上了一本告王凤,还推选冯野王替代王凤,那王凤立码就炸了:好你个王章啊,敢告我的状,我不就是贪了点权力,受了一点贿赂吗?你居然要找人代替我,你小子是不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啊?他马上上殿找皇上:您不是接到王章弹劾我的本章了吗?好吧,您把我撤了吧,让那什么冯野王来吧!我也不用您撤,我自己把我撤了,这老刘家的官,你舅舅我还不愿意当了呢!
您说这汉元帝也就够窝囊的,一听王凤这话差点没哭喽:舅啊,你可不能走啊,您一走我可什么办法也没有了啊!那王章的话我可是一句也没听啊!
这边哭完,那边元帝就向王凤表忠心了,他赶紧就把尚书给叫来了:你听着,王章告我舅舅了,你马上把王章给我抓起来。尚书很为难:皇上,抓人容易,可是得要有个罪名啊。皇帝说:那我不管,反正你得想办法,不能让我舅舅生气。尚书就说:要不咱们告王章大逆吧?这样就能让大司马大将军消气。皇帝说:你看着办,反正你要是不把这事情办好,我家里不安生,我也让你家里不安生。
倒霉的王章就这样被下了监狱,没多久就死了。从那以后,王凤的气焰您就是用脚后跟也能想得出来,那真是“相当得嚣张”。按史书上的说法,那是:“公卿为之侧目”,都不敢正眼看王凤了。
当时也有人对王凤不服气,那就是一个淮南人,他叫梅福,字九真,当时是南昌尉,他就看不服王凤:你不就是一个外戚吗?有什么本事?不就是仗着你妹妹是皇帝的妈吗?我就弹你了,怎么着吧?他就屡次上书,左一道奏章右一道奏章,给皇帝写折子。到底是文化人,有水平,他不说是弹劾王凤,就说是除去奸邪,改革政事。皇帝和王凤能看不出来吗?可是也拿他没办法,人家没指名道姓说你王凤是奸邪啊。皇帝就来个不理不睬,我干着你,让你梅福的奏章没回音。梅福也不是傻蛋,一看我这奏章怎么没回音?恩,明白了,皇帝那是不愿意理我,得,我也不伺候了。梅福辞官不干了,回老家当农民了。到了后来汉平帝元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年的时候,王凤的侄子王莽独揽大权的时候,梅福看到生灵涂炭,一伤心连妻儿也不要了,跑到会稽,就老死在那里了。
那王凤一看现在没人敢和我挺腰子说话了,就更加地肆无忌惮了,河平二年﹐王鳳諸弟譚﹑商﹑立﹑根﹑逢同日封侯﹐世稱五侯。王鳳從弟王音為御史大夫﹐列於三公。王氏子弟也被任為卿大夫﹑侍中﹑諸曹﹐郡國守﹑相﹑刺史皆出其門。王氏諸侯爭為奢侈﹐後庭姬妾各數十人﹐僮奴以千百數。王氏“群弟世權﹐更持國柄”。您说,这算不算厉害?就差那玉玺是在皇帝手里了。
王凤有个侄子叫王莽,他对王凤那是很孝顺的,王凤很喜欢他,就让他当了新都侯,阳朔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2年,王凤就不行了,得了重病,王莽天天在他身边伺候,那真是衣不解带啊,王凤那个感动啊,到了八月,王凤病死,死之前就对妹妹王政君(也就是皇帝的妈)说了:王莽这孩子很好,您多提拔。这一说,就说出事情来了。

王莽,字巨君,生于公元前45年,即汉元帝初元四年,死于公元23年,即王莽称帝时的地皇四年。王莽的显赫和他的家族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姑姑是汉元帝的王皇后。
王莽的祖先原来是被秦国所灭的齐国王氏子弟,到了汉武帝时,家族中有个叫王贺的进宫做了绣衣御史,这本是一个小官吏,但这使王氏有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王贺的儿子是王禁,王禁的妻妾共给他生了八个儿子四个女儿,其中的女儿王政君就是汉元帝的王皇后。
和王皇后有关的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当时,为了避讳他父亲王禁的名字,将“禁中”改称为“省中”(都是指皇宫内的禁地)。古代的避讳很多,如“春秋”改为“阳秋”就是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简文帝的母亲小名叫“阿春”。
在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死,儿子刘骜(音熬)即位,这就是汉成帝。汉成帝尊生母王皇后为皇太后。此后,王氏家族开始显赫朝野:国舅王凤做了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当朝第一权臣,他的其他兄弟,也就是王莽的伯伯叔叔都封了侯,但王莽的父亲王曼因为早亡,没能封侯,这使王莽和其他堂兄弟相比寒酸了许多。
但这并没有使王莽灰心丧气,说起来成大事的人就是有心计,这倒激发了他出人头地的欲望。他从小就谦逊有礼,而且节俭勤奋,拜名士为师,虚心学习,苦读经书。回到家里,也是很恭敬地孝顺母亲和寡居的嫂子,负责教育已亡兄长的孩子。他还广交朋友,对待掌握朝政大权的叔叔伯伯们,他更是恭敬有加。
在公元前22年,即汉成帝阳朔三年,王莽的伯父、独掌朝政的王凤生病休养在家,王莽侍奉左右,基本上没有离开,还自己亲口尝药,以免烫着伯父,前后几个月没有解开衣带好好休息,其孝道超过了伯父的儿子们,这使王凤极其感动,王莽的辛苦没有白白付出,王凤的临死时请求皇太后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职,太后和成帝都答应了。不久,王莽就做上了黄门郎,虽然官品很低,但这是皇帝身边的官职,升迁的机会很多也很快。果然,没多少时间成帝便升王莽做了射声校尉,品秩二千石,相当于地方的郡守,官职已经很高了。这时的王莽仅仅24岁,可谓前途无量。
这之前的王莽,我们还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坏人,奸臣,因为他小时候对母亲的孝顺不可能是虚情假意的,小时的家境苦难使他对母亲加倍关照,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因为以后人做的坏事就将原来的事一概否定。实际上,人的欲望是一步步膨胀起来的,一点点变化的。
在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请求成帝将自己的户邑分封给王莽。同时,很多的名士也联名上书,赞誉王莽的人品和才德。汉成帝便顺水推舟,封王莽为新都侯,食邑1500户,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其中的骑都尉表示武官,而加上光禄大夫便可以参与朝政大事了,至于侍中更加重了他的权势,因为侍中可以侍奉皇帝身边。
三十来岁的王莽已是掌握大权的重臣了,但王莽并没有显露出一点骄横之气,相反,他更加谦恭了。不仅广交名士,和众大臣友好往来,还经常将家财分发救济贫寒的宾客。这时的王莽确实有些做事给别人看的意味了。
王莽当时之所以不敢太放肆,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是淳于长。这也是王氏的外戚之一,并且其官位和声势在王莽之上。当初,为了能日后高升,他极力说服了太后,将成帝宠爱的妃子赵飞燕立为皇后,这使汉称帝对淳于长感激不尽。很快便封他做了关内侯,然后又封定陵侯。
这个淳于长虽然有计谋,但没有长久的大谋略,在得志之后便忘乎所以,不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个王莽正在盯着找他的短处。大权在握的淳于长骄横过度,还和被废的许皇后的寡居姐姐许嬷私通,后来又纳为妾。淳于长为了讨被废许后的欢心,向成帝说情,使成帝又将许后升为婕妤,但淳于长胆大包天,对许后也敢调戏。这事被王莽举报,使淳于长丧失了所有的要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最后,成帝将他定为大逆之罪(这是封建社会“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淳于长死于狱中。
不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叔叔王根推荐王莽代替自己摄政。在公元前8年,成帝升王莽为大司马。这时的王莽不足四十岁。
高升后的王莽依然是那么谦逊有礼,他找来贤德的人做官,皇帝赏赐给自己的钱都拿来分给大家,而他自己却极其节俭。有一次,他的母亲生病,大臣们纷纷让自己的夫人来府上探视,王莽的夫人也到门外迎接,但众夫人却将她当作王府家的仆人了,因为王夫人的穿着太普通太节俭了。
王莽和后来的袁世凯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罢职回乡。王莽也是这样,在公元前7年,成帝死去,但成帝没有儿子,结果,元帝的孙子刘欣即位,就是汉哀帝,这样就使其母亲傅姓一系亲属成了外戚,与王氏势力发生了权利之争。王太后为了稳定朝政,让王莽辞去官职。王莽在京城闲住两年后,被汉哀帝赶回了南阳自己的封地。不过,太皇太后的存在给王莽的复职提供了条件。
回乡后的王莽没有消沉,他对名士更加礼遇。儿子杀死了一个奴隶,这在当时本来不是大事,因为法律有规定,主人对奴隶有生杀之权,即使是冤杀,受点处罚便可以了事,但王莽借题发挥,他让儿子自杀偿命。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不惜拿儿子性命为赌注,王莽确实残忍了一些。
王莽的行为起了作用,众多大臣纷纷为他求情,要求恢复他的官职。恰好这年又发生了日食,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惩罚的征兆,说明皇帝政事有错误的地方。这又成了为王莽说情的大臣们借题发挥的好借口。汉哀帝只好下诏将王莽召回京城。
王莽回京一年之后,汉哀帝死去,他也没有儿子,结果王莽在姑姑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做了新帝汉平帝的辅政大臣。接着,王莽将傅姓外戚赶出了京城,而他自己却当上了“安汉公”。
王莽又命手下人上书太皇太后,表面说她应该保重贵体,不该太劳累,不必亲自处理小事。实际上是为了给王莽专权争取机会。太皇太后果然答应了,将大权基本上给了王莽这个侄子。 王莽执政后,一方面排斥异己,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些笼络人心的措施:如封汉宗室和功臣的后裔,对于退休的高级官员,终身食原俸的三分之一,扩充太学,增加博士和太学生名额等等。从而取得了一部分贵族、官僚及封建知识分子的拥护。 与此同时,王莽也采取了一些社会措施。如公元2年(元始二年),郡国发生灾害时,他献田三十顷、钱百万,以分配给贫民。王莽又在长安城中建住宅二百区,让贫民居住。这些措施得到了好评。如因王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颂其功德者竟达487000人,各地方官吏也不断向王莽献祥瑞,
这时的王莽开始显露他残暴的一面了。他的长子王宇看不惯父亲的跋扈专权,便密谋劝谏。王莽得知后把王宇投入监狱,王宇最后服毒自尽。但王莽并没有就此罢休,他通过制裁王宇的妻弟吕宽,将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官员及其亲属牵连处死的达几万人之多。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王莽又设法让女儿做了平帝的皇后。然后,王莽得到了“宰衡”的称号,位居上公。平帝逐渐对王莽不满,但未等平帝采取措施,便被王莽毒死了。王莽又将刚两岁的刘婴扶上帝位,儿子则当起了 “摄皇帝”。这时的王莽已经有了篡位之心。
在公元8年,王莽终于宣布取代汉,改国号为“新”。
王莽首先改革了官制,将传说的上古官制拿来和汉朝官制结合,就成了新朝的官制。中央设置了四辅、四将、三公、九卿和六监。地方上则将全国分为九州,一百二十五郡。州设州牧,郡的长官按照爵位的不同分为卒正、连率和大尹。县则设县宰。
关于土地改革,王莽参照了夏商周的井田制,颁布“王田令”,即将天下土地改称为“王田”,同时禁止土地的买卖。如果一家人中男丁不满8人,但土地超过了900亩,就要将多余的土地交给国家,再分给本族人耕种。以前没有土地的家庭则依照一夫一妻一百亩的标准分配。违背法令的人将被流放。流放在封建社会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流放后还要服劳役,以后也不准再返回家乡。
王莽为了防止奴婢的增多,影响国家劳动力的减少,还颁布了“私属令”,将奴婢改称为“私属”,禁止买卖,违令者也是流放。
王莽此后还颁布了“五均”、“赊贷”以及“六管”。所谓的“五均”,就是由国家来管理工商业和物价。而“赊贷”就是由官府在百姓遇到诸如丧事、祭祀和经营工商业无钱时,向百姓发放贷款,但利息相对要少一些,工商贷款利息每年百分之十,而丧葬和祭祀贷款则不收利息。但是,祭祀要在十天内还清,丧葬归还期限则是三个月。另外,国家还将盐、铁、酒收回专卖,国家垄断铸钱,国家管理山林水泽,并收山泽税。这一共是五项,加上国家负责的“五均”、“赊贷”,就称为“六管”。
经济方面还有币制改革,而且有四次之多,王莽时期的钱币现在已经成了收藏的珍品。
王莽的新政并没有使他的政权稳固,他篡权有术,但守权时却束手无策。首先,他的所作所为导致了北方匈奴的不满,致使边陲重起战祸。他做了皇帝后,觉得少数民族的首领也称王,是不符合大一统的传统的,于是,他派人出使匈奴,收回汉朝原来给的印玺,换给新朝的印章,匈奴的单于也知道“玺”是皇帝专用物,而“章”则是臣子用的。于是,单于想要回印玺,但被使者弄碎,单于盛怒之下发兵南下。王莽也四处征兵应敌,结果匆忙中召集的各地士兵毫无战斗力,打仗不行,骚扰百姓却很在行。北面没有安定,内部就开始混乱起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次是内部,而且是王莽的手下重臣,其中,甄丰虽然受王莽器重,但心里不满他取代汉朝,这也是封建社会忠君思想在起作用,觉得以后会给家族招来灭顶之灾。所以,甄丰内心惶恐。王莽觉察出来后,便降了他的职位,这又使甄丰父子更加恼怒。甄丰的儿子甄寻便伪造了符命,说新朝应当将陕地分成两部分,让甄丰和太傅平晏分别治理。王莽很生气,但还是依照符命做了。但甄丰的儿子甄寻又伪造了一个符命,说王莽女儿、即已故汉平帝皇后要做他的妻子。这使王莽再也无法忍受了,下令抓捕甄丰父子,结果甄丰自杀,甄寻逃跑一年后也在华山被捕,甄寻手上刺着“天子”二字,王莽让人将他这个胳膊断下送给他查验,王莽说不是“天子”,而是“一六子”或者“一大子”,六就是戮,即杀死,最后王莽将甄寻也杀了。
王莽因为这次事件的刺激,对很多的亲信也不再相信了。每当外出的时候,他都要事先派兵在京城搜查,还取名叫做“横搜”。有一次外出,王莽惶恐得竟命令在京师搜查了五天之久。为了防范其他的人谋反,王莽对大臣入宫的随从人数做了限制,这又导致了新的矛盾。太傅平晏有一次进宫时带的随从超过了规定的人数,结果被把守宫门的仆射拦住,双方发生了纠纷,平晏的随从盛怒之下将仆射捆了起来。王莽听说后,气得七窍生烟,马上命人围攻太傅府,把闹事的卫士处死,这才算完。
王莽不仅和大臣矛盾激化,自己的儿孙们也和他不和。他的孙子王宗想取代他,于是让人画了自己穿着皇帝衣服的像,还刻了准备做皇帝用的印章。最后,事情被王莽得知,孙子自杀。有了这件事,王莽对子孙们也不信任了。后来,王莽借口大风将殿堂吹坏,将太子王临废黜,赶出京城到外地做王。王莽原来和妻子的侍女原碧私通,王临侍奉母亲时也和原碧私通,后来王临给母亲写信,说自己不知道命丧何处,表示了对父亲的不满。信被王莽看到,王莽暂时没有采取行动。在妻子病死埋葬后,王莽便将原碧抓起来拷打讯问,原碧经不住拷打,将和王临私通的事都招认了,王莽为了遮家丑,残忍地将所有参与拷讯原碧的官员都暗地处死,将尸首埋在监狱中。然后,王莽派人给儿子王临送去了毒药,命他服毒自尽。王临不愿意喝毒药,最后引剑自杀。
王莽虽然将内部的祸患消除了,但外面的威胁即起义军却无法消灭。当时全汉朝的人都很受王莽新政的苦,江淮地区尤其厉害,王莽压榨得百姓无法生活,大家一想,干脆就起来造反吧,淮南和其他地方的人就起来拉杆子了,当时在凤台就有十万之众,和政府军打仗.
乱世之中,王莽不知道该如何挽救自己的命运。最后,他的所谓救亡措施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笑柄。
有人见他很害怕,便对他说,远古的黄帝曾经建了一个华盖,后来黄帝就成了仙。王莽听了,赶忙命人建了一个九重的华盖,高达八丈一尺,将这当成了成仙的车。每次外出,都要在前边拉着。还让几个人在车上击鼓,同时,拉车的三百名勇士边拉边喊:“登仙!登仙!”
还有人献计说,按照古时礼制,国家有大难时,就以哭来向上天求救。于是,王莽就率领大臣们到了郊外,王莽抬头喊道:“苍天!你已将天命授于我,但为什么不替我消灭反贼!如果是我有大错,就请用雷电击死我吧!”然后,王莽就痛哭不止,也许是王莽真的着急了,结果哭得昏了过去。为了向上天表示自己的真心,王莽还命令太学生和百姓们每天都到郊外去哭,早晚各哭一次。他为了让大家尽心地替他哭,还下令说,哭得悲痛的就给郎官做。重赏之下必有“哭夫”,结果短短几天工夫,就有五千人得到了郎官的职位。
在公元23年,即地皇四年,绿林起义军拥立刘玄称帝,年号定为“更始”,刘玄就是更始帝。这使王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为了冲走这个不好消息带来的晦气,王莽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为了显示自己没有老,他还特意将自己的胡子染成了黑色。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王莽的败亡命运。
公元23年的六月,王莽派出的军队和起义军在昆阳交战,结果王莽军几乎全军覆没。起义军乘胜直捣长安。十月一日,义军攻进了长安的宣平门,进入城内。最后,王莽被起来响应义军的一名商人杜吴杀死。
后来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说王莽的:当初刘邦抽剑要斩杀拦路的蛇时,那条蛇说刘邦有帝王相,但它还是要和他做对,它说,如果刘邦斩他的头他就在他朝代的头捣乱,如果斩他尾,它就在朝代的尾捣乱。结果刘邦将蛇拦腰斩断。最后,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就在中间被王莽的 “新”朝捣了十七年的乱。而王莽就是这条蛇后来变成的,而“莽”正好和蟒蛇的“蟒”同音。其实这都是后来人根据历史事实编造的民间故事。
王莽因为是篡夺了汉朝的正统权位,历来被史书谴责。所以他的名声并不太好,虽然搞新政,搞改革有些成就,也应该肯定,但是他的成就毕竟比不上后来的武则天。不过对王莽的认识,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客观公正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各位老大在前面说小弟扯了半天的王莽的淡,和淮南没什么关系,其实那是大大的有关系,当时江淮地区是肥得流油的地方,比现在的江南和沿海地带还要发达,所以王莽就把当时他推行的新政首先就用到淮南地区了,这下淮南的老百姓就遭老鼻子罪了,别的不说,就说那通货膨胀吧,您也知道,那时大家用的都是铁钱,一般不太容易成为通货膨胀的载体,可王莽就有办法让一个钱变成两个钱.大家都见过以前的铜钱或是铁钱,那都是外圆内方,里面的方孔并不是很大,但是王莽把里面的方孔给作到了最大化,就是一圈薄铁而已,那钱的成本自然就相当得低廉了.这钱能薄到什么程度呢?您拿一杯水倒满了,再把那钱放到水上面,那钱楞就是不沉!也就是说,您要是正在数钱,您可千万别打喷嚏,不然一个喷嚏出来,就能有好几十钱飞出去,您那晚饭就不能吃包子了,就凑合喝点棒子面粥吧.所以这钱就叫"榆荚钱".您说,原来一个钱能买俩窝头的,现在只能买半拉了,这不就要了人命了吗?
这还是好的,在中国的钱币史上,几乎所有的铜钱铁钱都讲究一个"外圆内方"说是合着天地之象,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钱从范子里被铸造出来的时候,那边缘都是很粗糙的,得要打磨一下没有毛刺了才能拿到市面上流通,要是那钱的孔是圆的,把它串在圆铁棍上面用矬子那么一锉,钱还不直打转啊?要是那孔是方的呢,钱串在方型的铁条上面,就不会打转了.历史上用过圆孔钱的一个是楚国刚开始铸造钱的时候,再一个就是王莽的新朝了.那王莽为什么要把钱的孔又改回去呢?这就看出王莽的聪明了,他知道圆孔比方孔能省铁.您瞧,就连这点子铁他都算计,能不很快就从老百姓手里捞到钱吗?
他是快活了,老百姓可就受不了了,要说这人啊,长时间不活动,那脾气就容易消退,这淮南人从汉朝建立后就没什么仗打,保刘安那会也就是小规模活动,没到全民皆兵的份上,淮南人就忍着.再说,汉朝有个缺德的措施,就是盐铁专卖,盐你国家卖那没什么说的,可铁国家一专卖,那老百姓打个锄头啊菜刀啊就费劲了,这也是刘邦跟秦始皇学的,秦始皇不是曾收天下的兵器做了十二个铜人吗?老刘家也照搬原样,您要买菜刀,得先打个报告审批,交到保长那里,保长再交里长,里长同意了,再交到盐铁专卖局,专卖局领导核实了您买菜刀是为了杀鸡不是为了谋反,然后才能交给县长,等县长看好了,批准了,您就可以到菜刀专卖店去挑家伙了.一般来说,到这个时候,您要吃的那鸡基本上也就颐养天年到寿终正寝了.所以那时汉朝的人用菜刀都是把合扇板门刀生生给用到成了飞刀.所以淮南人想造反都没趁手的家伙,没多久就有人打起驿站的主意来了.
那时的驿站除了接待官员,还有一个功用,就是充当武器库房的作用,万一来了一票匪徒,大家拿着擀面杖吹火筒怎么和人家玩命?那时就有那里长什么的拿起锅当当当敲起来,全里的百姓就赶紧到驿站开仓库拿家伙.估计您也看出来了,按这个路数走程序,等大家摆好阵势要开练的时候,人家强盗大爷早把粮仓啊银行啊什么的全抢光了还能叼着旱烟袋写下"强盗到此一游",然后在村民的欢呼声中拍屁股走人了.
所以那时有兵器的就是两个地方有,一个是军队,一个就是驿站.
当时有个庐江的渔民叫王州公,他专业是渔民,业余也做点子板刀面的生意,所以<<后汉书>>管他叫"江贼".说起来他还是史书里记载的第一个江湖人物,所以应当是阮小二他们这些人的师祖.他让王莽的政策给弄得没了活路,就开始造反了,他这一带头,大家呼拉拉全起来了,首先就是砸驿站,抢家伙,当时汉朝的兵器工业还是很发达的,不光是继承了秦朝那套标准化兵器生产模式,而且由于在铸造铁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那武器是相当的精良,有戈啊,矛啊,最厉害的是环首大刀,那家伙就和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一个造型,不过就是小了一点而已.那要是对脑袋一刀剁下来,矛杆子根本就挡不住.所以有句话叫"新兵怕开大炮,老兵怕刀出鞘".刀在汉朝登上兵器舞台,立刻就被称做"兵中之虎".
王州公带着人抢完兵器库,然后就砸县衙,拉杆子,周边地区的老百姓跟着就起哄架秧子,大家也去砸县衙啊抢粮仓啊,先是大吃一顿,然后就和王莽手下的兵死掐,当时王莽手下的精锐全调到边境线和匈奴火拼去了,留在家的都是二流部队,有不少还是老头小孩,加上王莽有个政策,就是一家造反,全里都受牵连,那要是太平年景还好点,现在大家都没饭吃,那有一个闹事的,一个里的人就也跟着起来了,王莽驻扎在这一带的兵就有点抗不住的意思了.
抗不住就要请求支援,王莽也直犯嘀咕:我到哪去找援兵给你们啊.翻开地图一看,就看到庐江属令李宪了,赶紧派人告诉李宪,你快去帮忙,我加封你当偏将军,你去给我打.
这边王莽的命令还没到呢,那边王州公的人马可就到了淮南这一带了,眼看着这要是过了淮水,那就是向河南挺进的局面啊.李宪也就急了,赶紧打听:这王州公现在人马有多少了啊?要是就一两千那倒是好打.探马回报:启禀偏将军,我查清楚了,人家有十万人了.李宪差点没出溜到地上:你呀呀个呸的,老子是庐江的官,能不知道庐江有多少人造反啊?有个几千人就不错了,再说他们和其他的部队又不是没打仗,还能不死人?怎么会有十万人啊?你小子是不是没去啊?那探马挺委屈:将军,您是庐江的官又不是淮南的官,您知道淮南那里有多少人啊?现在他们正琢磨怎么和寿春的军队死掐呢,您得快点,不然寿春也没了.李宪说:那没事,寿春城墙厚,那帮土老冒一时半会打不下来.探马说:将军您是不知道啊,寿春人有一半是淮南迁过去的,随便一个淮南挖煤的拉三扯五也能和寿春城最大的老板拉个家常什么的,城里的人估计正合计是开南门还是北门放人家进去喝六县的瓜片呢.
李宪那脑袋一下就晕了:他是文化人,读过书,知道淮南人是打老了仗的,前几年没反是因为手里没家伙,现在王州公把兵器都送到人家手里了,那这锅菜就熟大发了.
到底是文化人,脑袋就是不一样,他马上下令:快把仓库里的钱啊,帛啊什么的赶紧给我调出来.就有人问:将军,您不是吓糊涂了吧,就算他王州公和淮南的人联上手,咱们也不能连个照面都不打就撒丫子吧?李宪对那人脸就是一口唾沫:你个笨蛋,你知道什么,本将军刚受朝廷的封赏,岂是那贪生怕死之人?你不知道和人打仗得要钱啊?本将军是要招兵买马!!
不管什么时候,老百姓都觉得政府军是个正统,起义军就是再能打也就是土匪.所以李宪一下令组建军队,好多没饭吃的就投到李宪的部队里了.
李宪有了人马,首先就是带队到合肥和六县一带,把王州公的后路给断了,那年老天也帮忙,淮水特别大,王州公过不去淮水,就回头和李宪玩命.李宪一看王州公过来了,掉头就望回跑,要不怎么说没文化就是不行呢,王州公就不管有没有埋伏,紧着在后面追,追着追着,人家李宪没了.要是有点军事修养的,立刻就要找个地方休整然后派侦察部队到处看看人家是不是下了什么套,或者赶紧回寿春,可是王州公没有,就在原地转开圈子了.大家一起找找看.
李宪早从边上绕回来了,划了个大弧线跑到淮南,先是一通安民告示,说了:只要大家不去打仗,今年的粮食是大家自己吃,不用交了,而且以后还是按景帝那时的规矩,三十收一.淮南的老百姓实在啊,一看到来了个知道疼人的官,就没心思和王州公混了,毕竟那刀砍身上会疼啊.再说,王州公来淮南,什么话不说就要打仗,抢来的东西先自己挑,也不弄个打土豪分田地什么的,这人首先就没什么可交的.
李宪一看淮南人的心思有点活动,立码派人到各个里,专挑那些豪强和有钱有地的,拉到集市上拿刀砍得是血水横流,人头都挂到旗杆上,对淮南人说:这些都是平时为富不仁的东西,今天我把他们宰了,给淮南的百姓出出气,以后你们要是委屈了,就来找我李宪,我李宪就是讲个义气,够个朋友!
说到这里,有懂行的老大可能就看出来了,李宪这一手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避免淮南人和王州公合在一起起兵,另外还有点子拉拢淮南人的意思,毕竟庐江属令和淮南郡王那不是一个级别的,要是把王州公给灭了,他李宪就是大功了,怎么也能在淮南混个大官当当,要是没灭掉,还能在淮南招一批兵,那就是自己翻本的本钱啊.
您是明白了,可那时的淮南人不明白啊,心里就觉得这李宪是个好人,人家是好人了,咱们就不能做对不起人家的事情,就有人把武器要送到李宪的军营去.李宪又说:不用送,你们留着,万一你们发现我李宪说话不算,随时都可以起来反我,不过你们要是愿意交,我就按价钱买!
您瞧,这李宪算是把淮南人的心思给猜透了.淮南人里头原来打算跟王州公的,现在也没那想法了.
把淮南人给摆平了,李宪回头就对付王州公.这时候了王州公还在合肥一带傻乎乎地找李宪呢,李宪现在手里有人了,有他在庐江招的兵,有从他老家颖川一带找的同事.还有一帮子打仗不要命的淮南人,那底气就不一样了,连着和王州公打了几场,把个王州公打得溃不成军.没多久,王州公就被李宪杀了.
正当李宪继续和王州公的余部死掐呢,突然就有人来报:将军,不好了,出大事了!! 皇上崩了.李宪吓一跳:谁?谁崩了?那人就说:是大新朝的皇上啊,王莽,他崩了.
在古代,什么人死了,那说法也不一样,皇帝死了,那叫崩,皇后啊太后啊和王公级别的叫薨.所以到后来有人说:你个叛徒,老子崩了你.那其实就是抬举人了.
李宪一听王莽死了,半天没言语,然后就是哈哈大笑啊: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旁边人就是一楞:将军,您怎么了?李宪说:王莽一死,天下必然就是大乱的局面,本将军就要在其中混水摸鱼趁火打劫见色起意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好好捞上一票啦!
李宪这话一点没错,当时在江湖上有字号的不少呢,正牌子有皇室宗亲刘玄,刘秀,杂牌子有王匡,还有好多的野鸡部队,李宪实际上只能算个二流角色.李宪就在那儿合计:你说我是到哪儿混好呢?我老家是颖川的,要不就回家看看?可是现在那里赤眉军闹得正欢,搞不好就被人家包了饺子.要是继续在庐江,一个是这地方打了好几年的仗了,兵源就是一个问题,还有,我把王州公他们家连亲戚带邻居还有老乡宰了不少,恐怕没什么人服我,搞不好再来个半夜捅刀子的,那就亏大了.想来想去,就想到淮南了.
李宪马上就下令:全军起拔,咱们到淮南去!就有人问:将军,到淮南干什么啊?李宪说:这你就不懂了吧,淮南本身就是老刘家经营了几十上百年的地方,那里粮食要比其他地方还容易调集,又有坚固的城墙,淮南人对本将军印象也好.再说,淮南就挨着淮水,过淮水就能威胁到河南,江苏一带,是打仗的必争之地,那是天然的好地方啊,本将军不去才傻冒呢!
李宪就带兵到了淮南了,然后就立山头拉旗号,自称是"淮南王".
要说李宪是没见过世面,你也想着怎么发展啊,他当了王,看到手下有个几万人马,就不怎么看得起别人了,对淮南的老百姓也就摆起大爷的谱来了,今天征税,明天交粮,后天还要下面的人去抢几个娘娘.淮南人就恨上李宪了.
恨李宪的可不是就淮南人,还有一个人也是恨得牙痒,这位可不是一般的主儿,而是正经八百的刘邦后裔.谁呀?刘秀!
要说刘秀那是不简单,把他祖宗刘邦和吕后的全挂子本事全学到了,什么忍辱负重,什么借刀杀人,什么心机计谋全掌握了,就连自己兄弟死在面前也能不动声色.没几年,天下就是他的了.到了天下大定,没什么反叛的时候,刘秀就惦记上李宪了.
有句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那是一点不假,李宪就觉得刘秀在琢磨他,可是怎么琢磨的呢?说打,没看刘秀有动静;说和,刘秀也不搭理他.当时刘秀当了皇帝的时候,李宪还派人去送过东西,可是怎么这刘秀当皇帝三年了,好象就把他李宪给忘记了一样!
刘秀压根就没忘记李宪,他在等.等什么呢?等他派的人去分化,既分化李宪手下的人,也分化李宪和淮南人的关系.刘秀原来在赤眉军混过,赤眉军有一票人就在现在的安徽淮北一带活动,也曾经从淮南拉走一些人,以前打仗讲究一个地方的兵都分在一起,所以有个说法叫"上阵父子兵",淮南人组建的那支小部队刚好就在刘秀手下,刘秀带三千人和王莽死掐的时候,那四百多淮南人就是他的左翼,结果那四百淮南人死了二百多,倒杀了人家有快两千,吓得刘秀身后的刘玄半夜从床上坐起来喊:"别杀了别杀了,留点活口积点阴德啊!"
你说,刘秀能不知道那几十万淮南人要是都投了李宪的军队,会是什么后果吗?所以他就派了好多人到淮南.
刘秀惦记上李宪以后,就打算要收拾李宪了,他派的人不断向刘秀报告:皇上,今儿我给李宪栽了什么赃;皇上,我明儿打算怎么害李宪.刘秀接到报告,心里那个开心啊:好,你瞧,我派的人多能来事,只要我把淮南的老百姓给拉拢过来,还不把你李宪给打得桃花朵朵开啊?等到刘秀把李宪的实力,部署,粮食,等等都摸清楚了,刘秀一声令下:本皇上要御驾亲征李宪!!
这可是开了眼了,以前除了秦始皇,刘邦以外,就没见过皇帝亲自出马打架的,皇帝上去动手,那就意味着,只能赢不能输啊,要是赢了,那就是皇威,要是输了,那可就要命了,搞不好就是个遗臭万年,您知道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吧?连皇帝都被人抓去了.所以刘秀亲自出马对付李宪,要按封建那话来说,李宪死了都是荣耀啊,多大的面子啊.可要是失败了,那面子就沉到底了.
刘秀还没出发呢,李宪就知道了,人家李宪也不是笨蛋,你刘秀知道在李宪身边安探子,他李宪就不知道在刘秀朝廷里放几个卧底啊?李宪赶紧就找人商量:你说刘秀来了我该怎么办啊?是打啊还是投降啊?就有那聪明人说了:大王,我们有寿阳坚固的城防,有十几万军队,有淮南的天然地形,有淮南老百姓的拥护,您怕什么?搞的好的话您就到长安去坐天下了!您说这话多聪明,反正打仗的是你李宪,你赢了,我就是个大功臣,您要是失败了,嘿嘿,坐小船俺就从淮水溜了.也有那笨蛋说:大王,我们不能打,人家刘秀是老刘家的嫡派,您当淮南王是自己封的,不是朝廷经过ISO9000认证的,真打起来,我们没把握.李宪一听就不乐意了,俩眼珠一瞪:你胡说,我当庐江令的时候,他刘秀还是小孩子,我打王州公的时候,他刘秀还是个小头目,不就是靠祖宗才当上皇帝的啊?论打仗,我还真不怵他!
你说这李宪也够猛的,当时就下令把淮南的百姓给迁到寿阳城里去.您要问了,寿阳不是原来的寿春吗?怎么改名了?那是为了避讳,避谁的呢?您向前看看王莽那段,就知道了,所以小弟写王莽那样仔细不是没原因的.
李宪干吗要百姓搬家呢?一个是为了补充兵力,一个是为了有人质在手,让外围的淮南军不敢反叛,第三就是来个"坚壁清野".当时几乎淮南就没什么好房子了,全烧了,也没粮食了,全拉到寿阳了,老百姓那哪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啊,李宪就下命令:不走?那就杀!
好容易把老百姓给圈起来了,寿阳那城可就人满为患了.刘秀带兵一路过来,就看到一地的尸体,到处的残垣,那心里真是有点伤心了.那时没政委,但是也有会鼓动的,就对刘秀的士兵说:你们看看,淮南人让李宪给祸害成什么模样了,你们就能看得下去吗?士兵一看那惨相,一个个就都受不了,嗷嗷叫着就要和李宪死掐.
刘秀是分两路进攻寿阳的,分别从淮河的上游和下游过河,然后就把寿阳给夹击起来了.淮南军和李宪的部队分头就和刘秀的部队对上了.
当时淮南军是真没办法,自己的家人亲戚都被李宪扣着,不打肯定不行,打吧,也实在是不想给李宪卖命.刘秀也知道淮南军的心事,摆开架势,吆喝了半天,就是不进攻.说是不进攻,其实也有攻势,不过不是打架,要按现在的说法那就是"政治攻心".刘秀先是偷偷让人到淮南军里说:我刘秀不是来和淮南人为敌的,我就找李宪一个人玩命,和淮南的人没关系,我也知道你们的家人在李宪手里,你们也是没办法,不过我的人现在就在寿阳城里面,只要你们淮南军让开道路,我的人就能打开城门,我进去把李宪宰了就完事了,然后我就回长安.
淮南军是半信半疑啊,刚被李宪骗了没几年,现在刘秀又来说这一套,谁知道你们谁说的是真的啊?就没理会刘秀.李宪也听到一点风声,就命令淮南军进攻刘秀,不然就杀他们家人.
没办法,打吧,自己死了也不能让老爸老妈死啊,淮南军就向刘秀进攻了.刘秀就向后退,反正就是不打,刘秀是不想打,可他手下有想借这机会升官发财的啊,就有个小将带1200人向淮南军冲过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话说刘秀要采取怀柔手法来对付淮南军,可是一个小将军没这样想,他琢磨的是:你李宪不就是一个小令吗?你还拿淮南人来威胁我啊,大不了我把淮南人全杀光了,有什么了不起的啊?所以他就带1200人冲出去了.那时侯,刘秀带了大概20万人来打李宪,那全是刘秀的精锐啊,要按现在的说法,那也是八三四一的标准来的.刘秀的兵几乎都是从各个部队里挑出的骨干,都是老兵油子,所以战斗力很是厉害.要是平时,那1200人就能顶5000人用,所以那小将军没怎么考虑,就带人出去挑战了.
20万人,那是多大的营盘啊,那时通讯不象现在.抱个手机叫:黄河黄河,我是泰山,那时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所以当刘秀知道那个小将出去和淮南军死掐,已经来不及了.等他把人派出去,他那小将已经回来了,1200人就回来300多,其余的全没了,据说淮南军还是就派出了相当的兵力,也没仗着人多欺负人少.
刘秀看到那个小将一脑袋的红塔山,也没说什么责怪的话,就是把大家叫到御帐,说了:我们大家唠个嗑,说说这仗怎么打.有人就说了,干脆全杀光,淮南人就是附逆,杀了也没什么.刘秀说:各位,我不是这样想的,要说把淮南人全杀了,不是办不到,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和秦始皇有什么分别呢?除非你把淮南人杀绝了,不然以后他们还是要反,你们总听过以前楚国南公说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吧?淮南就是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他们打仗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那好战的性格就是天生的啊,你除非把淮南人杀完了,但是你怎么能杀完呢?所以不能用杀的方法,光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看到大家都听进去了,刘秀再说:我不是对淮南军迁就,是对淮南的老百姓迁就,你们也看到了,淮南这地方的确操蛋,过了淮水就是一马平川,退回去还有巢湖和长江,是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地方,要是不把这地方的老百姓给拉住了,你就是再派兵也没用!所以我就要用拉拢的方法,让淮南军自己投到我的军队里来!要是说打仗,你们今天也看了,淮南军不是好欺负的,硬拼的话我们也能赢,但是伤亡呢?那就是很大的啊,现在我们还有匈奴要对付,你们把命拼掉了,我到什么地方去找人和匈奴玩命啊?
这话说的就暖人心了啊,其实刘秀说的是实话,他也不愿意把太多的实力消耗在李宪的身上,但是淮南军的家人都在寿阳城里,刘秀也知道淮南军是不打不行,要是光打,那他的军队要是打成消耗战,以后就没法打了,因此还是要打心理战.
话说刘秀围困李宪,说了要打心理战,那时没什么"心理战"的说法,就是拔高了,叫"以德服人".要说人刘秀真不愧是刘邦的后代,把他祖爷爷那两面三刀的本事一点没拉下,全学去了.刘秀下了令了:以后凡是淮南军来讨敌要阵,一律不许出战,但凡是李宪的部队来了,就往死里招呼.
李宪也不是傻子,那一看还有个不明白的?好你个刘秀啊,你小子也太黑了吧,想搁我这玩离间计啊?你不是要拉拢淮南军吗?我还就派淮南军去踏你的营,我看你小子还不还手.你兹要是一还手,我立码就到淮南政府网上揭发你小子假仁假义去!
你李宪聪明,他刘秀那就更不含糊了,能猜不到李宪要玩什么花活吗?马上就如此如此交代了下去.等淮南军呼拉拉呼啦啦哎咳荷呦地冲进刘秀的前锋营盘里的时候,一个个都憋足力气打算抡圆家伙朝人脑袋上招呼了,可人刘秀的兵呢,把手里的家伙一扔,全坐那儿了.当时淮南军就傻了:这打仗从老祖宗起算怎么也一千来年了吧,还真没见过不还手等挨砍的.就有那淮南的兵问了:俺说你们怎么都坐着啊?起来打啊!你们是等死啊?那刘秀的兵说了:我们家皇上说了,要是你们淮南军过来了,不许我们还手,你们要砍就砍吧砍死拉倒,反正我们还手也是违反军规,一样要死,你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说着干脆就躺那儿了,还紧着招呼:我说淮南的弟兄们啊,你们倒是快点啊,你们那淮南王还在城门楼子上看着你们呢,你们要是不动手,回头你们就麻烦了.
一瞧这阵势,淮南军还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你要说两军对垒,大家抄家伙死掐,战死了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象这样把脑袋递上来让你砍的还真没见过,淮南军就有点下不去手了,欺负硬的害怕软的是淮南人的特性.大家一合计:走人吧,哥儿几个换个营盘试试.就又换了一个,刚嗷嗷叫着到人大门口,就看见那门开着,进去一看,好嘛,好几千人躺地上晒太阳呢!一看淮南军来了,一个个还主动打招呼呢:来了啊,累了吧?要不坐下歇会然后再动手?弟兄们等半天了,都排好队等你们来宰呢.我说你们那刀快不快啊?要是不快,我们这有刚从长安兵工厂领的新家伙,刚磨的,还没开过荤呢!要不给您换上看顺手不?
到这份上,淮南军就没什么脾气了,一个个大眼瞪着大嘴张着,全傻了,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了。你说这不要了命了吗?人家等你来杀,不光排好队还连刀把子都直往你手里塞,这还有天理吗?就有那刘秀的兵看出来了,过来说:我说兄弟,你们也别瞎琢磨了,我们家皇上说了,知道你们家小是在寿阳城里扣着呢,你们是不打不行.其实我们也不是不能打,是觉得这样和你们打没意思,是男人我们一刀一枪拼个死活那是真本事,但是你们要顾忌家小,打了也是被迫的,不象我们,死了家里还能分田分地分牛分房子,最起码门头上还挂个烈属的牌子,你们死了有什么?死了还是个乱党,你们家里人就更倒霉了,就算我们没用,二十万人围你个城还是不成问题的吧?围个半年,城里的人还不活活饿死啊?就凭你们家那老的小的,人家李宪要是抢粮食,能有几个活下来的?
这话一说,那淮南军的眼泪就出来了:你说自己个死了也就死了,可是家里人怎么办啊?李宪征兵,能拿兵器的都征调来了,剩下的全是女人老人和孩子了,自己死了,就连地都没人种了,那全家还不是饿死的命啊?就有人往那一蹲,抱着头就哭起来了.带队的淮南军官一跺脚:走,再换一个营盘试试.刘秀的兵就说了:您甭试了,就是换一百个也是没用,我们家皇上说了的,那是死命令.
这一来,带队的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那刘秀的兵就出主意了:我说兄弟,你们本来是汉朝的子民,何必要和那什么李宪混呢?不如你们把城给献了,我们保证不动你们家属,我们家皇上是和李宪过不去,又不是和你们淮南人过不去,要是我们真打算和你们打,我们两手又没捧你们淮南的豆腐,地上摆的也不是高粱秆子,打就是了,我们不就是想着让你们还有你们家里人能活下来吗?
要不说淮南人心直呢,就这几句话还真说到大家心里去了,手里的刀就垂下来了.带队的看看手下人一个个眼泪鼻涕糊了一脸,知道这仗都没心思打了,只好下令:都回吧.
这刘秀的兵也气人,看淮南军要走还客气呢:我说你们要不吃了饭再走啊?我们大厨子是从国宾馆下来的,那拉面技术好着呢.带队的心里话我是打架来了还是吃席来了啊?嘴上还得说:不了,今儿军务在身就不打扰了.刘秀的兵就说:那你们慢走啊,我们还要点火烧东西,就不送了啊.带队的挺纳闷:你们今天吃烤肉吗?是泰国口味还是巴西的啊?刘秀的兵说了:今儿我们吃包子,点火烧东西是为起点烟,让你们那淮南王以为你们没空手回去.
这淮南军就回家了,刚走一段路,后面就放起火来了,还有一帮子人闲着没事就练开嗓子了,有唱戏的,有唱山歌的,还有那啥也不会干脆就学驴叫唤的,要是再有几个吆喝卖瓜子花生凉粉什么的,那就是戏园子的操行了.远远这么一听,还真有点子鬼哭狼嚎的味道.
淮南军回到大营,赶紧洗脸洗脚准备吃饭,这一天除了跑路拉呱抹眼泪,合着就啥事也没干成.吃着饭大家一寻思,就开始琢磨怎么把那城给献出去了,有说撬城门的,有说挖地道的,有说爬墙头的,什么馊主意都有.
那李宪也不是笨蛋,在城上一看那淮南军的架势就知道不好,那打仗回来的人都是一脸的杀气,浑身是血,可淮南军一个个全身是土脸上还有眼泪的痕迹,外带着满脸的愁眉不展,李宪就知道要出事,赶紧就派人去把淮南军那带队的给抓来砍脑袋,想来个杀鸡吓唬猴.
这淮南军正找不着地方出那一肚皮的气呢,一看李宪的兵要来抓人,当时就笑了:可算找着泄火的地了,什么话也没说,几下就把那些倒霉蛋给宰了,然后大家就开始抢城门了.
那刘秀正在吃小葱拌豆腐呢,就有人跑进来报告说:皇上,淮南人让咱们赶紧的到寿阳城去.刘秀一听就把碗给扔了:快,吹哨子叫人集合,把家伙都带上,本皇上要去砍人了.
刘秀的兵呼啦就散开了,该拦截的去拦截,该抢城的去抢城,该杀李宪的去杀李宪,就按淮南军给的标记望李宪的王宫冲,一进城,只杀兵不伤民,就是那兵喊一声俺是淮南的,那兵器也就不招呼了,人还挺客气:兄弟,淮南的?那就到城门外头,我们家皇上刚给你们做的好吃的,快去吧,吃完了赶紧领粮食去,你们老婆孩子还要吃呢.
李宪一听刘秀的兵进了城了,差点没晕过去,就问我其他那些兵呢?有大臣就说了:大王,您那些兵要不就跑路了,要不就在那冒充淮南人呢,我说您也赶紧换件衣服走吧,要是见到刘秀的兵您就说您是淮南人就没事了.李宪一瞪眼:本大王怎么能做那样丢人的事情?那大臣说:您爱咋地咋地吧,我是得先走了,赶紧得回家收拾东西去,路上我还得练习淮南话呢,就不陪您了.
李宪就这样被刘秀给灭了.但是刘秀还是对淮南不放心,就把淮南给分开了.您说这淮南也是够倒霉的,刚开始是"淮夷",后来是州来国,然后是蔡国,楚国的首都,再往后是淮南王的都城,然后是九江郡的郡治,现在可好,干脆连个名分都没了,您说,这淮南招谁惹谁了啊?
现在淮南呢,是没了名分了,刘秀安心当他的皇帝,淮南的百姓不管当家的是谁,日子还是平淡地过去,从现在起一直到东汉的末年,淮南这地方还是比较太平无事的,那么,我们就趁这个难得的机会,在淮南人安稳地过着日子的间隙,说一些淮南人的以前的故事,权且当作对历史的回顾,然后当我们再次回到那现实里的时候,也许就能知道一些被历史所掩盖的事情......
淮南,顾名思义,就是淮水的南边,那么淮水又是从什么地方得名的呢?其实那是因为一种鸟,它生活在淮水的芦苇荡中,叫声就是"淮,淮,淮",淮水就因此而得名.在新石器时代,淮水边就有人类的活动,在潘集,洞山,上窑和凤台都有过发现.到了有人类历史记载的时候,淮南人被称为"淮夷".看起来这称呼很不礼貌,但是考虑到那时甚至以后很久,孔夫子和周文王也都被称为东夷和西夷,所以现在的淮南人大可不必生气.
小弟记得我刚开始发贴的时候有老大说:看来淮南人爱打架是有历史的;其实淮南人爱打架和能打架远在楚国拿淮南当都城以前就写在史书里了.而且还是现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战争记录.要说起来,和淮南人死掐的第一位有史记录的爷您还真不陌生:纣王,您知道吧?
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据说他力气很大,能够托梁换柱,说白了,就是他当太子的时候,有一天去拜他的老祖宗,到太庙去磕头,偏巧那太庙的大柱断了,纣王就托着房梁,一直到人家拿来大柱,纣王就一手拿住,换了柱子.您说那要多大力气啊!我看了很多书,也没找到能和他比力气的人物,也就伍子胥啊,项羽啊,孟喷啊几个,还有就是李元霸,薛仁贵了.但是这位爷吃的第一个败仗就是栽在"淮夷"的手里.所以以后周文王他们就不大看的起纣王了,就觉得你这王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连个"夷"都能把你扁一顿.考虑到现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情况,我们就能理解啊买瑞肯为什么抵死也不低头了,老大被外面的小弟给K了,面子的确是下不来啊,以后怎么当老大啊?所以说历史就是车轮,现在的世界史您看完小弟的<<笑说淮南>>就能知道太阳下就没什么新鲜的事情了.
淮夷欺负的不光是那好色的纣王,连那当时很牛叉的楚国也揍过,楚国一开始就看上淮南了,不过那时的淮南人很喜欢蔡国,所以把楚国也扁了一顿,就这一次,让楚国记了还几百年没敢和淮南人动手,一直到淮南成了"吴头楚尾"才把淮南给收服了.到那时,"淮夷"的称号才去掉,算是良民了.
我记得以前打算写淮南的历史的时候,到处找资料,有一次有人说了:淮南是匪城,是世界四大匪城之一.我还不相信,找了东西来看,发现的确在淮南历史上土匪是很猖獗.没办法啊,一直以来淮南就没停过打仗,您看看各个朝代,有哪个没在淮南一带打过仗?宋朝,淮河就是和金国的分界线,那时真拿人肉当饭吃啊,后来到 元朝,那就更没法说了,人肉还分等级了.明朝皇帝的老家那就是在淮南的边上啊<凤阳当时是一半归淮南道>,清朝时捻军就在淮南一带活动,把清朝半个江山给晃得象地震一样样.所以淮南的土匪厉害不是一天了.但是也没什么人愿意当土匪,不然建国以后怎么不到一年就没什么匪患了呢?
所以还是说淮南人愿意过老实日子的,现在就让在东汉时期的淮南人继续好好生活,因为不久就是到了淮南人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黑暗的时期了,1500万人将死于不到60年的时间里,那时,淮南人将起来反抗,历史上,第三次农民大起义的前期工作就要在淮南周边开展了,淮南人很骄傲的是,前两次都是在淮南周边开始的,第三次也不会例外.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单纯从年号上看,名正言顺的三国时代开始于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刘协,三国各自称帝称王。然而,硬说三国开始于曹丕,谁都不会同意。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东汉,早就名存实亡了。因此,谈到三国时不能不先谈一谈东汉的衰败。
东汉的几个皇帝,除光武帝刘秀外几乎都是“少年得志”。后汉书中记载,自孝和皇帝以来即位时最年长的少帝不过17岁,最“年轻”的孝殇帝刘隆不过100多天!乳臭未干的小孩焉能君临天下?权力自然就落到了亲朋(外戚)好友(宦官)的手里。后宫干预朝政,天下从来没有太平过,更何况东汉几十年如一日地贯彻这一基本国策?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时任太常的江夏人刘焉看到天下大乱盗贼四起(黄巾起义已经爆发),建议:“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简单地说,就是要从中央选派要员加强对地方的领导,并扩大地方官的权力使其能够更加有力地镇压各地的叛乱。这一建议被采纳,刘焉也亲自出任益州牧。这一三国演义中并未提及的政策却大大影响了后世几十年的风云。

公平地讲,东汉末年是个腐败透顶的时代。桓灵时公开卖官,连公卿这样的官职也一千万八百万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一时拿不出钱甚至可以赊欠!这样的官员上了台,除了拼命“赚钱”外还能干什么?这样的朝代不灭亡才是奇迹。但仔细地分析一下,它的灭亡却不是“秦朝方式”,即亡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连黄巾大起义也未能将其颠覆;而是“周朝方式”,即亡于地方官(诸侯)的反叛不臣。董卓后有谁对朝廷真正忠诚过?究其原因,刘焉的政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央要员下派地方,手中有了相当的权力,对付黄巾当然更加灵活有力,那么反过来对付中央呢?所谓的朝廷不过是一群妇女儿童残疾人(嘿嘿,这么称呼宦官够客气了吧),太常刘焉(益州牧)太仆黄琬(豫州牧)宗正刘虞(幽州牧)本来就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更何况现在已经山高皇帝远?这个政策的实行,实际上把东汉由中央集权变成了分封。这就是东汉末年诸侯林立,群雄并起的原因。
这个时候,外戚宦官之间的狗咬狗愈演愈烈。中平六年,灵帝崩,少帝刘辩以17岁的“高龄”继位。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人计议诛杀宦官,却又不听陈琳曹操的劝告执意召董卓勒兵进京。董卓是当时的悍将,“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因战功拜前将军。因为疑虑他拥兵自重朝廷屡次要升迁他为少府(财政部长,九卿之一),并州牧,来个明升暗降,他都推辞掉了。这次是个苦差事,他能高高兴兴地来吗?一旦来了,又会是为什么呢?
董卓真的来了,但何进却没看到。这个大将军实在太废物,还没等到董卓的兵马就因为事情泄漏引火烧身,自己反被“残疾人”骗进宫中作掉了。袁绍袁术等人一看,哪里肯甘休当即放火烧宫门进攻要完成何大将军“遗志”。宦官们见势不妙,连忙劫持了少帝及陈留王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当时只有9岁)逃跑。董卓在路上看到城中火起,匆忙赶来,正和逃难的少帝献帝撞上。17岁的少帝看到董卓的大军,吓得只是哭,倒是9岁的刘协侃侃而谈,提及城中的祸乱。17岁的大哥哥还不如9岁的小弟弟,也难怪被人看不起后来倒霉。
外戚宦官两败俱伤,董卓这样的野心家当然要混水摸鱼。然而,他来得匆忙,随身的兵马只有三千,于是他在大家的眼皮底下演出了一幕瞒天过海的妙戏。他先在洛阳城扎了一个大军营,夜里把自己的人马偷偷调出洛阳,白天在堂而皇之地调进洛阳。就这样,这个把戏重复了四五天而没有被人戳穿。大家看到董卓的援军源源不断,洛阳城中哪个肉长的还敢抗拒董卓的铁骑?何进的部将群龙无首只好投靠了董卓。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后也归降了董卓。于是,董卓大权独揽,官职也蹭蹭蹭往上涨,太尉,相国,还来个"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自比萧何。看着少帝窝囊,更欺负少帝窝囊,废为弘农王,另立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献帝。后来大概是因为大老粗看窝囊废,越看越别扭,杀掉了事。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标志着汉朝的权威彻底被摧毁。这样看来,三国演义以何进董卓开头是很有道理的。从此,各地诸侯对东汉的中央政权不再有任何实质上的尊敬。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好,叫嚷着安汉兴刘的刘备也罢,都是在利用巧妙的口号来获取实际的利益。挟天子令诸侯,挟天子是手段,令诸侯是目的;安汉兴刘,安的是哪里的汉,兴的又是谁家的刘?

董卓是个粗人,到了天子脚下也干不了细活。看到洛阳城中富庶,就放纵士兵抢劫强奸,当上了强盗头子。抢完活人抢死人,何太后下葬不久,董卓连陪葬的宝贝也席卷一空。“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搞得人人自危。看着洛阳及长安铜人不顺眼,就没收了两京全部的铜人铜马,并拿他们当原料粗制滥造铜钱。一来引发了通货膨胀,一石谷子能卖到数万铜钱(大概也要有一石了)?;二来这样的粗制滥造的货币又不好用,天下当然是怨声载道了。
董卓也知道大家都痛恨宦官滥杀忠良,虽然胡作非为却也装模作样地礼贤下士,大力提拔了一些名士,而他自己的心腹亲友并没有谁占据要职。不过那些名士讲的“歪理”当然听不进去。袁绍早已经和他翻脸,他也不计前嫌拜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自称还兼任司隶校尉),又封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校尉。可是,谁愿意为这样的小恩小惠而跟着一个“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的人呆在一起?袁术曹操先后逃之夭夭,曹操还留下了一段“捉放曹”的轶事(只不过不是被陈宫)。

天下的诸侯对董卓早就心存不满,“多欲起兵讨卓者”。这时东郡太守乔瑁伪造了朝廷三公(还留在洛阳)给各地诸侯的书信,历数董卓的罪行,并称“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这下子,大家有了理由,名正言顺地组成了讨伐董卓的联盟。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关东诸侯结成联盟起兵讨伐董卓,并推举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袁绍为盟主。主要有: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和他弟弟广陵太守张超,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后将军袁术等人,也算是人才济济,共有数万雄兵猛将。可是谁想到,在讨伐中出尽风头的会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孙坚,曹操(三国演义中虽然写得精彩,但遗憾的很,没有刘关张的事)。

渤海太守的官职实在是太小了,作不了盟主。于是袁绍自称车骑将军,并以朝廷的名义授予其他人官职。可是,这些“忠贞义烈之士”,看看董卓的兵力还很强大,谁也不敢进攻。董卓听说袁绍带头造反,先杀光洛阳城中袁绍的亲戚后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摆出了一副要大举发兵征讨的样子。然而尚书郑泰告诉他,诸侯们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袁绍公卿子弟,纨绔膏粱;张邈东平长者,糊涂迂腐;孔伷清谈高论,纸上谈兵,打起仗来全都不是您董相国的对手。为了这样的一群废物出征,不是太掉价了吗?不过西方的羌人彪悍善战,不可不防。客观地说,郑泰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后来联盟果然因为内部的原因而一塌糊涂。不过作为忠于东汉的大臣(后来和荀攸等人还有密谋刺杀董卓之举),他的这一番话其实是想诱导董卓上当,疏忽对诸侯的防范。不过,他最大的错误就是,都说对了。当时董卓看到诸侯们人多势众,也有些心虚。于是,顺水推舟“听从”了建议。但还是心虚,也不顾大家反对就召集(确切地说,绑架)皇帝大臣们迁都长安。有人劝阻,杀!临走之前,再把洛阳洗劫一番。对有钱人捏造罪名杀人越货,然后强行命令洛阳的几百万人迁往长安。宫庙,官府,民宅,通通烧毁。方圆两百里内,鸡犬不留。再干一次盗墓的勾当,把过去的皇帝大臣陵墓洗劫一空,大发了一笔横财后溜之大吉。然而穷凶极恶的这一“迁”,诸侯中终于有人把他看透了,董卓,纸老虎,而且做贼心虚!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叱查风云的魏武帝曹操。

曹操当初从洛阳隐姓埋名逃回故乡后,招兵买马有了五千多人。盟军起兵后他也参加,袁绍给了他一个奋武将军的头衔。盟军中不少人看到袁绍兵强马壮,而且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都视其为英雄。只有济北相鲍信感叹曹操的才能,对曹操说:“不世之才,能拨乱反正的人,就是你呀。如果不是这样的人,虽然一时强盛终究难逃灭亡(当然是指袁绍)。你就是天下的希望!”

董卓逃了,而且是焚毁洛阳而逃(根本没有回来的打算和勇气),盟军应该一鼓作气穷追不舍痛打落水狗吧?非也!袁绍等人还是惧怕,谁也不敢先追。曹操极力劝说也无济于事。曹操急了:“兴兵除暴,大家都已经来了,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如果董卓听到我们起事,挟天子据险要举兵东下来争锋,实在是不能轻视;现在将洛阳付之一炬,绑架天子公卿后西逃长安,一副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覆亡在即,一战可定。机不可失呀!”对牛弹了一遍琴后,带着自己的五千人就向西追了下去。只有曹操的好友张邈派部将卫兹相助。追击到荥阳,遇到了董卓的部将徐荣。一场遭遇战后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打败,“士卒死伤甚多”。曹操本人都中了冷箭,马被射死。关键时刻,曹操的族弟曹洪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了曹操,并大义凛然的称:“天下可以无洪,不可以无公”。曹操终于逃脱。徐荣看到曹操就人数虽然不多,但“力战尽日”,判断酸枣的盟军不会好对付,也没有追击。

曹操奋战的同时,酸枣的十万联军在干什么?天天饮宴,公款吃喝,脑子里的什么董相国汉献帝早就被手上的杜康老兄代替。曹操看到杯盘狼藉的一切,气愤,失望,灰心,百感交集,当即痛斥这些打着饱嗝的家伙:“诸位要是能听从我的计划,袁绍将军引兵进军孟津;酸枣的人马守住成皋,占据险要;袁术将军率军入武关,震动三辅。都深沟高垒坚壁清野不必与董卓作战,那么名正言顺的讨伐逆贼,立刻可以胜利。如今诸位号称义兵,却满腹狐疑无所事事而坐失良机,真是令人失望!你们不觉得羞耻吗!”醉醺醺的家伙们,恐怕连曹操的话都听不清,顶多在酒精的帮助下表示了点脸红。

盟军就这样虎头蛇尾,作为一个整体真可谓一枪未放就堕落了。从此后,讨伐董卓就再也没有被认真讨论过。这样的失败,是无法从外部来寻找原因的,原因只能在内部。盟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同床异梦而又勾心斗角。冀州牧韩馥负责供应粮草,本来就担心渤海太守袁绍危及自己的地位。如今袁绍作了盟主,自立为车骑将军,就对这位盟主的命令阳奉阴违,暗中拖后腿(个人利益已经凌驾于朝廷之上了)。袁绍本人又是个羊质虎皮的家伙,只不过因为袁家的名声而当上了这个盟主。盟军的许多人,是因为平时受到袁家的照顾才来的,顾及的本来只是哥们义气。军粮短缺,老大气短,还会有人为那个9岁的小皇帝赴汤蹈火,两肋插刀?曹操的一番苦心,也只能是付诸东流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我们先来说说袁术,这位爷在三国时期刚开始的时候那也是了不得的一位人物,他有广大的地盘,有雄兵良将,有谋士直臣,但是他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勇敢.这和当时他统领的淮南军的性格是不相投的.淮南军讲究一个狠字,不管打的过打不过,先打了再说,如果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就是了.但是袁术就有点子优柔寡断了,他一面讲究要奉当时的汉献帝为正朔,一面自己又修建宫室,这就让当时的淮南军很困惑:您到底是打算怎么着啊,是自己当皇帝还是让那不知道屁是香是臭的小子继续当皇帝啊?这也不能怪淮南军的爷们不理解,当时汉献帝才十几岁,他刚当皇帝的时候才九岁,这让曹操一暗箱操作,袁术怎么看都有点不合规矩的意思.要是袁术够胆量,干脆就告诉天下:我袁术就是反了,我要自己当个皇帝,也许淮南军对他的忠诚度要高点,但是他就是这样不阴不阳的不说自己的意图,所以淮南军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换谁也要考虑一下啊.
曹操倒是没那么多想法,他一直就想收拾袁术了,但是他和蒋委员长有一样的想法,那就是"攘外必先安内".曹操是亳州人,他对江淮一带是很熟悉的,知道淮南军不是好欺负的,借着黄巾起义的机会,他老兄在山东拉起了杆子,号集十万人马,到后来慢慢就掌握了大权,但是当时朝廷里反他的人还是很多,等他一个个收拾完以后,他就开始要考虑怎么到长江中下游发展了.
要过长江,有三条途径,一是直接打过江东和孙权火拼,但是如果上游的刘表给点支持的话,曹操就没能赢的把握,第二就是先打刘表,同样也是有可能孙权会忘记杀父之仇先收拾了曹操再说,毕竟利益要高于一切.第三就是打袁术,这几乎是最不可能的一个办法了,当时袁术的兵力在所有的人里是仅次于曹操的了.
要说曹操就是高手,他看了一下当时的割据图,又看了看地理图,就做出了一般人认为最不可能的决定,就是先打袁术.为什么呢?因为从地理情况来看,要想南下,不通过江淮平原是不可能的,要通过江淮平原,又必须先经过淮南,淮南的战略意义就在于它是一个桥头堡.打下了淮南,就能建立一个比较稳固的前进基地.到时候,不管是上击刘表还是下击孙权,都会是很有利的位置.他的这个想法,一直到几百年以后的刘裕,还是按照他的意图来实现的.假如您是军事爱好者的话,您看看淮海战役的战略布局,也和曹操的想法有共通之处.
但是袁术可没想到这一点,他就想着自己怎么过的开心点.他建好了宫室,给自己刻了玉玺,还给自己找了不少老婆,在曹操忙着和别人死掐的时候,他还在忙着和第36位姨太太进洞房呢.这让淮南军很不高兴,虽然淮南军也不喜欢打仗,但是更不喜欢这样一位没出息的老大.您要是喜欢找女人,起码也要到天下就是您袁术的时候吧?到时候人家一来打您,还不是就我们去死扛啊?说到这里,您就看出淮南人的弱点来了,淮南人讲究的是个义气,要的是上下一心,要的是同进同退,但是袁术不行,这就让袁术和他手下战斗力最强的淮南军有了隔阂了.
曹操老家离淮南不远,他对淮南那是了如指掌,对淮南人的脾气那也是很熟悉的,他家和淮南也有亲戚.曹操的原姓是夏侯,当时淮南就有一支夏侯家族的分支,就住在现在的田家庵区淮河边上,大概在相当于小岛那一片和现在的龙王沟路一带,曹操和他们暗地也有联络,就托他们搞点策反工作什么的.这和当年汉武帝玩的是同样的花活.不过曹操那就比刘彻要多点裙带关系了.
到了什么都准备好了的时候,曹操就开始要对袁术下手了.

袁术当时手底下军队不少,其中最有战斗力的是两个部队,一是他当初拉杆子起家的亲卫军,一个就是淮南军,淮南军是他到寿春以后组建的.但是淮南军虽然勇悍,在给养上却远远不如亲卫军了,比方说粮食,就是优先补给亲卫军,而淮南军一半的粮食还要靠自筹.放眼周围,那些老百姓不是表叔就是二大爷,任谁也拉不下脸来去抢粮食,没办法,原来能吃一斤的就改成半斤.把那些小伙子给饿的,一个个面黄肌瘦,老百姓瞧着自己孩子可怜,就经常偷着掖着给塞俩大饼什么的,还不敢让袁术的兵看见,不然转眼就没了.这淮南军就有点起怨心了:你袁术有钱盖宫室,怎么就没想起来给我们发点粮食啊?
人家袁术也不是傻子,早有暗探把消息透给他了.袁术一想,这人心乱了,队伍不好带啊,看来要把这帮子淮南军给打发了.他正琢磨呢,就有那探马来报: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眼看就要来动您的手了.袁术一听:好啊,那我就把这淮南军给派出去,先让他们去当替死鬼,要是他们打赢了,那就是说他们对我还是忠心的,要是他们输了,也省得我对他们动手了,起码他们也没那个能力来反我了.其实淮南军根本就没法赢,人家曹操20万人马淮南军全军上下才两万来人,这摆明了就是袁术要借刀杀人.可淮南军不知道啊,接到命令就出发了.
走了几天,淮南军就觉得不对劲了:怎么左右两翼没看到有人掩护啊?就有那老兵聚一块商量了:我说,这阵势不对啊,我们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没有掩护,没有侧翼,合着就我们一大帮子人傻乎乎往前去拼命啊?这万一要是让人家断了后路,那弟兄们可就全让人给端了啊.另一个就说:不会吧,袁术不会这么黑吧,我们以前帮他打董卓,打孙权,打严白虎,那可是真拼命真流血的啊.原先那个就说:难说,他要是真对咱们好,能就给点黄豆粗米当干粮吗?那玩意儿吃了能扛饿吗?带兵要靠恩义,他袁术够不上啊.大家七嘴八舌这么一说,就有点军心动摇了,曹操他们家那几个亲戚也跟一旁煽风点火:对对对,他袁术就是不够意思!
带队的军官不干了:你们这帮淮南人说什么呢?我们袁术大将军那是天命神授,是哪个在那儿胡沁呢?给我抓起来!就有那亲兵卫队呼啦啦冲进队伍抓了好几个人出来.这军官就下令:去,用箭把他们左耳朵给穿了,再把他们的右耳朵给割下来!
用箭穿耳朵是当时的军法,犯了扰乱军心的规矩那是淮南军的不对,穿了也就穿了,谁让人犯军规了呢?但是割耳朵那就不一样了,割耳朵那是在杀了敌人以后才割下来用来计功劳的,活人没有给割耳朵的,要是给割了,那就是说这人犯了五逆大罪了!是哪五逆呢?弑父母,盗墓,乱伦,谋反外带拆人家祖宗祠堂,那全是下三滥的勾当,您说这不是侮辱人吗?当时淮南人那火气腾就上来了:好啊,你把我们当成扒绝户坟踹寡妇门那种流氓啊?作践人也不带这样的啊!一个个把刀把子攥得都要出水了.有两个淮南的中级军官就强压着火过来说:将军,请您看在他们愚昧无知,不懂得规矩礼数的份上,薄惩一下就算了吧.这不是好话吗?要是遇见个明白事理的,就坡下驴,骂上几句再下令放了他们,哪怕是给上几军棍呢,这事情也就了了,人情也有了,威吓也到了,也就没事了,可这带队的孙子偏偏是从袁术的亲卫军下来的.没见识过淮南军的厉害,更不知道怎么带兵,光知道靠威势来吓唬人,他把三角眼一瞪:你们这帮子淮南人,还敢和本将军讨情吗?我看你们就是一党,是同犯!来人啊,把他们俩也给我抓起来,把他们的俩耳朵全给割了!!
到了这份上,就是泥人儿也有个土性,更何况淮南人本来就是个暴脾气,眼瞅那俩淮南军官被捆起来,曹操那几个亲戚心里说这可是个好机会,默不做声拎着大刀就上去了,也没说话,对着那孙子的后脖子就是一刀,正从第五和第六颈椎关节那儿剁下去了,其余几个也没闲着,一个伺候一个,把那孙子的亲兵也全给砍了.这淮南军本来就在气头上,这一见了血,那脾气就控制不住了,冲到旁边几个营里,把那些个平时欺负人的军官全给宰了,其中有一些对士兵挺仁义的军官虽然不是淮南人但是也没杀,拿绳子一捆全送到一个空帐篷里了,然后几个淮南的中级军官就坐下来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办.
要不怎么说淮南人出不了政客呢,大家伙坐一块儿商量了半天也没讨论出什么结果,反正袁术那里是不能回去了,孙权那更不行,当年周瑜带人打袁术,淮南军把东吴军队杀得把淮河都堵塞了,尸体漂了四天四夜还没漂完,这仇结大了,要是投过去,人家万一打黑枪怎么办.投曹操也不好,大家住得到是不远,但是毕竟没接触过,谁知道他是个什么鸟变的.到最后大家终于定了下来,我们哪里也不去了,就在这里驻扎下来,要是你曹操来了,我们就和你拼个鱼死网破,要是你不打我们,我们也不招你.大家就把营盘扎在大路当中了.
曹操的探马早知道淮南军出发的消息了,可是还不知道造反的事情,曹操一听说淮南军就在前面呢,那心就扑腾一下,就变得拔凉拔凉的了.他知道这淮南军是贴难揭的膏药,袁术派他们来,那就是说他和曹操这回非得死一个才行了.曹操赶紧问:淮南军两翼是什么人?探马说:没人,就淮南军那两万来口子在路上挡着呢,也没看见他们整军布阵,就看见里面冒炊烟,估计正做饭呢.
曹操当时就傻了,坐那儿半天没言语.旁边几个谋士挺纳闷:您怎么了,不会是怕他们了吧?曹操说:我是怕了,你们多一半和我一样是从淮南附近出来了,应该知道淮南军打仗骁勇,就现在这些军队来看,能和他们一拼的也就是我的青州军和马超的西凉军,要是袁术派了二十万人马过来,我们还能使个计谋各个击破,打乱他们的军心,可现在就他们那两万来人在那儿拦着,这叫孤身犯险,左右无两翼配合,后方无呼应支持,摆明了他们是死军,就是来拼命的,人到绝域原拼命,那时期就了不得,两万来人就能当十万雄师,看来在用人上袁术是比我强啊,我那离间计就没用上啊!我要亲自去看看.
出了营帐,曹操上了高台,向淮南军营盘里望去,只见淮南军有条不紊,打水的打水,喂马的喂马,磨刀枪的磨刀枪,该干吗干吗,压根就不理会不到三里之外的曹操那二十万大军.要不说曹操多疑呢,看半天没看出头绪,就说了一句:未可攻也,旁边谋士说:那咱们怎么办?这样干耗也不是事啊.曹操说:这么着吧,咱们试探他们一下,张辽,你到东边,徐晃你到西边,许褚到南边,曹洪到北边,不要进攻,先看看他们有什么反应.
四个人带人马就上去了,这四个可是曹操的最精锐部队了,还真给淮南军面子啊.到了离淮南军营一里半远近,淮南军营里什么动静也没有,也没人出来应战,也没人逃跑.曹操心里话我都打了半辈子仗了,还真没见过象今天这样的.这淮南军到底在搞什么飞机啊?
想了半天,曹操就派了一员小将,跟他说:你带三千人马上去,从东面冲一回营盘我看看.那小将接令,就带三千人过去了.东面的是张辽,这个人有胆有识,有大将风度.他早瞧出不对劲了,一看那小将来了,就问你来干什么?那小将说是曹丞相让我冲一回营盘看看.张辽就明白了,这是一鱼饵,就跟他说:你冲归冲,可别傻冲,到人家门口就回来,万一冲进去人家给你包了饺子,谁也救不了你.那小将挺天真地问:那您不救我吗?张辽心里说我救你?万一人家把我也围上呢?还不知道徐晃他们能不能救得了我呢,要是淮南军这么好惹,咱们丞相用得着这么紧张吗?嘴上还得说:当然救你啊,快去吧.
这小将带三千人吆喝一声,奔淮南军营盘就过去了.他还真听话,冲到营盘门口就回来了,又跑回张辽身边.张辽和大营里的曹操那是看得清清楚楚,人家淮南军只是放下了手里的活计操起家伙列好了队伍而已,压根就没打算出来.曹操差点没哭了:这淮南军怎么油盐不浸啊,属煤矸石的啊?你们到底玩什么花样啊?得了,我就舍掉这三千人不要了,也要把你们淮南军的真实意图给打出来!!
张辽接到让那小将带人攻击的命令,两眼一闭:完了,这三千人肯定回不来了.就把命令递给小将,那小将手一挥,带人又杀回去了,有的兵心里说这是遛咱们玩呢还是怎么着啊?
淮南军在营盘里可看见了,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回不比刚才,是真的要打过来了,大家赶紧准备!您要是问怎么瞧出来的,其实很简单,两军之间有一里多地,要是来试探的,大家吆喝一嗓子打一里半以外就冲过来了,一路上喊打喊杀的,其实那就是在吓唬人的.要是真来踹营的呢,开头都是一步步逼近,到了离着几十丈远,也差不多是到了弓箭的射程了,大家才呐喊着往前冲,这叫"一鼓作气".不然搁着一里半以外又是跑又是喊的到人家门口,早就没气了,还不就剩让人揍的份了啊?
看到曹军逼近了,在营盘木墙后的淮南军拎起弓箭就是几阵排箭出去了,要是搁一般的军队,那排箭准是朝最前面的敌人身上招呼,可是淮南军不一样,尽射第五六排的敌军.这也有个讲究,冲在最前面的都是老兵,手里往往都有盾牌,后面跟着的都是一些新兵蛋子,作战经验比较少,一看旁边的人被箭射中趴下了,那心理往往就承受不了,士气就会下降,搞不好掉头就望回跑,那阵型就乱了,而前面的老兵一看后面的人没跟上来,底气自然也就没了.同时望后面的人射,那就是向人堆里射啊,命中率要高出不少.这是淮南军特有的方式.
曹操的部队哪见过这样射箭的啊,几排箭出去就放倒了五六百,到这时候,前军就到了淮南军营盘的栅栏前了,还没打算砍门呢,淮南军黑压压就打门后面冲出来了,一群弓箭手在前面开路,一通乱箭曹军又倒下好几十,后面的淮南军抡着刀就冲进曹军队伍里了,那通暴砍啊,漫天飞的都是人脑袋.淮南军也怪,全军上下就两种武器,一是弓箭,另一样就是刀,而且全是大刀.这刀从西汉年间出现以来,整支军队上下全用刀的还真没几个,这玩意儿它用铁多啊,同时刀和矛啊戈啊什么的相比要短的多了,要到俩人连汗毛都能清楚看见的时候才能发挥威力,也就是说这队伍不是特别勇敢特别能战斗的那种根本就玩不了刀.但是要是真用上刀了,一般的武器根本就挡不住它,象矛戈之类都是木头杆子,一把十几斤重的大刀抡圆了劈下来,别说是那木头杆子了,就是铁杆子也能给砍开喽.抗战期间29军大刀队经常连三八大盖带日本鬼子全砍成两截.而且用刀还能给对方极大的心理摧残,刚才还在你身边一起冲锋的人转眼从肩膀一直给劈到大胯,肠子内脏什么的流了一地,搁谁身上不是心惊肉跳?用矛最多在人身上扎个窟窿,起码在场面上没那么恐怖残忍吧!
淮南军刚开砍一会儿那曹军就顶不住了,大家掉头就赶紧回去了,淮南军也没追,拣起刚才射出的箭,在死尸身上翻翻看有没有什么干粮,然后也回去了.
在后面压阵的张辽半天没说出话来:这帮淮南军还真不好惹,刚才加上弓箭手也就才出动三千人,抡刀的最多也就两千,连伤带死的顶天了三百,自己这面死伤起码两千.要是按这算法,人家这两万人能拼倒自己十万人!而且刚才淮南军明显没有什么高级将领出战和压阵指挥,就是几个低级军官,战术上还是有漏洞的,要是两翼再多放个几百人,估计这三千人能回来五百就不错了.
张辽都看出来了,大营里的曹操能看不出来吗?到现在曹操还是没看出来淮南军到底要干什么,要说是打算玩命,那就该全军进攻啊,要说是打算坚守,怎么也看不到侧翼和后防,要说是想投降,起码也要派个人过来招呼一声啊.想啊想啊曹操想得脸憋通红,就觉得太阳穴砰砰直跳,心里明白这是头风要犯了,赶紧回去就躺下了.
曹操一躺下,底下人不知道怎么办了,看看天色也晚了,大家收拾收拾赶紧回营地吧,张辽他们也撤回来了,不然万一淮南军趁天黑摸上来怎么办?他们不少人都是在地底下呆习惯了的,那视力晚上比白天还好,这要是来个偷营劫寨,谁能抵挡的了?
到了半夜,曹操正在床上翻大饼呢.他心里是真急啊:你说淮南军到底是要干什么呢?
话说淮南军拦在路中间,让曹操前进不得,急得连头风都犯了,正躺床上折腾呢,就有人来报:丞相,外面有个淮南军的要求见,说他是您的侄子,姓夏侯,您见还是不见?
就这一句话,比当年陈琳骂曹操那篇檄文还管用,曹操一个鲤鱼打挺就起来了,急忙叫:快,快快有请!亲兵就把外面那人带进来了.曹操一看,还真认识,真是夏侯家的人.那人进门先行了个军礼,然后叫了声丞相大人,就站那儿不说话了,曹操一看就不乐意了:论辈分,你得叫我声叔,虽然这是军营,,但是你行完军礼起码也要给我行个家礼吧?怎么就直挺挺杵那儿了?那人说 :没错,您是我叔,但是现在是两军对垒,我是淮南军的人,今晚来看看您,已经对不起我那帮淮南军的兄弟们了,我来就是想问问你是想和我们继续和我们打下去还是想和我们谈谈?这曹操那是真聪明啊,一听就听出来了,这人说他是淮南军的人,不说自己是袁术的人,看来淮南军和袁术之间出问题了,表面上还很沉着,就问了:既然你这样说,那就说说你们的想法吧.
这曹操可够奸的,自己不开盘口,让人家先说条件,那夏侯也是在淮南土生土长的,不会耍心眼儿,一五一十就把大家和袁术怎么闹矛盾,怎么出征,怎么杀了军官全给说了,把个曹操给乐的直想喊几嗓子乐府才过瘾,心里说这可是老天帮我啊!
等那人说完了,曹操叹了口气,说了:你这人坦白,我也老实和你说,你们现在是往绝路上走,孤军在外,闹不好就是全军覆灭的场面,我二十万人马就是你们淮南人磨的豆腐渣,也能撑死你们淮南军这头野猪.所以说要是打,那你们就全完了,你们一死,正中了袁术的借刀杀人之计.这样吧,你先回去,告诉别人,我就没想打你们,明天我派人去和你们和谈.
第二天上午,曹操军营里出来五百多人,也没带家伙,全换的新衣服,推着三百多辆大车,到了淮南军门口,为首的就报了字号:我是张辽,是来和你们聚餐的.门口的哨兵一通报,里面几个淮南的中级军官就出来了,穿的也是家常衣服,双方见面,彼此拱拱手,张辽说:这后面是我带来的猪羊粮食,还有酒,兄弟来就是给你们送给养,顺便和大家见见面,打仗归打仗,这酒该喝也得喝!
淮南军这几年天天净是咸菜豆腐,嘴里早淡出鸟来了,一听说张辽带的有酒有肉,都挺高兴,可一个个还象钉子一样扎在地上,纹丝不动,静等上面发话.张辽心理话就凭这一点,淮南军不含糊!
其实来送礼兼职说客是张辽自己愿意的,他可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连关羽那样鼻孔朝天的主儿也只和张辽交好,就说明他够有勇有谋.带兵打仗的谁不想有一群勇敢善战的部下呢?张辽是想着怎么能把淮南军拉拢一部分到他的麾下.所以曹操一说要派人,张辽主动就站出来说愿意去,曹操也怕派别人去办不好这件事情,张辽想去那是最好不过了.
双方行礼完毕,到中军帐坐下,张辽挺客气:能不能烦劳你们派人把猪羊宰了,咱们吃着喝着再谈啊?那几个中级军官想想自己也没的确没什么东西好招待人家的,只好答应一声,外面就杀开猪羊洗剥干净,放锅里煮开了,张辽几个亲兵端上肉脯什么的,大家坐一起就喝上了.
都是当兵的人,几碗酒一下肚就谈到一起了,张辽有心拉拢,对昨天那场仗是赞不绝口,说你们打的好打的漂亮,是谁带队的啊,能不能请出来见见啊?就从外面进来一个青年下级军官,身上还带着伤.张辽一看心里就咯噔一下:三千人马交锋,主将一般都在后面压阵,这人能身先士卒,是条汉子!那眼神就由衷的带着一种钦佩在里面了.旁边的人一看也瞧出来了,打仗的人能得到自己人的尊敬不难,要是得到敌人的尊敬就不容易了,也都有点感动.张辽就问:这兄弟打了胜仗,各位赏他什么军功了?那些军官苦笑一下:张将军,我们连吃的都不足,能赏什么啊?张辽那脸一下子就红了,激动的:你说这帮淮南军容易吗?多好的军人啊!张辽伸手就在身上乱摸,掏出几两金子又给扔了,不是张辽舍不得钱,是他觉得要是给人钱那就是侮辱人了,掏半天什么也没摸出来,一急就把桌子上自己喝的那碗酒给端起来了:妈的个巴子的,你们不赏老子赏,老子赏你碗酒!!
大家全看着呢,知道张辽掏东西那是要赏人,也知道他身上没带东西,要是张辽装颗夜明珠他也舍得掏出来赏给那青年军官,没东西了急了才端起那碗酒的,一屋子的男人立刻就知道什么是英雄惜英雄了.那个淮南青年军官眼泪都快下来了,接过酒一口就喝干了.
这事情立刻就传出去了,那淮南军心里暖烘烘的.一碗酒值不了几个钱,但是这份尊敬就是万两黄金也换不来啊!就有人说了:这张辽够朋友,够胆量,是个好汉!淮南人那是最服气英雄好汉的,对张辽那就有感情了.
敬罢酒,大家重新落座,继续开喝.张辽就说了:各位,我有一个建议,这仗你我之间就不必再打了,袁术摆明了就是要来个借刀杀人,而且他对淮南军也没有什么恩义,淮南军何必为他卖命?我向大家保证,我们丞相攻打寿春城的时候,绝对不动淮南军的家属,而且淮南的老百姓我们也决不伤害,你们可以和我们一起开拔,仗不需要你们来打,只要你们看到我们的人骚扰地方,尽管可以先抓起来,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按照军法处罚,我们决不徇私,你们考虑一下如何?
淮南军的军官互相望了几眼,心里都知道,曹操这二十万军队绝不是袁术能够抵挡得了的,昨天打的那一仗,虽然淮南军是赢了,但是自己是袁术手里最精锐的部队,人家那充其量也就是二线部队,打赢是应该的,而袁术军队里是什么情况自己还不清楚吗?没有勇将,没有谋士,尽是一帮喝兵血的废物,单凭自己能挺多久?想到这里,大家不约而同就点了点头.
这事情就算是定下来了,张辽回到大营,向曹操禀报完毕,曹操一想,要做人情就做大点,连夜让人赶制了五万面小红旗,让张辽亲自送到淮南军大营,告诉他们,赶紧派人把这些小红旗送回淮南家中,到曹操大军过境时,把小红旗插在门口作为标记,曹军无事擅入者,军法从事.
这一手玩得漂亮,淮南军对曹操算是服气了.
解决了淮南军的问题,曹操一路顺利地到达寿春.袁术在寿春呆得不是一天两天了,把周边的工事和城墙修建得十分完备,但是架不住曹操有淮南军做指导啊,连带队军官家里有几床被都了如指掌,就更别说各人擅长的技战术了,所以一路打得袁术的军队那是惨不忍睹啊.袁术临死的时候想喝口蜜水都没有,厨子跟他说:止有血水,安有蜜水!袁术急痛攻心,吐血而亡.
袁术被灭以后,曹操就前出到了合肥.合肥那时是个关卡,不是什么城市,曹操就在合肥练兵,不过那里的士兵并没有淮南军的影子,倒不是曹操对淮南军有什么不放心的,而是他需要继续招抚拉拢淮南军的心,用来巩固他前出的基地,这样他就等于在刘表和孙权之间插下了一把利剑,无论他要打哪一个,这个基地都会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即使曹操失败,淮南也会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下面曹操要做的就是按照原来的计划进攻刘表了.刘表这位完全被老婆和小舅子给控制住的昏庸人物,死前连儿子的面也没有见到,不过他那位骄纵的夫人和小儿子很快也被曹操给送到地下和他见面了.曹操现在就只需要准备和孙权做决战了.
很不幸地,孙权打败了他,那场赤壁大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曹操在逃跑的时候,做出了一个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明智的决定,他派遣张辽立刻从许都赶赴淮南,无论如何要守住淮南.张辽考虑了一下后说:我接受这个任务,但是我要您给我临机专断之权!
不是张辽决不敢提这个要求,不是曹操也不敢答应这个要求.这份权利给了张辽,他就可以调动驻扎在淮南的一万余青州军和近三万淮南军,而此时曹操最精锐的青州军在赤壁一战损失已有二十万,余下的还不到五万.现在他最后的力量全在淮南,最后的希望也在淮南.
曹操答应了张辽的请求,他知道,如果张辽反水,那淮河将会对孙权洞开,曹操的一切就会化为泡影,生命也会走到终点,但是他不得不赌,赌的是张辽能够忠心,赌的是张辽能够守住淮南,赌注就是自己的一切.
张辽轻装简从,和李典,乐进赶到了淮南,他立刻召集所有的淮南军,简单然而直接地告诉了他们真相:曹丞相战败了,淮南已经成为孤岛,如果你们愿意和我出战我们马上出发,先扼守合肥.如果你们怕死,请离开,我不会责怪你们.和我去合肥的人马,很可能回不来,但是你们的家人至少可以争取到时间北迁.现在决定权在你们自己的手里.
说完后,张辽上马出了营门,一直向合肥走去.那天下着雨,张辽没有穿蓑衣,只是紧握住马缰.张辽也在赌,赌的是淮南军的义气,赌的是自己是否打动了淮南军的心.
他赌赢了!!
张辽,李典,乐进在雨中前进,不远的前方,一万多对曹操忠心耿耿的青州军在等待着他们,在他们的背后,淮南军的脚步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整齐,一支隐藏着杀气的军队迈着老行伍的步伐,踏着泥泞跟了上来.这支军队即将同夹胜利余威的十五万孙权大军决战,打胜了,自己的家人就可以在这个乱世中多活上几年,如果失败了,只怕是屠城的命运.
他奶奶的,即使老子死了,也要让家里人活着!
淮河边,数万淮南百姓静静的等待着河面上穿梭往来的渡船.有多少人还能看到自己的夫君,父亲或者孩子的归来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合肥不是城池,只是一个关卡,没有坚固的城防,水网纵横交叉,不利于大兵团作战,更不利于习惯了打平原战法的青州军.孙权的江东军一部分由长江入巢湖,再经过淝水逼近合肥,另一路由和县经陆路直扑合肥.孙权相信,他的十五万大军将踏过合肥,攻下寿春,渡过淮河,直捣曹操的大本营!
李典快要疯了,无论他怎么计算,不到五万人的实力也拼不过人家的十五万.他对张辽说:我们是去送死吗?不如我们退守寿春,起码还能有坚固的城防.张辽说:不可能,那时人家会用几万人把你给包围起来活活饿死,其他人在你忙着和那几万人打攻防战的时候,安全地度过淮河.那时丞相就危险了.所以我们不能退,我们要守住合肥.
曹操看到张辽送来的地理图和孙权部队的态势图以后,很谨慎地给张辽提出了建议:李典诱敌,张辽伏击.这和张辽的作战意图完全吻合.硬拼是拼不过人家的,只有出其不意.但是决战的战场在哪里呢?
三个人考虑了很久,最终把目光定在了逍遥津,那里水路很多,芦苇丛生,适合隐蔽.虽然不适合青州军的作战,但是唯其如此,反而更能收到突击的效果.
张辽率两万淮南军隐藏在逍遥津的芦苇丛中,李典带着一万五千青州军应敌,乐进带着其余一万多人充当总预备队.
孙权等不及他的陆路人马,他认为,合肥和寿春的敌人早丧失了斗志,单凭身边的水师就能轻易攻下.他从巢湖上岸后,加快速度冲向合肥,很快,前锋报告,已经和合肥守军李典的部队交上了手.孙权大喜,他知道李典是曹操手下的大将,他的出现就意味着曹军主力就在合肥,歼灭了他,通向淮河的道路就畅通无阻了.
李典拼死抵抗,他看到孙权的部队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样轮番向着如同礁石屹立的青州军冲击.李典不怕死,但是他还不能死,他在等,等隐蔽的张辽给他发出后撤的指令.李典根本不知道他和青州军还能支撑多久,但是只要命令还没有到,他就必须坚持.
张辽给他挑选了一个好位置,那里正好是淝水拐弯的地方,孙权的部队不可能大规模展开,但是七万人的轮番进攻也大量消耗了李典的青州军实力.,李典几乎是用意志力在和孙权抗衡.一直到了中午,张辽才发出了命令:
退!
李典叹了口气,知道自己完成了阻击任务,下面那一场更为艰苦的战斗就要由张辽来打了.
逍遥津.
芦苇丛中,两万淮南军清一色的大刀全用红绸包住刀光,沉默的目光注视着在泥泞中艰难退却的青州军兄弟,他们的血战点燃了淮南军的激情和战斗意志,凛冽的杀气在他们的身上流转.淮南军还在等,等待敌人的逼近.
孙权站在马背上,向逍遥津望去,只见那里一片寂静,白色的水鸟在悠闲的飞翔.按照兵法来说,那里不可能有伏兵.孙权断定,李典的部队是最后一支能够作战的军队了.孙权下令:全军前进!
刚抵达逍遥津,孙权突然看到,几百只水鸟猛然如箭一般从芦苇丛中的不同地方急飞而出,而且仿佛是有什么恐怖的恶魔在追赶它们.孙权大惊:难道那里有埋伏?天下竟然会有一支军队能够把自己的杀气隐藏得这样好,以至于最敏感的鸟儿也觉察不到他们的存在?世上又有哪一支队伍能够把杀气在一瞬间同时爆发出来?
两万淮南军给了他答案.两万把大刀高高举起,竖起一道死亡之墙,硬生生筑在孙权的面前.张辽轻轻一挥手,两万淮南军沉默着缓缓前进.没有军鼓,鼓手已站在队列之中,高举着大刀,没有呐喊,他们要把这一点点力气也用在杀敌上.孙权打了个冷战:这支队伍在几个时辰里眼睁睁看着青州军被自己杀戮却能够隐忍不发,现在一旦爆发出来的可怕力量无疑是毁灭性的,他们看到自己的战友在不远处一个个倒下,就会产生一种死志,一种对敌人的愤怒,对自己还居然活者的耻辱感,一种要与敌偕亡的斗志.在慢慢逼近的那两万淮南军的眼里,孙权清晰无比的看到了这一切.
此刻,孙权水师的七万大军还有六万人马.张辽的背后是两万淮南军,实力是三比一.
前锋已经和淮南军交上了手,江东军队一片片被砍倒,一面面军旗飘落到泥泞里.无数江东勇士被砍下的头颅在地上被无数的脚踢来踢去,两万淮南军从东,南两个方向势不可挡地迅速压上,孙权的前锋转眼间尽数变成了刀下之鬼.歼灭完前锋军,淮南军略一整队,又开始向孙权的中军发起了冲锋.
孙权急忙下令:后军突前,包围住他们!分散他们的兵力!!然而已经杀红了眼的淮南军根本不理会什么阵法,不管是从哪个方向来的敌人,都会有一队大刀直接迎上去,带着风声,带着死亡的长啸,冷酷无情地向江东军的头颈砍去!
张辽率领一千中军在阵中左突右击,这一千人是精锐的淮南军之中的精锐,所到之处,无人能挡.张辽带着他们到处游走,看到那里吃紧就上去冲杀一番.不到一个时辰,江东军的后军也崩溃了,纷纷向后逃跑.有些人宁可被自己的主将诛杀,也不愿意面对淮南军那被血浸透的战刀.
现在只剩下孙权的中军还岿然不动了,人数是三万,淮南军只有一万人还能战斗,实力仍然还是:三比一.
孙权笑了:现在就算你们淮南军再能打,我还有三万生力军.而你们刚经过那场恶战,还能剩下多少战斗力呢?
猛然,孙权感到后背有一股无形的压力.他回过头,不远处,乐进正用轻蔑的眼神看着他,同样地,在乐进的身后,一万两千淮南军和两千青州军也用同样的轻蔑眼神看着他,大刀的红缨在凄风冷雨中轻轻飘摇.这些人有着和那两万淮南军同样的死志,同样的精神,他们看着自己的同乡甚至兄弟,家人一个个倒下,就是为了换得现在的时机!
三万对两万四千!
孙权害怕了,从未有过的害怕,他怕的不是对面的军队,而是他从部下的眼里看到了绝望,那是一种被对手的强大威势压迫得甚至不敢还手的绝望,宁可引颈受戮也不敢和那如神如魔的对手放手一搏的绝望.孙权在那一瞬间感到了最大的悲哀:为什么我就没有一支这样的军队?他咬了咬牙,下令:突围!!
淮南军开始追杀了,不再是势均力敌的正面交锋,而是在疯狂奔逃的江东军中挑选好目标,从容不迫地砍杀.哪里还有建制完整的队伍他们就对哪里冲击.孙权丢弃了车仗,丢弃了青罗伞盖,骑上一匹马,拼命向人少的地方逃跑,身边只有周泰,谷利等十几个人,转眼间一队斜刺里杀出的淮南军又隔开了周泰,孙权甚至都抽调不出人来接应他.
前面是小师河,河面上是一座被拆掉了木板的断桥,是李典的几个伤兵干的.孙权逃到河边,看到那几块桥板还在缓缓向下游飘去.那几个伤兵杀了出来,孙权身边的几个人拼死抵抗住,谷利拉住孙权的马头,向回跑了十几步,然后对孙权说:主公,连抽几鞭,快跳过河!!孙权感激地望了一眼谷利,在马身上连抽几下.骏马一路狂奔,到了桥边一跃而起,飞跃而过.谷利望了一下正冲杀过来的淮南军,一头扎进小师河,奋力向下游划去.
此役,淮南军战死一万一千余人,青州军阵亡七千余人,孙权所领江东军死五万余,被俘近二万.几乎伤亡一半.从此,江东孙权主动退守.东吴一半家庭带孝,哭声震天.听到张辽及淮南军大名,小儿不敢夜啼!!
张辽这一仗,打得孙权从此没了统一天下的念头,他就开始等.等什么?等机会.不到十分有把握的时候他绝不主动出击.但是他也害怕,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曹操调集人马就会从淮南出发给他来上一下子,毕竟他的首都建业城<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离淮南实在是太近了,快马一天就到,步兵最多也就三天.于是孙权下令,调集重兵防御巢湖一带,一口气摆下了6道防御线,把巢湖通往淝水的通道给断了,后来一直到司马昭时期才为了运输方便给重新挖开.

淮南军可不管那一套,你摆你的防御线,我种我的粮食,你别过来招我就行.那时部队讲究屯田,一边打仗一边种庄稼,自种自吃.说起来这屯田一般都是二线部队的活儿,而且那地方还不能离前线太近,不然人家过来抢你一把怎么办?但是淮南军不怵这个,好几百把大刀往地头上一插,那就是告诉江东军:这里是爷的地盘,你丫的有种过来抢一个试试?还别说,那大刀就是封锁线,比那铁丝网还管用呢.淮南军在合肥屯田,收了粮食,一半留着自己吃,一半就拉回家了,连续几年合肥,淮南都是大熟,那粮食收得屋子都堆不下.家里有粮食,老百姓心里就不慌,慢慢地,人丁也多了,家业也兴旺了,在三国那个乱世,那可是不容易啊!偏偏江东这几年老闹灾,今儿飞个蝗虫明儿发个大水,后儿个干脆就不下雨了.东吴驻扎在巢湖,和县一带的部队那军粮渐渐就有点接不上的意思了.就有人建议:咱们到对面淮南军那儿抢上一票怎么样?你看他们那粮食长的多好,咱们去把这季庄稼给抢过来.旁边就有人说:你小子饿糊涂了?当年咱们大王带十五万人马都没收拾得了人家,就凭咱们这点子兵力能行?这么一说大家全没词了,可是也不能老饿肚子啊?大家坐一起想了个办法:要不这么的吧,当年韩信扰楚用的那计策咱们给搬出来用用?
什么是韩信扰楚呢?当年刘邦和项羽火拼那时候,韩信带兵划了个大弧线,跑到人项羽的背后去了,刘邦和项羽一开打,韩信就在后方袭扰项羽的运输线,等项羽要调头对付韩信的时候,韩信立刻撒丫子走人,让项羽想打都找不到人,就这么,没几年,这么大一个项羽愣是活活给拖死了.这帮子江东军也实在是饿急眼了,想出了这么个主意,多路进攻,袭扰淮南军驻地,你一调动,咱们就抢你粮食.大家合计了半天,觉得就是这个方法可行,分头就开始行动了.
这会儿张辽已经调回曹操身边了,淮南军也没什么领导,反正张辽曹操都给淮南军上过不少军事理论课,其余的就由得你们淮南军折腾吧,反正淮河北岸还有曹操的14万军队守着呢.
江东军连着出击了半个多月,今天打肥东明天打肥西,淮南军一出动,人家掉头就跑,根本就不和你打照面,你要是跟着屁股后面追,另外一支军队立刻就出动跑你田里割上一大片庄稼.这样折腾了半个月,淮南军就有点受不了了:打仗不怕,可是这么来回遛腿搁谁也架不住啊,本来就是抢收抢种的季节,田里活就累得人够戗,一天还要跑个几十里地,回来一看田里粮食还没了,叫谁心里也是火啊.你江东军是贼啊?
一帮子淮南军的军官就坐那儿商量上了,大家先是问候了N遍江东军的祖宗八代,然后又挨个把江东军的所有女性家人也问候了N遍,问候了一个多时辰也问候不出什么新鲜的花样出来了,大家就一起憋主意,憋了老半天总算是憋出一个来:下次他们再来袭扰,干脆我们一追就别回来,好好揍他们一顿!说实话这主意也不咋的,但是淮南军他就这个脾气,不会耍什么心眼,有什么办法呢?大家回去就和兄弟们说了说,两万来人赶紧换鞋子,准备明天好跑步,然后大家排队磨刀.到了凌晨,大家拉出去,在月光下散了一回步,这一逛就逛到江东军的前沿阵地边上去了.
要说这事也够寸的,淮南军到的那个营盘偏偏就该着今天出去打劫,借着那初升的朝阳,就瞧见人家营盘里出来七八千人,分成了两拨,一拨五千多人拿着兵器站一边儿,还有一千来人拿着绳子镰刀赶着牛车站另一边儿,瞧这意思是马上就要出发.那几个淮南军官就趴山坡后面商量上了:我说,咱们先打哪个?一个就说:这都好几年没砍人玩儿了,我看咱们先砍拿兵器那拨人怎么样?另一个就说:你傻啊你,没看见那边有一百多头牛啊,我看还是把牛弄回去大家加餐实在.带队的一瞪眼:你们扯什么淡,老子带两万人出来能就看上这么点东西?怎么着也要多捞点东西回去.你,带五千人对付那拿家伙的,你,带五百人对付那拿镰刀的,其余的和老子冲他们的营盘,看到什么好拿什么,看什么值钱抢什么,凭什么光让他们抢我们的不让我们抢他们的啊?
几个人商量完毕,吆喝一声就开始行动了.这淮南人有个毛病不好,要是没睡好觉,那脾气就特别的大,这都半个多月没睡好了,那火气能小吗?两万人抡着刀鬼哭狼嚎就蹿上来了,那响动把江东军吓得一哆嗦:怎么回事?怎么一大片大刀片冲上来了?定睛一看就明白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看来人家淮南军今儿就是来砸场子的,赶紧搬救兵吧.那传令兵拉开架势刚要跑,带队的把他抓住:等等,你也别传令了,咱们大家一起跑吧!把马头一拨,大家一起做运动了.
他们这一跑,牵牛那帮人就苦了,手里拿的是镰刀,那玩意它不顺手啊,还有那绳子,全是草绳,连捆人都捆不了,一看五百多淮南军横眉立目龇牙咧嘴把刀耍得跟一片水似的冲过来了,想想咱们也别在这里呆着了,赶紧回吧,把牛缰绳一扔,也开跑了.
营里没摊着任务的江东军还没起床呢,大清早的谁不想睡个回笼觉啊,加上前几天每天都是跑好几十里去袭扰人家,两腿还酸着呢,正一个个在梦里和大白面馒头亲热呢,就听到外面嚷上了:快出来啊,人家来砸场子来啦,大家赶紧出来保卫胜利的果实啊!大家一个个急忙从床上下来,提上裤子就操家伙出去了,刚出帐篷,就瞧见淮南军冲进营盘了..
这帮淮南军这段时间尽被江东军逼着练长跑了,人家是七八个江东教练训练一个淮南运动员,那成绩能不好吗?所以那江东军前脚刚进营盘,淮南军后脚就跟进来了.也搭着着段时间江东军因为老闹灾,青菜水果什么的吃的少了点,维生素什么的补充少了点,看什么东西都有点恍惚,那刚起来的太阳的万道霞光照在淮南军手里的大刀上这么一映射,江东军楞是看出一圈光晕了,心里说难怪咱们老大孙权大爷也是栽在人家手里,敢情这帮子淮南人都是神仙!把家伙一扔,全跪地上磕起头来了.
这一下淮南军就摸不着头脑了:怎么不打不杀还管我们叫神仙起来了?也没那工夫多想,就吆喝起来了:打劫!男的左边女的右边不男不女的站中间!把你们身上值钱的东西全拿出来!我们要钱不要衣服,那小子,说你呢,你脱裤子干什么啊?那个江东军就说了:大哥,我的钱全在内裤里放着呢!淮南军也不嫌脏,回头反正洗洗还能用,拿个簸箕挨个收钱,收完了吆喝一声:全排好队到帐篷里去,谁要是伸头咱爷们就是照头两刀,一刀剁大头,一刀剁小头!就有个江东军苦着脸说:淮南军爷,让咱们进去也行,能不能先让弟兄们先去撒个尿?我们还没起床就被你们折腾起来了,这每天的程序还没走呢.就有个淮南军官过来了:行行行,这好说,那个谁谁,你们带几个人,去拿几个大桶过来.一会儿大桶拿来了,往地下一放.那淮南军官说了:江东军全体注意了,目标:大桶,开尿!江东军不知道怎么回事,可是也不敢不听啊,排着队挨个儿在桶里解决了一遍,就听那淮南军官美不滋地说:这下好了,刚种下的苗加上这遍肥,今年的收成一定错不了,我说你们倒是用劲多挤一点出来啊,我们淮南军大概有十几万亩地呢,光我们这两万来人紧撒不够慢浇的,这遍肥全指望你们帮我们解决呢.江东军心里话好嘛,这拿我们当化肥厂的尿素车间呢!
几千淮南军监督着两万多江东军集肥,其余的淮南军就忙着搬东西,什么粮食被服军装武器,什么锅碗瓢盆筷子牙签,除了帐篷没拿其余什么都往车上装.看看都收拾得差不多了,带队的一挥手:弟兄们撤,今天就到这里了,过几天再来抢!大家呼拉拉全走了,连那几个尿桶也没落下,就剩一帮江东军在那里大眼瞪小眼.
这事一上报,江东军巢湖战区司令长官就有点架不住了:合着我前锋两万多人被淮南军给打劫得就剩一条裤子了?我回头怎么跟老大孙权交代啊?行,你不是打劫我的了吗?我也去打劫你!趁你们那粮食刚打完还没入库,我去给抢过来!就派了那拨刚被抢的江东军一万多人,也学淮南军的样儿,半夜里出发,偷偷摸摸向淮南军驻地开来了.
他们可不知道,淮南军也怕人家来抢,紧着给家属送信:快来装粮食家具.淮南的大嫂子小媳妇听说男人们在前线弄了不少东西,套上大车连夜就赶过来了,有那不少还没嫁人但是男朋友也在合肥前线的大姑娘们也过来了,那一路上真是热闹非凡啊.淮南军那帮大老爷们一听说老婆要过来,那还能睡得着吗?半夜了还在那儿高兴得直打转儿.正转着呢,哨兵就过来了:我说兄弟们,好象江东军摸过来了,离咱们不到十里地了!
淮南军这个气啊:你们这帮江东军也太不够意思了吧,要串门你也要挑个时间啊,没看到我老婆你大嫂要来吗?就有人说了:大家动作快点,把这帮江东军打走算完,回来好和老婆说点亲热话儿.两万淮南军拿黑布把刀一蒙,连守营的都没留下,就派了后勤处的几个文职干部准备接待女士购物团,其余的全撒出去了.
江东军人含枚马衔环地正往淮南军驻地那儿摸呢,突然淮南军黑压压就从野草堆里站起来了,把蒙刀的黑布一扯,两万来把大刀一举,两万多破锣嗓子同时喊出一个口号:
不许动,打劫!!
就这一嗓子差点没把两天前刚被抢得只剩一条裤子的江东军给气哭了:怎么又打劫啊?你们讲不讲道理啊?还没反应过来呢,淮南军全上来了,一边走一边吆喝:大家主动点啊,把衣服全脱了,一件也不许留!这时候就看你们的态度问题了,你们要是主动脱光,我们还能给你们个宽大处理,要是心存侥幸,那我们的政策你们也清楚,一刀剁大头,一刀剁小头!没办法,江东军把衣服全脱下来了,这回好,一万多人全身光着,在月光映照下那真是一片惨白啊.就见上次那淮南军官招呼着几十个人抬着几十个大桶又过来了,那军官挺不好意思地说:辛苦各位,我们那庄稼还得再施一遍肥,没办法,庄稼不等人啊,我们淮南军人数实在是太少了,肥料不够,只好麻烦大家继续努力了,来,弟兄们给他们加个油!淮南军就把那大刀拍得山响,深更半夜的那声音听着多糁得慌啊,江东军就是没库存的也能给吓出二两来.
肥料收集完毕,江东军一万来人的衣服兵器马匹也收拾好了,淮南军挺客气:各位,有空来玩啊,下次来以前拜托千万多喝点水,今天收的肥料不多,估计不够用的,也只好将就了.说完人家淮南军整好队伍回营盘了.江东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想外面也够冷的,咱们也回去吧,一万多人也回家了.这一下就创了个纪录了,一万多人集体裸奔,那还了得啊.比起2002年法兰西国蒙特卡罗城两万人穿着内衣裸奔那是只上不下啊!孙权知道了,差点没把心脏病给气出来:你们不是爱裸奔吗?我就让你一路裸奔到建业城,好好丢丢你们的人!那一万多江东军也是有自尊的啊,就拿墨汁和草木灰把全身尤其是关键部位全给涂得黑漆麻乌的,开拔到建业去了,还在建业城里驻扎了一段时间,他们那驻地现在也还是鼎鼎有名,叫做"乌衣巷".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话说淮南军连着打劫了江东军以后,就要赶紧回军营了。为什么呢?因为老婆大人要光临视察了啊,要是搁您,您几年没见到老婆,那起码也得小心肝扑通扑通得跳一会吧?淮南军就拉着抢来的那一大票东西,有武器,干粮,衣服,还有内裤,浩浩荡荡就往回赶啊,谁都想赶紧能见到老婆啊。
要是说还是真叫兄弟啊,那几个没出去抢劫的淮南军的文职人员早就把什么东西都预备好了。什么东西呢?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帐篷。您想啊,淮南军好几万人马,有老婆的占了一多半,要是按军营的规矩,十五个人一间帐篷,平时没什么,可是现在就不象话了啊,那些个文职就早早地把后勤里所有的帐篷全调出来了,这还不够啊,就把上次抢劫来的东西里能用的全当帐篷给支起来了,按营号分派好,比方说,老龙眼的那拨,您到十五里河去,洞山的,您到大蜀山集结。反正就是把弟兄们都尽可能得都一人一个帐篷。
到了淮南军半夜抢完人家回来的时候,嗬,好几万淮南的大嫂子小媳妇就在各自的帐篷门口等着男人们回来呢,那个热闹啊,男人们就知道咧着大嘴哈哈傻笑了,女人们就紧着看自己的男人是不是瘦了黑了,然后赶紧就拉回帐篷,给老公打盆热水烫脚。谁的男人谁不心疼啊!男人们一边把那臭脚丫子十分惬意十分满足地放水里搓,一边就跟那现宝似的把给老婆打的钗子从贴身的衣服里掏出来了:老婆,看看喜欢不?那女人一边给老公补裤子上的大洞,一边呸了一声:我就为你这钗子啊?我是看你人好才嫁你呢!那男人就笑:现在把实话给说了?女人就趴到男人怀里用拳头砸。
人家淮南军正快活呢,江东军的爷们能乐意吗?你淮南军抢劫一回我也不说什么了,可是你第二回不能把我们裤子也给抢了啊,头可断,血可流,大老爷们的面子不能丢啊!江东军司令长官就带了15万人马来找场子了:你丫淮南军不是厉害吗?我这15万人现在是兔死狐悲的场面,就为那裤子咱弟兄们来找回个面子,非把你淮南军的裤子全扒了,大不了我这15万人就为这面子全奉献了!
到了能看见淮南军营盘的时候,江东军的前锋赶紧回来报告:启禀将军,大事不好!淮南军人数暴增!大概现在有30万人马!就这一句,差点没把那江东军司令给吓得从马上一跟头摔下来:你胡说什么,淮南军什么时候有30万了?那前锋说:将军,您自己看,前面少说也有两万帐篷,要是按一个帐篷住15人算,那就是两万,但是您看,还有不少是明显凑合当帐篷的 ,也就是说,淮南军的人是不够住的了,可能是一个帐篷里住了二十!要是按这算,估计淮南军得有40万人!而且那旗号还不是其他的部队,一水儿的淮南军啊!
那司令眼泪都快出来了:40万啊,前几天淮南军两万的时候就敢到我们家大营里去抢劫,现在40万还不得到建业城去抢劫啊!看来咱弟兄们那点家当迟早保不住,大家赶紧回吧,想法子看怎么策划逃跑路线吧!
这江东军就一路狂奔地又回去了。要说还是得人家诸葛亮厉害,在赤壁大战的时候就在江东一带给安插了不少探子,早把双方的情况给摸清了,知道淮南军就那些人,诸葛亮就把这事情给记住了。到了后来,马谡丢街亭,司马懿带人到了城下的时候,诸葛亮就把淮南军的事给想起来了,使了个“空城计”。其实这还是按淮南军的路数给变化了一下,反而成就了诸葛亮的一世英名。后人读史至此,不禁长叹:纵淮南军骁勇,然计不及诸葛,故湮没无名,可不憾乎?
上次说到了淮南军的家属来探亲,那帮子大老爷们心里那个高兴啊.当时没有什么分餐,也没有小食堂,大家全是在一起吃饭,即使是家属来了也是在一起吃。过了两天,炊事班长就来找淮南军的老大来了,到帐篷外就听见俩人正在里面唠得热乎呢。那老大说:媳妇儿,想我不?那大嫂就说:想你干啥?这么多年了,就没看你回家过,孩子都长老高了,你这当爹的也不说回去和他玩玩。那老大就说:我这不也是为了保护咱们的家吗?要是摊个太平的年景,你以为我不想回家,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啊?俩人就不约而同叹了口气。那炊事班长心说:敢情想家的不光我一个啊,就吆喝了一声:老大,老大,有事情找你!
那老大就出来了,那眼圈有点带红,开口就问:你小子有什么事情?那炊爷就说:老大,咱们厨房里的肉不多了。那老大一愣:咱们不是事先买了好几百头猪吗?怎么没了?那炊爷说:猪是买了不少,但是全部就那么一千多头,这回来了有两万多家属呢,全加起来全军上下有五万人,一千多猪两天还不就吃完了啊?再说了,咱总不能把那些连猪自己都不会夸耀的部位给端上来给家属吃吧?那老大就说:那你不会赶紧到周围的城镇去大采购啊?那炊爷说:我去了,可是现在是什么年份啊,到处打仗,搁谁家里也不敢多养猪啊,别说猪了,连羊都不多,眼看明天咱们就要没肉了,您倒是拿个主意啊。
那老大搓着腮帮子想了半天,一拍大腿:对了,咱们不是还有两千多头牛吗?宰上一头那就能当两三头猪的分量,宰个几百头,还不就能对付到这些家属回家的时候了吗?她们最多也就再呆个五六天,咱们也就宰个千把头牛,等她们走了,漫天大事就一扫而光了。那炊爷吓了一大跳:您说什么?宰牛?把牛宰了,回头咱们拿什么种地,拿什么屯田啊?那老大一瞪眼:我说你嚷嚷个什么?怕别人听不见啊?你以为我愿意杀牛啊,这不是没办法了吗?家属们平时在家里不容易,又是要照顾家里,又是要忙地里的活计,还要担心我们的安全,她们过的难啊,这到我们这里探亲来了,怎么着我们也要让她们吃点好的,一来是给她们补上一下,二来也是让她们以为我们在前线也不是顿顿都是咸菜窝头,也是有肉吃的,这样她们也少担心牵挂我们一点,你小子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没牛了,咱们就不能牵犁拉纤了吗?传我的话,就说除了母牛和小牛不杀,其余的按天杀!
那炊爷低个脑袋想了半天,也没什么话好说,只好转身走了,然后到养牛的地方,牵了两百多头牛出来给杀了。
到了晚上,大家围在长条桌子前,等着开饭,不大工夫,就看一队队炊事班的端着大盘子来了,盘子里是一大碗一大碗的牛肉。那帮大嫂子一看端上来的是牛肉,那心里就是“咯噔”一下子。为什么?谁都知道,那牛就是农家的宝贝啊,到农忙的时候,那牛跟人一样要出死力的,搁谁家也舍不得杀牛,到牛老了干不动活了,农家还要念它的好处,不作兴杀老牛,要一直养着它,直到牛老死了,还要用芦席给裹起来,拣个向阳的地方给埋了。要是哪家杀牛,人家背后都要指着脊梁骂败家子的。现在自己的老公端上来牛肉,那一定是军营里没肉了,这才杀牛的。把牛杀了,这以后怎么种地啊?
要说淮南的大老爷们就是不懂女人家的心思,愣没看出来女人们眼睛里有了泪花儿,还紧着劝呢:媳妇,来,尝尝,这牛肉烧得挺烂,快吃啊,等凉了就不好吃了。那女人也不说话,夹起来牛肉就往丈夫碗里放:你多吃点,我不爱吃这个,你多吃。说着那音儿就带了哭腔了。一顿饭好不容易吃完,淮南军老大那夫人和几个姐妹一合计,拎着捶衣服的棒槌就到炊事班去了,到门口就是一嗓子:毛蛋,你小子给老娘滚出来!
那炊事班长跟头流星就出来了,一见那几位都是横眉立目,心里先凉了半截,赶紧陪笑:嫂子,您有什么吩咐?那夫人眼一瞪:我问你,今天是谁让杀牛的?你小子是不是把自己的身份给忘了,指望能当一辈子兵再也不用回咱淮南种地养庄稼了,是不是?那班长差点没哭喽:嫂子,我有天大的胆子也不舍得杀牛啊,是你老公的吩咐啊。他就如此如此把情况一说。要是对面是一帮子敌人,这炊事班长也不会就这么老实,可是这是大嫂子啊,自己以后的媳妇还要靠人家给张罗呢,再说老嫂当母,有敢当老娘面撒谎的吗?一五一十就全交代了。
听这班长毛蛋一说完,那帮大嫂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啊,对老公那真是又疼又爱又恨,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一样,疼的是老公会疼人,爱的是男人们的关心,恨的是男人们还是不懂自己的心:我们大老远过来是为了吃点好的吗?是想来看看你,想和你说点子心里的话,不是为了吃点肉。把牛杀了,以后拿什么种粮食啊,靠你们用肩头去拉犁,磨破了,谁心疼啊?几个大嫂互相看了看,都有点要架不住了。
淮南军老大的夫人毕竟是当夫人的,有什么事情反应要快一点,就问那毛蛋:说,杀了多少牛?毛蛋说:杀了二百多,今天晚上吃了一百多,其余的还在后面厨房放着呢。那夫人说:好吧,看你小子还算老实,给我赶紧滚,告诉其他人,今天晚上,这炊事营盘被我们给接管了!
那毛蛋什么话也不敢说,连被子都没拿,一溜烟就跑了。那夫人就让其他几个大嫂去召集人手,一个男的都不许要。不大工夫,好几千女人就来到这炊事班营盘来了。
事情很快就传开了,两万多淮南军眼瞅着那营盘没一个人敢到前面去看看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正就是听到里面传出邦邦的声音,这声音淮南军可是一点都不陌生,那就是大刀往骨头上砍的声音啊,平时自己砍人的时候听着没什么了不起的,可是现在这深更半夜的,又加上是一帮老娘们下刀,怎么听着就是这么糁人啊?又过了一个多时辰,打那营盘里就传出一股子香味,那真是又香又浓,简直就是化不开的那种,那香气跟炊事员做出来的香气根本就不是一个路数,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把那淮南军的大老爷们给馋的,一个个口水流了三尺多长,都快拖到地上了,可是谁也没那个胆子过去看看里面到底在做什么。等了半宿,也没看里面出来人,大家只好回帐篷睡觉。
第二天清晨,就听见有几个大嫂敲着锣吆喝上了:起床起床!开饭了开饭了!!大家赶紧起来,到桌子边坐好,那一个个坐得笔直,比上级来视察坐得还规矩。就看一队队花枝招展的大嫂子小媳妇们也端着盘子过来了,每人面前先放上一盘子大饼,那大饼烙得真是外焦里香,上面还撒着葱花,没吃就能让人觉得味道差不了。紧接着每人面前又放了一大碗汤,碗里有豆干,粉丝,白菜,豆饼,上面还有几片厚厚的牛肉,泼着红红的辣椒油,放着韭菜花,芝麻粒,豆瓣酱和香菜,喝一口那汤,那真是原汁原味的牛骨头熬制的汤啊。
现在您知道淮南牛肉汤是怎么来的了吧?其实要说简单,那汤真是没什么难做的,可是那里面有个东西,是您在外面吃不到的,那就是爱心。有了这点爱心,那汤就变得格外地美味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话说淮南军的家属们到前线来探亲,住了几天,把收割晒干的粮食给装上大车,把从江东军那儿抢来的物资给捆好了,这就要回淮南了,一万多大嫂子小媳妇儿泪眼婆娑地跟老公告了别,浩浩荡荡踏上了返乡的道路。
这人啊,就是有点毛病不好,就跟那吃饭似的,要是见天都是青菜豆腐萝卜干子什么的,顿顿都是素着,也没觉得有多难挺的,可是要乍不乍的突然来顿好的,象什么肥鸡大鸭子红烧肉什么的猛揣一回,这档次一上去,想下来还真有点子不太容易了,淮南军就是这样,要说几年没见到老婆,倒也没什么,可是老婆一来,热乎了几天就走了,淮南军那心里一下子就变得空落落的了,一个个跟那经了霜又遭了几回雹子似的,走路都没了精神头儿。
这事儿很快就让江东军给知道了,人家江东军也不是傻子,知道要派个密探来刺探点情报,等那FBI把消息给传回去,江东军一听说几天前淮南军那儿平空多出的两万来帐篷原来是招待家属用的,一个个气得脸都绿了:合着那不是几十万军队啊,害得我们又是调兵又是征粮的,见天都是一级警戒,敢情那是一帮子老娘们啊!就有那年轻气盛的说了:要不咱们过去打他们一回吧,反正我们人多,这些兵闲着也是闲着。那老兵对他脑袋就是一巴掌:你个生瓜蛋子是不是嫌命长啊?先不说人家的那实力,就说人家那胆量吧,两军对垒的时候,人家能让家属到前线来,临走了还捎带这么多东西,搞得跟逛集市似的,没点把握人家能这样做吗?搞不好那就是淮南军的诱敌之计!就算是那些土老冒没这么多弯弯绕,人家老婆刚走,心情能好得了吗?不来找我们出气就很不错了,你个小子还打算去撩拨人家啊?那新兵就一脸景仰地说:大爷您真是高,跟那“服了一德”似的,把淮南军给揣摩透了。老兵一瞪眼:你少拍马屁,赶紧磨你那刀去,搞不好人家淮南军今晚上又过来抢劫呢,上回就把我给抢得就剩一条裤子了,要是今晚上再来,我可就什么也不剩了。
还真让这老兵给说着了,淮南军正打算动手呢,主要还是因为老婆刚走,大家伙儿闲得无聊,淮南军那老大怕大家给憋出毛病来,想给大家找点子事情做做,好开开心。一帮子军官正在帐篷里对着地图商量今晚拣哪个地方好下手呢,突然就见一匹快马直冲入大营,马上的人全身穿白,到了帐篷前跳下马,进门就哭上了:
启禀将军,大事不好,咱们曹丞相薨了!
淮南军那老大一愣:烘了?谁这么能耐能把曹操给烤了吃啊?那报信的一听差点把假哭给气成真哭了,赶紧就解释:薨了就是死了,曹丞相死了!那老大说:死了就死了吧,人或一世还有个不死的吗?旁边有个军官说:老大,曹操死了咱们怎么也得表示一下吧,毕竟那是个领导啊。那老大低头想了半天,说了:好吧,那今天就不去打劫了,你,带几个人去买点白布,按一人三尺的标准,就当挂个孝,挂完了拿回家给孩子当尿布使,这费用就从公款里面出了;你,去集市上买点生姜回来,切成片儿,每人发一块,不能多给,其余的送到厨房,咱们烧牛肉汤的时候还要用呢;你,到外面找几个戏班子回来,反正这段时间也甭想去抢人家了,就给大家丰富一下业余的文化生活吧,通知下去,晚饭前哭一个时辰,晚饭后再哭一个时辰,完了我们好看戏!
大家就赶紧分头出去安排了,剩下淮南军那老大在那儿骂骂咧咧:你个曹操好死不死的,安生当你的丞相就是了,干吗要搞什么抢班夺权啊,闹得到处都在打仗,老子连儿子出生这么多年了都没好好抱过,还不是你个老小子个害的啊?
要说还是军队的办事效率高,不到半天的工夫,所有的东西就全安排好了,大家先哭两声好把嗓子给拉开了,然后赶紧就吃饭,吃完了再嚎两声应付一下就把灯笼火把,亮子油松给点起来,把戏台给照得通亮,大家搬好板凳,手里攥着一把瓜子,坐那儿看上大戏了。
曹操死了,上位的是他的儿子曹丕,曹丕赶紧就派人到各地的军队去,看看军队是不是要变心,有一拨人就来到合肥,到了淮南军的营盘一看,除了各地都有的人人挂孝,个个大哭以外,还有几个戏台子,正演戏呢,演的还是苦情戏,那是真叫一个惨啊,阴风阵阵,悲悲切切,别说淮南军袖子里还揣着生姜了,就是那没事人儿听上一回,也能哭出两升眼泪来。那视察组的人一看挺高兴:啊,还是淮南军会营造气氛啊,你看这氛围多好,多适合开丧,这办法好,应该向全军,不,是向全国给推广起来!
所以打那以后,就有了一个风俗,那就是有什么红白喜事的时候要请个戏班子热闹一下,到了今天,改成高音喇叭和电子乐队了,有时候一闹一宿,实在是扰民,要是算起帐来,还是淮南军造的孽啊。

话说曹操薨了,曹丕当了主事人,他知道自己要是论打仗,比不上他那死了的爹,所以就采用了加强边防的手段,却不主动进攻人家。他想着淮南军是个防守的主力军,而且淮南一带也挺重要,就把淮南的郡治给挪到合肥去了,这样能更加充分地利用起淮南这个桥头堡的作用来。
淮南军就在合肥长期驻扎下来了,他们知道,自己能在三国这样的乱世里活下来,靠的是能打仗,要不然自己连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照顾家人啊,所以有那退了役的老兵,回到淮南就开始教授那些个子弟练习本事。
什么本事啊?其实那就是杀人的本事,要说淮南军那些老兵,那真是一流的格斗高手啊,随便挑出一个来,要搁现在,起码也得是国家级别的特种兵学校的武术教官。因为那都是从无数的战场上用血用命换回来的打仗技巧啊。但是呢,他们也都没什么文化,所以传下来的功夫尽是讲究个实用,没什么大道理,更没什么花架子,全是些上不得台面的野路子,要的是一个照面就能把人给揍趴下的那种。您想,来学的都是些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谁不想搁同伴身上试试刚学的那什么“黑虎偷心”,“砍颈别臂”什么的啊,所以淮南这一带的学武之风就特别的盛行,还结了不少的拳社,不过那时不叫拳社,叫“拳栏”,有不少的豪门贵族啊,富商大贾什么的就到淮南这一带来挑保镖,有的甚至都能组建一支雇佣军来了。都知道淮南军能打,淮南人功夫好,而且为人讲究义气,有他们在,那就是等于买了保险了。
当时啊,有个叫司马懿的主儿,他在当时是个人物,靠着领导的信任还有对敌作战的技巧,在魏国算是个有本事的,他就想着能当个太上皇什么的,等到曹丕断了气了,他就开始想要篡权了.所以您要是看史书,那魏国没多久就被司马家族给灭了.要是按那报应的说法,司马家还是给汉朝给报仇了。
但是等司马家建立了晋朝,那子弟也的确不怎么样儿,特别是有个惠帝,那简直就是二傻子一个,由于他的无能,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我们明天就要说到有关的事情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晋惠帝这位大哥实在是有够一呆,在历代帝王中的愚蠢度可以排到老大的位置,那个“老百姓饿了为什么不喝肉汤”的故事就是这位给闹的。所以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实在是不让人恭维。不过他有个兄弟叫司马允,当时任淮南王,他可是够厉害,按书上的说法,他性格沉毅,很得下属的敬重。尤其他在任淮南王的时候,对下属更是恩威并用,所以当时的淮南人对他很尊敬。他也招募了不少淮南地区的武术高手,在平定贾后之乱的时候,就依靠淮南军和淮南的“奇才剑客”,很轻松就使得局面得以安定了,司马允也就被封为骠骑将军兼中护军。
当时还有个赵王叫司马伦,他和一个叫孙秀的往来密切。要说起孙秀那也是熟人,他是孙权的后裔,孙皓的叔叔。他在东吴被灭以前就投靠了晋。司马伦和他挺能说到一起,孙秀经常就劝赵王:您这么有本事,还不如自己当皇帝,干吗要听那个白痴的啊?他要不是命好,现在搞不好还在淮南第四人民医院呆着呢。司马伦听着当然高兴,所以俩人就混到一起去了。加上司马伦当时也确实有势力,在朝廷上也是大权在握,慢慢也就有了自己当皇帝的念头了。
他这点想法其实当时别人早就知道了,前面有曹操和司马昭的例子在那放着呢,现在的惠帝还不如当时的汉献帝和曹芳聪明,,司马伦那意图别人还看不出来吗?当时的淮南王司马允也看出来了,他一方面担心自己会被司马伦给暗算了,一方面也担心司马伦会篡位,所以他就派自己的亲信赶紧到淮南地区去找高手来帮忙。
前面咱们说过,当时淮南地区的武风很盛,很多高手都聚集在淮南,加上司马允向来对淮南人不错,所以一听说他要召集人手,很快就有好几千人来应征了。司马允千挑万选,找了其中最厉害的七百多人,当做自己的门客。
要说这七百多人那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全国武术界的最高水平了,司马允就想到了万一的时候,全靠他们来制服司马伦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前面小弟说到了司马允接到了诏书,让他赶紧去接太尉的位置,同时交出中护军的兵权。司马允细细一看那诏书,就看出问题来了。
大家知道,惠帝是个白痴,他自己写不好东西,平时要是颁布政令,都是由大臣们先商量好了,在形式上得到惠帝的批准后,再交给执笔郎中来写诏书,再由惠帝来盖玉玺。可是今天的这份诏书却不是执笔郎中的笔迹,而是另外一个人的。司马允仔细一看,认出来了:是孙秀的笔迹!他家里有孙秀的书信和文札啊,那还能认不出来吗?再一看那用玉玺的印色,也不是刚盖上的,色泽有点子陈旧,这一下司马允可就火大发了:好啊,你个孙秀都敢私自篡用诏书了啊!要是司马允冷静点,想想怎么去弹劾孙秀和司马伦,那事情也许还好点,可是他是当兵的出身,又是在淮南混了好多年的,早把淮南人那脾气暴的性格给沾染上了,当时一拍桌子就跳起来了:这赵王要灭了我!大家说怎么办?
这就是跟淮南的弟兄们说了:我这个老大被人家欺负了,你们当兄弟的怎么办?
那淮南人还有个能乐意的吗?一起就吆喝起来了:走,弟兄们去拆了他狗日的赵王府!平时这赵王就不怎么得人心,司马允没事的时候也跟淮南人来个洗脑什么的,常说说司马伦和孙秀怎么把持朝政,怎么诬攀大臣的事儿,再加上淮南人本来就好喝上两口小酒,经常到酒肆坐坐,也能听老百姓说起这俩东西怎么欺负人,所以一看司马允火气上来了,自己的脾气跟着也见长,大家回房间就把家伙全拿出来了,然后到武库把弓箭什么的往车上一装,呼啦一下就全冲出淮南王府了,司马允拎着宝剑冲在最前面,后面是他从淮南招集的七百多人,就往皇宫跑。
干吗要先去皇宫啊?不是说要去砍司马伦和孙秀吗?那是因为司马允想先把惠帝给掌握起来,不然砍一半儿,他老哥惠帝发个话说你别砍了,那怎么办呢?所以司马允就先奔了皇宫去了。他后面的淮南人本来就是惟恐天下不乱的主儿,在王府里都憋好多天了,平时是怕给司马允惹事才没去找司马伦和孙秀的茬儿,今天都是老大司马允亲自带队了,那还有个什么好怕的啊,一边跑一边就喊:赵王造反了啊!我们要去砍他了啊!要帮我们淮南王的赶紧来啊!一路喊就一路跑。
周围的人一听:敢情淮南王司马允带着淮南人亲自去和赵王司马伦火拼啊,这得去看看!好多的人也就跟后面跑,都烦着司马伦呢,就算是打不了架,站旁边吆喝两声助个威风也是好的啊,所以一路上聚集了好几千人,有的拿着刀剑,有的提着棍子,还有的什么都没有就从地上拣几块板砖拎在手里,那场面,大了去了!
有那腿快的就赶紧给司马伦报信,司马伦一听司马允带人要到皇宫去,吓的差点出溜到桌子底下去。孙秀毕竟当过将军,有点胆量,哆嗦着手就把司马伦打桌子底下就给捞出来了:大大大大大王,您您您倒倒是拿拿个主主主意啊!这孙秀怎么结巴了?被吓的。司马伦就说了:我有什么办法,那篡改诏书的主意不是你出的吗?你去想办法!孙秀心里话我要是有办法我早跑了,还用得着和你在这儿瞎白糊啊!他还没说话呢,司马伦先说了:我说孙秀,要不咱俩跑吧,这要是落到司马允手里,那咱俩就算是活到头了!
孙秀说:别介,大王,咱怎么也得拼一回啊,起码咱王府里还有一千多兵卒呢,怎么也能抵挡一阵子啊,我家里也有好几百人,咱们赶紧把兵给合到一起,加起来就有两千人了,他司马允不就是从淮南带来的七百多人吗?怎么着也不能够是这两千多人的对手啊!
这一番话把司马伦的精神给鼓动起来了:对,咱不能就这么认了!你赶紧派人到你家去把兵卒叫来,管家,管家!你个小兔崽子死哪儿去了?
管家一路小跑进来了:大王,您有什么吩咐?司马伦说:你快去把王府上下能拿兵器的人全召集起来,把家伙发给他们,我们要和司马允决一死战!那管家一听吓一跳:跟谁?淮南王司马允?大王,您喝多了吧,那司马允手下的淮南人那可都是杀人的魔王,咱能拼得过人家吗?司马伦一瞪眼:废话,大王我能不知道?不然怎么让你把人全叫上?人少了能拼得了吗?那管家答应一声刚要往外走,司马伦又叫上了:回来!去到后面跟我第九个夫人说一声,让她赶紧给我拿条裤子出来。管家没明白:大王,您要洗澡?现在哪是洗澡的时候啊!司马伦说:我说了我是要洗澡吗?我是尿裤子了!!

司马允带着他招集的淮南人要去皇宫,早有人报告给了正在皇宫里的尚书左丞王舆了。王舆一听司马允带人杀来了,那魂都吓没了。几年前,司马允平定贾后叛乱的时候,他可是就在旁边看着呢,就那司马允,就那淮南人,进了皇宫找贾后的时候,那真是逮谁就砍谁啊,谁的面子都不给,打宫门开始一直杀到后宫,后来光用水冲那血迹就足足冲了五天。现在倒好,这淮南王又来了,还是带着那帮子人,这要是让他们进了皇宫,逮住我了,那我可就吃嘛嘛不香了啊,谁叫我是赵王的人呢!
王舆赶紧就让人去调动御林军,谁知道御林军一听是司马允来了,那跑得更快了,谁不知道司马允和他那帮子淮南人的厉害啊,一个个反正对赵王司马伦也没什么好感,咱来个来两不相助总可以吧?
王舆一看御林军指望不上,身边就他带的一些护卫,急忙就找人。找什么人呢?都是和他一样的,和司马伦交朋友的大臣,那些人倒也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因为都不敢出皇宫啊,一出去搞不好就先被砍了。那些大臣就跟王舆说:尚书大人,您可要救命啊!王舆说:我救你?就凭我能救你?我待会儿能不能活还不知道呢。那些人全跪下了:大人啊,您要是不救,那我们就全玩完儿了啊,与其让那些淮南人给剁成几块,还不如我们投缳呢!
什么叫投缳啊?这是专业术语,又叫挂颈,说白了就是上吊,那起码还是个全尸。王舆说:你们也别急着死,快把你们的护卫全叫过来,大家凑凑人,赶紧把左掖门给关起来,不然要是司马允一进来,咱老少爷们非手拉手一道上阎王那吃饭去不可。大家一听,爬起来就去叫护卫。好不容易凑了二百多人,跑到左掖门,就把门给关起来了,您别说,关的还真是时候,前脚刚关上,后脚司马允带着人就到了。
大家到了门下,抬头一看,好嘛,那城门六丈多高,要按现在看得有五层楼,全是大青条石头,那接缝都是用糯米汁加猪肝再拌上捣成末的瓷粉粘合的,光光的根本就没个落手的地方。就有几个淮南人说了:去!搬几架梯子来,咱们爬上去!旁边就有人扛了几架梯子过来,用麻绳一捆,竖起来望墙上一放,还没往上爬呢,上面王舆就赶紧指挥人把梯子给点着了。气得下面的淮南人跳着脚地骂。那王舆挺得意:哈哈,我看你怎么上来!听下面那帮子淮南人骂得挺欢,王舆也是找不自在,腰子一挺就站起来了,俩手指头望下一点还没打算文绉绉地开骂呢,打下面“日”就上来一东西,正砸他脑袋上,得亏是那时候的人都戴着冠,也就是帽子,而且那帽子还是铁条衬边的,那坚固程度能抵上钢盔,不然王舆挨这一下子就能把一脑袋糨糊给砸出来。就这搁谁也是受不了啊,王舆就觉得眼前那全是金子在飞,伸手捞了几把没捞着,旁边有人就扶住他了:大人,您摸什么呢?王舆迷迷糊糊说:我摸我那外快呢!旁边人就说:大人,您快醒醒,是外快了,外面人家都快上来了!王舆晃晃脑袋,仔细一看,刚才砸他的是个铁疙瘩,上面还有好几个钩子,更要命的是那上面还系着绳子,王舆扑到墙边往下一看,十几个人都是用这带绳子的大铁钩挂住墙头正沿绳子往上爬呢!

王舆看到城墙下面的淮南人正用大铁钩子钩住墙头要往上爬,吓的连声音都变了味了:快快,把绳子给个断咧!那二百多护卫赶紧就抽刀,在那儿锯绳子,您要是说怎么不砍下去啊?那用刀剁绳子不快点吗?倒是砍得动啊!都吓傻了!抖着手费半天劲好不容易把绳子给弄断了,就看往上爬的那十几个淮南人就掉下去了,王舆心想这回还摔不死你们啊,谁知道那十几个人在半空就是一个鹞子大翻身还外带转体七百二,轻飘飘就站地上了,一落地就是一通暴骂。王舆一屁股就坐地上了,头上那冷汗哗哗就向下流啊,心里话得亏是这城墙够高,要是搁我家那墙头,照这形势看那帮淮南人连个手都不用就能翻过来!旁边有个胆子大的就说了:尚书大人,反正他们上不来,咱拿箭射他一回怎么样?王舆说:你爱射你射去,我是动弹不了了。那位就伸手拿起弓箭,左手如托泰山,右手似抱婴儿,一探头,手一松,“崩”得一声,那箭就出去了,可不是冲城墙下射去的,改奔天上了。王舆就说:你小子那箭法也忒次了点吧,就算是不会射也得有个准头啊。话刚说完,就见那位还保持开弓放箭那造型,直挺挺仰天就倒下来了,左眼上插着一箭。
王舆赶紧就招呼:大家全趴下来,不许露头!哪儿还用得着他说啊,城墙上这二百多人早就全趴下了。
底下司马允瞧着城楼子,心里说看来不能在这里多呆,现在还不知道其他的军队是支持谁的呢,要是司马伦那个老小子把盗版诏书给左右护军给发过去,那这就麻烦了。想到这里一咬牙:大家走,先去砍了那个司马伦再说!旁边有个淮南人就过来了:大王,您去吧,给我留下个三五十人,咱们不能都去,万一里面有个动静也好有个应付的。司马允就答应了,带人就向司马伦的相府杀过去了。
再说司马伦,好不容易把全王府的人都召集起来了,再加上孙秀家里的几百家丁护院,也有个小两千人,先把各个门都给堵上,又派人把缸给装满水,怕的是司马允放火,这王府可真够一热闹的,男的忙着搬东西堵门,女的就又哭又叫。
正忙活着呢,门外面把风放哨的就跑进来了:大王大王,淮南王带人过来了!司马伦一听腿一软差点又坐下了,孙秀赶紧抱住他:大王,这可不是您熊包的时候啊,快下令迎战啊!司马伦心里说是我要熊包吗?是我这腿他不听使唤啊!费半天劲站起来,一咬牙一跺脚:反正雪地里埋孩子,我也藏不住了,就拼了吧!大喊一声:护兵何在!
护兵统领就过来了:大王,有什么吩咐?司马伦说:我命尔等出外迎战!那护兵一听吓得一哆嗦:出外迎战?你个老不死的要我们去当挡箭牌啊!可是又不能不去,把刀一举大喊道:兄弟们!下面齐齐答应一声:有!统领又喊:大家随我一起出去送死去也!
怎么连送死都喊出来了啊?这不是一紧张把实话给说了嘛。这一千多人抄起家伙就出去了。司马伦就听见外面叽哇乱叫,也听不出喊的是什么,反正挺热闹,正琢磨我这一千多人怎么也能换你司马允三百多人吧,就见那统领又回来了。司马伦就问:你怎么回来了?其余的人呢?怎么没跟你一起回来啊?那统领说:我不回来行吗?刚才一出去,连人家面都没见到呢,一排箭过来我们就死了四百多,兄弟们还没做什么战术规避动作呢,人家就到面前了,一转眼弟兄们就没什么活的了。司马伦没听明白,又不好意思问,转头偷偷就问孙秀:刚才他说什么战术规避动作?孙秀毕竟是当过兵的,就往地上一趴,然后说:大王,这就是战术规避!司马伦气得胡子胡子都飘起来了:你趴下干什么啊??
孙秀说:大王您也快规避吧,人家就要放箭了!刚说完,就听那护兵统领哎呀一声,扑通就趴下了。司马伦那个气啊:你小子怎么也趴下了?大王我都不怕你怕什么啊!就看那护兵抬起头:大王,小人先走一步,到那边给您先打扫房子去了,您老慢慢走啊!说完,头一耷拉,死了,就见后心插着一箭。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笑说淮南”

话说司马允带着淮南来的高手们,先是攻打皇宫未果,又去攻打司马伦的家。司马伦召集了一千多人出去玩命,他们哪是那帮子淮南来的家伙的对手啊,没多一会,把那一千多人就全杀光了。
司马伦一听说刚派出去的护卫眨眼间就全没了,那魂都飞了:一千多人啊,排队砍也得半天吧,怎么这么快啊!那孙秀也是不识趣:大王,您看,我没骗您吧,这帮淮南人不好惹吧?司马伦扬手就给了孙秀一耳光:你丫的能不能不说话?刚才我说要跑,你小子非说我还能有一拼,现在好了,想跑都跑不出去了!你说怎么办?孙秀说:您不是不让我说话吗?司马伦说:那你说吧,要有点建设性的,不然我还抽你!孙秀说:要说建设性的也不难,等呗,先看看有没有人来救咱们,俗话说日久见人心,患难显真情,估计这会儿您的其他亲信正带人来呢!
司马伦一想也是啊,平时那么多死党,怎么也得有几个能靠得住的啊,恩,要是本王爷能把这关挺过去,谁来救我我就提拔谁当个大大的官!
有人来吗?还真没有!为什么啊?就因为司马允不好惹,他是皇帝的亲弟弟,别说是把司马伦砍了,就是把天捅了,那个傻皇帝也不会处分他。再说了,淮南来的那七百多人也不好惹,刚把赵王府里一千多人杀了,那尸体都还在地上放着呢,又有谁敢来触这个霉头?
司马伦派不出人去,外面倒是有人要进来,那些会翻墙头的淮南人就跟司马允说:大王,不如我们先翻进去,看看里面什么动静,要是方便我们顺手就把司马伦那个老小子的脑袋给拎出来得了。司马允一瞪眼:你胡说什么,他那脑袋能跟你们比吗?要是人家里面人多,把你们给陷进去了,就算你们把司马伦给宰了,我怎么跟你们家里人交代?
要不怎么说司马允在淮南混的好呢,就这一句您就看出来了,那不是没有原因的啊。
司马允一挥手:来呀,把弓箭全拿出来,咱们先放上一阵再说,怎么也能射死里面的一些人,等把他们都射死了,咱们再进去收尸体!
大家就把弓啊,箭啊都从车上抬下来了,淮南王府本来就是半个军营,那武器能少得了吗?尤其是弓箭。咱们前面说到三国的时候,就曾经提过淮南军全军上下就两样武器,一是弓箭一是大刀,虽然过了好几十年了,但是传统还在,那弓箭是特别多。大家排好阵势,把弓给拉开,司马允吆喝三声:大风!大风!大风!那箭就是黑压压一片箭雨砸过去了!
您要说这情节怎么这么眼熟啊?那是,您得想啊,这太阳底下没什么新鲜事情,要不是淮南军有过这一情节,那隔一千多年后人家怎么能拍出来啊?别说中国人了,小日本有个叫黑泽的家伙就是看了有关淮南人的资料后在《乱》里面也用过。
第一排箭雨飞进王府,司马伦就知道孙秀刚才为什么说要趴下了,那箭过来的时候带的风声都跟平常的不同。要是一般人放箭,也就是带点哨声,要是个老兵那就能听得出来是不是奔自己来的,然后还有时间作出反应是躲避还是趴下。但是这帮子淮南人放的箭跟别人不一样,都射到人身上了,才能听见箭风,您说这箭的速度有多快。主要是因为用的那弓力量都特别大。一般部队里用的都是五十斤的弓,也就是说您能举得了五十斤的东西就能拉开这弓,大概能射到一百二十步远,要是换算成现在的距离,也就是五十米上下,这说的是有效杀伤距离,最大能到七十米左右,要是力气大的,用到一百斤的弓,那就能射中二百步的靶子,相当于一百二十米远。后来的岳飞能拉开一百二十斤的弓,那就叫“神臂弓”了。这些淮南人用的基本上都是一百斤的弓,您想,不过就隔几道院落而已,那威力得多厉害!
司马伦一看旁边站的几个人都被射死了,赶紧就往屋子里跑,孙秀跟后面也跑进来了,俩人就扑到桌子底下,刚钻进去,第二排箭雨就到了,这回更厉害,把屋瓦全射穿了,那箭钉得到处都是,连桌子上面都钉了不少,把桌面也给射裂了,第三排箭一到,俩人又都出来了,怎么?呆不下去了,桌子都散架了。赵王司马伦一个大步就窜到院子里,对着门外吆喝上了:司马允,你小子要是有种就把我射死得了!射不死我跟你没完!吓得孙秀一把把司马伦给抱住了:大王,您可不能干傻事啊!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咱们再回头说说皇宫。外面有三十多个淮南人手里掂着大刀,正在左掖门外面来回溜达呢,您别看就三十来个人,还真没什么人敢出来。王舆在城楼上面偷偷往下看,就看见有人正拉着弓搭着箭往城门楼子上瞄呢,要按现在的说法那就得是个狙击手,王舆吓得又把脖子给缩回来了。旁边就有人说:丞相大人,咱们老在这呆着也不是个事情啊,要不从别的门出去,找点人马过来帮忙?王舆说:你小子是不是糊涂了,找谁来帮忙?咱晋朝有个规矩你又不是不知道,要调兵那得要有皇上的手谕,尤其是京城里的部队,那是不奉圣旨不出动,谁的话也是白搭,不然他司马允早把他的中护军给派来了,那些军队可是都有攻城的重武器啊,咱们啊,就在这里等着,赵王兴许能挺过去。那人又问:要是赵王他没挺过去呢?王舆打个寒颤:那咱们可就一锅烩了。
话刚说到这里,就听见外面又乱起来了,有人来报告:丞相大人,大事不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9: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