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26|回复: 48

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2-22 14: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老师、各位大侠:
    本人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从陈老师的博士毕业论文《尧舜传说研究》中获益匪浅,在此表示感谢!原先不知道这个论坛,今天才在北大博士后郑子良君指引下来到论坛,总算找到“组织”了。
    在下正在做“董永遇仙传说研究”,有一篇考证董永历史原型的文章,尚未发表,贴在下面,请指教。
    另外,今年10月26日,中国邮政局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引发了一场关于该邮票发行“最佳原地”的论争,但论者使用的材料与研究方法都有问题。所以拙文也是针对这一事件而写的。原文很长,有26000字,叫《董永的原型与衍变》,今录前一部分供大家批评。
(版权所有,请勿引用)


拙作《董永的原型与衍变》已发于《南京师大学报》2004年第一期,欢迎批评。
[ 本帖由 槐下牵牛郎 于 2004-2-23 23:13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2-12-24 13: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小可有点不知是不是合适的想法,就是各地的地方史志应该也有研究价值。比如,牛大侠所关注的“董永和七仙女”故事在清代的广饶(古属乐安,现在地内还有以“乐安”命名的学校、宾馆等等)县志中也有记载。我想这可能与正史在可靠性上有些差距,但作为当地知识分子和民众眼中的一种“历史”也不无可参考的地方。
我于历史学可是不通,一点小小的想法,见笑了。
[ 本帖由 流萤 于 2002-12-24 19:24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2-12-24 14: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书目文献出版社出了一套十来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只是不见人用。
 楼主| 发表于 2002-12-24 15: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流萤兄:
感谢指点,先生所言“乐安”,不知是否指山东乐安,如是山东则与博兴、高青等在皆属青州,是董永故事的发源地之一。还听说什么地方有此传说?请赐教。
地方志当然有价值,我这里讨论的是历史人物董永,远涉汉代,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书颇令人怀疑。
附一则网上下载的《七仙女与董永》邮票以示谢忱!
七仙女邮票.jpg
 楼主| 发表于 2002-12-24 15: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感谢施大侠指点!
先生所言之书,笔者鄙陋,确实未见此书。 拙文所引地方志史料均从《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嘉庆重修一统志》、《大明一统志》诸书上查获,实是费神,尚且未全。日后当寻查先生提供之书。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02-12-24 17: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惭愧!我前面的话其实是针对流萤妹妹的话来说的。如果董永的故事未能升华为一种风俗或仪式的话,牛兄所要的资料在我说的那几本书中可能还真找不到,因为民间文学是不列在风俗志而是片言只语地散见在艺文志、人物志或风物志中的,一般在志书中出现的可能是与某一特定的风物如庙宇、牌坊、名胜景点之类结合在一起。话不周全,又起误会,牛兄请原谅。
发表于 2002-12-24 19: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槐下牵牛郎 于 2002-12-24 15:43 写道:
流萤兄:
感谢指点,先生所言“乐安”,不知是否指山东乐安,如是山东则与博兴、高青等在皆属青州,是董永故事的发源地之一。还听说什么地方有此传说?请赐教。
地方志当然有价值,我这里讨论的是历史人物董永,远 ......

挺pp的啊,这套邮票。 多谢拿来共赏。
我说的乐安确是山东的,与淄博临界,我对这古乐安称号的认识还是从《广饶县县歌》得来的,有句云:“春秋时代的齐国乐安”。
所见的县志是清代重修,不知是何时初撰的。好像是在“列女”部分有“董永妻”一条,我浏览这书相距时间太久,记不真切了,有机会当再去细细查阅。
说来惭愧,我对“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最初印象是来自黄梅戏(电视版),采风时没听过人讲过这个故事,不能为它现在是否流传于此地提供证据。也不知道该县的“民间故事集成”中有没有异文?这样看来,如果去研究这一传说“民间故事集成”倒可以一用,不知牛大侠以为然否?



[ 本帖由 流萤 于 2002-12-28 21:15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2-12-24 19: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施爱东 于 2002-12-24 17:24 写道:
惭愧!我前面的话其实是针对流萤妹妹的话来说的。如果董永的故事未能升华为一种风俗或仪式的话,牛兄所要的资料在我说的那几本书中可能还真找不到,因为民间文学是不列在风俗志而是片言只语地散见在艺文志、人物志或 ......


源于这一故事的风俗或仪式我倒是没听说过,即使有过什么庙宇、牌坊、名胜景点之类,恐怕也早已不存了。据说“破四旧”时挺彻底的,连村落里的族谱都撕扯了拿去做演戏的幕布了,何况是这类东西。
[ 本帖由 流萤 于 2002-12-28 21:16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2-12-24 19: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槐下牵牛郎 于 2002-12-22 14:12 写道:2002年10月26日中国邮政局发行了一套《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邮票(共5枚),针对这一事件,《中国邮政报》自2001年10月30日发表万方《2002年新邮原地资料漫谈》一文以来,一共发表了十多篇文章 ,争论该邮票的“最佳首发地点”
时间不符,怕是作者一时的笔下误吧?
发表于 2002-12-24 20: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在研究民间文学时,任何探源性工作都是事倍功半的,毕竟历史过于久远而我们又拿不出特别充分的证据,一切只能是推测。纪兄不必过于关注于探源,如果能像顾颉刚先生那样将一个传说的发展演变列出一个清晰的脉络,那将是功不可没的!
发表于 2002-12-24 20: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牛兄大作,弟早已拜读,对牛兄读史之用心与排比之细密,深感佩服。此文主旨在于考辩东汉初年高昌侯董永即后世因孝遇仙之董永,弟对此原无研究,只看牛兄之文史迹斑斑,当可信受。且其名、其地、其孝与董永遇仙故事均合,自成一说应无问题。
牛兄张贴大作,原是点名命弟作答的。弟愧无管见可呈,未敢率尔跟贴;抑且牛兄谦甚,对弟多有谬奖。弟素来面薄,羞人答答,不敢人前吱一声矣!孰意牛兄焦躁,弟实罪不容绾,万望牛兄海涵!至于网上聊天,原本“龙门阵”即此功能,我等论坛,有“三实七虚”,于愿足矣!牛兄以为如何?
发表于 2002-12-25 01: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施爱东 于 2002-12-24 14:43 写道:
书目文献出版社出了一套十来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只是不见人用。

我用啊!简直当宝贝呢!
 楼主| 发表于 2002-12-25 13: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竹君所言“时间不符”,不知何意。邮票首发时间确在2002年10月26日,在此之前由中国邮政局与湖北孝感两处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过一次发布会,但那只是一个准备工作,并未在全国统一发行。那篇文章也有《中国邮政报》可查。
在下所贴小文,只是考察董永故事的一个小问题。这篇文章的后半截就叫“衍变”。董永是一历史人物,如果真要考察他是何朝何代人的话,就须做些考证工作。但对这个故事的全面研究,这是远远不够的。顾颉刚先生所做的工作虽然浩大,但今天看来,还仅仅是他史学研究的一个补充。他并没有明确的民俗学视野。
我已经将施博士的博士论文“结论”及高丙中(我也正在读他的博士论文,很受启发)等人的讨论全部打印了。好好学习。

流萤妹妹(原来是妹妹!)提醒的利用民间故事集成的主意也是很好的。只是全国这么多的地方故事集成实在难以尽览。也找不全。

施博士所言的那本书对我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任务并不是史学研究,在某种角度上,我反对史学对民俗学的占领。各地的董永遗迹如陵墓、庙宇等,不能作为论证这个人物的时代与籍贯的证据,但却可以凭它们来讨论种种民俗积累的现象及意义,因为它们已经是附着有丰富意义的民俗符号。
发表于 2002-12-25 19: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你所研究的董永的文学价值是什么?
发表于 2002-12-25 22: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槐下牵牛郎 于 2002-12-25 13:42 写道:
竹君所言“时间不符”,不知何意。邮票首发时间确在2002年10月26日,在此之前由中国邮政局与湖北孝感两处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过一次发布会,但那只是一个准备工作,并未在全国统一发行。那篇文章也有《中国邮政报》可 ......
小竹子的意思是说你写2002却写成2001,你好好看看是不是。再说,小竹子只是发表一下个人意见,一切还有待读到牛郎的全文——偶爱空发议论,牛郎完全可以当是耳旁风,吹吹而已 主要是偶对这类东东总是望而生畏——下功夫查了那么多资料也不一定能特别有成效!!虽说顾颉刚先生没有专业的民俗学视角,但他的功绩谁又能小看? :co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2: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