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槐下牵牛郎

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9 22: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纪先生:
    您好!
    在下有一事不明。先生两次提到董永故事的面较窄,然而据在下的研究,似乎并非如此。不知先生因何而发?
                                                   郎净拜
 楼主| 发表于 2003-1-20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郎先生:
     能跟您讨论问题,我非常高兴。您在这个研究领域走在前面,应当是我的老师了。
     我说这个选题的面较窄,意思是说,尽管这个传说从汉代以来已有两千年的时光,但它的情节内核只是由一个“孝感——遇仙”构成的。传说虽然不停地改造它,但始终没有离开过这条线。第二,虽然这个传说在民间从未间断,相对其它民间传说而言,关于这个传说的文献并不丰富,尤其是没能进入正统文人的视野(我在《董永遇仙传说的产生与演变》一文中曾说,原因是孝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并不相容)。
     已知先生已从考古、民间故事、文人关怀、戏曲、民俗等角度将这个传说的各种材料整理一过(这个工作我也已做了),这对我就是一个提醒——这个工作不再具有开拓性,我即使要做,也必须先要参考您的大作,看是否有必要作些补充,否则就是重复研究。`       
     我目前的最大遗憾是:不能见到您的成果,即使要讨论切磋,也找不到目标。我的工作方法是以论为主,以考(考证与考辨)为辅。我的重心是研究这个传说的动态机制。
     因为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所以面较窄。



[ 本帖由 槐下牵牛郎 于 2004-6-21 15:26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1-29 13: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今天抽空拜读了槐下先生的文章,考证很细,不失为一家之言,但要以此认为别说都是虚假,恐怕还不能。
就您的论文本身,有几点疑问,提出与槐下先生商榷。
1,        槐下先生所据,主要是出于《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间提到了有董永这么一个人,但关于永的事迹全无。槐下先生考证的这些史料,只能充分证明在西汉之千乘曾经出现过一个叫董永的人。
2,        槐下先生提到,“托名刘向《孝子传》、曹植《灵芝篇》、干宝《搜神记》、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宋《太平御览》等书多记董永为汉代人,或认为是西汉千乘人,或认为是东汉人。”也就是说,关于董永的说话有很多种,但您所提到的材料,只部分与《搜神记》合,而您只根据这一点,就断定《搜神记》记载的是真,而其它记载都是假,这是不是有点武断?
3,        我可不可以也作一种假设:社会上已经有了董永的传说,于是,干宝把它附会在了西汉千乘的高昌侯董永之上,而不是象您说的,千乘的董永的故事在后世被人改写?这在中国的传说上有无数的先例。在民间文学上有所谓“箭垛式人物”,就是把无名小辈的动人事迹附会到地方的名人身上。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可能是另一个董永的故事在干宝的笔下被附会到了你说的这个董永的身上呢。
4,        另外,您说到的“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中的“遭”字问题,您怎么能用百千年以后的口承文学中的一个字来做论据呢,既然你认为别的许多东西都不可信了,那怎么这一个字又变得可信了呢。而且,这个字在文中的意思也并不能必然地被当作你所需要的这种理解。
5,        另外,您以爷爷“董宏正是以忠孝复封高昌侯”来说明孙子董永的孝行,恐不足为据。古代的“忠孝”显然是一个宽泛的的褒义词,就象我们现在的“优秀工作者”一样,很难用来指认董家(更难具体指认为董永)的孝行。
6,    您以大量的篇幅来考证董永的家世,很有说服力,但这些家世与说明此董即彼董好象关系不大,只是确证了西汉的千乘确实有一个家族有一个人叫董永而已。董永遇仙故事的基干问题,故事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您好象还仍未能解决。
7,        说实话,我看了您的论文,不仅没认为此董永即彼董永,而是更倾向于觉得先有传说董永,而后为干宝所附会至千乘董永身上。理由很简单,以你这么细的考证功夫都没有找到两者之间在传说内核上的内在沟联,恐怕两者还真不是一回事。

[ 本帖由 500座 于 2003-2-4 18:14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7-12 09: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个说法

织女还是七仙女? 历史上真的有董永其人?(图)
--------------------------------------------------------------------------------
http://news.tom.com 2003年07月12日08时45分??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怀宁开展文物普查,在洪镇野圹(今洪铺镇野圹村)见村南半山腰上有一深不可测的山洞,名“雪山洞”。传言此洞通长江,从来没有人走到洞的尽头。明朝时有人依洞建庙,名曰普陀寺。该庙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当地有位姓裴的长者对我们说:“当年董永与七仙女就是在这棵大树下由土地老爷主婚喜结良缘的。七仙女被玉帝逼归天庭后,还来这里送子。往日,这周边的老百姓逢每年的四月初五、七月十三,纷纷到庙里烧香磕头。”这一故事在洪镇一带广为流传,世代沿袭。


  董氏宗谱的记载与裴老的口述,是相吻合的,不过谱记是织女,而裴老说的是七仙女。董永与仙女的故事,诞生在怀宁,黄梅戏诞生在怀宁,黄梅戏《天仙配》也诞生在怀宁,怀宁因黄梅戏、因《天仙配》的美丽传说而出名。(文/张亭)

 楼主| 发表于 2003-8-22 23: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感谢施斑竹对本课题信息的留意!

这也是民间的一个美丽胡说。不过写这个报道的记者实在外行得很。这篇报道首先出现在《江淮晨报》上,原文如下:

《安徽省怀宁一退休干部发现董永资料》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1日09:56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晨报讯 怀宁县文体局退休干部张亭,长期痴心于黄梅戏艺术研究,日前他在该县石牌镇董明平先生的家里,无意中发现了黄梅戏《牛郎织女》中的主人公董永的有关资料。

  董永到底是确有其人还是文学虚构,史学界和文学界一直都在争论不已,由于没有确切可信的资料供人考证,至今依然是个解不开的谜。张亭此次所发现的资料,出自于董明平先生所藏的《董氏宗谱》;《宗谱》卷首“董氏历朝人物考”中云:“董永父亡贷钱以葬, 曰‘无钱当以身为奴’。及葬毕,至钱主家,道遇妇人,求为永妻。钱主令织绢三百匹以偿,一月而毕,辞永去,曰‘我天之织女,天帝怜君至孝,令我助偿债’。”这60多字的珍贵遗墨,不仅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董永遇仙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就是黄梅戏《牛郎织女》最初的创作素材。其理由在于,怀宁是被誉为京剧之父的徽剧和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祥地,历史上名伶辈出,有“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之说;《牛郎织女》取材于董永遇仙的故事,在“戏曲之乡”完全是有可能的,至于《董氏宗谱》中所记董永其人的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另据张亭介绍,怀宁县洪铺镇一带还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该镇冶塘村的村南半山腰上,有一深不可测的山洞,名“雪山洞”:传言此洞直通长江,从来没有人走到洞的尽头;明朝时,有人依洞建庙,取名普陀寺,该庙门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当地的老百姓说:“当年董永与七仙女就是在这棵大树下由土地爷主婚喜结良缘的。七仙女被玉帝逼归天庭后,还来这里送子。往日,周边群众每年逢四月初五、七月十三,必定纷纷到庙里烧香磕头。”

  《董氏宗谱》的记载与当地老百姓的口述是相吻合的,不过谱记的是织女,而老百姓说的是七仙女。董永与仙女的故事,诞生在怀宁,黄梅戏诞生在怀宁,黄梅戏《天仙配》也诞生在怀宁,怀宁县因黄梅戏也因《天仙配》的美丽传说而享誉海内外。(钱续坤)


1、在这篇短文中,作者把黄梅戏《牛郎织女》与《天仙配》完全混为一谈,如果不是笔误,就只能说是无知了。

2、家谱上所谓“60多字的珍贵遗墨”全从《搜神记》等书抄来的,甚至一字未改。竟然可以从此判断出,它“可能就是黄梅戏《牛郎织女》最初的创作素材。”这只能说明,报道作者对于《牛郎织女》和《天仙配》故事的历史知识等同于空白。他因不知道董永所遇仙女一开始就叫“织女”,到唐代演成“三织女”之一,至宋元才演成“七织女”之一,他只知道“织女原是牛郎妻”,所以才胡说开了。

3、这个《董氏宗谱》也让人生疑,它修成于何时也没有说明,怎能说“发现了黄梅戏《牛郎织女》中的主人公董永的有关资料”,可见报道作者根本就没有看过这个谱。

4、退休干部将当地的一个传说与《董氏家谱》的胡乱联系——这本身只是一种娱乐——竟然让这个作者找到了一个“轰动性”事件,这事发生在安徽也是够奇怪的。而题目也很耸人听闻:“安徽省怀宁一退休干部发现董永资料”、“织女还是七仙女? 历史上真的有董永其人?(图)”“‘牛郎’历史上确有其人:安徽怀宁发现董永资料 ”

正象那天我在贴那则关于湖南发现先秦舜帝庙的消息时,陈斑竹对记者的审慎态度,在下也有同感,这则报道正是一个极好的典型!

在下刚刚从湖北孝感——董永的一个“故里”考察归来,亲身感受到了民间传说是如何“胡说”开来的,归来的路上,经过怀宁时,也想去探个究竟,但终于作罢,而是直接去了安庆,在严凤英的雕像前照一张相可是有意义多了——至于那个家谱和那个传说,如果单独地看,我还是很有兴趣的,下次有空不妨去找一找。

对这则不实的报道,各种媒体竟然转相引载,正好说明本人所做的工作还有点意义。

附图:孝感市董永公园中“孝子祠”
[ 本帖由 槐下牵牛郎 于 2003-8-24 01:49 最后编辑 ]
孝感市董永公园中的“孝子祠”.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8-22 23: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董永公园“孝子祠”中七仙女与董永的雕像:
“孝子祠”中七仙女与董永的雕像.jpg
 楼主| 发表于 2004-6-11 11: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123
[ 本帖由 槐下牵牛郎 于 2004-6-21 15:27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6-11 16: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武氏祠“董永行孝”画像
[ 本帖由 槐下牵牛郎 于 2004-6-21 15:2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6-11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安庆菱湖公园中严凤英塑像(她的骨灰就埋在座基下)
[ 本帖由 槐下牵牛郎 于 2004-6-21 15:2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6-11 16: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孝感市董永公园大门
[ 本帖由 槐下牵牛郎 于 2004-6-21 15:2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6-11 16: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董永公园中的仙女沐浴图
[ 本帖由 槐下牵牛郎 于 2004-6-21 15:2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6-12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拙文《后记》写道:

……,、

[ 本帖由 槐下牵牛郎 于 2004-6-21 15:25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6-14 17: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不知淮下先生是否了解如下有关董永的资料:在江苏盐城东台市西溪这个不足十平方里的水乡,有关《天仙配》的地名多达50余处。这里有一座“董永庙”,庙中供奉董永像。庙里还有一个砖坟,墓碑上分明刻着“汉孝子董讳永之墓”。因为这里是董永埋骨之地,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叫“董家埨”,后又改为“董贤乡”。……详见《江苏县邑风物丛书·东台》。在扶持发展民间文化的今天,聪明的东台人也很善于搭台唱戏哟。
 楼主| 发表于 2004-6-15 09: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谢谢yckl1先生的提示。东台虽然很近,但我没有去过,实属遗憾。不过东台“天仙配”地名很多的事实笔者也略知一二,剪贴一段在此,以答谢先生的关注。


[ 本帖由 槐下牵牛郎 于 2004-6-21 15:25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6-15 09: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下论文《董永的历史原型》请陈老师及各位大侠指教

哈哈!淮下先生知道的比我多得多,当年同门郎净对董永传说的源流已有过详实的考证。小可并不专门研究董永,见笑了。不过小的觉得弄清楚源固然重要,因循其流也许更有现实意义。文化寻根是我们研究的目的之一吧?由此深入下去解读一方人群或族群的心灵密码也许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董永历史原型对后世文化文学的影响无疑是很大或曰巨大的。

   盐城东台的“董永”传说十分兴盛,几达家喻户晓。从汉代起已在东台流传千年,历久不衰,至今仍有老槐树、土地庙、缫丝井、辞郎河、董永庙等古迹保存完好。2002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董永与七仙女》邮票,作为神话故事《天仙配》起源地的东台取得了邮票首发权。以下是周春倩《追寻董永原地》中的一段,想必你亦看过:

    古镇西溪原为临海县城所在地,在秦前是吴的属地,汉代时经济繁荣,人杰地灵。

  南宋《方舆胜览》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古镇西溪历史上曾有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宰相在此任官。当年,晏殊、范仲淹在此都留下赞叹董永行孝的诗文。范仲淹曾赋诗道:“谁言西溪小,西溪出人才,参知两丞相,曾从此间来”。

  当年因晏殊政绩卓著,后人为纪念他,将西溪更名为晏溪。清嘉庆《东台县志》卷二十二·传三引自《晏溪志》中记载:“汉董永,西溪人,养父家贫,流寓佣工,父亡贫无以葬,自卖其身;贷主人曹长老万钱以葬,孝感于天,降仙女为偶,永与俱伺钱主。令缫丝织绢三百尺,一月而毕,以赏万钱。一月毕,辞永去曰:我乃天庭七女也,缘君至孝,故代为织绢,言讫,凌空去。”至今董孝贤祠内仍有对联为证:“卖身葬父一贫如洗,忠心为奴孝思严亲”。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巡宰李诚在西溪见到此遗迹后,筹资建亭立碑。据《东台县志》记载,董孝贤祠位于该镇三贤祠后面,在明朝万历四年曾改为忠孝祠;在此镇西北角的广福寺后,有董永墓,并有董永父亲的墓在曹氏故宅之后(董永卖身给一万钱的那位曹长者)。自汉章帝时的东台东广福寺的大殿上,就供奉着64个“长者”的偶像,(汉代西溪即有64个地主)同时有董永牌位供奉,历久不衰。西溪在汉代时人烟稠密,生产发达,建有360口井,99座寺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07: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